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9章 严父慈祖多情帝君(1)

  第一节多子多孙的老寿星。

  一、严令“天家金玉”习文练武“讲求大义”。

  乾隆皇帝有十七位皇子和十个公主,还有皇孙、皇曾孙、皇元孙上百人,五世同堂,确可算是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寿星。

  乾隆帝在教子育孙这一重要问题上,继承了太宗以来重视皇子教育的优良传统,并记取了皇祖康熙帝玄烨晚年诸子争位的教训,对皇子、皇孙既抚爱备至,又严加管教。他严格执行皇子皇孙到了六岁必至上书房(尚书房)上学的祖制,让满了六岁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都按时到达上书房学习。上书房有二处,一在乾清宫左边,五楹,西北向。另一处在圆明园勤政殿东,屋有三进,设有乾隆帝亲书之“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三匾额。他指定学识优异的内阁学士、翰林为师傅,教授课程,又特派大学士及协办大学士为总师傅,“稽查督饬”,规定皇子们每日卯时进,申时出,“攻五经、史、汉、策问、诗赋之学,禁习时艺”,还选择八旗弓马好、清语娴熟的武将数人,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叫“谙达”,又称“俺达”,亦设总谙达。

  乾隆帝严令皇子、皇孙在书房读书,即使派遣一些皇子、皇孙担任职务,也要求他们无事之时仍入书房学习,有事外出须呈奏,不能擅自离开书房,另往他处。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当他知悉皇八子永璇(九年后封仪郡王)未经奏闻,并未告诉师傅,就因私事,擅自离开书房进城,十分恼怒,于五月初七日下谕严斥其非,惩治有关人员。他说:“阿哥等在书房读书,所以检束身心,自当出入有常,跬步必谨,如每月派祭奉先殿等事,原可循例径行,其余或有他故外出,必须以实奏闻,庶举动不得自由,且有合于出告之礼。今八阿哥以己事入城,并未奏知,又不关白师傅,殊属非理。且皇子每出,例派散秩大臣、侍卫等护行,非惟体制宜然,亦所以致其防闲,使不得行止任情趋于所便也”。乃八阿哥仅带亲随及园门护军数人策骑同往,有何急务而匆忙如此?“纵不自重,其如大体何”?长此以往,“相习效尤,无所顾忌,必将肆意游行,无所不至。且恐外间愚妄之徒得以借端诡遇,寻至结纳依附诸弊,皆从此隐伏,其所关系尤巨,不可不为先事之防”。况阿哥等渐皆长成,“尤宜慎于所习,即在书房,原非专事儒生占毕,惟当循循规矩,使心志不至外驰”。且兄弟辈朝夕相聚,砥砺交责,“尽化其畛域忮忌之见,亦甚有益”。四阿哥派管武英殿,六阿哥派管内务府,绵恩阿哥派管前锋统领,遇有应办事情及与同事大臣商酌,自可各就官所办公,“其无事之时,仍当日理常课,即文书画诺,亦可携至斋中,正复并行不悖,其他更不容稍有旷废矣”。

  乾隆帝又着重讲了为什么要严教皇子的原因。他说:发现八阿哥的私自入城,因而予以训诫,“小惩大诫,未必非诸皇子之福。在八阿哥惟当益深感惧,即众阿哥亦当共知奋勉,方不负朕教育成全恩意”。“且朕非特慈爱诸皇子,为之杜渐防微,实敬念我祖宗贻泽之长”,惟期世世子孙永守无失,“因不惜谆谆教迪。诸皇子宜善体朕心,恪遵祖训,志日笃而业日修,复彼此相亲相爱,式好无尤,方能永承福庆”。②。

  他因教授皇八子的师傅观保、汤先甲未曾劝阻八阿哥,将其革职,并训诫总师傅、师傅说:“师傅为诸皇子授读,岂仅以寻章摘句为能,竟不知随事规劝,俾明大义,而总师傅则尤当尽心诲导,凡事纳之于善,勿使稍有过愆,方为无忝厥职,今于八阿哥擅自出入一节,漫无觉察,所司何事!”

