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共产国际初期与印度的关系(1920—1924)

  共产国际自成立后,印度共产主义者就在其指导下开展了活动。共产国际在它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在政治路线、组织发展,以至在军事的物质援助上,都予以印度革命者以指导和帮助;但是,与此同时,在具体指导印度革命的一些问题上,如党的建设、军事工作以及与资产阶级关系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共产国际和列宁在理论上与政治路线上对印度革命的指导

  共产国际与印度革命者开始联系最多,也最为重要的要算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1920年7月18日至8月7日,于莫斯科)。印度共产主义者M。N。罗易作为墨西哥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代表印度的是阿巴尼·慕克吉、B。T。阿卡利亚以及罗易的夫人。

  这次会议对东方各国和印度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M。N。罗易起草的《关关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前者简称《提纲初稿》,后者简称《补充提纲》)。两个提纲均作为共产国际指导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革命的纲领性文献。按列宁的说法,罗易起草的《补充提纲》主要是根据印度和亚洲其他受英国压迫的大民族的清况而写成的。两个提纲尽管不完全一样,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且互相补充。

  列宁的《提纲初稿》的要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殖民地各国共产党必须帮助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运动,首先是落后民族在殖民地关系或财政关系上所依赖的那个国家的工人,有义务进行最积极的帮助;第二、必须同落后国家內具有影响的僧侶及其他反动的中世纪式的分子作斗爭;第三、必须同那些企图利用反欧美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来巩固可汗、地主、毛拉等地位的大伊斯兰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派别作斗爭;第四、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占有制、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运动,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并且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和一般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之间实现尽可能紧密的联盟;必须特别尽一切努力,用建立“劳动者苏维埃”等方法把苏维埃制度的基本原则应用到资本主义前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去;第五、必须坚决反对把落后国家內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潮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共产国际只是在一切落后国家中未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名义上是共产党)的分子组织起来,并且通过敎育认识到同本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作斗爭这些特别任务的条件下,才应当援助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性的民族运动。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第六、必须向一切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最广大的劳动群众不断地说明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一贯进行的欺骗,帝国主义列强打着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的幌子,来建立在经济、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完全依赖于它们的国家;在目前国际形势下,除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以外,附属的和弱小的民族别无生路。

  罗易的《补充提纲》(经列宁和共产国际殖民地委员会修改后正式发表的提纲)的要点如下:第一、殖民统治制度的消灭和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将推翻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共产国际应当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共产国际应当同政治上经济上受压迫国家中的、力图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力量建立联系。为了保证世界革命的最后成功,这两种力量的共同行动是完全必要的。第二、外国统治阻碍着各种社会力量的自由发展。因此推翻其统治应当是殖民地革命的第一步。帮助殖民地推翻外国统治的斗爭,并不因之意味着支持当地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趋向,而只是意味着为被压迫的殖民地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开辟道路。第三、在附属国家中,存在着两种彼此日益分离的运动。一个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其纲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政治独立。另一个是工人以及贫困和缺乏知识的农民,为了摆脫一切形式和剝剝,爭取自身解放的群众斗爭。第一种运动力图控制第二种运动,并且往往取得成功,但是共产国际及相应的政党应当反对这种控制,帮助殖民地工人阶级意识的发展。为了推翻外来的资本主义,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分子的合作是有用的。但是首要的和必需的任务乃是建立共产党,这个党将组织工农,领导他们进行革命并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这样一来,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只要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指导,就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的发展阶段,达到共产主义。第四、殖民地解放运动的眞正力量,不再限于资产阶级民主民族主义分子的狭小圈子里。在大多数殖民地里,已经存在有组织的革命政党,这些政党力图同工人群众发生紧急联系。共产国际同殖民地革命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应当直接通过这些政党或组织来实现,因为它们是本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虽然今天它们不很强大,但是它们却反映了群众的情绪,群众最后将跟随它们走向革命。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应当同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密切接触,并通过它们对整个革命运动提供全部道义的和物质的援助。第五,殖民地的革命在其第一阶段还不会是共产主义革命,但是如果从一开始领导权就掌握在共产主义先锋队的手中,那么,革命群众由于逐步地获得革命经验,就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达到旣定的目标。当然,大多数东方国家如果企图在纯粹是共产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来解决土地问题,那是完全错误的。殖民地革命在其最初的几个阶段应当实行的是包括许多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条款的纲领,诸如:分配土地等等,但是,根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殖民地革命运动的领导权应当交给资产阶级民主分子手中。相反,无产阶级的党应当大力地和系统地宣传苏维埃思想,而只要有可能,就应建立工农苏维埃。这些苏维埃将同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起来的那些苏维埃共和国一道,为将来在全世界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共同奋斗。

