s 阅读页

第5章 生死决战

  项羽以少胜多,先后打了巨鹿之战与彭城之战两个中国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成为秦亡汉兴之际最重要的军事家;项羽还留下了《项王》一部兵书,他自己称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因此,项羽可以称为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战神。但是,他最终却战败了,那么,项羽在军事上有没有失误呢?人们常说项羽最后是被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的,历史上真有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项羽的事吗?

  16.巨鹿之战巅峰之役在古今人们的印象之中,项羽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对自己的军事生涯作了评估: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亲身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项羽对自己军事才能的概括,后人也多认同这一观点。项羽的军事才能真的像他个人所说的那样吗?

  谈到项羽的军事才能,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表现了项羽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个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战。

  反秦军重兵三地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也是最能体现项羽军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秦末大起义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迅速蔓延全国,当时起兵的武装集团多如牛毛。但是,反秦武装最集中的地点只有三个:第一是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界处,这在战国时期属楚地,代表人物是陈胜、项梁、项羽、刘邦;第二是今山东地区,这在战国时期属齐地,代表人物是田儋、田荣、田横;第三是今河北南部地区,这在战国时期属赵地,代表人物是张耳、陈余。

  秦二世二年(前208),秦国大将章邯奉秦二世之命,首先率领军队到达楚地。因为楚地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地,又是当时天下反秦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所以,这里理所当然地成为秦军扑灭反秦烈火的首选之地。

  章邯先后打败了陈胜、项梁,导致陈胜、项梁被杀;并灭了魏,还打败了齐地反秦武装的一号人物——田儋。这样一来,当时天下反秦力量最强的三股势力实际上已经被章邯击败了两股,剩下来的只有赵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章邯率兵二十万到达赵国。

  当时在赵国作战的有两支秦军:一支是秦朝驻守长城的“长城军”。这是秦朝的精锐兵团。长城兵团的主帅原来是蒙恬,蒙氏被秦二世逼死之后,这支精锐兵团由副将王离率领。另一支是刚刚打败陈胜、田儋、项梁的章邯兵团。两路大军联手,首先大败赵军,占领了邯郸。

  困巨鹿危在旦夕赵王赵歇逃到了巨鹿(今河北平乡县),秦军立即包围了巨鹿,王离率领秦长城军负责进攻巨鹿,章邯修筑甬道(两边砌有土墙的运粮通道),负责为王离军运送粮草。当时,赵王歇和张有困在巨鹿城内,陈余率领刚刚招集来的几万军队驻守在巨鹿城北。

  王离的军队兵强粮足,张耳的军队兵少粮尽:巨鹿城危在旦夕。

  张耳、陈余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耳年长,陈余年少,陈余对张耳像对待自己的父辈一样。刘邦与张耳是老朋友,刘邦起兵反秦之前,还跟着张耳住过一段时间。陈胜起兵之后,张耳、陈余奉命到赵国一带组织反秦武装,组建了赵国。

  如果章邯打败赵军,灭了赵国,这对整个反秦斗争将十分不利。

  第一,赵败则反秦斗争将进入低潮。

  此前,楚地陈胜、项梁战败被杀,齐地田儋被杀。魏王魏咎在此之前也已经战败自杀。如果秦兵再攻下巨鹿,灭了赵,破杀了张耳、陈余,那么秦末反秦的三大主力就全部被章邯打败,整个反秦斗争将进入低潮。

  第二,赵败则秦王朝统治可得以延续。

  巨鹿一战集中了秦军的全部主力,也集中了天下反秦武装的全部主力。巨鹿之战是秦军与反秦武装之间的生死决战。此战若反秦武装胜,则秦军主力将被全歼,秦朝灭亡指日可待;若秦胜,反秦武装战败,秦朝的统治则仍然可以延续下去,反秦斗争何日可以重整旗鼓难以预料。

  第三,赵败则刘邦陷入危急。

  由于秦军的两大主力兵团都集中于巨鹿,客观上为刘邦入关提供了最佳时机。如果秦军在巨鹿打败反秦武装,秦军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入关和刘邦决战,刘邦在关中将陷入危急。

