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百家各姓历史及起名参考(六)

  傅

  1.起源

  傅姓主要有两种起源:其一来自商朝宰相傅说的后代。传说商高宗武丁国力日衰,急需能人辅佐,后来他在梦中得到神启,找到一个筑墙的奴隶“说”,并任命他为宰相,结果天下大治。因为“说”是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被发现的,因此被赐姓为傅,从而成为傅姓的祖先。另一说法认为,黄帝的裔孙大由被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因而傅氏出自姬姓。

  2.迁徙与分布

  (1)最初,傅姓主要在北方发展。其繁衍地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为主。而后,东迁至今河北、山东一带。

  (2)西汉时,傅氏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傅姓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3)北宋末年,又有邓州(今属河南)傅氏迁往福建泉州,此后繁衍昌盛;南宋末年,傅氏又有一支迁入广东。

  (4)明代时,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5)清代时,有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粤、闽有傅姓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傅姓人移居海外。

  3.傅姓名流

  作为当今大姓之一,历史上傅姓曾出了不少杰出人才。秦末,傅宽跟随刘邦打天下,被封为武阳侯;西汉时期,傅介子因刺杀楼兰王而功封义阳侯;此外,傅游艺曾任武周宰相,傅友德曾为明朝大将,傅以渐是清朝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之职。具有光耀史册之始祖的傅氏,在历史上一直表现优异,丝毫没有辱没自己与生俱来的光彩门楣。

  4.起名参考

  “傅”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三国时魏哲学家傅嘏,“嘏”,福的意思,古人讲:“受福曰嘏”,后来称祝寿为“祝嘏”,此名含福气长寿之意,但未直说,而用“嘏”字,用字很独特;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起名“山”,一方面是为表明名主为山西人,更重要的是以“山”喻己,高耸直立,挺拔不屈,坚守气节,不事异族,傅山一生正是这种思想和性格的体现;现代文学翻译家傅雷,字怒安,号怒庵,字号正好解释其名,雷霆暴怒,雷震环宇,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恢宏气势和内藏着的求安期望;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傅钟,以“钟”为名,表示要钟鸣报时,经常提醒自己及天下人士,认清时势和己任,“钟”字在名中具有丰富的内涵;现代化学家傅鹰,以“鹰”为名,喻己要像“鹰”那般,勇猛矫健,傲立山头,或高翔天空,此名很有气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长的傅作义,“作义”,就是不作不义之事,这正是名主做人的准则,“作义”二字搭配得好;人民解放军前卫生部领导人傅连璋,“璋”,古代指玉器,“连璋”,表示自己与“玉”相连,为人要洁白无瑕,“连璋”二字搭配得好;人民解放军上将傅秋涛,“秋”不仅指秋季,也常代表一年的时节,起名秋涛,表示“千秋万代”,滔滔不绝,一生为轰轰烈烈的事业献身,“秋涛”二字选得很有特色,此名声音也好;中国现代国画家傅抱石,“石”,石块,坚硬、质朴,起名“抱石”,表示名主对“石”的亲近,愿像“石”那样坚实、自然、纯朴,此名很独特。

  “傅”姓不好拆字组名。与“傅”同部首的字很多,如任、仲、优、伟、仪、仕、仁、伦、仿、佐、作、伯、佳、依、保、信、俊、健、修等,这些字都可入“傅”姓单字名,也可将其组成双字名如傅任伟、傅健伦、傅保信、傅仪俊、傅仲佑、傅化仁、傅伯优、傅佐信等,这些字还可相互换位组名。

  “傅”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组成的词有的可成“傅”姓谐音名,有的则因谐音出偏差而不可入名。如“负”,谐音名可叫傅荷、傅荆、傅重,也可加恰当宇组成双字名如傅荷甘、傅荆礼、傅重建,但不宜用丹、商、欣、寨等字起名,若用,谐音就成了负担、负伤、负心、负债;“道”、“科”、“幼”这些字也不可入名,因“傅”和“妇”同音,若用,谐音就成了妇道、妇科、妇幼;“附”,谐音名可叫傅白、傅加(或嘉、佳),或组成双字名叫傅白碧、傅加惠,但不宜用“雍”字命名,若用,谐音就成了附庸,也不宜用“曙”、“国”这样的字命名,若用,谐音就变成附属国;“复”,谐音名可叫傅明、傅赛、傅生、傅苏、傅兴、傅元、傅壮,也可组成双字名叫傅明光、傅赛冠、傅生威、傅苏春、傅兴国、傅壮吾等,但必(包括碧、弼、壁)、筹(包括畴、酬)、谷(包括鸪)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谐音则成了复辟、复仇、复古;“赋”,谐音可叫傅有、傅予、傅诗,也可加字成双字名叫傅全有、傅予民、傅诗怡;“富”,谐音可叫傅贵、傅国、傅民、傅强、傅丽、傅饶、傅实、傅庶、傅有,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叫傅国卫、傅民先、傅强安、傅丽倩、傅绕田、傅实知、傅庶民、傅有望、傅裕久、傅源长;“腹”,谐音名可叫傅案、傅地,也可加字成双字名叫傅案香、傅地安,但谢、水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谐音变成了腹泻、腹水;“馥”,谐音可起名傅香、傅馨、傅郁,也可加字成双字名叫傅香玉、傅馨田、傅苏远;“覆”,谐音名可叫傅盖或加字成双字名叫傅盖广,但莫、茉、沫、默、磨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谐音就变成覆没。总之,“傅”姓同音字很多,由此组成的词也很多,这样便可充分利用其谐音起出好名,但又要防止谐音名出现偏差。

  钟

  1.起源

  钟姓主要有两种起源:一支出自子姓,据说是商汤的后代。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被其封在原商都周围地区,建立了宋国,他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后来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封邑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其后人于是以地名钟离为氏,后钟离氏改钟氏。另一支出自嬴姓,周代伯益的后人被封于钟离国(今安徽临淮关一带),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国人自称钟离氏,后来也简化成了钟氏。

  2.迁徙与分布

  (1)钟姓最早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汉晋时期,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颍川钟氏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