  乾隆帝之所以要强调将诸皇子关在书房读书,“检束身心”,“庶举动不得自由”,是充分地、深刻地理解了此举之重要性,因为前车之鉴太多了。至少有两个问题使他特别担心和格外警惕。其一,结党营私,争谋大位。远的如太祖努尔哈赤亡后八和硕贝勒之间互不相下,近的皇祖在世时诸皇子之间的互相激烈倾轧,在在使人感到预防皇子私出宫门结交党羽的必要。其二,骄横跋扈,欺凌大臣。康熙年间,诸皇子和下五旗诸王“皆习尚骄慢,往往御下残暴,任意贪纵”,像皇十子敦郡王允,以两广总督杨琳系其属下,竟遣阉人赴广,“据其署内,搜索非理”。乾隆帝之亲弟和亲王弘昼,“性骄奢,尝以微故,殴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讷亲乃乾隆初年帝之第一宠臣,竟遭和王之殴,可见皇子之横。乾隆帝牢记殷鉴,严格管教诸皇子,不许他们私离书房违制外出,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

  乾隆帝对教授皇子的师傅、总师傅,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发现他们懈弛旷职,立予惩处。乾隆五十四年三月,这位已是八十高龄的天子,竟亲自查阅了内左门登载上书房师傅入直门单,发现自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日,“所有皇子、皇孙之师傅竟全行未到”。他异常恼怒,立即召见皇十七子同军机大臣及总师傅刘墉等人,“面加询问”,如系阿哥等不到书房,以致师傅各自散去,“则其咎在阿哥,自当立加惩责”。皇十七子永奏称:“阿哥等每日俱到书房,师傅们往往有不到者,曾经阿哥们面嘱其入直,伊等连日仍未进内。”乾隆帝更为气愤,于三月初七日就此事下达专谕说:皇子等年齿俱长,学问已成,或可无须按日督课,“至皇孙、皇曾孙、皇元孙等,正在年幼勤学之时,岂可少有间 断”。“师傅等俱由朕特派之人,自应各矢勤慎”,即或本衙门有应办之事,“亦当以书房为重”。况现在师傅内多系阁学翰林,事务清简,并无不能兼顾者,“何得旷职误功懈弛如此”!书房设有总师傅,“并不专司训课,其责专在稽查”,今该师傅等竞相率不到至七日之久,无一人入书房,“其过甚大,而总师傅复置若罔闻,又安用伊等为耶!此而不严加惩创,又复何以示儆”!著将有关人员交部议处。阿肃、达椿身为满洲,且现为内阁学士,其咎更重,均著革职,各责四十板。

  第二日,三月初八日他又下渝,指责总师傅、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刘墉辜恩溺职,将其降为侍郎衔,仍在总师傅上行走,免去其兼之南书房职。嵇璜年迈,王杰兼军机大臣,不能随时督察,免去其兼总师傅之职,“改派阿桂、李绶为总师傅,以专责成”。③过了七天,他就吏部对旷班的有关人员拟议的惩处意见,作了下列批示:总师傅大学士嵇璜、王杰降三级从宽留任。胡高望、吉梦熊、茅元铭、严福、程昌期、秦承业、邵玉清、万承风等革职,从宽留任。

  乾隆帝不仅严厉督促皇子上学和师傅认真授课,而且对皇子的学风也很注意,不让他们陷入纯书生圈子中,而要他们讲求治政之道。他虽然很喜欢皇十一子永,因其“幼工书”,聪慧勤学,常幸其第,但对其渐染汉人书生习气而颇为不满。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他就此事降下一谕:“朕见十五阿哥所执扇头,有题画诗句,文理字画尚觉可观,询之出十一阿哥之手,幼龄所学如此,自属可教,但落款作兄镜泉三字,则非皇子所宜,此盖师傅辈书生习气,以别号为美称,妄与取字,而不知其鄙俗可憎,且于蒙养之道甚有关系。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已,至于寻章摘句,已为未务,矧以虚名相尚耶?……若十一阿哥方在童年,正宜涵养德性,尊闻行知,又岂可以此种浮伪之事淆其见识耶?……阿哥等此时即善辞章,工书法,不过儒生一艺之长,朕初不以为喜,若能熟谙国语,娴习弓马,乃国家创垂令绪,朕所嘉尚,实在此而不在彼。总师傅等须董率众师傅教以正道,总谙达亦督令众谙达时刻提撕劝勉,勿使阿哥等耽于便安。著将此谕实贴尚书房,俾诸皇子触目惊心,咸体朕意毋误。”

