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7章 诗、书、文、语兼长文武双全(2)

  “上圣学高深,才思敏赡,为古今所未有。御制诗文如神龙行空,瞬息万里。平伊犁所撰告成太学碑文,属章不过五刻,成数千言,读者想见神动天随光景,真天下之奇作也。寻常碑记之内,亦有命汪文端(汪由敦)具草者,文端以属余。余悉意结构,既成,文端又斟酌尽善,及进呈,御笔删改,往往有十数语只用一二语易之,转觉爽劲者,非亲见斧削之迹,不知圣学之真不可及也。”

  “……或作书,或作画,而诗尤为常课,日必数首,皆用殊笔作草,令内监持出,付军机大臣之有文学者,用折纸楷书之,谓之诗片。遇有引用故事,而御笔令注之者,则诸大臣归遍翻书籍,或数日始得,有终不得者,上亦弗怪也。……余直军机时,见诗片乃汪文端、刘文正(刘统勋)所书,其后刘文定(刘纶)继之。由诗片抄入诗本,则内监之职。迨于文襄(于敏中)供奉,并诗本亦手自缮写矣。御制诗每岁成一本,高寸许。”

  原礼亲王昭?亦于《啸亭杂录》(卷一)中颂扬乾隆帝写诗之多学识之博说:纯庙天纵聪慧,览读渊博。……每一诗出,令儒臣注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然多有翻撷万卷莫能解者,然后上举其出处,以搏一笑,诸臣莫不佩服。”他还极力称赞帝之赏鉴之精及重视珍笈说:“纯庙赏鉴书画最精,尝获宋刻《后汉书》及《九家杜注》,心甚爱惜,命画苑写御容于其上。《岳氏五经》,特建五经萃室以贮之。又觅马和之《国风图》,历数十年始全获,藏于学诗楼。”

  第二节集书编书又毁书诛戮无辜文人。

  一、《四库全书》的主持人 。

  乾隆皇帝学识渊博,诗文兼长,著作等身,因而深知学术、文化的重要,亲自主持、推动编纂了许多大型书籍,其中尤以闻名中外的《四库全书》巨型丛书,更为珍贵。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将古代的重要典籍全文抄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共收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多达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计三万六千册。此书从乾隆三十八年正式开设四库馆起,到四十七年正月,历时九年余,才编纂完毕,后又检查书籍内容,校错补漏和缮写复本,直到乾隆五十八年才算最后结束,足足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正月缮写完第一部,后又缮写六部及副本一部,正本七部分藏于北京皇宫中之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副本存北京翰林院。后来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的两部正本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圆明园文源阁正本和翰林院副本毁于八国联军之役。原藏于避暑山庄文津阁者最为完整,现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做了大量事情,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此书的总主持人。此书是他亲自倡议并谕令编纂的。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他专门下达了“命中外搜辑古今群书”之谕:

  “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钜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物象数,兼综条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为游艺养心之一助,是以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命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遍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第念读书固在得其要领,而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惟搜罗益广,则研讨愈精,如康熙年间所修图书集成全部,兼收并录,极方策之大观,引用诸编,率属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征其来处。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往)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屏障、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唱诗文,琐碎无当者,均无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先购觅。至若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俾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又如历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沉潜经史,原本风雅,如顾栋高、陈祖范、任启运、沈德等,亦各著成编,并非剿说卮言可比,均应概行查明,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或官为装印,其有未经镌刻只系抄本存留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并严饬所属,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胥借端滋扰。但各省搜辑之书,卷秩必多,若不加以鉴别,悉令呈送,烦复皆所不免,著该督抚等先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旨何在,简明开载,具折奏闻。候汇齐后,令廷臣检核,有堪备阅者,再开单行知取进,庶几副在石渠,用储乙览,从此四库七略,益昭美备,称朕意焉。”

  乾隆帝的这道谕旨,讲明了“搜辑古今群书”的原因、标准、范围,并就如何办理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指示,不需多说,现仅着重对其编书的真实目的和客观条件,作些评述。乾隆帝所要编的这部丛书,可不是一般的几十卷、几百卷甚至几千卷的大中型丛书,而是“中外搜辑古今群书”,是要“搜罗益广”,为“研讨愈精”提供条件,不仅要动用藏书极富的内府存书,而且要收集天下逸书。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超过《图书集成》,因为此书虽然“兼收并录,极方策之大观”,却系“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征其来处”。《图书集成》为康熙帝玄烨命尚书蒋廷锡等编成,分六汇编三十二典,共收书六千一百零九部,编成一万卷。这样多达万卷的大型丛书,尚不能满足乾隆帝的要求,可见欲编之书是何等的规格。