  (2)唐代时期,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

  (3)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

  (4)从清乾隆帝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入台湾,后又有人迁往海外。

  3.钟姓名流

  钟姓子孙名流不断,多为美谈:春秋时期钟子期和俞伯牙“擗琴绝弦”,成为千古“知音”;战国时期的王后钟离春,其丑无比却贤惠无双,是历史上颇有见地的皇后。此外,钟姓精英还有三国书法家钟繇,南朝文艺批评家钟嵘,元朝戏曲家钟嗣成;现当代有民俗专家钟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

  4.起名参考

  “钟”姓历史名人中名字较好或较有特色的如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嵘”,峥嵘,指高峻,常喻超乎寻常,才气、品格不凡,起名为“嵘”,正是名主为人理想的表露和追求,“嵘”字用得好;明代文学家钟惺,“惺”,聪明、醒悟之意,但不用聪颖、明智、苏醒、觉悟这类字,而用一个“惺”字包含了以上意思,这就很独特,内蕴丰富;现代人民解放军上将钟期光,名字表示名主反对黑暗、期望光明,“期光”二字组配得好;医学家钟惠澜,恩惠于人如波澜,表示了名主无私奉献的精神,“惠澜”二字组配得好;教育学家钟天纬,以天为纬,极有气势,此名也很好。此外,像钟鼎文、钟志成这些名字也很好。

  简化字“钟”拆字起名可叫钟全中,繁体字“鍾”起名可叫钟金重。

  “钟”为金字旁,和“钟”同部首可入“钟”姓人名的字有钊、钏、钢、钦、钧、铁、铭、铮、铸、锁、铿、锋、锡、锦、锐等,这些字都可成“钟”姓单字名,也可组成双字名如钟钧锐、钟锦钊、钟锡钏、钟纲铮、钟铁铸、钟锐锋、钟铭钧等等。

  “钟”是个多义词,既是一种响器、又可用作计时,还表示情感集中、钟情,据此组成的词如钟鸣、钟声、钟爱,都可谐音变成“钟”姓人名如钟鸣、钟声、钟爱,也可加恰当的字变成双字名如钟长鸣、钟声籁、钟爱民等等。

  “钟”的同音字“中”、“忠”组成的词如中锋、中和、中坚、中楷、中立、中流、中秋、中枢、中堂、中卫、中文、中兴、中学、中原、中正、忠臣、忠诚、忠厚、忠实、忠顺、忠义,都可谐音变成“钟”姓人名,叫钟锋、钟耕、钟和、钟坚、钟楷、钟秋、钟枢、钟卫、钟兴、钟原、钟诚、钟厚、钟实、钟顺、钟义等,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钟坚石、钟楷范、钟立严、钟秋实、钟士先、钟枢安、钟堂正、钟兴旺、钟厚今、钟允公、钟正军、钟诚信、钟厚民、钟实友、钟顺天、钟义彰等等。

  卢

  1.起源

  最主要的一支卢氏源于姜姓。齐国始祖姜太公吕尚的裔孙公子高有个孙子叫高侯,他的封地在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子孙以邑为氏,姓卢。此支卢氏与高姓同宗,与吕姓同源。还有两支卢氏出自迁都洛阳的鲜卑族,原为吐伏卢氏和伏卢氏。

  2.迁徙与分布

  (1)春秋战国时期,姜姓卢氏逃难,分迁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2)魏晋南北朝时,世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的范阳卢氏,繁衍旺盛、世代官宦,成为“四海大姓”,至唐代时仍为名门望族。

  (3)西晋末年,卢氏大族有人随晋室南迁。唐代时,卢氏后人已散布于今四川、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唐末,大学士卢惠东渡朝鲜,更名卢穗。其后裔至今已繁衍至40多代,共30多万人。

  (4)清代初年,广东人卢齐登成为最早移居台湾的卢姓。此后,今福建、广东卢姓不断有人入台。

  (5)近代以来,卢姓开始走出国门,现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

  3.卢姓名流

  卢姓为天下闻名的四大姓之一。其历史上人才辈出。秦代博士卢敖定居范阳,后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代诗人卢照邻,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元代文学家卢挚,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明代大将卢镗,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曾被太平天国封为镇国侯的卢贤拔,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卢姓与崔、王、谢成为天下闻名的四大姓,那时,“崔卢于谢”的社会声望有时比皇族还高。

  4.起名参考

  “卢”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唐代诗人卢纶,“纶”,青丝带子,以此为名,喻己如带,如此而已,此名很有特点;画家卢鸿,寓含鸿图大志,名字表达了名主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太子太师卢知猷,“知猷”,谋划大计,名字表示名主为人很有心计,早知鸿猷定会成功,此名也很独特;诗人卢照邻,名字意即高照邻近,可为他人和周围带来光明,表示了名主的胸怀和信心,此名用字及组合也很独特;参加领导湘赣边界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以德铭记,表示名主对“德”的重视,并以此修身,“铭”字用得好;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孚”,使人信服,“作孚”,即所有作为都不孚众望,都会令人信服,表示名主对诚信的追求,也以此约束和要求自己,“作孚”二字组配得好;原国民党起义将领卢汉,以“汉”为名,表明名主是个男子,要做堂堂正正大汉,名字内蕴很有气势,令人敬畏。此外像卢慧、卢鸣有、卢冀野这些“卢”姓名字也很好。

  和“卢”姓同声形体又相近的字有芦、庐、垆、炉、鲈、栌、轳、鸬、泸等,这些字及其组成的词,大多不宜入“卢”姓人名。

  汪

  1.起源

  有关汪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其一出自古代汪芒氏的后代。据说上古有个汪芒国,大禹在位时于会稽大会天下诸侯,汪芒国国君因为迟到被杀。此后,汪芒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后灭亡。亡国后的汪芒国的子民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即汪芒氏。后来,汪芒氏简化为汪氏。汪姓的第二种来源是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成公封自己的小儿子在汪邑(今山东境内),后代就用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姓汪。

  2.迁徙与分布

  (1)汪姓最初活动在今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

  (2)西汉至唐代时期,汪姓主要活动扩大到皖、赣、浙、苏等许多地区。

  (3)唐代以后,汪姓聚居地由今安徽、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两广和福建等地区扩散。

  (4)清初时,汪姓开始有族人迁入台湾。近代,汪姓有人迁居海外。

  3.汪姓名流

  汪姓人口较多,为当代中国大姓之一。历史上汪姓涌现出了不少彪炳史册的杰出英才,如宋代词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散曲家汪元亨,明代大臣汪乔年,清代哲学家汪中、画家汪士慎、文学家汪琬、军机大臣汪由敦,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当代诗人汪国真等。