  17.杀庆救赵威振楚国庸将误战事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楚王派宋义为大将,项羽为次将——也就是副将,率领五万楚军救赵。宋义原来是项梁手下的一个幕僚,由于他观察到项梁骄傲必然招致失败,曾向项梁提出过戒骄戒躁的建议(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隋矣,臣为君畏之),但是,项梁听不进去,还嫌宋义碍事,便派他出使齐国。宋义路遇齐国使者,便告诫齐国使者,别走那么快,走快了必然赶上项梁兵败之祸(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这位齐国使者果然目睹了项梁的兵败,因此,他在楚王心面前大夸宋义懂得军事,宋义的口才又使楚王对他十分赏识(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所以,在项梁兵败身亡之后,宋义成了楚军的最高统帅(因置以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如同称“公子”;“冠军”,即是最高统帅。项羽只当了个“次将”。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历法是以十月为一年之首),宋义率领楚兵走到安阳(今山东曹县),驻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主张迅速进兵,楚攻其外,赵应其内,一定可以大破秦军(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但是,宋义却主张坐山观虎斗,让秦赵先打(先斗秦赵):秦攻赵国,打了胜仗,军队一定十分疲惫,我们楚军正好利用它的疲惫攻击它;如果秦军打了败仗,我们正好乘胜追击。

  宋义只是一介书生,并没有实战经验;他懂得骄兵必败,所以,看出了连续大胜秦军的项梁军必然重蹈骄兵必败的覆辙。但是,从本质上讲,宋义并不是救赵的合适人选;只是因为项羽受压抑,宋义受信任,这才使宋义轻轻松松地当了上将军,率楚兵救赵。

  但是,宋义却对项羽压根儿就看不起,反而以军令压制项羽。

  项羽认为,宋义是一派胡言,以秦军的强大,攻打一个刚刚成立的赵国,赵国必败无疑;而且,楚国刚刚打了大败仗,整个楚国的安危都系于此一仗。所以,宋义这种做派,绝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刚好这个“卿子冠军”宋义又派他的儿子到齐国担任国相,自己天天喝酒(饮酒高会),不顾士兵饥寒。

  斩首夺将旗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项羽采取“斩首行动”: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提着宋义的头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命令我项羽诛杀了他(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项羽一生从未玩过手腕,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刘邦相比,项羽一生玩这类政治手腕实在是太少了。

  项羽通过“斩首行动”震慑了宋义手下的将领,又派人追杀宋义之子,一直追到齐境,杀了宋襄,并派人报告怀王。怀王至此,也只能承认现实,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杀庆救赵”。“庆”,指卿子冠军宋义。

  斩杀最高军事长官,这在中外军事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巨大的魄力。而且,这种行动必须出自公心。

  项羽列举了宋义的三大罪状:第一,贻误军机;第二,错估形势;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长期滞留,不思进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现宋义所谓的秦军战后“承其敝”的状况;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不恤士卒。

  儿一,贻误军机;派胡言,以秦军的强大,攻打一个刚刚成立的赵国,发项羽“杀庆救赵”的斩首行动,对反秦斗争而言:项羽正式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为巨鹿之战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反秦武装,改变了战场上的攻守之势;对项羽而言:为项羽军事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知名度,为他下一步发挥名人效应奠定了基础。《史记》记载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后的影响是:“威振楚国,名闻诸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陈余在张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围,结果全军覆灭。

  前来增援赵国的燕国臧荼、齐将田都也都不敢出战,都驻守在陈余大营的周围观望。

  田都,田都原为齐将,曾从楚救赵,并随项羽入关。项羽封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领地被吞并。

  力挽狂澜反秦业定项羽取得正式指挥权之后,立即发动了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苏角、涉间率领的长城军负责攻城,章邯率领的秦军负责守卫甬道。

  破釜沉舟项羽首先是派勇将黥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锅;甑,是蒸米用具)。

  项羽过河之后,立即攻击守卫甬道的章邯,经过殊死大战,首先击败章邯。

  当时在巨鹿周围的齐将田都、赵将张耳、燕将臧荼等一直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兵团,才纷纷参战,与项羽军联手大败秦朝长城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臧荼,燕将,后臧荼从楚救赵,因从项羽入关,立为燕王,都蓟。由楚降汉,登基两年,谋反被诛。

