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六章 骊山老母宫

  〇〇〇

  历史沿革

  骊山老母宫是由商朝时期的女娲祠演化而来,唐朝因骊山华清宫的扩建改称“老母殿”,2001年启用“女娲宫”宫名。

  骊山老母宫久负盛名,自古及今即为一座道教宫观,见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历史,现存老母宫《创修山路碑》载:“老母殿自秦汉迄今屡著神异,盖坤舆,灵气磅礴”。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7—763年)大肆扩建骊山华清宫时称老母殿,《王舆传》记述:“此殿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名为老母殿”;明万历时(1588年)由老母殿住持于德春扩建;清顺治年间,老母殿再次重建,清顺治《临潼县志》称:“初、庙本小,顺治中,黄冠傅姓者始增修之,建层阁殿后,北眺城邑如画,遂称巨观”;文革(1966—1975年)年代,老母宫再毁,留部分主殿,人民解放军入住;1988年,由陕西省道教协会理事、西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老母宫主持陈园明道长、建殿前平台、栏杆、重塑老母神像后,老母宫才又重新具有往日的庄严景象;1996年原临潼县政府批准老母宫为“宗教活动场所”场所辖骊山朝元阁,成立骊山老母宫管理委员会,至此老母宫又恢复往日旺盛的宗教活动。

  2001年,经临潼区政府批准,陈园明道长又倾历年募化资金,将破旧的老母宫彻底扩建重修,又迁建朝元阁于老母宫东南60米处。扩建后的老母宫,为全木仿故宫建筑群体,整体占地20余亩,殿堂24间,厢房80余间,从山门入宫依次为灵宫殿、三霄殿、老母宫、殿后廊房等,整体结构伸缩得体,雕梁画栋,是老母宫建庙史以来规模之最。

  老母宫历史远久,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了老母之灵气、天地之精华,宫内有见证老母宫历史悠久的八戒现形皂荚树、象征道家内丹阴阳平衡、水火既济的明代铁铸大口径铁锅、铁缸,含韵千年的古罄、古碑等文物。穿越时空,回归洪荒时代,还能感受到老母(女娲)补天造人的恢宏场景;走近夏商,你会看到殷纣王亵渎神灵,老母令千年狐妖感纣兴周的正义之举;再来到唐代,你会与李荃一起在骊山聆听老母传授《阴符经》的神秘奥义;还能和唐僧师徒一起经历老母、文殊,普贤幻化母女试其释子取经之惮心;有缘之人还会与樊黎花、穆桂英一起拜老母为师,学习十八般武艺和无边法力。

  老母宫有教职人员20余人,都是全真龙门派道士,人人道风严谨,信仰坚定,每日勤劳值理香火、酒净礼拜、诵经读诰,为信众香客的礼拜祈祷司罄通意,祝福一切善信,健康平安,心想事成。

  朝元阁

  朝元阁原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依下而上),初建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是唐王朝朝拜其家祖“大圣祖玄元皇帝”“太上老君”李耳之阁,因唐玄宗幸温泉宫,朝朝元阁必沐浴斋戒,天宝七载(748年)十二月,唐玄宗见玄元帝(太上老君)显灵于朝元阁,改朝元阁为降圣观,改会昌县(今临潼区)为昭应县,改会昌山(今骊山)为昭应山……。《旧唐书》卷二十四,立老子玉像于祠内(现存陕西省碑林博物馆),毁于安史之乱,后重建,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中(936—943年)还道教,赐道士居住,清代(1855年)由住庙道士李本元再次重修。朝元阁因唐玄宗登阁喜赋诗,以后朝臣名人属和,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唐代钱起、权德舆、皇甫冉、王维、王建、白居易,明代许宗鲁,清代张开宗等都亲登阁内赋诗感言,留下了许多名句。

  2001年由临潼区政府经办(因故批示),将原朝元周迁建至老母宫东南60米处,现有八卦主殿一座,山门五间,钟、鼓楼各一座、厢房10间,整体占地2.8亩。

  阴历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诞辰日,人们为纪念老君,每年二月十五日登山朝拜,以求平安。

