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6章 诗、书、文、语兼长文武双全(1)

  第一节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乾隆皇帝天资聪颖,性格刚强,勤奋好学,数十年如一日,因而不仅能善理朝政,指挥征战,并且学识渊博,武艺高超,诗文兼长,这一切又为他勤理国政,创造“文治武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乾隆皇帝酷爱行围打猎,身手不凡,有一次前往盛京谒陵,在侍卫人员的保护和安排下,他先后射死了老虎十余只。他有很高的语言资赋,精通满文汉文。为了完成用兵准、回,征讨金川,安定西藏的宏伟事业,他“自乾隆八年以后,即诵习蒙古及西番字经典”,一直继续五十余年,研讨不停。与此同时,他又学习“回语”(即维吾尔语)和“唐古特语”(藏语),从而成为当时罕有的通晓满、汉、蒙古、维吾尔、藏及安多(藏语的四川西北部方言)等五种文字的语言学者。这对他的治政用兵起了很大的作用。《圣武记》卷五对此盛赞说:“初,上习蒙古语,及平回部、金川,即习回语、西番语,兹因班禅来觐(乾隆四十五年),复习唐古特语,故重译朝见,告语如一家。”

  乾隆帝非常喜欢书法,造诣较高,长期书写不倦,内而北京皇宫,外而名山古迹,所到之处,无不握笔题字,墨迹之多,罕与伦比,他可算是题字遍天下、流传千百年的书法家。现将其在巡幸江宁时所题之匾联选录几幅于下,以见一斑。

  龙潭行宫:

  揽胜龙潭。冈峦萦绕桑麻富州渚参差桨通。

  慈应寺:

  慈云普应。地近秣陵飞法雨江连天堑听潮音。

  阅兵台:

  整暇精严。诘式宜豫升平时振武先殷文物邦。

  鸡鸣寺:

  声觉大千。法身常现宝塔品空界似谓昙钵香。

  明陵:

  开基定制。戡乱安民得统正还符汉祖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宗。

  乾隆帝著有大量文赋,仅编成的《御制文集》即有三集,共一千三百五十余篇。这些文章固然有不少是逢场作戏敷衍成篇的,但也有许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比如,他于乾隆五十八年写了一篇《御制喇嘛说》,全文如下:

  “佛法始自天竺,东流而至西番,其番僧又相传称为喇嘛。喇嘛之字,汉书不载,元、明史中或讹书为剌马,予细思其义,盖西番语谓上曰喇,谓无曰嘛,喇嘛者谓无上,即汉语称僧为上人之意耳。喇嘛又称黄教,盖自西番高僧帕克巴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间始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其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号,不过沿元、明之旧,换其袭敕耳。盖中外黄教,总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即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而非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其呼图克图之相袭,乃以僧家无子,授之徒,与子何异,故必觅一聪慧有福相者,俾为呼毕勒罕,幼而习之,长成乃称呼图克图,此亦无可如何中之权巧方便耳,其来已久,不可殚述。孰意近世其风日下,所生之呼毕勒罕,率出一族,斯则与世袭爵禄何异。予意以为大不然,盖佛本无生,岂有转世,但使今无转世之呼图克图,则数万番僧无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去岁廓尔喀之听沙玛尔巴之语,劫掠藏地,已其明验,虽兴兵进剿,彼即畏罪请降,藏地以安,然转生之呼毕勒罕,出于一族,是乃为私,佛岂有私,故不可不禁。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毕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虽不能尽去其弊,较之从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夫定其事之是非者,必习其事而又明其理,然后可。予若不习番经,不能为此言,始习之时,或有议为过兴黄教者,使予徒泥沙汰之虚誉,则今之新旧蒙古畏威怀德太平数十年可得乎?且后煽乱之喇嘛,即正以法,元、明曾有是乎?……兹之降廓尔喀,定呼毕勒罕,适逢时会,不动声色以成之,去转生一族之私,合内外蒙古之愿,当耄近归政之年,复成此事,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予幸在兹,予敬益在兹矣。”

  此文讲明了清政府“兴黄教即安众蒙古”的基本政策,以及创立金奔巴瓶制之原因和意义,文字不算太多,但论证有力,逻辑严密,确可算一佳作了。

  乾隆帝作的诗数量更大,他的御制诗有五集,四百三十四卷,收诗四万一千八百余首,还有当太上皇帝时的《御制诗余集》收诗七百五十首,他当皇子时的《乐善堂全集》也载了大量诗,总计其诗约有五万首,数量之多,历史上还无人能与其相提并论,他可算是我国作诗最多的诗人。

  乾隆帝之诗,与其文赋一样,有不少是应时之作,水平不高。比如,他南巡时曾游览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的名胜古迹,写了许多诗,其中不少是应兴即景,随手涂鸦,千篇一律。像在南京写的《元武湖即景杂咏》:

  “太平门外进兰舟,元武湖中撰胜游。

  ?乃渔歌出芦渚,冶怡花影漾沙州。

  镜涌春水一篙深,白芷青莆刺碧浔。

  却怪横峰碍兰桨,鸡笼晴翠落波心。

  ?池昔亦号昆明,遗迹萧齐入品评。

  留得六朝风月在,鸥波依旧照人心。”