  谕中“以彰千古同文之盛”的八个字,充分表述了乾隆帝对想编之书的高标准要求及其欲图达到的目的。他所说的“天下同文之盛”,指的是此时大清的“全盛之势”或“全盛之时”。这是他最近几年颇喜引述的常用之词。因为,经过他三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进入人们称之为“盛世”或“康乾盛世”的阶段,百业兴旺,府库充盈,平准定回之胜拓疆二万里。就在宣布搜辑天下群书之后的第十一天,即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十五日,他谕告军机大臣用兵金川说:“此时部库所积,多至八千余万,朕每以存积太多为嫌。……朕实不欲其多聚,若拨发外省公事动用,稍减盈积之数,亦属调剂之一端。”②国库存银八千余万两,相当于两年全国总收入,在有清二百七十八年里,是空前绝后的最高数字,也是体现“堂堂大清势当全盛”的有力证据。这既使乾隆帝产生了编纂有史以来录书最多的巨型丛书的想法,“以彰天下同文之盛”,也为此书的编纂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国强才能“文盛”,国富也需有“文盛”来加以衬托,并为进一步富国强国提供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

  乾隆帝一定下编书的目标后,便极力促其实现。他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征集群书。他先后下达了数十道谕旨,督促各省总督、巡抚、学政想方设法收集典籍,有功者奖,延宕者斥。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即颁旨之后的第十个月,他因各省督抚未曾进献书籍而颇为恼怒,予以训诫,责令他们立即抓紧征集文献。他谕军机大臣:

  “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向来未登大内收藏书目者,已降旨直省督抚会同各学政通行购访,汇列书名奏闻,再令廷臣检核,行知取进,迄今几及匝岁,曾未见一人将书名录奏饬办,殊为延缓。我国家重熙累洽一百二十余年,于今文治光昭,远暨山陬海,所在经(笼)书库,藏甚多,采掇本非难事。其间即属家传善本珍秘有加,然一闻稽古右文之诏,且令有司传抄副本善为经理,当无不踊跃争先,为大吏者果能及时率属加意搜罗,自当有求必应,何至阅时既久,寂集无闻。……甚非所以体朕念典勤求之至意也。各督抚等其即恪遵前旨,饬催所属,速行设法访求,无论刊本抄本,一一汇收备采,俟卷秩所积稍充,即开具目录,附折奏明,听候甄择移取,仍将现在作何办理章程,及有无购得若干部之处,先行据实奏覆。”

  乾隆帝不止一次下谕,鼓励藏书家进献典籍。他闻听扬州商人马姓家内“藏书颇富”,便传谕两淮盐政李质颖,“令其就近妥协访问借钞”,商人马裕因“心存畏惧”,开始只呈报有书一百九十五种。乾隆帝得知此情后,谕军机大臣:“马裕家夙称善于收藏,何所存仅止于此”,必系地方官办理欠妥,“其家未免心存畏惧,又惮将善本远借”,故所开书目“不精不备”。著该盐政“善为询觅”,“务祈多多益善”。后来马裕感激帝恩,呈报并进献书五六百种。不少藏书家遵奉帝旨,踊跃献书,“愿以家藏旧书,上充秘府”。乾隆帝十分高兴,予以嘉奖。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他特降专谕说:

  “国家当文治修明之会,所有古今载籍,宜及时搜罗大备,以充策府而裨艺林,因降旨命各督抚加意采访,汇上于朝。旋据各省陆续奏送,而江浙两省藏书家呈献者种数尤多,廷臣中亦有纷纷奏进者,因命词臣分别校勘应刊应录,以广流传。其进书百种以上者,并命择其中精醇之本,进呈乙览,朕几余亲为评咏,题识简端,复命将进到各书,于篇首用翰林院印,并加钤记,载明年月姓名于面页,俟将来办竣后,仍给还本家自行收藏,其已经题咏诸本,并令书馆先行录副,即将原书发还,俾收藏之人益增荣幸。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和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弃藏,子孙恪守其业,甚可嘉尚。因思内府所有《古今图书集成》,为书城巨观,人间罕觏,此等世守陈编之书,宜俾尊藏勿失,以永留贻。鲍世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著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又进书一百种以上之江苏周厚?、蒋曾,浙江吴玉墀、孙仰曾、汪汝,及朝绅中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等,亦俱藏书旧家,并著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