  公元前162年,臧荼曾外孙女被汉高祖之孙立为,王娡是生母。巨鹿之战打得极为艰苦。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竟然无人敢于参战,只敢在自己的军营中观战,而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熟语“壁上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司马迁的《史记》一连用了两个“无不”描写这场战斗的惨烈: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评价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统帅诸侯这一仗打赢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进入项羽的军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终于靠自己的实力与战绩获得了天下反秦联军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的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巨鹿之战最终的胜利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项羽给予的巨大的军事压力。

  解除了巨鹿之围后,项羽率部驻守在漳水南岸,诸侯军驻守在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形成南北夹击之态,给章邯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双方对峙相持约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行,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其次是章邯的备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为章邯兵团屡屡战败,秦二世频频派人斥责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长史司马欣回京城汇报军情。当时,秦朝宫廷是宦官赵高专权,赵高大玩“指鹿为马”的游戏,镇服大臣,猜忌领兵的将帅。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司马欣见势不妙,赶快逃走,还不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司马欣(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司马欣不但未见到秦二世,还差一点被赵高所杀,于是赶快逃回来,劝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劝降信的巨大威力。

  当章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时,陈余给他写了一封劝降信,以秦将白起、王翦立有大功最终被杀之事劝章邯投降(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告诫章邯现在的处境是“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为什么不能和反秦大军联手“共攻秦,分王其地”?这封信起极大地动摇了章邯为秦而战的信念,摧毁了章邯的心理防线,迫使秦王朝最后一位大将临阵倒戈。

  最后,项羽军团粮草紧张。

  项羽军团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是,项羽军团也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粮少”。所以,项羽权衡利害,接受章邯投降。

  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项羽在殷墟(今河南安阳)接受了章邯军团的投降。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决战决胜的精神。项羽举重若轻,以少胜多,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虽然是天下反秦武装和秦军主力的决战,而且是项羽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一步,但是,巨鹿之战对项羽的要求却很单纯,就是全力作战。这场决定秦王朝生死的著名战争说到底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不需要项羽在战略上作任何周密的安排。因此,项羽把他自己作战勇猛这一强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从巨鹿之战看,项羽是这个时期的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的“破釜沉舟”化指挥员的意志为全体战斗员的决心,极富创造性。但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为什么会被刘邦战败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题,我们来看项羽另一场出色而又留有遗憾的战争:彭城之战。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省的徐州市。彭城之战是刘邦、项羽之间的第一场正面战争。

  19.彭城大捷战略转折出奇兵以少胜多汉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利用项羽平定齐地叛乱陷入山东战场的机会,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西楚都城彭城。

  刘邦此行,主要是为了消灭项羽集团,顺便接走家人。刘邦起兵反秦时并没有携带家属,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只有二百里地,所以,他想这次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

  项羽得知刘邦攻占彭城的消息之后,带了三万精锐骑兵,绕过刘邦重点设防的彭城东面和北面,插到彭城之西的萧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萧县。萧县距彭城只有六十里地。项羽到达萧县之后,对彭城的刘邦军团发动突然袭击。

  刘邦进入彭城之后,忙于搜刮项羽的财宝、美女,每天饮酒宴会,根本顾不上接他的家人(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羽从彭城之西,突然袭击彭城的汉军。战斗在早晨打响,到中午,楚军已经打败了汉军(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这一仗,刘邦败得极惨。项羽军团“杀汉卒十余万人”,还有“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两个“十余万”可以说让刘邦军团受到重创,而且,第二个“十余万”还是被迫跳水逃命,淹死在睢水中。

  刘邦本人也被楚军所围,幸亏一场沙尘暴,直冲楚军而来,侥幸逃出重围,只带了几十名随从逃难(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史记》有不少此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字,这是当时美化刘邦的结果,我们不可轻信。但不管怎样,事实是,刘邦侥幸逃出来了。

