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宋元文化开放性特征形成的背景

  宋文化与元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形成,各有各的背景。宋文化由于科技文明发达,在当时世界居绝对领先地位,加之商业经济繁荣,因而对外开放呈一种自然的态势。元文化则由于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的建立,周边没有强敌,对外交通尤其是中西交通几乎。通无阻,加之游牧民族奔放外向的性格,所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

  一、两宋科技文明的发达及商业的繁荣

  两宋时期科技文明相当发达,世界第一。如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中,有两项是在这个时期发扬光大的,有一项是这个时期发明的———先秦时发明的指南针在这一时期开始被用于航海,后来称“罗盘”;唐朝时发明的火药在此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活字印刷术则是北宋的毕昇发明的。

  目前已知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是北宋末徽宗时(1101—1125 年,即12 世纪初)。当时的罗盘还是一种“水罗盘”,即用磁针横贯几段灯草,浮在盛水的圆盘中,盘边四周刻有23个方向的方位。在阿拉伯和欧洲各地,一般要到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时值南宋中期)通过来中国经商或乘坐过中国海船的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传播才懂得罗盘针的知识。据记载,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先坐小船南行,到达印度半岛后,再换乘中国的大舶东来。在中国的大舶上,他们有机会见识到罗盘这种先进的导航技术。因此,罗盘先传入阿拉伯、波斯,进而传至欧洲。

  火药在唐末五代时已经应用到军事方面,宋朝时则更加广泛地使用。如北宋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曾专门设置“火药作”和“火作”两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器,产量极大。北宋末年,宋军曾用火器抵御金兵入侵,一度击退金兵。但后来金兵也学会了制造火箭、火炮,北宋终于抵敌不住,遭致亡国。中国的火药也是通过阿拉伯人间接传入欧洲的。大约13世纪中叶(南宋后期),火药经海上传至阿拉伯。在当时阿拉伯人的兵书中记载火药的成分时,特别提到要用“中国雪”或“契丹花”,把火枪的枪头叫作“契丹火箭”,还提到一种叫作“契丹火轮”的火器。13世纪后期,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了火药。蒙古军西征的时候,火器又从陆路传到西方各国。但欧洲人制造火药、火器的时间则要推迟到14世纪。据各国文献记载,德国在1331 年首次使用火药,法国是1338 年,英国是1345 年,俄国则是在1382年。

  活字印刷起源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我国的雕版印刷自晚唐、五代流行后,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抄写,对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雕版印刷存在着不少缺点。如每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木版,每部书需要上百块木版才能完成,费时、费工、费力、费料不说,一部大部头的书不仅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刻完,而且还要占用大量的房屋来存放书版。北宋时印刷业更加发达,于是不少人动脑筋想使这项工作简单化,终于在宋仁宗赵祯时(1023—1063年),毕昇发明了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毕昇使用的是胶泥活字,后来人们又发明的陶活字、木活字、锡活字,直至明朝时发明了铅活字。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向东先传入朝鲜。朝鲜人在12世纪时铸成铜活字,15世纪初又铸成铁活字。随后,日本从朝鲜间接传入活字印刷术,时间大约是在14世纪。活字印刷术向西则经由今新疆地区,先传入波斯、埃及,再传到欧洲。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于15世纪中叶(时值明朝中期)③,比毕昇整整晚400年。印刷术的传入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都起了推动作用。

  宋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造就出许多优秀的古代科学家,北宋的沈括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沈括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其科学著作 《梦溪笔谈》 是科学史上不朽的名著。该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等内容,显示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认为:“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也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的人。”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著称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称 《梦溪笔谈》 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苏颂是北宋另外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天文学家,但在医学上也有很大贡献。苏颂的科学名著 《新仪象法要》 反映了我国11世纪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水平。他于宋哲宗赵煦元祐三年(1088年)制作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动天文钟。这部水动天文钟高约12米,它利用水轮为原动力带动仪器自动运转,并通过机械构造把机械运动保持在一定速度上,与天体的运动相一致,表达天体时空的运动,设计十分巧妙。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天文钟很可能是欧洲中世纪所制造的天文钟的直接祖先。1958年,我国科学家重新复制了这台水动天文钟,从而揭开了世界最早天文钟的秘密。

  北宋时,中国数学的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在许多重要方面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如在代数方面有杰出成就的数学家贾宪,他著有 《黄帝九章细草》。贾宪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前后最早创立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比西方相似的“鲁非尼-霍纳方法”要早770年。他还提出二项式高次幂(指数为正整数的)展开式各项系数的规律,制成一幅二项定理系数表,称为“开方作法本源图”。1654年,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加提出类似的方法,称“巴斯加三角”,比贾宪晚了700多年。

  至于从海上对外开放、对外交往最为至关重要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宋朝在当时世界上也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北宋时,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造船数量甚大。宋太宗赵炅时(976—997年)各地每年造船3 300余艘;宋真宗赵恒时(998—1022年)各地每年造船2 900余艘。北宋后期,温州(今浙江温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的官营船场每年能各造漕运船600艘,居全国第一。北宋的造船技术很高,船只很大。当时在内河航行中已经出现“万石船”,其大如三间大屋,可以载钱20 万贯,载米12 000石,载重量约为660吨。至于海船更是高大坚固。当时福建和广东所造的海船,底尖,吃水深,抗风浪能力强,载重量大,安全系数高,尤其是泉州制造的“泉舶”更受中外客商的欢迎。宋神宗赵顼时(1068—1085年)曾造两艘万斛船出使高丽。宋徽宗赵佶时(1101—1125年)又造两艘更大的“神舟”出使高丽,引得高丽举国出观,惊叹不已。据估计,“神舟”可装载20 000万石,载重量约为1 100吨。