  4.起名参考

  “汪”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唐代诗人汪伦,“伦”,人伦,伦理道德,单字名“伦”,意即遵守伦理道德,以此作为修身准则,“伦”字选得好,少重名;南宋文学家汪藻,“藻”,既泛指水中低等自养植物,也指华丽文辞,如辞藻,这里取后者,名字表示自己作文要华美,重辞藻,也可引申为做人注重修养,“藻”字很少用于人名中,此字选得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渊”,深水,由此引申为渊源、渊博,起名“大渊”,含意是极其深远博大,以此喻己,并作为自己的追求,“大渊”二字选得也好;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此名也许出自《周易·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意即受之天元,前途亨通,“元亨”二字选得好;清代医学家汪昂,“昂”,昂首挺胸,常指气势雄壮、斗志昂扬,起名“昂”,表示自己昂首、振奋、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表现了名主高昂的精神和气势:清代数学家汪莱,“莱”,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地或荒地,起名“莱”,将己喻为荒地,有待开发,看似荒芜,其实极有潜力和价值,名字很朴实,意义深远;近代京剧演员汪笑侬,“依”,方言指“你”,但旧诗文中又常指“我”,“笑侬”,即笑你、笑我,名字很诙谐,表示名主性格豁达开朗,此名极有特色;现代图书馆学家汪长炳,名字表示名主要长久炳耀,光彩焕发,“长炳”二字选配得好;水利学家汪胡桢,“桢”,比喻担重任的人才,“胡”,疑问词,相当于何,“胡桢”,即如何才能成为像桢干那样的承担重任之才。这里是发问,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并将为此而奋斗,此名选字和组合很有特色。

  “汪”姓不好拆字组名。如从“汪”字的本义和字形结构起名,可叫汪水王。与“汪”同部首的字有洋、海、波、泳、泓、泽、滋、涓、流、浩、清、涟、洪、洗、沙、沃、沁、沫、法、河、江、汝、汲、汉、汀、沐、沛、洛、济、津等,这些字都可入“汪”姓单字名,也可将其组成双字名,如叫汪海波、汪涟沁、汪浩津、汪河汉、汪汲汝、汪济法、汪沐洛、汪泓沛等等,这些字之间还可再组合成其他名。

  戴

  1.起源

  戴氏起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源于子姓,是商朝皇族后裔。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南)国君,宋国第11位国君之子死后谥号为戴公。其后代遂以谥号“戴”为姓。另一种说法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朝宗室的后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权东),建立了戴国,后来被宋国所灭,其子孙就以国为氏,称戴姓。

  2.迁徙与分布

  (1)先秦时,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今河南东部一带繁衍发展。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人迁居到今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2)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发展到了今安徽、湖北一带。唐初时,戴氏开始迁入福建,随后又迁入广东。

  (3)清朝初年,广东戴氏后裔有人迁往台湾。

  (4)清朝以后,广东戴氏仍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3.戴姓名流

  戴姓为中国大姓之一,历史上戴姓名贤不断,声名远扬。如西汉著名经学家戴德、戴圣,东晋文学家戴逵,唐代宰相戴至德、画家戴嵩,宋代诗人戴复占,元代文学家戴表元,明代画家戴进,清代史学家戴名世、哲学家戴震以及现代诗人戴望舒等。

  4.起名参考

  “戴”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东晋学者戴逵,“逵”,道路,名字表示名主如通路,直通畅达,一路顺利,“逵”字选得好;清代数学家戴煦,“煦”,温暖,名字蕴含名主期望社会人间和善温暖、充满友情,“煦”字选得好;清代明史学家戴名世,名字直表名主期望成名于世,看起来是追求名望,实际包含主人的理想,期待为世有所作为和成就,“名世”一名很独特;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戴安澜,原名衍功,青年时期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目睹当时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立志革命,于是改名“安澜”,以表达自己力挽狂澜、倾心报国的决心,此名极有势气,且少重名;现代核物理学家戴传曾,“曾”,宜读zēng,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这里泛指后代,连同“戴”姓的谐音“代”字联系起来,整个姓名表示“戴”家将代代相传,绵延长久,此名极特殊;现代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戴松恩,中国封建社会有龙恩、皇恩、父恩,这里用“松恩”,表示名主极崇尚和热爱“松”,因“松”品格高尚,名主愿像松那样挺拔、直立,四季常青,此名含意好,选字也好。此外像戴敬诗、戴月舞、戴兴东、戴春荣这些名字也很好。

  “戴”姓拆字可起名戴田、戴田戈等名。和“戴”同部首的字有载、裁、成、戍、戒、戕、哉、威、戟等,这些字都可入“戴”姓单字名,也可将其组成双字名,如叫戴载成、戴威戍、戴成戟等等。

  “戴”的同音字有代、带、待、怠、袋等,这些字组成的词有的可入“戴”姓人名,有的则不可。代步、代金、代劳、代为,可起谐音名叫戴步、戴金、戴劳、戴为,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戴步安、戴金实、戴劳怡、戴为民等,但钩、浩、昊、驾、稼、用等字则不可入名,若用,谐音就成了代沟、代号、代价、代用;同音字“带”组成的词带劲、带领、带路,可起谐音名叫戴劲、戴领、戴路,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戴劲强、戴领峰、戴路安等,但效、余这些字不可入“戴”姓名,若用,谐音则变成了戴孝、带鱼;同音字“待”组成的词待承、待理,可入“戴”姓人名,谐音叫戴承、戴理,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戴承尔、戴理明等,但“业”字不宜入名,若用,谐音则变成了待业;同音字“怠”组成的怠工、怠慢及其同音字公、弓、功、宫、恭、躬和漫、曼、漫,均不宜入“戴”姓人名,若用,谐音就变成了怠工、怠慢;同音字“袋”组成的词有“袋鼠”,所以署、蜀、曙字皆不宜入“戴”姓人名,若用,谐音就变成了袋鼠。如此等等,这些都是“戴”姓人起名时需要注意的。

  “戴”字本意有爱戴、尊敬的意思,据此可起名叫戴尊、戴敬、戴胜,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戴尊民、戴敬宜、戴胜凯等等。