  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即女娲娘娘。《道教大词典》载:“骊山老母殿,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相传骊山老母曾在此山炼石补天,并于唐玄宗时在此山之下向李荃传授《阴符经》秘义。老母(女娲)仙逝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又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娲祠以为纪念,后人逐渐称为老母殿”。历史学家武佰伦在《西安历史述略》中说:“老母殿供奉的是骊山老母,这个骊山老母颇有来源”;王学民先生在他著《浅谈骊山老母》中,根据《路史》、《论述》、《史记》、《世本》、《尚书》和老母殿道士一代代口口相传,以及民间传说,认为骊山老母殿供奉的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娘娘。

  骊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传说中的骊山老母是上古三皇之一“女娲氏”。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说明女娲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也是地球人的共同祖先。

  阴历六月十三是骊山古庙会,传说阴历六月十三是骊山老母生日。届时国内外善信和西安辖区民众皆上山,拜老母祈平安,历时五天,可达20万人之多。

  三霄娘娘

  三霄娘娘即《封神演义》中云霄、碧霄、琼霄三位仙女,陕西周至人,正财神赵公明之妹。三霄娘娘修成一身法力后,老母今其助周伐纣,下山时被申公豹蒙骗违背天意,与姜子牙作对被斩封神后又拜骊山老母为师,修成正果,民间称“聪儿秀女送子娘娘”,道教尊“福寿,财星,送子”三圣。传说老母生日期间,三霄娘娘必回来为老母拜寿,定时扶风带雨为老母洗山,所以六月庙会期间必有大风大雨的天气出现。

  八戒神龙显麟树

  老母殿殿西千年皂荚树,据《华清史话》记载是唐玄宗、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对天盟誓后栽植的第一棵皂荚树。树冠遮天蔽日,主干粗壮,树身一人高处自然长有猪八戒脸型,细观又如龙首麒麟之状,传说是因感悟老母之灵气,受日月精华所至,自然而成。现被列为自然文物,登记在册。

  创修山路碑记

  创修山路碑:青石,上圆下方碑形,明朝初年立,高1.66米,宽0.67米。碑面铭文:

  骊山,骊邑之主山也。山椒供。

  老母殿自秦汉以迄於今,屡著神异,盖坤兴,灵气磅礴,郁积得之者,厚而呼喻通於。

  帝座此微应之奇孚,感之捷理有,固然无足怪者,惟山高越数百丈而礁□满道,经仄面削,行者苦之,夫鏊山通道,守土者之责也。况雨阳时,若祷无不应。

  神之芘我官民者,□极优渥,敢不虔而奉之,爰捐廉奉贰佰两,鸠集石工□山,始於已酉岁八月癸亥之三十日,竣於九月庚寅之七日,任临潼县知县,仁和朱学濂谨记。

  重修朝元阁碑记

  清咸丰五年(1855年)刊刻,王泽润撰文,高渐逵书丹,韦逢辛篆额,赵全有刻字。现嵌镶於骊山老母宫东南迁建朝元阁内。

  碑圆首,高154、宽64厘米。碑额篆书“皇清”二字,碑正文10行,满行39字;楷书,未见著录。

  录文:

  “临邑南郭外有骊山焉,山有东西两峰,峰之上旧有老君神殿,即唐之朝元阁也。姓李名耳,字伯阳,楚之苦县人。以其生而须发白,故号日老子。骑青牛过函关,为令尹喜授道德经五千言。以清静为教,由来久矣。肇造不知何代。凡历兹土者,登临跪拜,有感辄应邑之人心焉识之。但年湮代远,倾圯剥落,焚香之余,莫不叹息。住持日奉香火,触目伤心,欲重修之。惜独力难成,不得不致望於仁人君子焉。道光三十年九月间,阴雨连绵,古柏迎风而倒者三株。住持因携同乡约里甲总人等,禀明邑侯批准,卖钱三十五千文,作重修之资。邑侯之举,亦神灵之助也。但财少而功多,住持不惮烦劳,募化十方。重修献殿、大殿、山门各三间,又创修东西两廊房六间。越数载而竣工。由是美伦美奂,修除,增堂之华,鸟革晕飞,黝恶壮楹桷之色。四方瞻拜,一望肃然。庶尊神有□依,而邑之士民得蒙神庥於无穷也,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知临潼县事钟锡瑞顿首拜。