  在二大期间,列宁与罗易就殖民地战略和策略以及印度问题曾进行过多次交谈,并对罗易提出的补充提纲草稿中的一些重大原则性错误进行了删改。《补充提纲》原稿中关于殖民地人民革命不必经过资产阶级民义革命阶段,而直接进行超阶段的革命的提法,关于不要支持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片面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法,经列宁的修改,大段大段地删掉了。

  总之,共产国际和列宁回答了印度的革命性质、任务以及建党、农民问题和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在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上对罗易作了耐心的说服工作。共产国际四大1922年11月召开)通过的《东方问题提纲》和五大(1924年6月)通过的决议,进一步重申并发挥了列宁上述的一系列思想。这些都表明,共产国际成立初期,就已为印度革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在共产国际支持和帮助下,罗易在国外从事了一定的建党、建军和统一战线工作共产国际二大后,在塔什干成立了一个指导东方国家革命的领导机构——中亚局(又叫土耳其斯坦局,设立于当时的土耳其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塔什干,1921年中亚局取消,另设其他机构),由罗易、格奧尔斯·萨法罗夫和索科尔尼科夫三人组成,索科尔尼科夫任主席。后来据罗易自己讲,因其他二人另有重要工作,他成了中亚局的实际负责人。罗易于1928年冬到塔什干,他在塔什干进行了两项重要活动,一是办起了一个军事训练学校,准备组织一支军队“远征印度”,进行“新型的印度革命”。军事学校大约有100多名印度人,并邀请苏联军官作为敎练。由于英国驻苏大使寇松的抗议,军校不得不停办。另一项重要活动是建党。在中亚局的支持下,于1920年10月17日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个印度共产党。初期正式党员有7人,阿里·沙菲克被选为书记。后来组织有所发展,1920年12月选举罗易、沙菲克、阿卡利亚三人为执行委员会委员。沙菲克仍任书记。1921年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在莫斯科成立,该组织大部分党员从塔什干到莫斯科,又在那里重新组织印度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国际。沙菲克仍为书记,并成立工作委员会,罗易是实际上的领导者。

  共产国际二大后,罗易一直在共产国际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后又被选为主席团委员,负责指导印度共运工作,他在国外创办了《印度独立先锋》和《前卫》两个刊物,向印度传播和介绍马列主义著作,同时也传播了他自己的一些错误观点。他通过这些刊物,并用通信办法同国內的五个共产主义小组(分别在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拉合尔、联合省)的领导人丹吉、艾哈迈德、辛加腊威鲁等人联系。罗易于1922年派遣了一批干部回国(后来大部分被捕)指导印度共运,并作了不少工作。印度早期的建党活动曾受到共产国际四大的赞扬。

  在印度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并在反帝统一战线中取得无产阶级领导权,这是共产国际当时一项带根本性的战略方针。罗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贯彻了这一方针。据罗易说,1921年12月,在列宁、斯大林的赞许下,罗易为国大党第36届年会准备了一篇宣言,要求国大党采取开明的经济纲领。据他说,这一宣言在这一年会上引起了轰动,有人因受这一宣言影响,竟提出了爭取完全独立的目标。1922年12月,罗易又为国大党37届加雅大会提出一个“纲领”,这一纲领要求实现彻底民族独立、实行普选权、取消地主占有制、公用事业国有化、取消常备军武装人民等。该纲领在加雅大会之前就被广为散发,共产党代表S。A。丹吉等人还出席了加雅大会。共产国际还专门为这次大会发了贺电(共产国际主席团书记赫姆伯特·法罗士签署,见附录)。罗易为了影响,控制国大党,除了进行政治宣传外,还准备在国大党组成一个反对派集团或组成一个合法的工农党夺取国大党的领导权,为此他设法影响那些真有开明观点、能够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国大党重要领导人,如C。R·达斯(1921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辛加腊威鲁·捷底阿尔、萨莫布尔那南德。但由于沒有工农群众反帝运动基础,罗易的计划收效甚微。(详见本书第二章。)

