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7章 错攻缅甸败而后和(7)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太确切,又不深刻。诚然,额勒登额领有满兵约一千和绿旗兵七千余人,如往接应,是会增加明瑞的士卒,但是,一则数量毕竟有限,两军相会,也不过只有二万人,缅军却有四五万,并且“随处可调兵”,清军在数量上显然处于劣势,很难做到像乾隆帝所说“腹背夹攻,贱众何难靡溃”。再则,额勒登额并不是不知道拒援的严重后果,开始他也并非不想前进,可是,老官屯之战,使他吃了苦头。当时他随其兄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北路军,于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到达老官屯,缅兵坚守,清军屡攻不克,“久屯于坚栅之下,人亦多疾病,额尔景额幽恚以死”,帝才命额勒登额代为参赞大臣统北路军。额勒登额既为缅兵所阻,又惧强敌袭杀,故尽管皇上严谕催督巡抚屡檄鞭策,明瑞之军危在旦夕,他仍然逗留不前,迟缓行进。三十三年正月十七日,他率军到虎踞关,十九日才出关至遮坎,停七日,二十七日由大陇川复回蛮笼,因连奉谕旨,始于二月初四日赴宛顶,“到处停留延缓”,“其实自入虎踞关后,沿途未遇一贼。”《清高宗实录》卷807,页14、15.像这样的懦夫,即使与明瑞会合,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怎能打败缅军。诚然,设若北路军能边进边战,冲破缅军层层障碍,抵达猛腊,接应明瑞,也许明瑞部队不会遭到这样大的损失,人员伤亡会少一些,但绝对不能扭败为胜征服缅甸。

  乾隆帝可能也感觉到这一点,因此他在另外的场合,把这次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轻敌。早在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云南巡抚鄂宁呈述木邦被围、军情吃紧,无兵派援情形时,便奏称:“臣前与将军明瑞熟商,大兵前进,直捣巢穴,贼匪自顾不暇,必不能旁及,是以将可用之兵,明瑞尽行带去”,仅留一千数百名于杉木笼等处防御,永昌亦只留数百,以运军粮,而普洱一路,又离阿瓦辽远,“其余皆懦弱之兵,未便前进,致成鞭长莫及之势。”乾隆帝在此段批示:“朕早知此事,去岁朕及尔等,皆失于轻敌。”鄂宁的奏折又写道:以我兵两路深入,缅必自顾根本,木邦驻兵数千,已不为少,“不意贼匪狡诈百端,俟明瑞深入后,复聚众侵扰木邦”。乾隆帝批示:“即朕亦如此想,此即轻敌之处,又岂料滇兵之懦弱如此乎。”《清高宗实录》卷804,页17、18.

  过了两个月,四月初七日,乾隆帝在讲述“此次军行始末及朕前后办理”之谕中,又谈到:若在额尔景额病故时,“即令阿里衮前往统率,即不能直进阿瓦,亦必能应援明瑞,而木邦已得之城,又何至复为贼众觊觎。乃朕既以轻视缅匪,且以道里辽远,恐鞭长莫及,未及别简大臣往代其军,致额勒登额节节贻误。”《清高宗实录》卷808,页12.

  乾隆帝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低估缅甸的力量,轻敌冒进,致遭失败。这种看法,显然比仅仅归罪于额勒登额的迟延,更接近事实,更为深刻,但是,它还未触及本质。明瑞之失败,有各种因素,轻敌之错确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决定他兵败自缢的根本性因素,不是其他文武官员,也不是额勒登额,而是他的亲姑父英明天子乾隆皇帝犯了方针性的错误。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而这一点,在很多场合下又决定于战争的性质,小邦弱国常常能进行正当的防卫战,来打败入侵之大国强部。乾隆帝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该坚持攻缅,一定要消灭缅甸并为己属。这就必然激怒缅甸人民,他们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即清朝所说“狡诈百端”)的新缅王懵驳领导下,奋勇冲杀,巧施计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先袭据木邦断其后路,又重兵围追饥疲清军,连续追击六十余日,最后选择有利时间、地点,歼灭于小猛育。这样的人民,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统帅,外部敌人是很难打败的。兼之,他们在家乡作战,粮草充足,弹药丰富,武器先进,水土适合,地形熟悉,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俱备。而清军则远道跋涉,水土不和,病亡日多,迷失道路,供应中断,最后粮尽弹绝,疲病交加,寡不敌众。乾隆帝硬要出军征缅,既违天时,又短于地利,人又不和(额勒登额之逗留,绿旗兵之柔弱),三条皆无,怎不惨败。

