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停战议贡中安和好。(2)

  开始阶段,乾隆帝还碍于面子,不便立即允贡,有所挑剔,随后就十分主动愿意许封了。早在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刚悉孙士毅兵败之时,乾隆帝即谕告新任两广总督福康安,要其在阮惠来关“服罪乞降”时,大加呵斥,不要立即允降,“使其诚心畏罪输服,吁请再三”,“方可相机办理”。②《清高宗实录》卷1321,页28,28.第二日,他又降谕军机大臣:若阮惠“自知伤损官兵,获罪甚大,惧天朝大举进剿”,因而差人至关,“悔罪乞降”,福康安、孙士毅宜“示以严厉”,“若差人再四吁恳,情词恭顺”,俟奏到时,再相机而行。②他这样做,显然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虑其有诈,查其是否真心乞贡,二是维护“天朝尊严”,不能在兵败之后立即许和停兵,太伤面子,所以故弄玄虚,但已使大门略为敞开,为议和允贡提供了一些条件。

  当孙士毅奏正月下旬阮惠差人求降,以其未放出官兵,掷还表文时,乾隆帝提出了允其上表的两个条件。他于二月二十五日谕军机大臣:阮惠如果“必欲乞降”,须将被俘官兵先行送出,并将杀害提督、总兵之人缚献,方可收受其表上奏。著福康安遵旨办理,待阮惠差人复来恳求时,“如察其情词实在恳切恭敬,可以允准”。福康安当向其宣谕:阮惠胆敢纠众,抗拒官兵,戕害提督、总兵大员,其罪甚大。今尔等既已悔罪吁求,本部堂亦不能不据实代奏。

  过了四天,二月二十九日孙士毅的奏折又到,言及二月初九日阮惠又遣官员武辉璞二员,赍表呈进,左江道汤雄拆阅表文,“情词尚为恭顺”,惟以官兵尚未完全送出,故仍予指驳。乾隆帝读后谕军机大臣:

  “此次阮惠纠众,潜出滋扰,致官兵损失,并伤及提镇大员,是竟得罪天朝,在所难赦。方今国家全盛,帑藏充盈,原不难统兵进剿。现在带兵大员,谙练军务、久历戎行者,亦尚有人。帑项现存贮六千余万,即费至三千万,亦断不稍有靳惜。且朕办理庶务,惟日孜孜,亦非老而畏事。惟念安南地方,水土恶劣,向多瘴疠,实不欲以天朝兵马钱粮,徒靡费于炎荒无用之地,揆之事理,实不值复行大办。但阮惠得罪天朝,此时虽遣夷目,两次赍表至关,究难遽允所请。”《清高宗实录》卷1323,页41、42.

  乾隆帝此谕讲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事实。清政府此时,国库确实充盈,帑银六千余万两,足够打两次平准征回的大战。大帅阿桂、福康安,大将海兰察、明亮,等等,皆曾身经百战,军功卓著,屡克强敌。因此,真正要进行一次大的战争,是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的,人力、兵力、财力、物力,以及将帅,皆不成问题。然而,乾隆帝有鉴于征缅之失利及安南的天时地利与历史条件,皆不宜再次出兵,故果断决策停征。然而,阮惠损伤官兵,“得罪天朝”,当然不能因其两次遣使求贡,就立允其请,还得再等一等。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因阮惠差人送回被俘官兵,他谕军机大臣:阮惠不敢肆行戕害官兵,收在黎城养赡,现已遵令送出,“尚知畏惧天威”。著福康安檄谕阮惠,晓以平金川、剿台湾之军威,令其将戕害提督、总兵之人“缚献正法”。《清高宗实录》卷1324,页14、15.