  (三)共产国际在指导早期印度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错误(1)共产国际对印度共的早期建党活动和对印度国內外各革命派别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指导不力。

  1920年10月17日在共产国际中亚局领导下建立的印度第一个共产党是比较仓促的。据罗易回忆,当时在塔什干的印度移民中多数是狂热的伊斯兰敎徒,罗易只对少数受过敎育的人进行反帝宣传。这些人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并不了解,其中一些人在无政府主义者阿卡利亚(建党时是执行委员)和阿卜杜·拉布(罗易称他是一个骗子)的支持和唆使下,派了一个所谓代表团到中亚局申辯建立共产党的理由,实际已经控制和领导中亚局的罗易,虽然明知这时在塔什干只有几个移民单位,此刻建立共产党是“徒有其名”,“是沒有意义的”,但罗易还是“同意了成立共产党的建议”。罗易之所以这样做,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了不使那些急于建党的人感到失望,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管敎多数移民”。但无论如何,这时在塔什干建党条件是不够成熟的,无论从思想上的准备和组织上的准备均缺乏足够的条件,这时建立的共产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共产国际成立时,印度革命团体和个人,除流亡到墨西哥的罗易外,在西欧各国(主要指英、德、瑞典)北美、日本、阿富汗等地均有。其中在德国的印度革命者力量和影响较大。据罗易说,以札多巴塔雅为首的柏林委员会,在印度国內“被当作伟大革命家来尊敬的”,“他们具有革命热情和丰富的经验”。他还称札多巴塔雅是一位“很有才华又精力充沛的人”。札多与印度国內民族主义者有着广泛的联系。但以札多为代表的柏林委员会以及其他团体和个人,并沒有像共产国际对待罗易那样加以重视,并沒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印度国內外各种共产主义团体和个人团结起来共同行动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稍具规模的印度共产党。相反,印度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处在一种分裂、宗派斗爭的旋涡之中而不能自拔。

  共产国际二大后,札多曾向共产国际提出一项关于组织欧洲各革命力量的建议。列宁亲自接见了札多等人,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共产国际总书记拉狄克根据列宁的指示,也接见了札多并责成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印度调查小组,以便听取札多的意见。但调查小组的成员是由亲近罗易的鲍罗廷、塔尔海默等组成,因此沒能促成罗易与札多的联合。札多建议解散在塔什干成立的印度共产党,并以此作为与罗易联合的条件,这一建议遭到调查小组和罗易的拒绝,札多等人便离开莫斯科返回柏林。1921年12月,札多等独自建立印度新闻局(下设两个委员会)从事宣传和建党活动,基本上离开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在国內建党方面,也存在严重缺点。尽管罗易在早期通过他创办的刊物和通信与国內五个共产主义小组取得了联系,并代表共产国际指导这些小组的活动,但是,罗易同样也未能把各种力量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一支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未能促使这些革命力量深入到工农群众的反帝运动中去,从而脫离了工农,脫离了国內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然而共产国际在早期对罗易在国內的工作却是赞扬得多,批评得少。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在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印度已经取得了可贵的成绩。我可以转吿代表大会,我们的同志在过去几个月中是很成功的,罗易同志和他的一批朋友现在出版着一种刊物,这种刊物的任务是为我们在印度的工作辅平道路。我们的同志们已经把印度国內的共产主义者团结起来。”