  邑痒生员王泽润顿道撰文。

  邑处士高渐逵顿首书丹。

  邑处士韦逢辛顿首篆额。

  道会司主持李本元、徒李合募化。

  咸丰五年四月上浣日立,富平县赵全有敬刊。”

  老母授《阴符》经

  李筌是唐代学者,号少室山达观子,曾做过节度副使、刺史等官。他好学神仙修炼之术,经常游历史山,到处访高人,拜名师学习道术。

  却说这一天,李筌带了行囊,来到河南登封县北的中岳嵩山,这嵩山虽然势不太崇峻,但殿宇庄严,松柏成荫,处处弥荡着一股仙风道气。李筌是慕名而来,游兴很高,他登上嵩山虎口崖,看到前方有一座石窟,便踏着石阶走了进去。石窟不大,四周皆石砌而成,且有泉水叮咚,透出一股清冷之气。忽然,李筌看到一方石块上放着一只玉石匣子,他便走过去捧起石匣,拿到光亮处一看,这石匣作工精细,封闭甚好。李筌将石匣置于一块大石上,跪地叩首再三,然后小心地打开石匣,一迭洁白的素绢上写着一行行经文,原来竟是人文始祖黄帝的《阴符》经卷!李筌大喜,揭开经卷再看,落款年月为南北朝时北魏的太武帝:“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这寇谦之是北魏道教的国师,名噪一时的北方教主,他早年曾在嵩山修道,这些李筌是知道的,但他却没想到200多年之后,能在这里得到他手抄的黄帝《阴符》经!李筌激动得浑身发抖,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高兴。他快速地把经卷包在行囊中,匆匆下山而去,只恐生出什么枝节来。到家以后,李筌在书房小心翼翼地展开经卷,发现由于年深代久,绢书已经糜烂了。于是,他便备好笔墨纸砚,认真地抄写起来。他一遍一遍地抄写,一遍一遍地研读经文义理,已抄读了数千遍,还是弄不明白经文的深义。于是,他决心再游名山大川,巡访道家高人,阐明《阴符》经义。

  李筌西行入秦川,来到骊山。那骊山乃世代名山,上山游览膜拜之人有男有女、络绎不绝。李筌随着人流正要上山,就看到一个老者头顶上挽着鬓髻,其余的长发自然地向肩周下垂,穿着破旧但很整洁的衣服,拄着一根不知名的拐杖,神清气爽,行动快捷,与常人大不相同。那老人从李筌身边走过,看到遗失的火星烧了路旁的树,便不经意地说了一句:“火生于木,祸发必魁。”李筌听后大惊,急忙走上前问道:“老人家,你刚才所说的,是黄帝《阴符》经文中的话,老妈妈怎么知道这经文呢”?老母停下脚步,对李筌说:“我传授《阴符》经文,已经三元六周甲子了,年轻人,你是怎么知道《阴符》经的呢?”李筌听后,心中暗暗惊异,原来三元一周为180年,六周共1080年了!她传授此经已经1080年了。看来,这老妈妈必是神仙无异!怪不得她神清气爽,与众不同呢!李筌想到这里,急忙倒身下跪,磕了几个头,恭恭敬敬地说:“弟子肉眼凡胎,不知仙人到此,我这里拜揖了!”于是,他便把在嵩山虎口崖石窟中如何得到经文,详细讲了一遍。未了,他又说:“弟子把经文抄读数千遍,依然不解其中要义,故而西行至秦,巡访高人,有幸得遇老母,求老母为弟子传授经义!”老母朗然一笑,令他站起来,双脚并拢,把脸侧过去向着光亮处。老母将他端详了一会儿,说:“能耐受这经符的人,将来要位列仙班,骨骼相貌都要有仙人气象,才可以向他传授经文,让他领悟《阴符》大道之奥妙,掌握最难解的义理。不然的话,将来反而会受其祸害。我看你这个少年人颧骨穿过生门,寿命的纹轮与之天庭相齐,血气方刚,浑身透出一股正气,品行贤达而好学法术,生性骁勇而又富于智慧,可以做我的弟子!但是,在你45岁时,将有一场大的劫难!”老母拿出一张丹笔书写的符录,穿在拐杖一端,让李筌跪而吞之。李筌照办,将那符录吞下肚去,老母还口中念念有词:“苍天厚土,保佑弟子平安!”接着,老母让李筌随她来到一僻静处,两人倚石而坐,老母便详细地讲授起《阴符》经来。《阴符》经文奥妙精奇,老母讲得天花乱坠,李筌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中几个时辰过去了。