  崔

  1.起源

  崔氏源自姜姓,为西周时期齐国王族的后裔。其始祖是齐国第二代国君的儿子季子,他把王位让给弟弟,自己则搬到崔邑(山东省章丘市西北)。此后,其后代以邑为氏,称崔姓。

  2.迁徙与分布

  (1)崔氏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从秦至唐代,崔氏在今山东、河北一直是名门望族,并在西晋时位列中原一等大姓。

  (2)东汉末年,平州刺史崔毖(音同“必”)串千余族人入朝鲜避乱,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3)西晋至唐代,崔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许多地区。宋代以后,崔氏分布更广,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

  (4)近代以来,一些崔姓人移居海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的部分国家。

  3.崔姓名流

  自得姓至隋唐,崔姓是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清河崔姓、博陵崔姓备受瞩目。历史上的崔姓名人络绎不绝,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扑,西汉东莱侯崔业,东汉书法家崔瑗,唐代诗人崔护、崔颢,宋代画家崔白,元代书画家崔彦辉,明代诗人崔华、经济学家崔纪、学者崔述等,都是使崔姓名气大振的人。

  4.起名参考

  “崔”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杼”,旧时织布机上管经纬线的两个部件,常喻文章的组织构思,起名“杼”,还可引申为组织构思人生,此名“杼”字用得好,很有底蕴;南北朝时北魏大将军崔浩,“崔”本来就指高大,起名“浩”,姓名相连,高大鸿浩,恢宏壮阔,极有气势,姓名组配得好;唐代诗人崔颢,“颢”,白而发光,姓名连起来,高大而发光,也极有气势,“颢”字用得好;宋代大学士崔与之,“与”,介词,“之”,代词,“与之”,给予,用“与之”起名者极少,此名很有特点和蕴意;现代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此名取自《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崔嵬,状貌高峻,气势雄伟,姓名组配得好。

  “崔”姓拆字起名可叫崔山、崔佳、崔山佳、崔佳山。与“崔”同部首而又形体相近的字有岗、岌、岑、岚、岢、岩、崇、崴、嵬、嵩等,这些字都可入“崔”姓单字名,也可将其组成双字名,如叫崔崇岗、崔岑岩、崔岢岚、崔崴嵬、崔嵩岗等等。

  “崔”字除用于姓氏外,还指高大状貌。据此组成的词如崔巍、崔嵬都可直接成崔姓人名。

  “崔”的同音字有催、摧,这两个字组成的一些词不宜入“崔”姓人名,如绵(包括棉)、蚕、悔这些字,若用,谐音则变成催眠、摧残、摧毁。

  任

  1.起源

  任姓主要有三种起源:其一是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在济地(山东济宁)做负责祭祀的官员,其后代以任为姓;二是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地,其后裔以国为姓;三是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据说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2.迁徙与分布

  (1)早期任氏主要在今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区活动,后来他们以此为中心逐渐迁至今山西、陕西一带。

  (2)秦代时,任氏迁至今四川、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时,任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但其主要的聚居地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

  (3)三国以后,今安徽、福建等地都有任姓的足迹。从清代开始,闽、粤任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4)近代以来,一些任姓人移居海外,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3.任姓名流

  任姓,为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左传》曰:“不敢与诸任齿”,可见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的古老,历史上许多名人可以证明。如春秋时孔子的学生任不齐,战国时魏文侯的辅佐大臣任座,西汉名臣任安,南朝梁文学家任防,唐朝宰相任雅相,清朝学者任大椿以及现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等。

  4.起名参考

  “任”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东汉将领任尚,“尚”,尊崇、风尚,取“尚”为名,表明名主尊崇高尚,含义丰富、美好;南朝梁文学家任防,“防”,明亮,名字表达了名主对光明的追求和做人准则,“防”字选得好;清末画家任颐,“颐”,意为保养,“任颐”就是从各方面修养自己,使己更加完美,这也是名主做人的愿望和追求,“颐”字选得好;清代学者任大椿,“椿”,椿树,香气沁人,“大椿”,就是很香,以此喻己要做洁净馨香之人,名字形象,有余味;清末捻军将领任化邦,“化”,美化、溶化,“邦”,邦国,“化邦”就是要变化邦国,革旧换新,名字表达名主对国家改革的愿望,人名中用“邦”字的很多,但和“化”字相组合,却少见,此名很有特色;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弼”,辅助,“时”,时间、时日,“弼时”,表面意思是辅助时间,实际是指推动社会时代前进,使其发展更好、更快,这也是名主人生的心愿和追求,“弼时”二字选得好,含蓄、有韵味。此外像任唯贤、任白戈、任平生、任凭之、任飞翔、任又任(音rèn)这些名字也很好,名字的意思大多是从姓氏“任”引出,“任”姓人起名可借鉴、参考。

  “任”是古国名,“任”姓人若为寻根拜祖,可从上述记载中择取恰当字起名。

  “任”字由“亻”和“壬”两部分组成,拆姓起名可叫任又壬或任九壬(“壬”是天干的第九位)。

  和“任”同部首的字有仲、优、伍、伟、仪、仙、仕、仁、伦、仿、佐、作、仲、伯、佳、依、保、信、俊等,这些字都可作任姓单字名,如叫任伟、任仪、任俊、任佳、任信、任伯等,也可将其组成双字名,如叫任仲优、任伍伦、任作佳、任伯信、任佳依、任仕俊、任佐仙、任伸仃、任保仪等,这些字之间还可另行组合。

  “任”的同音字有“人”、“仁”,这两个字组成的词大多是褒意,同“任”姓结合可起出很多好的谐音人名。用“人”的谐音可起谐音单字名如任才、任丁、任海、任和、任杰、任力、任民、任权、任群、任山、任生、任士、任世、任为、任文、任治等,也可在这些字的前或后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任才秀、任道远、任丁望、任格优、任海涛、任和长、任杰灵、任力强、任民尚、任权予、任群先、任山平、任生祥、任士杰、任世友、任望兴、任为达、任文荟、任治国等等,也可叫任胜天、任自云等等。用“仁”的谐音可起单字名如叫任爱、任慈、任厚、任宽、任志、任义、任政,也可加字组成双字名,如叫任爱民、任兹济、任本厚、任善宽、任尚志、任义先、任政民,也可叫任尚君、任至义等名。

