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管蔡世家

  “原文”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译文”

管叔鲜和蔡叔度二人,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原文”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兄弟十人,惟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译文”

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共有十人,他的母亲叫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的长子叫伯邑考,第二个儿子是武王姬发,第三个儿子是管叔鲜,第四个儿子是周公旦,第五个儿子是蔡叔度,第六个儿子是曹叔振铎,第七个儿子是成叔武,第八个儿子是霍叔处,第九个儿子是康叔封,第十个儿子是冉季载。冉季载年纪最小。同母兄弟十人中,只有姬发和周公旦贤能,一左一右辅助周文王,所以周文王舍弃长子伯邑考而立姬发为太子。文王去世以后,由姬发即位,这就是武王。伯邑考在此以前便已去世了。

“原文”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译文”

武王战胜商纣王以后,平定天下,分封土地给有功的臣子和他的兄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帮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治理殷商的遗民。把叔旦封在鲁,留在朝廷里作国相,就是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和冉季载这时候年纪都很小,没有得到封地。

“原文”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冉。冉季、康叔皆有驯行,于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冉季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

“译文”

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年幼,周公旦在王室中独揽大权。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的行为对成王不利,就挟持武庚起来作乱。周公旦秉承成王的命令讨伐叛乱,诛灭武康,杀掉管叔,放逐蔡叔,给他十辆车乘,随从七十人。又把殷商遗民分成二部分:其中一部分封微子启,建立宋国,以续承殷商祭祀;另一部分封康叔为卫君,这就是卫康叔。又封季载于冉。冉季和康叔都有善良的德行,于是周公推举康叔担任周朝的司寇,冉季担任周朝的司空,来辅佐成王治国,他们都有好名声流传于天下。

“原文”

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余五叔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

“译文”

蔡叔度已经在流放中死去。他的儿子叫胡,胡改变了他父亲的行为,他遵循道德,顺从善性。周公听到后,便推举胡当鲁国卿士,把鲁国治理得很好。于是周公向成王进言,封胡于蔡,以承奉蔡叔的祭祀,这就是蔡仲。其余五个兄弟都留在自己国内,没有担任周天子的官吏。

“原文”

蔡仲卒,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宫侯立。宫侯卒,子厉侯立。厉侯卒,子武侯立。

武侯之时,周厉王失国,奔彘,共和行政,诸侯多叛周。

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子厘侯所事立。

“译文”

蔡仲去世,他的儿子蔡伯荒即位。蔡伯荒去世,他的儿子宫侯即位。宫侯去世,他的儿子厉侯即位。厉侯去世,他的儿子武侯即位。

武侯的时候,周厉王失掉国家,逃跑到彘,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诸侯大多背叛了周天子。

武侯去世,他的儿子夷侯即位。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去世,他的儿子厘侯所事即位。

“原文”

厘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

四十八年,厘侯卒,子共侯兴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

“译文”

厘侯三十九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室衰微,周平王将镐京东迁到洛阳。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才开始被封为诸侯。

四十八年,厘侯去世,他的儿子共侯兴即位。共侯在位二年去世,他的儿子戴侯即位。戴侯在位十年去世,他的儿子宣侯措父即位。

“原文”

宣侯二十八年,鲁隐公初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桓侯三年,鲁弑其君隐公。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献舞立。

“译文”

宣侯二十八年,鲁隐公刚登位。三十五年,宣侯去世,他的儿子桓侯封人即位。桓侯三年,鲁国杀了他们的国君隐公。二十年,桓侯去世,他的弟弟哀侯献舞即位。

“原文”

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陈,息侯亦娶陈。息夫人将归,过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救于蔡,蔡必来,楚因击之,可以有功。”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哀侯留九岁,死于楚。凡立二十年卒。蔡人立其子肸,是为穆侯。

“译文”

哀侯十一年,哀侯娶陈侯的女儿为妻,息侯也娶陈侯的女儿为妻。息夫人要回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侯故意刁难很不礼貌。息侯很生气,便请求楚文王说:“你假装来攻打我国,我向蔡侯求救,蔡侯必定会派军队来,楚国乘机袭击蔡国,一定可以取得胜利。”楚文王照着他的话去做,虏获蔡哀侯回国。哀侯拘留在楚国九年,终于死在楚国。前后在位共有二十年。蔡国人立他的儿子肸,这就是穆侯。