  再就明瑞之死而言,这也是乾隆帝造成的。当危急之时,像总兵哈国兴、长清,以及大批副将、参将、游击和满汉官兵,都能突围返归,连文官云南迤东道钱受谷,军机司官冯光熊等人,也安全出围,到达后方,明瑞英勇善战,完全可以杀出一条血路,冲破缅军包围,平安抵达宛顶,与北路军会合。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原礼亲王昭?对此解释说:明瑞的自缢,“非不能自拔出,盖以阿瓦未平,惧无以返命。上亦有全师速出之旨,而路阻不能达,遥望阙庭,进败维谷,故彷徨辗转,决计以身殉”。《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末》。赵翼亦持此论。乾隆帝也指出:“迨乎屡冒锋镝,履险如夷,(明瑞)遂不惜捐躯临阵。盖其秉志坚贞,先有自誓百折不回者,否则文员在军,如钱受谷、冯光熊等,尚皆随队旋归,并无挠阻,况以将军统率大众,更何难回至宛顶哉!”《清高宗实录》卷808,页12、13.

  问题很明显,明瑞是奉旨征缅、灭缅,不取阿瓦,不臣服全缅,不擒获缅王懵驳押解至京献俘于皇上,不斩杀缅甸军政要员,他是不能收兵回朝的。前述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和九月十六日的两道谕旨,对进军的目的和要求,讲得非常清楚,规定很死,不达目的不收兵,连“轻易允降”都在禁止之例,如果明瑞在小猛育突围归回,极有可能被定上畏敌贪生兵败溃逃的欺君违旨大罪。这就是昭?、赵翼所说“惧无以返命”。

  明瑞对其亲姑父、当今皇上的威严和有时十分任性的脾气,是相当了解的,而且有切身的体验。两年以前,当他就任伊犁将军时,乌什维吾尔族人民起义,反对办事大臣、副都统素诚的残暴压迫。明瑞统军往征,历时半年,才将此事平定,但乾隆帝却因其未遵旨将起义维吾尔二千余人尽行斩杀而大发雷霆,连下数谕痛加斥责,并将其和一同办事的尚书阿桂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明瑞亲临行阵,顶风冒雪,督兵厮杀,历经辛苦,平定民变,为乾隆帝立下功劳,仅因其顾虑过多斩杀,将生大变,而未立即尽杀出城投降的起义维吾尔人,可算是对皇上一片忠心、与国同戚了,不料反遭天子斥责,革去将军之职衔。立功受惩,效劳被罚,这怎能不教他闭门深思其中奥妙,结论是,从今以后再不要自作主张违背圣旨,哪怕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看来,当明瑞在小猛育被困彷徨辗转之时,不会不想到平定乌什起义的教训,从而促使其下定了自缢报帝的决心。

  综上所述,决定清军惨败于猛腊和明瑞之死的根本因素,是乾隆帝征缅、灭缅、不允缅降的错误方针,乾隆帝应对这次失败承担主要责任,是他促使亲内侄明瑞将军坠入了死亡的深渊。

  第三节拒谏再征傅恒受挫老官屯。

  一、舒赫德力谏远攻乾隆帝坚主用兵。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八日,即明瑞兵败自缢的前两天,乾隆帝下达长谕,详言用兵缅甸及其失利的原因,评论诸臣功过,宣布继续征剿。在这道谕旨中,他仍然把轻敌和任人不当作为导致进攻受挫的根本因素。他说:

  “今该酋懵驳,始则侵扰土境,继乃抗拒颜行,若不急加翦灭,何以申国宪而辑边隅。惟是明瑞受任之日,朕以轻量穷蛮,谓其不值张皇措置,惟简派巴图鲁侍卫官兵百人,并选健锐、火器二营劲旅三千人,以为可备军营调遣之用,……是朕之蔑视缅酋,未为深思远计,不得不引为己过者。……设使去年即用阿里衮分剿猛密,舒赫德镇守木邦,于中接应,大功早已告成。”《清高宗实录》卷804,页21、22.