  罗易自出席共产国际二大并提出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补充提纲后,一直受到共产国际的重用。中亚局一成立,他就成为其实际负责人。共产国际三大时,季诺维也夫曾让罗易替他担当大会主席,1921年三大后中亚局取消,设立了共产国际东方司。据罗易自己讲,共产国际当时也曾决定让他主持工作。罗易尽管对早期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起过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偏离列宁主义的,如在印度社会性质上,罗易一味夸大印度的资本主义因素,认为印度的封建主义已不占主导地位;在印度革命性质问题上,罗易认为殖民地必然要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主张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对待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资产阶级政策问题上,罗易反对列宁支持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并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否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片面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农民问题上,罗易无视土地问题和农民革命运动,甚至把1857年的农民起义说成是反动的运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则极力鼓吹脫离印度国內革命群众的冒险主义的武装行动。就其实践来说,罗易在建党、建军、统一战线以及工农反帝反封建运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共产国际对罗易的过份重视和对其他派别的忽视,不能不对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后来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不良影响。

  (2)共产国际支持了罗易的军事冒险行动。

  罗易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二大时,就曾设想并拟定一个“印度革命的型式”并开辟世界革命第二线的计划。这项计划要求用足够的武器、装备和金钱,由印苏边境招募、装备、训练一支军队,以阿富汗等地方为行动基地,然后与国內取得联系,进而远征印度,建立解放区,实行社佘改革。这一计划,据说得到了苏联外交部负责人卡拉汗(他是苏外交部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络人)和苏联派驻阿富汗的大使拉斯科尔尼科夫以及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克兰斯基等人的支持。罗易的计划也请示了列宁,据罗易说,列宁虽然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但对能否取得成功表示了异议。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大力支持下,罗易在共产国际二大后,便开始实行上述计划。据罗易回忆说,罗易等人乘两列专用火车前往目的地,两列火车装载了各种枪支、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其中包括各种飞机另件和电台装置)以及大量金银货币。列车还载有空军大队的人员和军事训练学校的职员,此外还有两个连队的精锐红军护送。罗易抵达塔什干后,由英国部队的印度逃兵、波斯革命者和俄国共产主义者共同组成了一支非正规部队,号称红军第一国际旅,作为红军的辅助部队,其中印度人组成了印度支队。中亚局和罗易把逃亡到塔什干来的印度穆斯林安顿在“印度之家”(移民者的宿舍)并训练他们使用各种武装,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印度军事学校,随同罗易从莫斯科前来的一批苏联军官负责组织训练军校学员,美国世界产联的约翰被任命为军校校长。罗易到达塔什干后的这一系列举动,大大震动了英国殖民统治者,英帝国主义对于此举十分恐慌。1920年年底,英国驻苏大使寇松对苏联提出照会,把塔什干印度军校说成是苏联企图侵占英帝国的证据,并且把阿富汗政府拉到自己一边,共同反对苏朕政府。列宁领导的苏联政府考虑到当时的客观形势,同时也考虑到苏英关系,决定停办塔什干的军校。罗易的“印度型式革命”就此也就吿终。

  对于罗易的这种冒险计划和结局,列宁早就有所预料。据罗易回忆说,在罗易行动之前曾与列宁交谈。列宁当时就对英国人是否会轻易放弃他们的战略要地而不竭尽全力把它夺回去表示怀疑。当罗易向列宁说应该使用武装进行军事作战时,列宁回答说:“英国比俄国的新政府富得多啊。即使俄国新政府拥有沙皇的全部财富,也不能在贿赂这个或那个亚洲宮廷方面与那个从广大殖民帝国那里搜刮超额利润的占有者相抗衡”。在这里,列宁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预见到采取军事行动的必然后果。尽管共产国际和苏联新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罗易的冒险计划,但终于及早中止了罗易的冒险行动。

  (3)共产国际在指导印度共实行与资产阶级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对发动工农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的指导。列宁的二大提纲和四大通过的《东方问题提纲》的基本思想是旣要建立与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又要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并把土地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共产国际和罗易在具体指导和贯彻上述两个基本方针时,只抓了前一项,而忽略了后一项。罗易在贯彻执行共产国际关于统一战线方针之所以未见大的成效,固然与印度资产阶级政党的强大有关,也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对印共的迫害,制造康普尔、白沙瓦事件有密切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印度共产党在国內无立足之地,沒有工农革命力量,特别是沒有农民这支革命主力军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托,沒有在国內造成一种对国大党的强大的革命压力,罗易尽管几次为国大党起草纲领,尽管反帝口号和暴力革命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充其量是“纸上谈兵”。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