  “任”字有两个音调,作为姓,是第二声,rén;作“任用”、“担当”讲,是第四声,rèn。也可借不同声调但字形完全相同的“任”组成单字或双字名,如叫任重、任远、任劳,任用、或任道远,任建新、任重己、任甘芳,等等。

  陆

  1.起源

  一般认为,陆姓源自妫姓。春秋时妫满的后代完为躲避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其后代夺取了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以后齐宦王的小儿子田通被封陆乡(今山东乐陵),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姓陆。据说,还有一支陆姓出自陆浑国的子孙,其都城为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

  2.迁徙与分布

  (1)最早在春秋末年,已有河南陆氏迁居江南;西汉时,田通的后裔到吴县做官(今江苏苏州),此后,吴郡一直是陆氏的繁衍发展中心。

  (2)隋唐时期,陆氏的居住地又扩大到今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等地。而早在唐初,中原陆姓族人就开始移居至今福建。

  (3)明清时期,陆氏迁入广东、广西,同时有人迁入台湾。

  (4)近代以来,陆氏有人开始移居海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国家。

  3.陆姓名流

  在历史上,陆姓家族多出文化贤才。如汉代的政论家陆贾,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南朝画家陆梁,隋代音韵学家陆九言,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诗人陆游,明代戏曲家陆采,清代画家陆恭,以及近代艺术家陆镜若等,都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

  4.起名参考

  “陆”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南宋画家陆探微,用“探微”作名者极少,表示名主将从寻求和发现微细开始,这是认识和做一切事物的基础,名字独特,反映了名主的探索精神;南宋诗人陆游,单字名“游”,字“务观”,所以起此名和字,是因为母亲生他时梦见北宋文学家秦观,秦观字少游,为了学习秦少游,于是用了他的字“游”作名,用了他的名“观”作字,这是习慕起名,名主后来不仅确实和秦少游一样,而且远远超过了他;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九渊”二字组配得好,“渊”,本来就深,“九渊”,极深,表示名主博大高深,具有学者理想和不懈精神;清末大学士陆润庠,“润庠”意即润泽学校,培育人才,此名含蓄、有深意;中国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侃”,刚直、和乐,“侃如”,即“侃侃如是”,表明名主性格刚直,从容不迫,此名很独特;语言学家陆宗达,意即明宗即达,这正是名主对做人和创业的认识和追求,“宗达”二字组配得好。

  “陆”姓同部首字有阡、阳、际、陵、陶、隆等,这些字可都入“陆”姓单字名,也可成双字名如叫陆阡陵、陆陶阳、陆际隆等等。

  “陆”字除用于姓氏外,其本意指陆地,由此组成的词大多可直接成为“陆”姓人名,如叫陆地、陆风、陆军、陆路、陆续、陆运,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陆地浩、陆军捷、陆路达、陆续昌、陆运亨等等。

  “陆”的同音字有录、路、露等,这些字组成的词如录放、录影、路标、路遥、路堤、路风、路基、露水、露天、露珠,都可直接谐音入“陆”姓人名,如叫陆放、陆影、陆标、陆路、陆遥、陆堤、陆风、陆天、陆珠,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陆放天、陆影岚、陆标行、陆路舒、陆道涵、陆堤宇、陆风怡、陆基厚、陆珠馨等等。

  廖

  1.起源

  最早的廖氏,其始祖为上古时期的廖叔安。叔安为古帝颛顼的后裔,周时被封于廖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史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姓廖,另一支廖姓源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因春秋时受封于廖(河南固始县东北),则以封地为姓。

  2.迁徙与分布

  (1)廖氏早期主要在今河南南部繁衍发展。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中也有廖氏。

  (2)汉代时期,有廖氏在河北巨鹿做太守,其子孙有一部分留居当地。隋代以前,廖氏已有族人迁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

  (3)唐代时,中原廖氏曾两次迁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均在福建定居。

  (4)宋代时期,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同时又有许多人移居广东。

  (5)自清初以来,广东、福建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3.廖姓名流

  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如东汉学者廖扶,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唐代天策府学士廖匡图,北宋名臣廖刚,清代军机大臣廖寿恒等。而近现代史上廖姓表现更为出色,如廖仲恺、廖汉生、廖承志、廖容标等,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4.起名参考

  “廖”姓名人中较好或较有特色的名字如东汉学者廖扶,单字名“扶”,表示名主甘愿扶助,并以此作为人生理念,“扶”字用得好;清代工部尚书廖鸿荃,“荃”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鸿荃”就是大的香草,以此喻己,表示名主品格的高尚;现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仲恺”,意即居中、快乐、和乐,表示了名主对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理念,“恺”字用得好;其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承志”一名表示要继承先辈的革命志向,献身壮丽事业,名字直表人生理念,豪迈而有气势;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将领廖荣坤,名字表示要荣光大地,建功立业,“荣坤”二字组配得好,很有余味。

  与“廖”同部首的字有廉、康、赓、庚、庶、席、庠、度、府、庞、庆、鹰等,这些字都可入“廖”姓单字名,也可将其组合为双字名,如叫廖廉康、廖庶席、廖赓庠、廖庚府、廖庞鹰等等。

  “廖”的同音字有料、嘹,这两个字组成的词如料峭、料理、瞭望,都可谐音变成“廖”姓人名,如叫廖峭、廖理、廖望,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廖峭春、廖理明、廖望远等等。

  姚

  1.起源

  有关姚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舜,因为舜出生在一个叫姚墟(今山东省甄城县)的地方,他的后代就以地为姓称为姚氏。据说春秋时舜的后裔川完建立了田姓齐国,西汉末年,八裔孙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而逃到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其五世孙孙敷,又改姓为姚,并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汀省德清县)。姚姓尊称虞舜为其始祖。另一种起源是出自子姓,据史书所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裔,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姚氏。

  2.迁徙与分布

  (1)姚姓最早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地区繁衍发展。秦汉两晋时,姚姓已播迁至北方各省以及广西、四川等广大地区。

  (2)唐代两次大移民,有些姚姓人也随之迁移至今福建和广东一带;宋代时,姚姓主要集中于今河北、浙江、陕西、江苏等地。

  (3)从明代开始,姚姓大部分向东南地区迁移,主要集中于今浙江、江苏一带,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等省。

