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9章 错攻缅甸败而后和(9)

  傅恒集众议定,兵分二路。主帅傅恒统军由腾越州西之戛鸠江渡河,经猛拱、猛养攻木梳,再往围阿瓦。此路原定集兵九千三百名,其中有北京满兵一千五百名,由护军统领乌三泰,侍卫玉麟、纳木札、伍福、乌尔衮代等率领;吉林兵五百名,护军统领索诺木策凌、侍卫占坡图统领;索伦兵二千名、鄂伦春兵三百名、厄鲁特兵三百名,由副都统奎林、呼尔起、莽克察等人辖领;绿旗兵四千名,由提督哈国兴领辖。偏师由猛密夹江而下,往蛮暮,有北京满兵二千、索伦兵一千、厄鲁特兵三百,由副都统绵康、丰安、常保柱及侍卫海兰察等将率领;还有绿旗兵四千名,由总兵常青、马彪、于文焕领辖,副将军阿里衮、阿桂统领此军前进。另由水路行往蛮暮的有吉林、福建水师二千五百名及北京满兵五百名,由副都统明亮、水师提督叶相德等将领辖。此外,副都统铁保等领成都满兵、绿旗兵四千四百名,分守驿站;侍卫诺尔奔领北京满兵五百及绿旗兵一千屯宛顶,以牵制木邦之敌;雅郎阿领荆州满兵二千及绿旗兵一千五百名,驻守普洱。议定于七月二十日出发。由于部队陆续到达,傅恒因时日已近,仅领兵四千余名即行。

  乾隆帝收到傅恒关于上述情形的几封奏折后,一一作了批示。七月初七日他下谕说:傅恒定于七月二十日进兵很好,“及早进兵,迅速奏功,办理甚善”。但天气尚热,瘴气宜防,野牛坝地势较高,现在造船,傅恒至此地可暂驻数日,既可待后来之兵,瘴气亦可少退。以后进军时,遇到瘴气地方,“须觅高地,设法躲避”,不要勉强前行。《清高宗实录》卷838,页9、27.过了十八天,七月二十五日,他得知傅恒仅带兵四千余人即行,认为不妥,立下两谕说:傅恒“系天朝经略大臣”,统兵进剿,“军声必须极盛,更可震慑边夷”,否则,“体统未称”,“不足以张声势”,令云贵总督明德,“将未到官兵,即速催令兼程迈进,照原定经略一路统兵九千三百名之数”,命伊勒图带领,“赶赴接应”,“总在计出万全,毋稍疏忽”。③《清高宗实录》卷839,页21、22,22.因傅恒奏副将军阿里衮“疮口未收,体气甚弱,不便乘马”,他谕令阿里衮在野牛坝监修船只,接济军粮,俟傅恒攻克老官屯,即命阿里衮移驻防守。③以傅恒言阿桂于七月二十日自腾越启程,前往野牛坝,督理造船事务,他谕军机大臣:阿里衮身常患病,性又朴实,见事稍迟,阿桂心细敏捷,二人同在一处,虽陈奏事件阿桂名次在后,“所有诸事主见决断,朕皆责成阿桂,当竭力抒诚,妥协为之”。倘若不肯尽心,贻误军务,必重治阿桂之罪,断不稍加宽贷。将此传谕阿桂,并让傅恒知道。《清高宗实录》卷839,页26,卷840,页4.这是为了防止两员大将不和而特发的谕旨。

  九月十四日,因阿桂奏缅甸大首领诺尔塔回到老官屯,缅人来书信称,已知清军渡戛鸠由猛拱前进,遂由老官屯派兵八千,从水路迎战,又由阿瓦派出大批士卒,从旱路在暮鲁防守,他下谕指授应付之策。他修改了作战计划,令阿桂停止袭取老官屯,原来因其无人防守,故命“早占要隘”,夺取老官屯,现敌已有备,“轻进无益”,待傅恒到时,会同傅恒商议,傅恒仍由江之西岸前进,阿桂从江东岸进,阿里衮由水路行,三路齐攻,“则一举可成功”。《清高宗实录》卷842,页18、19.