“原文”

穆侯以其女弟为齐桓公夫人。十八年,齐桓公与蔡女戏船中,夫人荡舟,桓公止之,不止,公怒,归蔡女而不绝也。蔡侯怒,嫁其弟。齐桓公怒,伐蔡,蔡溃,遂虏穆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诸侯为蔡谢齐,齐侯归蔡侯。二十九年,穆侯卒,子庄侯甲午立。

“译文”

穆侯把他的妹妹嫁给齐桓公作夫人。十八年,齐桓公和蔡姬在船上游戏,夫人摇晃船只,齐桓公阻止她,她继续摇动,齐桓公很生气,便把蔡姬赶回去,不过并没有休掉她。蔡侯非常愤怒,把他的妹妹嫁给别人。齐桓公非常生气,便攻打蔡国;蔡国的军队溃败,穆侯被俘,齐桓公乘势向南进军到楚国邵陵。后来各国诸侯替蔡侯向齐桓公请罪,齐桓公才把蔡侯放回去。二十九年,穆侯去世,他的儿子庄侯甲午即位。

“原文”

庄侯三年,齐桓公卒。十四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二十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二十五年,秦穆公卒。三十三年,楚庄王即位。三十四年,庄侯卒,子文侯申立。

“译文”

庄侯三年,齐桓公去世。十四年,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国,二十年,楚国太子商臣杀他的父亲成王夺取王位。二十五年,秦穆公去世,三十三年,楚庄王即位。三十四年,庄侯去世,他的儿子文侯申即位。

“原文”

文侯十四年,楚庄王伐陈,杀夏徵舒。十五年,楚围郑,郑降楚,楚复酔之。二十年,文侯卒,子景侯固立。

景侯元年,楚庄王卒。四十九年,景侯为太子般娶妇于楚,而景侯通焉。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为灵侯。

灵侯二年,楚公子围弑其王郏敖而自立,为灵王。九年,陈司徒招弑其君哀公。楚使公子弃疾灭陈而有之。十二年,楚灵王以灵侯弑其父,诱蔡灵侯于申,伏甲饮之,醉而杀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弃疾围蔡。十一月,灭蔡。使弃疾为蔡公。

“译文”

文侯十四年,楚庄王攻打陈国,杀掉夏徵舒。十五年,楚国围攻郑国,郑侯向楚王投降,楚王又释放了他。二十年,文侯去世,他的儿子景侯固即位。

景侯元年,楚庄王去世。四十九年,景侯替太子般娶楚国女子为媳妇,而景侯与她通奸。于是太子杀了景侯自己登上王位,这就是灵侯。

灵侯二年,楚国公子围杀了他的国君郏敖自己登上王位,这就是楚灵王。九年,陈国司徒招杀了他的君王哀公。楚王派公子弃疾消灭陈国并占有了陈地。十二年,楚灵王由于蔡灵侯杀了自己的父亲,便引诱蔡灵侯到申城,埋伏武士,设宴款待灵侯,乘他酒醉时把他杀掉,并且杀了他的随从士兵七十人。又命令公子弃疾围攻蔡国。这一年十一月,消灭蔡国,楚灵王派弃疾为蔡公。

“原文”

楚灭蔡三岁,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庐,立之,是为平侯。是年,楚亦复立陈。楚平王初立,欲亲诸侯,故复立陈、蔡后。

“译文”

楚国消灭蔡国三年后,楚国公子弃疾杀了他的国君灵王取代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楚平王寻求蔡景侯的小儿子庐,立他为蔡侯,这就是蔡平侯。这一年,楚国又让陈重新建国。由于楚平王刚即位,想要拉拢诸侯,所以又立陈侯和蔡侯的后代。

“原文”

平侯九年卒,灵侯般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悼侯父曰〔隐太子友〕。隐太子友者,灵侯之太子,平侯立而杀隐太子,故平侯卒而隐太子之子东国攻平侯子而代立,是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申立。

“译文”