  (4)清康熙年间,福建南安人姚承渡海入台,是最早移居台湾的大陆姚氏。此后福建、广东等地的姚氏人也有不少迁居到台湾。

  (5)从近代开始,有姚姓人移居海外,如今主要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一些国家。

  3.姚姓名流

  姚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唐代的名相姚崇,元代的政治家姚枢,明代的画家姚绶、抗倭义士姚长子,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鼎,近现代历史上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姚运良,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姚水蜗等都为姚氏宗室的荣耀增添了无限光彩。

  4.起名参考

  “姚”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元代翰林学士姚枢,“枢”,指中心、重要部位,起名“枢”,表示名主有远大抱负,要从事中心要害部门的大事业,用“枢”作单字名的少见;元代文学家姚燧,“燧”,古代的取火器具,起名“燧”,表明自己如取火之石,又如告警烽火,总之要为人带来火光,警示出现动乱,名字也表现了名主的人生理想和愿望,“燧”字用得好,很有特色;明代画家姚绶,“绶”,绶带,用来系官印或勋章,斜挂在肩表示某种身份,起名“绶”,正是以“绶带”喻己,要从事大业、立功受勋、光彩照人,“绶”字选得好;清代文论家姚鼐,“鼐”,大鼎,名字表明名主要做大鼎,鼎立鼎盛,要干大事,这正是名主的理想和心愿,“鼐”字选得好;清代学者姚际恒,“际”,分界,“恒”,永恒长久,起名“际恒”,表示无边无际,永恒长久,名字表示名主胸怀宽大,“际恒”二字组配得好;现代剧作家姚一苇,喻己就是长在池塘边的一株普通芦苇,只能用作编织帘子、席子,名字用比喻之法,表现了主人的谦虚、质朴,此名耐人寻味;无产阶级革命家姚依林,依林,即依靠“丛林”,常讲独木不成林,只有大片树木集聚成林,对人类和社会才会有更大贡献,“依林”就是喻己要依靠依从广大群众,形成强大势力,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功,此名表明了名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对广大人民群众依赖的深厚情感,“依林”一名很独特,组配得好。

  “姚”姓拆字组名可叫姚兆,女姓起名可叫姚兆女。与“姚”同部首的字很多,如姝、娇、姣、娥、娟、姹、娱、婕、婉、媛、婷、媚、嫦、嫣、嫩、婵、妩、妮、姗、妤、妙等,这些字都带“女”字旁,大多含美好之意,所以都可入“姚”姓女性人名,每个字都可成单字名,也可将其组合成双字名,如叫姚妙嫦、姚婕姗、姚娱娥、姚妮媛、姚嫩妤、姚姹娇、姚嫣婕等等。

  “姚”的同音字遥、瑶、尧组成的少数词可谐音入“姚”姓人名。如“尧舜”,谐音名可叫姚舜;“尧天舜日”,谐音名可叫姚天舜;“遥望”、“遥远”、“遥遥”,谐音名可叫姚望、姚远、姚遥或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姚望漫、姚远方、姚亦遥等等;“瑶池”,谐音名可叫姚池,或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叫姚池荷。“姚”的另三个同音字窑、摇、谣组成的词,则不宜入名,如名中用栋、解、紫这些字,谐音就变成了窑洞、窑姐、窑子;名字中用椽、岩(包括妍、炎、延、严)这些字,谐音就变成了谣传、谣言;用柏(包括百、伯)、恍、兰(包括岚、蓝、阑)这些字起名,谐音就成了摇摆、摇晃、摇篮。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姚”姓人起名时要注意的。

  方

  1.起源

  关于方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后代就以方为姓。另一说起源于姬姓,周宣王时,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因为方叔姓姬,字方叔,其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氏,称方姓。

  2.迁徙与分布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方姓已经活动于今河南一带,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末,方姓有族人东迁至今安徽并形成了大族。

  (2)唐代时,方姓已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宋代时,方姓主要集中在今福建一带,同时,今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是方姓的主要聚居地。

  (3)宋元之际,有一支方氏为避乱迁至今海南一带。到明代时,方姓的人口形成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格局。

  (4)自清初开始,福建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人到海外谋生。

  3.方姓名流

  方氏得姓早,人口多,在历史上方姓名人并不少见。唐代农民起义首领方清;宋代浙江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元代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等;明朝初年有一位方孝孺,其大名鼎鼎,人称正学先生;清代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因其影响巨大,位列“桐城三祖”之首。现当代方姓名人有革命烈士方志敏,他参加革命后被捕,英勇就义,其遗著《可爱的中国》洋溢着革命家的爱国激情。

  4.起名参考

  “方”姓历史名人中较好或较有特色的名字如元代文学家方回,以“回”为名,意即曲折环绕、回旋四方,于是取字为“万里”,号“虚谷”,名字表达了名主广阔的胸怀,“回”字在人名中少见,很独特;元代画家方从义,姓名三个字以主谓宾结构,突出“义”,表明名主对“义”的重视和追求;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以智”取胜,表示名主对“智”的重视、培养和运用,“从义”、“以智”,都是强调后一个字;清代文学家方东树,现代哲学家方东美,他们俩的名字前两个字倒过来就是东方树、东方美,利用“方”这个方位词,突出强调东方,这两人的名字也很有特色;清代散文家方苞,“苞”,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方苞”,意即正含苞待放,必将繁荣茂盛,姓名二字连在一起,含义极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其名意即心田正芳香,整个姓名用了两个方(芳)音,响亮,声调都是第一声,读起来悠长,也很有韵味。此外,像方明、方兴、方刚、方正平、方未艾、方千里等,这些名字也很好。

  “方”是个多义词,由“方”组成的许多词都可直接入方姓人名,如叫方步、方程、方根、方今、方里、方略、方胜、方兴、方园、方正、方志、方舟等,以上单字名也可加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方步超、方程远、方根生、方今盛、方里平、方略韬、方胜永、方兴正、方园田、方正己、方志明等等。

  同音字“芳”组成的词芳菲、芳龄、芳香、芳泽,也可谐音组成“方”姓人名,如叫方菲、方龄、方香、方泽,也可加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方菲燕、方妙龄、方香梅、方泽苑等等。