  过了八天,九月二十二日,可能是乾隆帝看到出征近两月,未获大胜,官兵患病者不少,感到克敌不易,不宜拘泥于今年必胜之谕旨,因此谕军机大臣:傅恒与阿桂在蛮暮会合后,能攻破阿瓦,固然很好,“若实难攻取,莫若固守老官屯要隘,筹办军需充足,明年进剿,一举可成”。《清高宗实录》卷843,页9.十月十一日,他又下谕说:“倘师行顺利,直抵阿瓦,一举成功,朕所深望。万一不能”,我兵既克老官屯,已据要隘,即暂将索伦、厄鲁特兵撤回腾越,荆州、成都满兵及京兵、绿旗兵俱屯驻老官屯,“俟明年再办亦妥。”《清高宗实录》卷844,页36.

  尽管乾隆帝为征缅甸日夜操持军务,调兵遣将,拨银运粮,筹办马匹枪炮,审批作战计划,十分劳累,但这一切并未能使清军达到克敌制胜的目标,前线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傅恒于七月二十日统军出发,二十九日至南底坝河,土司贺丙预备渡船运送,八月初一日渡完,初四日至戛鸠,由土司接运过江。九月初四日猛拱土司浑觉降,献驯象四头、牛一百头及其他物品,随即降服猛养。此时,缅人“方秋成刈获,未暇集兵”,且猛拱、猛养非其腹地,故清军行程二千余里,“皆不血刃”,但途中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跌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兵士出发时只带一月口粮,“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又道路不习,难深入”,故傅恒只好放弃攻取木梳直捣阿瓦的计划,收兵而回,十月初一日至蛮暮,与阿桂会合。此行,“奔走数千里,疲乏军力,而初无遇一贼,经略之声名遂损,因羞恚得病”。《清高宗实录》卷841,页7、17、18、30,卷842,页6,卷843,页6、12、26,卷845,页6、10;《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末》。

  缅军见此情形,知清军不可畏,轻视清军,遂从水陆两方面向清军大举进攻,血战于新街。三十四年十月初八日,缅兵潜至江滩左右扎寨。傅恒遣海兰察等前往“捉生”,拿获缅人厄诺,据供得楞子“头目”呀得诺带船十只、盏拉机带船一百只从阿瓦赶来。傅恒、阿桂在东岸等待,阿里衮、伊勒图在西岸,云南提督哈国兴统领水兵,约定分路夹攻。此时清军实际人数有:傅恒所带之兵除留驻猛养等处外,至新街的二千余名,阿桂带至新街四千四百余名,驻旱塔听候调遣的四千余名,野牛坝运料与蛮暮造船之兵五千名,水师已到六百名,总计一万六千人。

  清军尚未进攻,缅军首先来击,十月初十日水陆并进,陆兵先到,“旌旗蔽野,势张甚”,水兵乘船三十余只,沿江而来。清军迎战,阿桂带领海兰察等,挥军以鸟枪“连环进”,弓矢继之,“骑兵又从旁蹂之”,缅兵不支,“遂大溃”,清东岸军夺获大寨三座,“器械米粮无算”,杀敌五百余名。阿里衮带领明亮等由西岸直冲敌寨,击败众军,乘胜追入大寨,缅兵逃散,杀敌五百余名。哈国兴率舟师顺流而下,闽兵跃入缅船,斩杀敌兵,清军“因风水之势蹴之”,缅船“自相撞击多覆”,“凡杀溺死者数千,江水为之赤。”清军进驻新街。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帝阅过傅恒呈述此战情形的奏折,非常高兴,下谕说:“此次初与贼人接仗,即射殪贼人头目,杀贼众多,又连破贼垒,夺获贼人纛帜、军械米粮等物,军行甚为顺利,且官兵俱为勇往,朕心深为嘉悦”,头等侍卫海兰察、鄂尼济尔噶勒俱赏给副都统衔,其余有功人员,俱分别议叙。《清高宗实录》卷845,页56、60,《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未》。

  正当乾隆帝“欣慰”览奏,等待更大胜利的捷讯之时,清军却在老官屯陷入了困境。原来,新街之役虽胜,经略傅恒却病重,“诸将遂欲以是蒇功”,而副将军阿里衮却说:“老官屯有贼栅,前岁额尔登额进攻处也,距此仅一舍,不往破之,何以报命?”策马先行,议遂定,进攻老官屯。《清高宗实录》卷845,页58.