  又如《曲水用谢惠运韵即效其体》:

  “乐游古名苑,闻在城东郭。

  过已寻曲水,饯春余修薄。

  怀古缅觞咏,征今只泉壑。

  行漏促归辔,烟林噪午爵。”

  这些诗,无论是内容、思想和艺术,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只能落入下乘。但是,总的来看,乾隆帝之诗,很多是纪实之作,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政治含义,或述某事某制,或言己之政见,或为争取汉族名流学者,或臧否人物评论史事,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还是颇有价值的。他自己便曾多次讲述诗要有所为而作,不能“竞尚浮华”,“徒以藻缋为工”。他于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为此下达专谕说:“朕所作诗文,皆关政教,大而考镜得失,小而廑念民依,无不归于纪实。御制(诗)集俱在,试随手披阅,有一连十数首内专属寻常浏览吟弄风月浮泛之词,而于政治民生毫无关涉者乎?”

  乾隆帝此言,大体上还是符合实际的,他的诗记述了军、政、财、文、外交、民族等各个方面的情形,现仅录几首有关赈灾和见英国使者之诗如下。比如,乾隆五十年五月写的《御制降旨分别蠲免河南开封等府州属正赋及带征积欠钱粮志事诗》:

  “河南五百里驰邮,将谓甘雨被豫州。

  披阅乃复奏谕旨,弗增慰念仍增愁。

  驰折以月之廿九,此沾霈彼未蒙庥。

  昨为卫辉虽蠲赋,不无邻郡向隅忧。

  因命方伯查详悉,兹乃一一陈厥由。

  十分之三或其五,二府正赋免课收。

  及余缓征之旧欠,视灾轻重次第酬。

  俾我穷黎少苏息,祈优霖被补种秋。

  从来救灾无善政,尽予心力勤咨诹。”

  又如,同月写的喜得雨水之《御制西安巡抚何裕诚奏报得雨志事诗》:

  “西安缺雨非?旱,兹报甘霖?霈施。

  面麦登场堪接食,黍禾播陇正资滋。

  幸田少望即惬望,以不相宜反相宜。

  豫省依然未沾泽,毕沅焦急为怜之。”③。

  再如乾隆五十一年三月闻安徽太湖县唐家山出黑米民以充饥而写的《御制志事诗》:

  “草根与树皮,穷民御灾计。

  敢信赈恤周,遂乃无其事。

  兹接安抚奏,灾黎荷天赐。

  挖蕨聊口,得米出不意。

  磨粉搀以粟,煮食充饥馁。

  得千余石多,而非村居地。

  县令分给民,不无少接济。

  并呈其米样,煮食亲尝试。

  嗟我民食兹,我食先坠泪。

  乾坤德好生,既感既滋愧。

  愧感之不胜,遑忍称为瑞。

  邮寄诸皇子,令皆知此味。

  孙曾元永识,爱民悉予志。”

  又如,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察哈尔都统乌尔图纳逊奏:漠南蒙古苏尼特两旗连岁旱荒,自蒙皇恩赈济后,“雨泽如期,年谷顺成,野外滋生楚拉启勒,甚属丰稔,比户俱收藏御冬,各处就食者,俱回家乐业”。乾隆帝经过考证,认为楚拉启勒就是皇祖《御制几暇格物录》中所说的沙蓬米,特写《御制沙蓬米诗》以志其事。其诗为:

  “东西苏尼特,前岁遭?饥。

  由冬至夏秋,雨雪总未滋。

  所赖沙蓬米,沙地自生斯。

  然亦竟因旱,资食逊往时。

  闻之心恻然,遣赈银米施。

  天恩幸转旋,膏霖霈如期。

  嗟嗟蒙古众,乃得免流离。

  蓬米亦稔熟,户户粥炊。

  呈来一试尝,例草根树皮。

  比望心虽慰,调奕愧自知。”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呢入使清朝,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通商开市,乾隆皇帝谕令对其从厚接待和赏赐,但拒绝了朝贡开市的要求。五十八年八月初十日,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御万树园大幄次,接受马嘎尔呢等使者的入觐,赐宴,赏赉礼物,并写了《御制红毛英吉利国王差使臣马嘎尔呢等奉表贡至志事诗》,其诗为:

  “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荩诚。

  竖亥横章输近步,祖功宗德逮遥瀛。

  视如常却心嘉焉,不贵异听物诩精。

  怀远薄来而后往,衷深保泰以持盈。”

  这些诗就其音韵格律而言,水平是很低的,有的简直谈不上是诗,但其表述的内容,还是不贫乏的,体现了乾隆帝勤政“爱民”的精神,就此而论,这些诗还可算是中上之作。

  当然,乾隆帝再聪明,再勤奋,也不可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写出五万首诗一千余篇文章,他之所以能如此的多产,是因为有一些文人学者为其捉刀或润色。有些诗,他只是写了一二句,“谓之诗片”,就叫人誊写补齐,有的诗文则口授其意令人代作,像沈德、钱陈群、汪由敦、刘统勋、刘纶、于敏中等人,皆系帝之得力词臣。探花赵翼亦曾参与事,对帝之才学极为赞佩,现将其所记述摘录如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