  “方”字笔画简单,如愿找与此相近的字起名,可从广、六、庆、文、万、丁、平、云、天、大等字中择取,这些字均可入“方”姓单字名,也可组成双字名,如叫方广六、方庆文、文万丁、方天庆、文大平,如此等等。

  金

  1.起源

  最早的金氏源于少昊帝金天氏,其子孙中有一支把他的号“金天氏”简化成金后作姓。此支金氏的发源地在今山东曲阜市北。另一支金氏的祖先是匈奴人,匈奴休屠王曾铸金人祭天,后被汉武帝缴获。他的儿子日碑归顺西汉后,被赐金姓,其子孙则世代姓金。此支金氏的发源地在今陕西西安。

  2.迁徙与分布

  (1)最早的金姓家族,在两汉时均以长安为发展中心。到南北朝时,金氏已迁至甘肃省境内。

  (2)唐代时,在四川成都、山西临汾的金姓是当地的大姓。同时,金姓在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也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金忠出使日本,遇台风飘至新罗国(今韩国),后来留在新罗,是金姓迁居国外的第一人。

  (3)宋明时期,金氏分布于今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与此同时,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有金氏聚居。

  (4)清代嘉庆年间,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随后又有人迁往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家。

  3.金姓名流

  金氏名人才华横溢,青史留名:战国时有赵国的金授,汉代有车骑将军金日殚,唐朝有“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宋代有龙图阁学土金文刚,元代名儒金殚一生不仕,明末清初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清朝有著名书画家金农。而现代更不乏金姓名人,如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出版家金灿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金岳霖等。金氏世代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4.起名参考

  “金”姓历史名人中人名较好或较有特色的如战国时赵国的金授,“授”,交付、给予的意思,此名和姓连起来,表达了名主付出、给予的精神,名姓组合得好;元代名儒金履祥,用履步、履行达到“祥”,“履”字用得好,声音也好;明代尚书金幼孜,“孜”,常成为“孜孜”叠词,意即勤勉不倦,起名“幼孜”,表示从小就勤奋不懈,此名极有上进精神,用字也很独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本姓张,名采,之所以改姓名,是出于对孔子的尊敬,“金”者,孔子偶像金身也,“圣叹”,也是对孔子(孔圣人)的叹息,因为当时一些秀才、监生到文庙祭孔时行为极其不端,这使张采很有感慨,于是改名“圣叹”,此名用字也很有趣味;现代电影演员金山、金焰,出版家金灿然,其名都是从“金”字含义出发,姓名组合得很好。还有金开诚,典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义兰,出自古人说的“结金为兰”、“金兰至交”,这些名字都很好。

  “金”姓不好拆字起名。和“金”字形体相近的字有全、佥、会、含、舍等,这些字都可入“金”姓单字名,也可组成双字名如叫金含全、金会佥等。

  “金”的谐音字中可入名的有巾、今、津、襟。“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着装服饰,借此常把有男子气概的女子为“巾帼”英雄,以此金姓女士可起谐音名叫金帼或金帼英、金帼男等名;“今”跟“古”相对,指现代,由“今”组成的词,有的可起出“金”姓谐音单字名如金日、金年、金月、金生、金世、金天、金昔、金朝、金文等名,也可在这些名中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金日正、金年丰、金月满、金生运、金世安、金天青、金胜昔、金朝美、金文铭、金人越等等;“津”,指渡口、要道,借此可起出谐音名如金粱、金道、金渡、金关等单字名,也可加字变为双字名如叫金梁川、金卫道、金舟沙、金达关等等;“襟”有胸襟、襟怀之意,据此可起谐音名金怀、金坦、金阔、金开或金怀平等名。

  “金”字含义非常丰富,从不同含义中都可起出较好的人名。

  “金”为金属,通常指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据此可用同类金属名称起名,如叫金银、金钢、金铁、金锡,也可组合为双字名如金银铜、金锡铁、金铁锡等等。古代有八音,其中之一就属金属类,如钟、铃。有的不是金属制成,但也在乐器前加“金”字。据此,可起单字名如金钟、金铃、金铎、金锐、金鼓等,也可再加字组成双字名,如金钟鸣、金铃沁、金锣醒、金振铎、金大铙、金鼓鸣等等。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由“金”字组成了许多词,其中有相当一些可用于“金”姓人名中,如单字名叫金星、金山、金水、金川、金石、金沙、金谷、金溪、金风、金月、金秋、金波、金滔等,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金星灿、金山宝、金水长、金川清、金石坚、金沙漫、金谷澜、金滔波等等。动植物中由“金”字组成的词如金龙、金虎、金牛、金豹、金银花、金莲花、金钱松等等,可直接变为“金”姓人名。

  古代兵器许多是由金属制成,有些也可直接用于“金”姓人名,如金萍、金戈、金钩、金盾、金铖、金铠等等。

  首饰服饰中也有许多是由“金”字组成的词,这些词也可用作“金”姓女士人名,如金玉、金钗、金镯、金链等等。

  “金”字也组成了一些表示色彩的词,如金黄、金紫、金蓝、金粉,这些也可入“金”姓人名,还可叫金碧辉、金光灿这类双字名,或金灿灿、金闪闪、金煊煊等叠字名。

  “金”常喻尊贵、贵重,如俗称科举殿试录取叫金榜,一等奖叫金奖,体育比赛冠军得金牌,讲话不可改变叫“金口玉言”,法律不得改变叫“金科玉律”,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叫“金石交”,文辞优美、声调铿锵叫“金石声”,这些都可作为“金”姓人名如叫金榜、金玉、金石,也可加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金尚榜、金玉言、金律己、金石谊等等。

  “金”在金属中最为贵重,古往今来“钱”有些是由金属铸造而成,因而“金”和“钱”就常常连在一起,成为流通中的货币,人称金钱、现金、基金等。根据金钱的社会作用,可起名如金本公、金济民、金富国、金可融等等。

  “金”也是朝代名,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都城在会宁,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南,之后曾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金代的后裔若姓“金”,为怀祖而起名可从女贞、阿骨打、会宁、中都、开封等字词中择取一字,再配以恰当的字组成名。

  邱

  1.起源

  最主要的一支邱姓源于姜姓。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齐国,国都在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其子孙以封地为氏姓丘;另一支邱姓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人就以丘为姓,“丘”氏改为“邱”,据说是清雍正皇帝为了避讳孔子名号而下旨改的。