  刘邦在前面逃,楚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刘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见他的儿子、女儿,他的儿子是后来的汉惠帝,他的女儿是鲁元公主。为刘邦赶车的滕公(夏侯婴)匆忙中将刘邦的儿子、女儿抱上了车,但是,楚兵追得急,刘邦担心因为车上多了儿子、女儿跑得慢,便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来。夏侯婴一见,赶快停车抱孩子,刘邦还很不愿意。跑了不远,刘邦又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来,夏侯婴又忙着停车抱孩子。一连几次这样,刘邦急得要拔剑杀夏侯婴(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夏侯婴说:情况再紧急也不能不顾孩子。刘邦这才同意让儿子、女儿跟他一块儿逃,最终摆脱了危险。

  刘邦尽管想当皇帝,但是,他也是父亲,他也应有疼爱儿女之心,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女,只能说明刘邦是穷途末路,狗急跳墙,实在无奈。

  刘邦是谁?是司令啊!总司令坐着自己的专车只顾逃命,根本谈不上组织有效反击。这样,刘邦军队的建制全被打乱了,可以说,团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军长,军长找不到司令。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建制,军队的建制一被打乱,整个军队就成了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这就是项羽奇兵突袭的结果。

  细分析取胜为何项羽这次彭城之战只投入了三万军队,刘邦却有五十六万军队,为什么项羽能以如此少的军队大败刘邦呢?

  刘邦进了彭城,自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每天喝酒庆功,把当年项羽从长安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这恰好应验了范增当年对刘邦的两句评价:贪于财贸,好美姬。他对项羽的反攻也有准备,但是,项羽却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从彭城西面的萧县进行奇兵突袭,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围汉王三匝。于是,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项羽这次是本土作战,是在自己西楚的国土上进行战争,因此,项羽的士兵人人都怀着收复西楚国都的激情参战,战斗力很强。刘邦却是从关中千里迢迢来到西楚都城作战,是侵略军,所以,刘邦在地理上、人气上都不占优势。

  这一仗项羽以三万精兵大破刘邦的五十六万军队,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差一点被俘。所以,彭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名气极大。

  彭城之战结束之后,刘邦向西溃退,项羽一路追杀,直至荥阳、成皋一带刘邦才成功地阻击了项羽的追击。

  20.黥布叛楚丢失屏障刘邦诱降黥布刘邦在彭城吃了个大亏,但是,刘邦在从彭城向荥阳败退的途中还做了一件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诱降黥布。

  黥布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悍将,作战十分勇猛,非常能打。巨鹿之战中第一个被派过河与秦军作战的是他,打入刘邦重兵防守的函谷关的也是他。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王,项羽部下受封的唯黥布一人(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但是,项羽到齐地平叛时向黥布征兵,黥布没有亲自来,只派了手下人带四千士兵参战;项羽反攻彭城,黥布也没有参加彭城之战。但是,黥布受封之后,对项羽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因此,项羽与黥布之是产生了隔阂。可是,项羽考虑到当时北方有齐、赵叛乱,西方有汉王刘邦叛乱,唯独南方的黥布没有叛楚(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而且,项羽又非常看重黥布的才华,还打算利用黥布的军事才能,因此,项羽没有兴师问罪(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只派人去斥责黥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但是,项羽的斥责让黥布感到非常害怕,他唯恐项羽不能容他(布愈恐,不敢往)。

  恰在此时,刘邦在从彭城向西逃跑的途中,提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寻找同盟军,共同对付项羽。刘邦向张良提出了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献出来,谁能和我一道打败项羽(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张良头脑极其清醒,他只提出了三个人:韩信、彭越与黥布。韩信是刘邦手下唯一可用的人(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黥布是楚军中的勇将,刚刚和项羽产生矛盾(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刚刚在梁地起兵。所以,黥布、彭越都是可用之人,赶快抓住这两个人(此两人可急使)。刘邦立即行动,策反黥布。

  刘邦在彭城吃了败仗,在逃往荥阳的途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成立以反对项羽为目标的盟军。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刘邦曾经对手下人说过:谁能为我出使淮南,让九江王黥布举兵叛楚,把项的困在淮南几个月,我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夺取天下。

  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魏豹彭越列传》)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的必留在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高祖本纪》)刘邦这番话透露出直到他彭城战败之初,他都认为:他刘邦可以很轻松地夺取天下。这就是刘邦在楚汉相争开始时的战略思想——速胜论。

