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四章 朱克敬:香荪自有狂士气

  朱克敬(1792—1887年),名亦轩,字香荪,晚年号暝庵、餐霞翁、牛应之,兰州安宁堡人。清代陇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朱克敏的弟弟。

  位卑未敢忘忧国

  朱克敬出身寒微,早年家境贫寒,只得流寓云贵,后来到湖南,捐官为龙山县典吏。直到1871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客居长沙。晚年以行医为生,后来失明;1872年,因为议论时政遭到湖南布政使王文韶的立案弹劾,后又遭到当地官绅的谗言指控。1887年去世。这就是朱克敬的人生,关心政治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朱克敬地位卑微,屈尊下僚,抑郁不得志。但他目睹了那个乱世,对国家大事很关心,有做一番事业的抱负,虽然因地位低微,终生得不到施展,但他却“位卑未敢忘忧国”。朱克敬强直任气,好议论时政,而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被人称之为“狂士”。

  朱克敬在出任龙山县典吏时,常常走向田间地头,与龙山县父老坐在一起,或“把酒话桑麻”,或访求民情,如民众有什么困难他都尽力帮忙。如果遇到矛盾冲突,他总是热心出面,理顺曲直,帮助调解,深受百姓的欢迎。后来,太平军袭击龙山县,致使县境内一片混乱,知县等官吏纷纷避难而逃,民心大乱,只有朱克敬毫不畏惧,坚守在城中以安定民心。

  朱克敬所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层出不穷之时,清政府已到苟延残喘的地步。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云贵各族人民起义,显示了人民运动的巨大威力,也让腐朽的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毁灭。在外,外国列强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国,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摧毁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深感中国将有“千古未有之变”的朱克敬认为“国无大小,在能自立”,中国所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自立”,所以中国应该面对自己的现实,制定一系列的有效策略。他认为中国不应再保守自卫,紧闭大门,而应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来对付“夷人”,所谓“师夷之长技所以制敌”。因此,他赞成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各国去学习各项技术;在经济上,提倡清政府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彼以通商为吞噬之口,我即用其术以御之”,并且要“遗使分驻各国,增置兵船”,以保护对外贸易。在政治策略上,朱克敬有其独特的见解,在策略的执行上也有详细的计划。这在当时那个抵制“外夷”文化的社会氛围中,是有进步意义的。

  作为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朱克敬提倡派人到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对国内提出要开民智,“中外臣民极言得失……各献其能”。在那个腐朽落后的时代中,朱克敬为国为民的良策,带有先进性和进步性,是为国之崛起和民之安定而提,但清政府已是穷途末路,他一个小小的文人更是人微言轻。清政府的败局已是无法挽回,谁也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所谓的改良也不过成了“覆灭之神嘴角上的微笑”,他试图借助西方“政教”制度和科学制度来修补即将倒塌的封建大厦,不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而是“船到江心补漏迟”。

  清朝政府因它的腐朽无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朱克敬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之责,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所在。

  诗作之中显精神

  朱克敬一生著作甚丰,尤其以诗作而出名。他的诗格律整齐,无论是托物言志,借景咏情,或是感事抒怀,常常具有独到之处。在诗的内容上和李商隐有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他对晚唐的政事国运很关心,在事业上有远大抱负;同样一生过着清贫生活的朱克敬,也是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只是在诗的成就上,朱克敬远不如李商隐。朱克敬留下来的诗篇有300多首,其内容有些暴露了封建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他农民起义军所导致的灾难,湖湘一带的水旱灾害;有些内容反映了他对国事民众的忧虑,自己的孤愤,“俏直”的性格和沉沦下僚,抑郁平庸的一生。

  朱克敬著有《雨窗消意录》,其书中讲述了湖南自太平军事件后,绅士的势力不断壮大,官绅相争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其中作者对当时某些世态人情的不满,对市井小人险恶的描写,以及对道学先生虚伪的揭露等,又可作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史料。在其中著名的还有三首榜门诗,其诗作语言诙谐,但却包含着他生活的困窘之状:

  这是朱克敬流寓长沙时,年底生活清贫难以度日,于是在门上贴了这首诗,在诗中朱克敬自比东汉的袁安。是讲袁安未腾达的时候,洛阳下大雪,其他人都扫除积雪,出外乞食,只有袁安僵卧在家,当时的洛阳令到袁安门前,见此情景,问他何以不出门,袁安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洛阳令以为他是一位贤达之士,推举他为孝廉。朱克敬写这首诗是想说:门外雪深三尺,却没有人问起他这位僵卧的“袁安”。

  朱克敬曾受湖南巡抚刘昆延所聘,参与编修《湖南省通志》,还修过《龙山县志略》。除此以外,朱克敬还著有《瞑庵杂识》、《瞑庵二识》等文章,其文语言流畅,文笔简洁。曾审阅过他文章的郭嵩焘和其他文人称赞他的文章“立意高深,纵放豪肆,深得文从字顺的原则”,“识远而气昌,绝无规仿”、“有合文之法”……书中主要记录的是掌故轶事,但因他着眼于历史,又立足于当时,所以富有史料价值。如其中记录了衡州民教的纠纷,长沙官绅的倾轧等。

  朱克敬一生交游甚广,朋友很多,其中有刘熙载、陈宝箴、王闿运等,很多都是近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名流。刘熙载学识渊博,工于诗词,在诗词歌赋和书法中都颇有影响。王闿运的诗宗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陈宝箴是近代维新派人物,推行新政。尤其是朱克敬同著名的洋务思想家、中国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有30年的友情,这种真挚友情经受住了世态的检验。他们彼此纵论时事,饮宴酬唱,因郭嵩焘接受外来思想的机会比较多,朱克敬又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所以二人无论在时事还是在诗歌思想中都能达成一种公识,颇有俞伯牙与钟子期所有的默契。二人在事业上也相互支持,朱克敬曾多次帮郭嵩焘举荐人才,受托为其整理奏折的底本。而朱克敬的著作,如《瞑庵杂识》、《瞑庵二识》等文章,也为郭所帮助审阅。朱克敬所结识的朋友,使他的人生之路变得丰富而充实。这些文学巨匠和维新人物,对朱克敬的艺术和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是朱克敬,作为一位陇上乡贤,他时刻关心国家政事,虽然现实之中壮志难酬,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却值得人们敬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