  2.迁徙与分布

  (1)晋代以前,邱氏已经分布于今陕西、浙江、内蒙古等地。西晋末,中原邱氏有一支迁于今福建省。

  (2)自南北朝以来,邱氏族人逐渐迁移至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

  (3)唐代初年,中原邱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宋代时,邱姓家族遍布福建,同时开始有人向今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迁移。

  (4)明代时期,贵州、云南等省有了邱氏的聚居地。从清初开始,闽、粤邱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随后又向海外发展。

  3.邱姓名流

  我国历史上的邱姓名人不少。如唐代大将军邱神勋,宋代抗金名将邱奂、开国大臣邱宗山、学者邱义,元代道教领袖长春真人邱处机、诗人邱一中,此外还有清代诗人邱逢甲,当代战争英雄邱少云等。

  4.起名参考

  “邱”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唐代天水郡邱行恭,起名‘行恭’,表明名主将以恭敬谦恭作为行为准则和理念,名字属修身类,用字很好;清代台湾人邱逢甲,也许是“甲”那年出生,但“逢甲”二字远远超过出生之意,还含有每每逢甲,喜事连连,表明名主对吉祥挂甲的企求,“逢甲”二字很独特,组配得好;译制片配音演员邱岳峰,姓名三字都指山,从“丘”(邱)到“岳”,再到“峰”,一个比一个高,形成丘岳连绵,诸峰叠起的气势,十分壮观,描绘出一幅山峦起伏的画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邱”姓在满族入关之前,这个家族一直以“丘”为氏,雍正皇帝时,因避讳孔子名“丘”,于是将“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右旁加邑,以示对圣贤的崇高敬意。“邱”姓人若为寻根拜祖起名,可从上述记载中择取恰当的字组合。

  与“邱”姓同部首的字有邦、耶、郊、郁、都等,这些字都可成“邱”姓单字名,也可组成双字名如叫邱郁邦、邱郊耶、邱郁都等等。

  “邱”的同音字“秋”组成的词,如秋爽、秋风、秋高、秋景、秋千、秋水、秋天、秋游等,都可谐音入“邱”姓人名,叫邱爽、邱风、邱高、邱景、邱千、邱水、邱天、邱游,也可选择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邱高爽、邱风舒、邱景天、邱千力、邱水碧、邱天实、邱游远、邱爽怡等等。“邱”同“丘”。“丘”,小土山,由此可起名叫邱山、邱陵,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叫邱山碧、邱陵锦、邱陵成等等。

  夏

  1.起源

  夏姓始祖为夏禹。相传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尧赐妫姓,并封他于夏(今河南省禹州巾),后来把帝位传给了他。禹死后,其子启废除了禅让制,建立夏朝,后来夏被商汤所灭。其王族后人便以国为氏。其后,周朝初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后被楚国所破,其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尊敬他是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

  2.迁徙与分布

  (1)夏姓最初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后来迁往今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2)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3)魏晋时期,夏姓开始大举南迁,后来经过长期繁衍,夏姓的分布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在江南形成了夏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会稽夏氏郡望。

  (4)宋代时期,夏姓发展到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并于明代进入广东。

  (5)到近现代,夏姓才逐渐大规模进入广西、云南、四川和台湾等地。

  3.夏姓名流

  作为中国大姓之一,夏姓名人历来不胜枚举,美名远播。汉代护羌校尉夏育、学者夏恭,宋代著名画家夏硅,明代户部尚书夏元吉、宰相夏言、爱国诗人夏完淳,清代学者夏曾佑、出版家夏瑞芳等。而革命烈士夏明翰以及物理学家夏坚白、考古学家夏鼐等都是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夏姓名流。

  4.起名参考

  “夏”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明代爱国诗人夏完淳,“淳”,淳朴、淳美,前面加个“完”字,意即更加完整美好,用“完”修饰“淳”,突出和加强了“淳”的含义,表示了对淳朴的肯定和赞美,“完淳”二字组配得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夏明翰,“翰”,原指羽毛,后指翰墨文章,“明翰”,意即懂得并运用文章,以笔为刀,进行战斗,内含名主对文攻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明翰”二字组配得也好;现代作家、教育家夏尊,字勉旃,“旃”,zhān,助词“之焉”的合音,含勉励的意思,后改为,音同勉,是遮蔽、看不见的意思,“尊”音与“旃”相近,所以要改名,特别是用了这个怪字,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杭州一些地方政客热衷于竞选议员,闹得乌烟瘴气,淡泊名利的夏先生对此十分反感,为回避有人提他竞选,故意将极易写成“丐”的用作已名,这样多数人就会写错字,写错废票就作废,他就不会卷入这种无聊活动中,此法果然奏效,从此夏先生就用了这个背景特殊、用字独特的名字;考古学家夏鼐,‘鼐’,大鼎,同姓连起来,华夏大鼎,鼎立中华,极富古韵;香港女电影演员夏梦,一个“梦”字,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梦”是美好的,“梦”饱含名主的理念、心愿、追求,此名用“梦”字极好。

  “夏”的同音字有下、吓。“下”字含底部、下去等意,所以由“下”组成的词,都不宜谐音入“夏”姓人名,有些字还要尽量避开,如芭(包括笆)、旦(包括诞、淡)、钢(包括刚、钢、冈)、建(包括荐、剑、健、鉴、践)、矫(包括佼、皎、角)、久(包括九)、留(包括浏、琉)、仁(包括壬、任)、申(包括伸、深、参、莘)、谢(包括榭、燮)、藏(包括奘)等字,若入“夏”姓人名,谐音则变成了下巴、下蛋、下岗、下贱、下脚、下酒、下流、下人、下身、下泻、下葬,这就不好了。

  “夏”字除用于姓氏外,还有多种含义:“夏”为农历四至六月,据此,“夏”姓人若在这期间出生,或这期间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可起名夏季、夏天、夏孟、夏仲,也可直接叫夏四月、夏五月、夏六月;“夏”,也是中国称谓,古称华夏,据此也可起名叫夏华、夏光华、夏华祖等名。

  “夏”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也是十六国之一的国号,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所建国号也叫“夏”,“夏”姓人起名若为怀古,可从上述史料中择取恰当的字组成。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