  但是,残酷的现实让刘邦明白:迅速打败项羽是不现实的,只能结成统一战线,最终打败项羽才有可能。

  刘邦手下一个侍从主动要求出使淮南说降九江王黥布。这位使者对黥布讲了三点:第一,你黥布已经得罪了项羽。

  项羽平齐,九江王你只派了四千士兵,自己没有亲自参战;项羽平定彭城,你九江王黥布也没有参战,只是观望。因此,你的作为已经使项羽非常反感了。

  第二,项羽只是表面强大。

  项羽杀死义帝,背弃盟约,只是表面的强大;而且,项羽军队需要长途跋涉运送军需。刘邦依托荥阳、成皋的险要地势,足以抵挡项羽,是真正的强大。

  第三,背楚归汉,待遇依旧。

  你只要背楚归汉,拖住项羽几个月,刘邦就可以夺得整个天下(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那时,你肯定可以做淮南王。

  黥布这个人,勇猛无比,但是,他就像三国时期的吕布,见利忘义。所以,经刘邦使者的这么一番开导,想到自己已经得罪了项羽,跟着项羽也没有好果子吃;既然刘邦如此看重我,我何不投奔刘邦?反正跟项的当九江王,跟刘邦当淮南王,名称不一样,结果都一样。

  于是,面对项羽使者咄咄逼人的斥责和刘邦使者随和诱人的劝告,黥布最终做出了叛楚归汉的决定。

  刘邦诱降黥布的初衷显然过于幼稚,因为有项羽在世,刘邦绝对不可能几个月内就平定天下。但是,彭城之战后刘邦逐渐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及其统一战线思想的贯彻施行,却是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

  黥布对项羽来说太重要了!在项羽的功劳簿上,每一次战绩都有黥布的巨大贡献。而且,作为九江王的黥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黥布的九江王国正好处在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是彭城的南方屏障。黥布的叛楚,对项羽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因为,失去黥布使项羽不但失去了一员勇将,而且,使项羽在战略上逐渐失了去南方屏障。因此,黥布叛楚是刘邦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同时也是项羽战略上的一大失败。

  项羽战略迷糊彭城之战是以项羽的胜利而结束的,但是,项羽这一次的胜利和巨鹿之战的胜利有着明显的不同:巨鹿之战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巅峰。这一仗确立了项羽在反秦武装中的领导地位,使项羽走向了他人生的顶峰。此时的项羽成为天下诸侯盟主,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因此,巨鹿之战后的项羽掌握着刘邦的生死存亡。

  彭城之战虽然项羽胜利了,但是,他的胜利从战略上说非常有限。

  项羽胜利仅仅是收复了被刘邦占领的西楚国土,西楚国土本身并没有扩张。

  项羽入关时拥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军队;可是,到了刘邦进攻彭城之时,他已经拥有了五十六万大军。虽然刘邦的主力在彭城之战中几乎全军覆灭,但是,荥阳、成皋以西直至关中,都还在刘邦的掌握之中。全部关中、部分关东之地这一战略地区的人力、物力、领土都可供他调用。因此,刘邦彭城战败,但仍然摆脱了鸿门宴前后随时可能被项羽消灭的危险境地;因此,刘邦的战略劣势与巨鹿之战后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所以,彭城之战刘邦的失败中包含着胜利的因素。

  由于项羽不能越过荥阳向西进兵,更不能把战争引向关中、巴蜀,彭城大捷始终只是一个局部战场的胜利,项羽无法把彭城大捷发展成为全局性的胜利。

  因此,彭城大战之后与鸿门宴前后的时局相比,项羽的战略优势已大为逊色。这是彭城之战项羽的第一个失败。

  所以,对人们一向认为的项羽的英勇善战有必要进行一番检讨。

  我认为:项羽英勇是实,善战则应加分析,对于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的确善战;但是,如果从战争全局,就是从战略上看,项羽的善战还值得探讨。

  项羽一生自诩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都是指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至死都不知道他只是名将,而不是名帅;只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

  刘邦坚守荥阳,项羽猛攻荥阳,一场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荥阳之战即将爆发,双方到底谁胜谁负呢?请看:荥阳会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