  乾隆帝对皇子皇孙的严加管教,督令习文练武,又爱护关怀备至(详后),皇子皇孙等无不勤奋学习,进步很快,造诣颇高。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就此专写《皇子读书》一条盛赞说: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朝,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以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然则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二、戒责皇子非礼之行。

  乾隆帝既是君临天下的皇上,又是儿孙众多的皇父、皇祖父、皇曾祖,这种双重身份及其由之而来的两类性格、感情和好恶,自然流露在他对儿孙的喜怒上。他是勤理国政的明君,又是教子尚严的严父,因此对皇子们的非礼行为十分厌恶,并予惩处。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三日孝贤皇后病故于德州,皇长子永璜前行迎丧,“不知礼”。此情颇出人们意外。因为,永璜并非年幼蒙童,而是业已上学十余年娶妻生子的青年皇子,理应熟谙礼仪,恪尽孝道,不该出现如此差错。也许永璜想到,孝贤皇后既已去世,其亲生之二子虽系中宫所生之嫡子,但母后已不在人世,优越条件便大半丧失,己为诸弟之兄,位居皇子之首,兼之又给皇父养了第一个皇长孙,有这样的条件也许会大统在望吧!如果有这种想法,或者本来就嫉妒二弟是嫡子,当然不可能对孝贤皇后之死有什么悲痛万分的感情,从而在迎丧中流露了出来,出现了“不知礼”、不尽孝道礼仪的行为。

  永璜没有想到这一非礼行动会给他带来何等大的危害。正因爱妻去世而哀伤不已的乾隆皇帝,一见此情,非常生气,立即“训饬”永璜,并下谕斥责其非,惩处其师傅。据《清高宗实录》载:“谕曰:阿哥之师傅、俺达,所以诱掖训诲教阿哥以孝道礼仪者,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恪尽处甚多,此等事谓必阅历而能行乎?此皆师傅、俺达平时并未尽心教导之所致也。伊等深负朕倚用之恩。阿哥经朕训饬外,和亲王、来保、鄂容安著各罚俸三年,其余师傅、俺达著各罚俸一年,张廷玉、梁诗正俱非专师,著免其罚俸。”

  乾隆帝对永璜是如何训饬的,详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相当厉害的,这从两年以后永璜之死及帝对其哀悼,便可知悉。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年逾弱冠的皇长子永璜离开了人间,乾隆帝深感悲痛,亲自于当日临奠,并下谕追封其为亲王说:

  “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且年逾弱冠,诞毓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深为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著追封亲王,一切丧仪,该部详察典礼具奏。至弥留之际,迁移外所,以便殡殓,虽属内廷向例,但当沉绵疾亟,令其远迁,朕心实有所不忍,况园亭不同大内,著即于皇子所居别室治丧。其亲王爵即令皇长孙绵德承袭。朕今年屡遭哀悼之事,于至情实不能已。”

  此谕有三点比较突出。一系立即追封永璜为亲王。乾隆帝的十七个皇子中,有五位皇子早死无封,两位皇子出继,两位死后立即分别追封太子、郡王,两位早卒以后很久才分别追封亲王、贝勒,一位封郡王,一位封贝勒,三位封亲王。连孝贤皇后亲自生育的第二位嫡子,即被父皇预想立为太子的皇七子永琮,卒后也未立予追封,到了五十二年以后才追封亲王,而永璜却立即追封,可见此举之特殊。二是破例留居治丧。按照惯例,病人弥留之际须迁至外面,此次永璜却突破旧制,留居别室治丧。三为绵德袭封亲王。按清制,除开国军功诸王和雍正帝胤特许的怡亲王系世袭罔替外,其他恩封王公皆须按等降袭,原为亲王者,其子降袭郡王,原为郡王者,其子降袭贝勒。乾隆帝之皇四子出继履亲王允时,降袭郡王,皇六子出继慎郡王允禧时降袭贝勒,而永璜之子绵德,亦即帝之皇长孙,虽系一天真无邪的幼童,却不降袭,立即袭封亲王。这三个与众不同之处表明,乾隆帝对永璜之死是非常悲痛的,因而破例优遇。他这样做,也许是因为对皇长子的训饬过于严厉,致其早故,而感到后悔,才如此厚遇吧!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