平侯在位九年去世,灵侯般的孙子东国攻打平侯的儿子,然后自己继位,这就是悼侯。悼侯的父亲叫隐太子友。隐太子友是灵侯的太子,平侯即位后杀死隐太子,所以平侯去世后而隐太子的儿子东国攻打平侯的儿子,而后自己登位,这就是悼侯,悼侯在位三年去世,弟弟昭侯申即位。

“原文”

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献其一于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与。子常谗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献其裘于子常;子常受之,乃言归蔡侯。蔡侯归而之晋,请与晋伐楚。

“译文”

昭侯十年,他去朝见楚昭王,带了二件美丽的裘衣,其中一件献给楚昭王,另外一件由自己穿着。楚国宰相子常想要,蔡昭侯不给他。子常便向楚昭王进谗言诬陷蔡侯,把他扣留在楚国三年。蔡昭侯知道扣留他的原因后,便把他的裘衣献给子常;子常接受了裘衣,才向楚昭王说好话,让蔡昭侯回国。蔡昭侯回国后,前往晋国,请求晋国一起攻打楚国。

“原文”

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于周苌弘,以求长于卫;卫使史鰌言康叔之功德,乃长卫。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冬,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蔡怨子常,子常恐,奔郑。

十四年,吴去而楚昭王复国。

十六年,楚令尹为其民泣以谋蔡,蔡昭侯惧。

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

二十八年,昭侯将朝于吴,大夫恐其复迁,乃令贼利杀昭侯;已而诛贼利以解过,而立昭侯子朔,是为成侯。

“译文”

昭侯十三年春天,蔡昭侯和卫灵公在邵陵会盟。蔡昭侯私通周苌弘,想要使蔡国在盟约上的地位高出卫国。可是卫灵公派史鰌官赞扬卫国始祖康叔的功业德行,于是卫国的地位排在蔡国的前面。这一年夏天,蔡昭侯替晋国消灭沈国,楚昭王大怒,攻打蔡国。蔡昭侯便把儿子送到吴国当人质,请求和吴国一起攻打楚国。这一年冬天,蔡昭侯和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攻入郢都。蔡昭侯怨恨子常,子常害怕,逃奔到郑国。

昭侯十四年,吴军撤出楚国,因而楚昭王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家。

十六年,楚国令尹为本国人民遭受吴、蔡的屠杀而流泪请求楚昭王讨伐蔡国,蔡昭侯恐惧。

二十六年,孔子前往蔡国这一年,楚昭王讨伐蔡国,蔡昭侯恐慌,向吴王告急求救。吴王认为蔡国都城距离吴国太远,便和蔡侯约定把都城迁到靠近吴国,便于救援;蔡昭侯私下答应,并没有和大夫商量。吴国人来救蔡国,于是蔡侯把国都从新蔡迁到州来。

二十八年,蔡昭侯准备去朝见吴王,蔡国的大夫恐怕他再次迁都,于是派贼寇利刺杀昭侯;事后蔡国的大夫又诛杀贼寇利来推卸罪责,并立昭侯的儿子朔,这就是成侯。

“原文”

成侯四年,宋灭曹。十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十三年,楚灭陈。十九年,成侯卒,子声侯产立。声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元侯六年卒,子侯齐立。

“译文”

成侯四年,宋国消灭曹国。十年,齐国田常杀了他的国君简公。十三年,楚国消灭陈国。十九年,成侯去世,他的儿子声侯产即位。声侯在位十五年去世,他的儿子元侯即位。元侯在位六年去世,他的儿子侯齐即位。

“原文”

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后陈灭三十三年。

“译文”

侯齐四年,楚惠王消灭蔡国,蔡侯齐逃亡,蔡国于是断绝了祭祀。蔡国比陈国晚灭亡了三十三年。

“原文”

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武王发,其后为周,有本纪言。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周公旦,其后为鲁,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曹叔振铎,其后为曹,有世家言。成叔武,其后世无所见。霍叔处,其后晋献公时灭霍。康叔封,其后为卫,有世家言。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

“译文”