  南宋立国江南,交通运输多用船只,因而造船业更加发达。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海船,复原后,船身总长34。55 米,最大船宽为9。9米,排水量约为374。4吨,水手当有50人以上。该船具有底尖、多隔舱(13个舱)和多重板的特点,使船的吃水深,稳定性高,便于破浪,阻力减少,增加航速,并且安全可靠。宋朝海船都是隔离舱,即使一两个船舱破损,船也不致沉没。另外,宋朝的船上设置有可以起伏的桅杆,称“转轴”,行船时依据风力和航向,转动桅杆上的帆,可以顺利航行。遇到急风大浪的天气,可以将桅杆放倒,避免险情。南宋人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 中说,当时过南洋的大船,舵长数丈,每船可载数百人,积存一年粮食。这种巨型海船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是见不到的。

  另外,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超过了以往。以城市为例,唐朝时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0多个,而北宋有四五十个。北宋的首都开封人口亦超过100万。而且,宋代时城市中市与坊的界限被突破。在以前的城市中,不仅商业活动必须在专门的商业区———市中进行,在居住区———坊里严禁从事商业活动,而且市门的开闭时间是固定的,日中开市,日没闭市,晚上不许做生意,也不许人们在大街上走动。因此,可以想见,唐朝的首都长安城到了晚上,宽大的街道上除了巡逻的军人之外,完全是空旷寂寞、死气沉沉的。而在宋朝的城市里,不仅各个角落里都可以开设店铺做买卖,而且也没有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同时,北宋政府还取消了“夜禁”。在京师汴梁城中就出现了兴旺的夜市,晚上大街上仍是热闹非凡。流传至今的著名宋画———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长卷,在全长5米多的画卷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汴京城商业贸易繁华的景象。当时洛阳、扬州和南宋的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情况也相类似。两宋商业的发达,还体现在“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出现与流通上。没有发达的商业经济,是不可能产生纸币的。

  科技的发达,尤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高超,以及商业的繁荣,为宋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蒙古大帝国的建立

  元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形成最主要得益于蒙古大帝国的建立。蒙古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的。建国后的第二年,它就开始对周边国家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一时间,蒙古铁骑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最终建立起广阔无垠的蒙古大帝国。

  向南,早在1205年铁木真就一度攻入西夏,劫掠大批牲畜、财物而还。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又于1207年和1209年两次对西夏发动战争,迫使西夏首先屈服,纳女请和。1210年,畏兀儿人慑于蒙古军的威势,遣使归顺,使今新疆东部地区归属蒙古国。1218年,蒙古军灭亡西辽,占据今新疆西部及中亚的广大地区。1227年,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残酷战争,蒙古军队攻下西夏首都中兴府,灭亡西夏,全部占有其地。从1211年开始,蒙古国又对金国不断发动进攻,并于1234年灭亡了这个自己以前的“宗主国”,将势力伸张到黄河流域地区。1254年,蒙古军队灭亡了云南的大理,同年迫降吐蕃,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1279年,建立于1271年的元朝灭亡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向西,从1219年到1259年蒙古军发动3次远征,进行军事扩张。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本人发动的,时间是1219—1225年。这次西征,蒙古军首先灭亡了花剌子模,占领今阿富汗、独联体的中亚国家及伊朗的大片领土,接着又大败斡罗思(俄罗斯)诸国王公与钦察(里海北)人的联军于今乌克兰境内的迦勒迦河。1227年回军途中乘胜灭亡西夏时成吉思汗病死。第二次西征是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发动的。这次远征由成吉思汗4个儿子的长子率领,他们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长子拔都,次子察合台的长子拜答儿,三子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四子拖雷的长子蒙哥,所以称为“长子西征”。“长子西征”从1235年开始,至1244年结束,由拔都统一指挥。这一次,蒙古军征服了钦察,占领了俄罗斯、乌克兰平原,并进入孛烈儿(波兰)、马札儿(匈牙利)及奥地利等地,给欧洲各国造成极大震动。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先后派遣使者出使蒙古,希望与蒙古达成和议并传教,但均不得要领而归。第三次西征从1253年到1259年,由第四代大汗蒙哥派自己的三弟旭烈兀领导。这次,蒙古军攻灭了木剌夷(里海南,今伊朗境内)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首都报达,即今伊拉克巴格达),还进入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地。

  通过历时六七十年的向南扩张和3次西征,使蒙古贵族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的庞大的军事大帝国。不仅今天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奥地利等国都曾被蒙古军的铁蹄践踏过,而且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全部为蒙古国所有。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蒙古贵族建立了4个大汗国:钦察汗国(在今俄罗斯等地)、伊儿汗国(在今西亚的伊朗等地)、窝阔台汗国(在今阿尔泰山地区,新疆、俄罗斯、蒙古交界处)、察合台汗国(在今哈撒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新疆等地)。尽管这4大汗国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只是在名义上归属元朝皇帝领导,但由于都是由蒙古族贵族所统治的区域,所以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有很长一段接近于内部交通,从而极大地便利了中国与西方的交往。

  另外,元朝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样为通过海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