  正因为乾隆帝错误地只把失利归诸于因轻敌而少派满兵,任将非人,未能认识到本来就不该进行这次企图灭缅的非正义战争,因此,当他于二十八日知悉明瑞“受伤身殒”时,立即下谕说:现在续派官兵赴滇,筹办征缅,“一切机宜,关系紧要,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以期迅奏朕功”,授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为经略,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一等果毅公阿里衮和兵部尚书、伊犁将军阿桂为副将军,命刑部尚书、署陕甘总督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升巡抚鄂宁为云贵总督。同日又下谕:明瑞照班第例从优议叙,以其子袭一等诚嘉毅勇公爵。后因明瑞无子,以其弟奎林之子惠伦为嗣袭爵。先后阵亡的都统扎拉丰阿、护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亦一并优予恤典,入祀昭忠祠。

  当乾隆帝正在筹划大举征缅的时候,刑部尚书、参赞大臣舒赫德与云贵总督鄂宁联名上的长篇奏折,于三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送到了皇上面前,建议停兵息战允缅降顺。舒赫德、鄂宁奏称:缅人“敢于抗拒王师,必当大申天讨”,特以边末小民,“其事本不足办”。且滇省山多路远,一切筹办十分不易。满兵一千名,需骑马二千匹,驮马三百匹,运粮及跟役需马一千五百匹,如系满兵一万名需马三万八千匹。绿旗兵一万名,需骑马三千匹,驮马三千匹,运粮余丁所需之马一万三千匹,共一万九千匹,如系三万名绿旗兵,则需马五万七千匹。另外,官员乘骑,驮载粮食,安设台站,续运粮食,又需马数万匹。此系办马之难。这样大量的马匹,筹办难,购备草料也不容易。兵四万名,日需米四百石,马十万匹,日需米一千石,按用兵十个月计算,需米四十二万石,要拨夫役一百余万人运输,此为办粮之难。长途跋涉,山峻道窄,边外又烟瘴盛行,水寒土湿,易染痢疾和疟疾,上年南路“官兵病者接踵”,北路“亦病者累累”。“又闻其地险隘异常”,缅人“登山下箐如平地,而我兵无可用武”。及至深入,马行险峻之地数月,“大半疲敝无用”,加之,入缅地一二千里之遥,“粮不能继,实无胜算可操”。“臣等悉心计议,贼匪虽屡次抗我颜行,皆是自救其死,并未敢稍轶内地,必有留为求做天朝仆隶地步之心,臣鄂宁当妥密访查,若得其实情”,“可以仰邀恩赦之时,即行查闻请旨”。②《清高宗实录》卷809,页7、8、9,10.二人又奏,鄂宁曾嘱布政使钱度、总兵哈国兴,“密商设法招致缅夷投诚”,今舒赫德至滇后,又“公同反复商定”,密令钱度、哈国兴“即妥速办理”,但钱度现奉谕往赴贵州巡抚新任,可否请其暂留滇省,“将军务料理清楚”,再赴新任。②。

  舒赫德、鄂宁二人之奏,对征缅之难讲得十分清楚,筹办十万匹马,很难,运送四万名兵士的食粮和十万匹马的饲料米四十二万石,也很难,千里迢迢,人疲马倒,粮饷难继,面对登山下箐如履平地的精壮缅兵,很难取胜,“实无胜算可操”。何况缅军并未侵入内地,两次战争皆系自卫还击,颇有欲与清政府保持朝贡关系的想法,因此,可以停兵议和。这是久历戎阵熟谙边情之老臣的明智持重之见,本应为皇上采纳。兼之,舒赫德之为人,乾隆帝并非不知。此人精明能干,熟谙兵情,敢于直言。十二年以前,当乾隆帝宠信辉特汗、双亲王阿睦尔撒纳,欲图倚彼平定准部之时,就是这个身为户部尚书、参赞大臣的舒赫德直言阿将反叛,需早为防备,奏请安置其家属、部民于远方,以为人质,防其为乱。乾隆帝大怒,曾下严旨欲将其斩杀,为大学士来保劝阻,始免死革职,籍没家产,罪及其子。不久阿睦尔撒纳果然反叛,舒赫德才复为参赞大臣,授兵部尚书,但随即又因故“夺职为兵,从军赎罪”。乾隆二十三年,舒赫德以头等侍卫衔驻阿克苏时,得知定边将军兆惠被困于黑水营,立即领兵星夜驰救,与富德一起解了兆惠之围。这样有胆有识不畏艰险的老臣之见,照说应该引起天子重视,细思其议,采纳其言。可是,历史竟似重演,乾隆帝又一次勃然大怒,痛斥其非。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