伯邑考,他的后代不知封于什么地方。武王姬发,他的后代为周王,有《周纪》记载。管叔鲜在周成王时作乱,被周公所杀,没有后代。周公旦,他的后代为鲁侯,有《鲁周公世家》记载。蔡叔度,他的后代为蔡侯,有《管蔡世家》记载。曹叔振铎,他的后代为曹侯,有《管蔡世家》记载。成叔武,他的后代不见记载。霍叔处,他的后代为霍侯,被晋献公消灭。康叔封,他的后代为卫侯,有世家记载。冉季载,他的后代默默无闻。

“原文”

太史公曰:管、蔡作乱,无足载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

“译文”

太史公说:“管叔和蔡叔作乱,并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然而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年幼,引起天下人的猜疑,所幸靠着周武王同母的弟弟成叔、冉季等人加以辅助,因此天下诸侯最后以周王为宗主,所以我把它附记在世家中记述。”

“原文”

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

叔振铎卒,子太伯脾立。太伯卒,子仲君平立。仲君平卒,子宫伯侯立。宫伯侯卒,子孝伯云立。孝伯云卒,子夷伯喜立。

夷伯二十三年,周厉王奔于彘。

三十年卒,弟幽伯强立。幽伯九年,弟苏杀幽伯代立,是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年。三十年,戴伯卒,子惠伯兕立。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因东徙,益卑,诸侯畔之。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六年,惠伯卒,子石甫立,其弟武杀之代立,是为穆公。穆公三年卒,子桓公终生立。

“译文”

曹叔振铎,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战胜商纣王以后,封叔振铎于曹。

叔振铎去世,他的儿子太伯脾即位。太伯去世,他的儿子仲君平即位。仲君平去世,他的儿子宫伯侯即位。宫伯侯去世,他的儿子孝伯云即位。孝伯云去世,他的儿子夷伯喜即位。

夷伯二十三年,周厉王逃奔到彘地。

夷伯在位三十年去世,他的弟弟幽伯强即位。幽伯九年,他的弟弟苏杀了幽伯,自己取代了君位,这就是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经即位三年。三十年,戴伯去世,他的儿子惠伯兕即位。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朝于是东迁洛阳,王室力量更加薄弱,诸侯纷纷反叛。这时候秦被封为诸侯。

三十六年,惠伯去世,他的儿子石甫即位,弟弟武杀了哥哥石甫,自己取代君位,这就是穆公。穆公在位三年去世,他的儿子桓公终生即位。

“原文”

桓公三十五年,鲁隐公立。四十五年,鲁弑其君隐公。四十六年,宋华父督弑其君殇公,及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公夕姑立。

“译文”

桓公三十五年,鲁隐公登位。四十五年,鲁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隐公。四十六年,宋国华父督杀害他的国君殇公以及大夫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去世,儿子庄公姬夕姑继位。

“原文”

庄公二十三年,齐桓公始霸。

三十一年,庄公卒,子厘公夷立。厘公九年卒,子昭公班立。昭公六年,齐桓公败蔡,遂至楚召陵。九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

“译文”

庄公二十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诸侯。

三十一年,庄公去世,他的儿子厘公夷即位。厘公在位九年去世,他的儿子昭公班即位。昭公六年,齐桓公打败蔡国,然后进军到楚国的召陵。九年,昭公去世,他的儿子共公襄即位。

“原文”

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厘负羁谏,不听,私善于重耳。二十一年,晋文公重耳伐曹,虏共公以归,令军毋入厘负羁之宗族闾。或说晋文公曰:“昔齐桓公会诸侯,复异姓;今君囚曹君,灭同姓,何以令于诸侯?”晋乃复归共公。

“译文”

共公十六年,当初,晋国公子重耳逃亡经过曹国,曹君对他很不礼貌,想偷看重耳身上连在一起的肋骨。大夫厘负羁加以劝谏,曹君不听,于是厘负羁私下对重耳很友好。二十一年,晋文公重耳讨伐曹国,虏获共公回晋,下令晋军不准进入厘负羁家族居住的乡里。有人告诉晋文公说:“从前齐桓公会合诸侯,恢复异姓的国家;现在您却囚禁曹君,消灭同姓的国家,怎么能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呢?”晋文公于是又把曹共公放回去。

“原文”

