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08章 神祇(1)

  神、祇、鬼

  神是宗教观念,通常称“神仙”、“神灵”。神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是精神体外的最高者。一般认为,神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不具有物质形体,不为自然规律所限制,具有智能和意志,能影响和主宰物质世界。古汉语中已有“神”字,指“天神”。《周礼·春官·大司乐》:“以祀天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常以天神、地祇、人鬼并称,泛指天上、地上和人间的各种鬼神。神的观念始于原始社会后期,是人们所不能理解和驾驭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人格化的虚幻反映。人们对神的崇拜和信仰,是一切宗教的核心。中国的神名很多,有造物神、物主神、动物精灵神、自然现象神等,有关神的传说很多,并常进行祭祀以求庇护。

  祇,也是宗教观念之一。也称做“地祇”,指地神。常与神合称“神祇”。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天曰神,地曰祇。”

  鬼,宗教观念之一。指万物的精灵。认为万物有灵,精灵不灭,故有山鬼女妖,木魅花妖之称。其中又特指人死后的灵魂。在我国,常以天神、地祇、人鬼并称。一般认为,鬼不能登入仙境,本性邪恶,应对之采取辟邪驱除等措施。各种宗教都有幽冥世界(地狱、阴司等),为人死后灵魂的归属。民间信仰中通常认为鬼有善恶、等级之分,统归阎王管辖。

  神仙

  神仙是道教信徒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做“神人”或“神仙”。《庄子·天下篇》中说:“不离于精,谓之神人。”据《释名·释长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因其有神通变化之法,故称为神仙。此说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其中说,有神人居邈姑射之山,肌肤如冰雪一样洁白,容态像处女一般柔美,不食五谷,餐饮风露,而能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神仙之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行于北方的燕齐和南方的荆楚地区,秦汉之际,经方士的大力宣扬,在宫廷和民间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秦始皇、汉武帝就曾专门派遣使者寻访长生仙药。到了汉代,神仙之说更加广泛流行。而且其影响越来越大。《汉书·文艺志》中就列出了神仙家十家。嗣后,有《列仙传》、《洞仙传》、《神仙传》、《天隐子》等书先后迭出。晋代葛洪在其《神仙传·彭祖传》中称:仙人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气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茹芝草;或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能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天隐子·神解》中将神仙分为五类,云: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仙经》又把神仙分为三等: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大真科》又将神仙分为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天仙、灵仙、至仙九品。《汉书·文艺志》中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仙术秘库》中云:“法分三乘,仙有五等。”将仙分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并称,天仙是无上上乘,神仙属上乘,地仙属中乘,人仙属下乘,鬼仙是下下乘。《墉城集仙录》中将“升天之仙”分为九品,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

  “真人”是指修真得道的仙人。“真人”一词原出于道家,指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庄子·大宗师》中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超然于物外。《天下篇》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汉晋以后,道教将真人神格化。《淮南子·本经训》云:“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太平经》卷四十二《九天消先王灾法》云:“真人职在理(治)地。”真人的等级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云笈七签》云,上清仙境有“高真”、“玄真”等九种真人。唐代以后,由于封建帝王扶植道教,常以真人“称号某些道家人物或著名高道”。如,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元世祖封丘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最初流传的神仙多为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如赤松子、彭祖等。汉魏时,多为道教人物之仙化,如三茅、王玄甫等。唐宋以后,多为历史人物之仙化,如八仙等。神仙这一道教理想中人物已渗透到民间信仰习俗的各个方面,流行于全国,主要是汉族地区。