  清军于十月十八日开始向老官屯进攻。缅军寨栅据大坡,周二里余,自坡迤下插于江,栅木皆直径一尺,深埋于土,遇树则横贯以为柱。栅之外掘壕三层,壕外又横卧多枝之木,锐其枝末外向,名为木签,“守御甚备”,此乃缅军御敌之长技。清军先筑土台,以大炮轰,“遇木轭洞,而栅不塌”,偶折即补,炮攻失效。哈国兴斫箐中长数百丈的老藤,系铁钩于端,募敢死士乘夜前往钩住其栅,以三千人曳藤,欲拉裂其栅,为缅军发觉砍断长藤,此计亦不行。傅恒又用火攻,先制挡牌防御枪炮,一牌可遮护数十人,以两人抬牌前行,十数人各挟薪一束跟随,百余牌同时并举,如墙而进,拔去木签,越过深壕,至寨下燃火,不料,西北风突起,栅木又沾湿不燃,火反倒向清军烧来,只好撤退。最后,又挖地道,至其栅底,安放火药轰炸,“栅果突然高起丈余,贼惊绕,喊声震天”,清军皆持刃以待,欲待栅破即冲进砍杀,可是“栅忽落而平,又起又落,如是者三,不复动,栅如故。”因“其立栅之坡斜而下,而地道乃平进,故坡土厚不能迸裂。”清军进攻二十余日,无计可施,而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兵多染瘴,日有死亡”,缅军却陆续增援,使清军由进攻转为防守。《清高宗实录》卷846,页1、14、18,卷847,页3.《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末》,《圣武记》卷6,《乾隆征缅甸记下》。

  傅恒起初未敢将军情完全如实上报,只是讲“官兵遇贼,俱各奋勇,但染病者多”,还报告一些夺取寨栅等小捷之事,可是,乾隆帝凭其执政三十多年的经验,已经感到形势不妙,需要收兵了。十一月初七日,他读过傅恒呈述一等果毅公阿里衮病故及军情的奏折后,下谕说:

  “看来现在情形,贼匪新添木寨,甚为强固。……此时若已破老官屯,贼必胆裂逃窜,即乘胜前驱,犁庭扫穴。倘贼众全力固守,直至此旨到日,仍在老官屯抗拒,则已相持月余,势难必克,又何能深入阿瓦。况前途瘴疠更甚,我兵恐不能支,自应寻一屯驻处所,或遣人往谕缅匪投诚,或以已获大捷奉旨撤兵之言,宣示于众,即可筹划旋师。著传谕傅恒等酌量办理,不可拘执。”③《清高宗实录》卷846,页14、15,18、19.

  过了四天,十一月十一日,他读过刚收到的傅恒奏折,其中言及缅军新立大栅五座,“木植纵横,编排坚固,难以军力攻取”,欲用计潜攻,这更使他感到需要尽快撤兵。他下谕说:“看来贼众情形,坚立栅寨,骤难攻克”,“我兵与其旷日持久,多伤勇士,不如相机徐图。”“即今已得老官屯,亦当计出万全,阿瓦为缅匪巢穴,固守必甚”。“现在军营人少,奎林、鄂呢济尔噶勒等亦皆受伤,尚需调养,即令由京派人前往,已属无及,若不悉心筹划,恐有疏失。”况此次已将戛鸠、猛拱、猛养等处收服,“军威大振,撤兵不为无名。”即命傅恒遣俘获的缅兵持书前往劝降,同时“即遵旨撤兵”。③。

  又过了七天,十一月十八日,傅恒之奏折送到,其折如下:

  “经略大学士、公傅恒等奏:臣等进攻老官屯,日夜奋勉,急图成功。现在贼情,不过藉木栅为固守计,若分兵前取木梳、猛密等处,贼必接应,再绕后夹攻,自当易克。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原派各营兵三万名、满兵一千名,现计仅存一万三千余名,加以领队大臣亦多患病,未能分路击取,贼匪得以全力自固。”《清高宗实录》卷847,页3.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