  过了两天,三月初九日,以孙士毅送到阮惠之表文,“措辞恭顺,尚知畏惧悔罪”,“三次乞降”,送回官兵,且声称“已将戕害提镇之人,查出正法”,谕福康安令其向阮惠索要杀提督之人,因其言不足信。一待缚献,即予代为转奏朝廷。②《清高宗实录》卷1324,页23,34.随即又谕福康安在檄谕阮惠时,“须于严正之中,开以一线之路”,如表文“情词恳切,立言恭顺”,即为其陈奏天子。②。

  福康安接到帝谕之后,经过调查思考,向帝奏称:黎维祁“系一童昏竖,不足怜惜,其国中亦并无爱戴故主者”。“阮惠既欲号召国人,自必仰藉天朝声势,其畏惧震慑,似非虚假”。但其曾抗拒天兵,此时未便即允其降,“当于拒绝之中,予以转旋之路”。④《清高宗实录》卷1325,页11、12,12.福康安之奏,既充分理解了皇上不再出兵之旨,又符合安南国情,指出阮兴黎亡之必然结局,主张允贡许和,但需有所拒绝,又予转旋,以保持天朝尊严。乾隆帝于三月二十四日读到此折后,下谕给军机大臣,赞扬福康安所奏“大端已得,只可如此办理”。④。

  阮惠从历次奏请之中,谅必也揣摩透了天朝大皇帝的性格和脾气,故尽量“恭顺”和“恳切”。他采取了一个重大的行动,派遣亲侄阮光显赍表抵关“乞降”求贡,并吁恳进京入觐。表文大意是:“言(己家)守广南已九世,与安南敌国,非君臣,且蛮触自争,非抗中国。请来年亲觐京师,并愿立庙国中,祀死绥将士。”善于理解帝旨力主许贡的协办大学士、两广总督、一等嘉勇公福康安,立即上奏朝廷。乾隆帝抓住这一时机,决定许贡允降了。他于五月初三日看到福康安之奏后,谕军机大臣:阮惠遣伊亲侄求降进表,“其情词迫切,实属出于至诚,已另降敕谕,令福康安宣示,看来此事即可完结”。《清高宗实录》卷1328,页4;《圣武记》卷6,《乾隆征抚安南记》。

  乾隆帝于五月初三日写成颁予阮惠之敕,引录了奏表中的重要内容,宣布了帝对阮惠(表文称阮光平)求贡之事的处理意见,现摘录如下:

  “敕谕安南阮光平知悉。据协办大学士、两广总督、公福康安等奏,尔遣亲侄阮光显,敬赍表贡,抵关乞降等语,将原表呈览。朕阅尔表内称:尔先有广南之地,非与黎氏有上下之分。上年曾遣人叩关,备陈与黎氏衅缘由,边臣驳书,不即遽达。嗣官兵出关征剿,直抵黎城,尔于今年正月前至黎城,欲向黎维祁询问吁请大兵之故,不料官兵一见尔众,奋勇杀戮,尔手下人等猝难束手就缚,又值江桥拆断,官兵致有损伤,不胜惶惧,已屡次遣人叩关请罪,并送回未出官兵,其戕害提镇之人,业目睹正法。本应躬诣阙廷,陈情请罪,因国内初罹兵革,人情惶惑,尚未安集,谨遣亲侄阮光显随表入觐。并据阮光显禀称,尔俟国事稍定,尚乞亲身到京瞻觐,等语。……(黎氏臣事天朝,被尔所灭,故发兵,字小存亡,并以天厌黎氏,令孙士毅撤兵)尔以安南头目,敢于抗拒官兵,戕害提镇大员,获罪甚重,是以将福康安调任两广总督,原令调集各路大兵,整军问罪。但念尔屡次遣人叩阙请罪,是尔尚知畏惧天朝,朕怜汝诚心悔罪,已往之事,不复深究矣。但非亲身诣阙,请罪乞恩,仅遣尔侄阮光显随表入觐,遽思仰邀封号,天朝无此体制。尔既未列藩服,所有贡物亦未便收纳,著仍发交领回。如尔必欲输诚纳款,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届朕八旬万寿,维时距今又越年余,尔国内亦当安集,尔即可禀知督臣,亲自赴京吁恳,以遂瞻云就日之私。再于安南地方代为许世亨等建立祠宇,春秋虔祭,庶可稍赎前愆。届时朕鉴尔畏感悃忱,自必格外加恩,或即封以王爵,世世子孙,可以长守安南。彼时再呈进贡物,亦即可赏收,仍当加之厚赐,以示优眷。……兹特赐尔珍珠手串一挂,尔当祗承恩命,计程于明年六七月内至京,亲诣阙廷恳请,以冀永承渥眷,勉之,钦哉。特谕。”《清高宗实录》卷1328,页4―8.

