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引言

  印度在共产国际总战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独立前的印度,面积有1,808,679平方英里,即等于英伦诸岛的15倍,大不列颠的25倍。人口为3.98亿(1941年国情普查),占“大英帝国”人口总数的3/4,占其海外人口的4/5,是其殖民地人口的9/10,占全世界殖民地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即是八个主要殖民帝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地人口总和的一倍以上。几百年来,印度一直是英国殖民者扩张与称霸的主要基地,无数次的海外战爭和远征以及种种战略计划(控制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波斯湾、中东乃至新加坡)均以印度为其枢纽,印度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财源、兵源和作战基地。英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印度的掠夺和剝削。用种种方式毎年从印度吸取到英国的贡赋达1.5亿英磅,即超过同年印度的总预算额,相当于英国人口每人一年3英磅以上。英国在1914—1918年垄断了印度市场的2/3.1933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总额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1/4.英国驻印总督寇松曾狂言:“征服和统治印度眞是伟业,使英国受世界舆论的敬服,所以,它从亚洲的地位得来的威望和财富才是大英帝国的基石。那里,在古老的亚洲大陆的中央,它雄踞着那永远统治东方的宝座。它的威武在陆地和海洋上扩张。‘上帝似的,它握着三尖叉;国王似的,它戴着王冠’”。

  “印度是我们帝国的枢纽……如果帝国丧失任何别的自治领,我们还能生存,可是我们若失掉了印度,我们帝国便将日暮途穷了。”

  正因为印度对帝国主义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共产国际对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才格外重视。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就对印度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硏究。马克思专门为印度写了一部古代历史编年史,在《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中引用印度的材料达50余处。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义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注视其发展,写了几十篇报道和评论,予大起义以高度的赞赏。他们看到作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和作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同盟者的这一革命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印度现在是我们最好的同盟者”。应当指出,一些英国的革命的宪章运动领导人,如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影响的恩斯脫。琼斯,也认为印度的大起义是他们反对英国资本主义斗爭的一个同盟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关注着当时在亚洲特别是在印度和中国发生的革命开端。他们对印度大起义如同对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一样给予特别注意。他们认为这些起义是被压迫民族整个反殖解放斗爭的组成部分,并以极大的热情在《纽约毎日论坛报》上详细论述这些事件。这些论文显示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国和印度人民的革命潜力抱有多么巨大的信心!1882年,马克思在给考茨基的信中又写道:“印度或许会进行一次革命,这确实有很大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的未来寄予莫大的希望。马克思曾说过:“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沒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沒有增大到能够完全摆脫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在多少是遙远的未来,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国家将复兴起来。”

  进入20世纪以后,列宁对印度民族运动的兴起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寄以厚望。在1905—1906年俄国革命失败之后,沙皇的反动势力战胜俄国革命力量的黑暗日子里,列宁从昨天还处于沉睡状态的亚洲各国——印度、中国、土耳其、波斯、印度支那——人民的觉醒中看到一道新的曙光。当时列宁写道:“印度的无产阶级也已经成长起来,能进行自觉的群众性的政治斗爭了,——旣然情况是这样,那末,英国和俄国的秩序在印度的美妙时光就已经过去了!”列宁看到,这种斗爭“将在亚洲锻炼出几百万、几千万无产者……”“俄国无产阶级不应当指靠自由派同盟。它应当从农民群众自己必然要用暴力来解决俄国土地问题这一点出发,帮助他们推翻黑帮地主和黑帮专制政府的统治,给自己提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任务,记住无产阶级的斗爭和它的胜利同国际革命运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就这样独立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向革命的完全胜利迈进。对反革命的(俄国的和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少抱幻想,对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成长多加注意!”

  十月革命后尤其是共产国际成立后,列宁和共产国际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对印度革命寄予更大的希望。他们认为,殖民地世界正处于熊熊烈火之中,革命势将向东发展;世界革命的第二线必然在亚洲开辟而在亚洲,印度又是首当其冲。一旦印度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整个殖民地世界就会燃起革命烽火,而“印度摆脫英国统治而取得解放,将成为一系列亚洲国家进行反帝斗爭的信号”。列宁也曾经多次谈到印度革命的兴起和它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就在他逝世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还特别提到:“斗爭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大多数的人口,最近几年来也非常迅速地卷入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来,世界斗爭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不能有絲毫的怀疑。在这个意义上讲来,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斯大林在1924年《论列宁主义基础》这部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列宁的上述论断。他写道:“在最近的将来,这个链条(指世界帝国主义战线——作者注)将在什么地方被突破呢?还是在它最薄弱的地方。比如说:这个链条可能在印度被突破。为什么呢?因为印度有年轻的战斗的革命无产阶级,而这个无产阶级又拥有民族解放运动这样一个无疑是伟大的和重要的同盟者。因为在印度和革命对立的是外国帝国主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敌人,它絲毫沒有威信,为印度全体被压迫被剝削群众所痛恨”。

  由上述简单的引证中不难看到,印度革命在共产国际最高决策人心目中具有非同小可的地位。它甚至可以与中国革命一样,被共产国际领导视为具有巨大革命潜力,并把它作为东方典型殖民地革命的突破口。

  §§第一章 共产国际与印度关系概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