二十五年,晋文公卒。三十五年,共公卒,子文公寿立。文公二十三年卒,子宣公强立。宣公十七年卒,弟成公负刍立。

“译文”

二十五年,晋文公去世。三十五年,曹共公去世,他的儿子文公寿即位。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去世,他的儿子宣公强即位。宣公在位十七年去世,他的弟弟成公负刍即位。

“原文”

成公三年,晋厉公伐曹,虏成公以归,已复释之。五年,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其君厉公。二十三年,成公卒,子武公胜立。

“译文”

成公三年,晋厉公讨伐曹国,虏获成公归国,不久又释放成公。五年,晋国栾书和中行偃唆使程滑杀掉他们的国君厉公。二十三年,成公去世,他的儿子武公胜即位。

“原文”

武公二十六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二十七年,武公卒,子平公(顷)〔须〕立。平公四年卒,子悼公午立。是岁,宋、卫、陈、郑皆火。

“译文”

武公二十六年,楚国公子弃疾杀了他的国君灵王,自己即位。二十七年,武公去世,他的儿子平公须即位。平公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儿子悼公午即位。这一年,宋、卫、陈、郑四国都发生火灾。

“原文”

悼公八年,宋景公立。九年,悼公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死于宋,归葬。

“译文”

悼公八年,宋景公即位。九年,曹悼公到宋国朝见宋景公,宋景公把他囚禁起来;曹国人立悼公的弟弟野为君,这就是声公。悼公死在宋国,尸体送回曹国埋葬。

“原文”

声公五年,平公弟通弑声公代立位,这就是隐公。隐公四年,声公弟露弑隐公代立王位,这就是靖公。靖公四年卒,子伯阳立。

“译文”

声公五年,平公的弟弟通杀声公取代了王位,这就是隐公。隐公四年,声公的弟弟露又杀隐公,自己接位,这就是靖公。靖公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儿子伯阳即位。

“原文”

伯阳三年,国人有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谋欲亡曹,曹叔振铎止之,请待公孙强,许之。旦,求之曹,无此人。梦者戒其子曰:“我亡,尔闻公孙强为政,必去曹,无罹曹祸。”及伯阳即位,好田弋之事。

“译文”

伯阳三年,曹国有人梦见很多君子站在祭祀土地神的社宫中,商议将要消灭曹国,曹叔振铎加以阻止,希望等到公孙强的时候才行动,大家表示同意。天亮后,作梦的人在全曹国寻找公孙强,不见这个人。作梦的人便告诫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如果听说公孙强这个人当政,一定要离开曹国,免得遭蒙曹国灭亡的灾祸。”等到伯阳即位,喜好射猎。

“原文”

六年,曹野人公孙强亦好田弋,获白雁而献之,且言田弋之说,因访政事。伯阳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亡去。

“译文”

伯阳六年,曹国乡下人公孙强也喜好射猎,捕获了一只白雁献给伯阳,并且谈论射猎的学问,伯阳因而向他询问政事。伯阳非常喜欢他,对公孙强非常宠爱,任命他作司城并参与国家政务。作梦的人的儿子于是逃离曹国。

“原文”

公孙强言霸说于曹伯。十四年,曹伯从之,乃背晋干宋。宋景公伐之,晋人不救。十五年,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强以归而杀之。曹遂绝其祀。

“译文”

公孙强向曹伯谈论称霸诸侯的方法。十四年,曹伯照他的话去做,于是背叛晋国侵犯宋国。宋景公带兵攻打曹国,晋国人不援救。十五年,宋国消灭曹国。俘获了曹伯阳和公孙强回到宋国,然后把二人杀掉,曹国于是断绝了祖祀。

“原文”

太史公曰:余寻曹共公之不用厘负羁,乃乘轩者三百人,知惟德之不建。及振铎之梦,岂不欲引曹之祀者哉?如公孙强不修厥政,叔铎之祀忽诸。

“译文”

太史公说:我探寻曹共公不任用厘负羁的原因,他坐高车的美女就有三百人,所以知道曹共公不修德政。及至发生振铎的梦兆,难道不是想要延长曹国的祭祀吗?

如果公孙强不施行霸道的政治,曹叔振铎的祭祀会断绝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