  这是一道绝妙之谕,确有略加评论的必要。绝妙之一,此敕所引录阮光平的表文,逻辑严密,简明扼要,用词考究,表述清楚,初读起来,其恭顺恳切之情,溢于表文,阮光平真像是一位忠于天朝、清白无辜、遭谤蒙冤的恭顺外藩。但若联系历史实际,综合分析,便不难看出,表文所叙诸事,有真有假,目的在于求帝许贡。阮光平所言,屡次遣人叩关请罪,送回未出官兵,此系确有其事。所谓已将杀害提督许世亨等将领之人正法一说,恐只是说说而已,有谁远去三千里外的富春观看、调查正法与否之事?至于阮为广南之主,与黎氏无君臣之分,正月兴兵是专向黎维祁,不是进攻清军,更与前引黎城之战事实不符,不过是诡辩之词。可见就表文列引之事而言,是假多于真。当然,这道表文有一点,也就是此表的主题,应当说是真实的,即阮光平竭力请求清帝谅解,允其朝贡,授其封号,为此,他专遣亲侄奉表入觐,并乞“亲自到京瞻觐”。这一着棋,十分有效,对打破双方关系的僵局,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此敕之中,更为绝妙的是乾隆帝对阮光平所讲之话,大致可归纳为四点。其一,言阮之非。一为黎氏臣事天朝已久,阮光平从未修贡。这就是说,阮惠显系黎维祁之臣,否定了阮氏所云与黎无“上下之分”的辩解。二为阮氏“乱称兵”,嗣孙吁请救援,故清军出关攻取黎城。这样讲,实际上是驳斥了表文对阮军攻黎一事的粉饰之词。三为阮兵伤害清军将士,“戕害提镇大员”,“获罪甚重”。其二,宥阮之过。因阮罪重,故调福康安任两广总督,集聚兵马,整军问罪,但念阮“诚心悔罪”,故停兵不动,不究往事。敕谕此言显与事实出入很大,乾隆帝早在弄清阮光平真心求贡之前,就已决定不伐广南了。敕谕之如是撰写,不过是故作姿态摆摆天朝架子而已。其三,诱阮入朝。因阮光平求降进表,“出于至诚”,可以不计其过,但仅遣亲侄奉表,便思邀求封号,无此体制。若要请封,阮惠必须亲自赴京,恭祝万寿,吁恳特恩,并建阵亡将士祠宇,这样,就可封其为安南国王,子孙世袭,否则,既不赐封,又不收受贡物。其四,自食其言。为了达到让阮惠亲贡受封了结全局的目的,敕谕不仅明确宣布不追旧事,将予赐封。全文语气十分温和,而且在两大问题上上下其手,故意轻言其非。一是虽然讲到清军出关援黎之事,但含混其词,并未点明此是征讨阮之作乱,稀里糊涂支吾过去。二是在叙述黎城之战时,竟完全照引表文之话,声称是阮惠欲向黎维祁“询问吁请大兵之故”,官兵先动手,“奋勇相战”,阮兵才“畏死抵拒”,致伤官兵。这样一来,过去乾隆帝多次指责阮惠谋篡作乱和攻打“天兵”的两大罪状,都被他自己否定和取消了。

  (二)阮光平万里迢迢诣山庄乾隆帝破格优遇新国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