  老母讲完经文,又告诫李筌说,《阴符》经是天界上清宫的秘藏、道门圣者尊重的经典,用它治理国家,则天下太平无事;用它修身炼性,则能得道成仙。它不仅是权衡时机、克敌制胜的兵书,还是圣者论天布道的要典,绝不同于人间那些普通的论著。昔日有暴戾横行的人,黄帝举荐贤才,任用能人,诛灭强寇,征讨叛逆,帮助炎帝治理天下。他对蚩尢的战争,整整打了三年,战事过百而没有功成归化。于是,帝便清心洁身,祷告天地,检讨自责,求神仙帮忙。西王母便派身着狐裘的使者授给黄帝玉色的符录,这样,黄帝的诚心便能上达天界,感动天地神灵。王母又命九天玄女教黄帝用兵征战之法,赐给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于是《阴符》经书便在人间传播起来。

  《阴符》经约有300多字,100字传布天道运转的规律,100字讲说富国安民的法则,100字论述强兵战胜之方法,形成了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的阐释结构,这些都是出自造化的奥妙,合乎神仙的智识。若论它的精彩奥妙,就连玄妙的《黄庭》经,争奇斗胜,像八景那样美好的文章,都不能和它相比;若论它的经义的精巧机智,就是人间的孙武、吴起、韩信、白起所指挥的那些令人叹服的战争,也不足为奇了。《阴符》又名《黄帝天机之书》,非秉赋奇特的人,是不可以轻易传授的。身体的四肢九窍不全者,吝啬贪婪、愚蠢痴呆的人,骄横奢侈、荒淫过度的人,绝不能让他们知道此经;若要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必须先洁身吃素,斋戒数日,而后才能传给他;拥有《阴符》经书的是老师,接受此经书的是弟子;传授经卷时,不得对富贵而有钱财的人优待而特别敬重,也不得对贫穷而出身低微者所怠慢和冷淡。违反此规者,他的阳寿要减少20年。每年七月七日,要写成一本经书,藏在名山崖洞之中,年年如此,不可中断。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要诵经七遍,有益于心智机算,可以力口年增寿。还要送走在人身上作祟的三尸之神,用药物打下体内的寄生虫。这些要则,都要守其秘密而牢牢记住,传道时一并传给志同道合者。这样好的经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学到的,那些道德修养达到最到境界的圣人学了就可以得道仙去,那些德才兼备的贤人学了就可以掌握它的道法,而那些凡夫俗子学了,因心术不正反而会招来祸殃,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品行的不同而造成的。所以经书说,君子得了它可强身健体,小人得了它重利而轻生,那是因为妄传了不该传的人而泄露了天机,才造成这样的后果,泄露天机的人,要遭受三重劫难,一定要慎重啊!

  骊山老母讲完上面一席话,又对李筌说:“天已到了申时了,我带有麦饭,咱们一同吃吧!”这时,李筌才感到有点饥肠辘辘了。老母从袖内拿出一个瓦壶,让李筌到石瓮谷取水备饮。李筌来到泉边,汲水刚满,那壶忽然竟有百余斤重,李筌力不能举而使壶沉于泉中。李筌无计可施,急忙来到老母讲经的树下,却发现老母已不知去向了,只有数升麦饭还放在石板上。李筌心情怅然,盼望老母返回,一直等到天黑,再也未见到老母的身影。李筌吃了老母给他的麦饭,只觉神清气爽,从此不食人间烟火,一心求道研经。他以骊山老母的传授,注释了《阴符》,记述了《二十四机》,著作了《太白阴经》,还著述了《中台志》、《阃外春秋》,这些书都流传于世。他还曾做过荆南节度使、仙州刺史等官。

  上述骊山老母为李筌授《阴符》经的故事,最早见之于李筌所著的《黄帝阴符经疏》的序言里。唐末道士杜光庭在他的《神仙感遇传》中也有记述,而宋人曾造在其《集仙集》中记述得更加完善。从此,骊山老母和她所传的《阴符》经便传之天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