  女娲

  女娲在我国古神谱系中是一位最有名气的女神,在神话传说中,她是创世神和始祖神,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能化生万物,每天能变化七十次,传说她的肠子变化出十个西方之神。《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生。”郭璞对此的注释是:“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楚辞·天问》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说文解字》十二云:“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传说,在女娲生活的那个时代,天地间是没有人的。那么女娲又是来自哪里,是无人知晓的。我们在传说中只知女娲造出了人和神,她也就成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造物主”。《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她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这天,她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人。她嫌这样造人太慢,于是,扯来一根藤条,蘸满泥浆,挥舞出星星点点的泥浆,都变成了小人。这时的人类还没有男女之别,或是至少还不知道有男女之别。但人类认为,自己是女娲造出来的,只要有女娲在,她就是人类永恒的母亲。所以人类也没有感到自己生存在世上有什么缺憾。可是女娲却觉得不太对劲。如果没有男女,怎么会有婚姻?没有婚姻,怎么会有家庭?没有家庭,人类怎么会延续下去?于是,她将人点化为男女两性,教会了人类应当如何懂得男女之道,并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人和女人互相配合,依靠自己的能力来传宗接代,延续人类生命。这样一来,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就将女娲奉为最高的媒神。因为她是我国的第一位媒人,所以,后世尊她为媒神,又称她为“高禖”,即,婚姻之神,媒人之祖。《路史·后世二》中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婚)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人们每年都要为这位媒神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用“太牢”(猪、羊、牛三牲齐备)这样最高的礼节来祭祀她。每年春天的二月,青年男女们在女娲庙前欢游作乐,“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见《周礼·媒氏》)。情投意合的男女们可以自由幽会,以天为帐,以地为床,这种自由谁也不能干涉。这一习俗已经流行了千秋万代,称做“天作之合”。后来,这一习俗也逐渐扩大到那些已经结了婚但还没有儿女们的男女范围,于是,这位媒神又兼起了“送子娘娘”的神职。

  把女娲娘娘说成是始创婚姻制度和最初的媒人与她人类老祖母的身份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那一时期,婚姻是以妇女为中心的,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人们还把“竹笙”这一乐器的发明归功于女娲。《世本》中称:“女娲作笙簧。”这大概是因为我国许多民族在恋爱中使用笙簧乐器的缘故。比如,南方一些民族中,小伙子常用芦笙来向姑娘求爱,笙簧不啻是爱情的一种媒介。马缟在《中华古今注》卷下云:“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意云何?答曰:女娲,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此说认为笙是人类繁衍滋生之意,难怪后世在婚礼中常用“笙簧”来祝贺新郎新娘的美满婚姻。

  女娲的另一大功绩就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淮南子·览冥篇》云: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无有抓攫之心。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黑土),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

  女娲作为创世之神,永久地为后人所敬仰。唐末五代时期,各地都为女娲建庙祠祭祀。因为当时流传着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所以,庙祀中总是将他们二人合祀在一起,称为伏羲女娲庙。但女娲信仰要比这个年代久远得多。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骊山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姜寨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幅画在彩陶盆壁上的蟾蛙纹,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专家学者们的一致看法是,蟾蛙图腾是女娲氏部落的标志,这就是说,至今在我国民间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女娲信仰及有关风俗已经流传了六七千年了,比伏羲、神农、黄帝信仰早了一两千年。

  现存的女娲庙最有名的是河北涉县索堡附近凤凰山上的娲媓宫。娲媓宫有四组建筑,山下是朝元宫,山坡上的停骖宫和广生宫各有正殿和配殿。向上绕行十八盘,便到达最高处的娲媓宫(奶奶顶),娲媓宫建在山势陡峭的山腰上。在宽广的平台处有奶奶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八是娲媓宫的庙会节。

  山东任城县(今济宁)的承匡山,传为女娲诞生之地,山下有女娲庙,庙东南处有女娲陵。

  山西河津县有高禖庙。

  江西南康郡(今雩都县)君山有女娲宫。

  陕西临潼骊山,传为女娲寓所,有老母殿。

  另外,陈州、房州均有伏羲、女娲的合祀神庙。

  陕北民间所信仰的“送子娘娘”与女娲“高禖”神有一定的联系。

  伏羲

  伏羲是我国古代神明地位最高的一个男神。汉代时期就把他说成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一皇,又说他是代替了燧人氏继而为王的,是百代人王的第一位。在汉代以前,人们还在传诵着许多关于他创造人类文化的英雄故事。

  伏羲,又作庖牺、包牺、宓牺、炮牺、伏戏、伏牺等。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他是雷神的后代。传说,他的母亲在“雷泽”踩上了一个脚印以后怀上了他。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是一个来自天堂般的快乐国土——华胥氏之国。果然,伏羲像雷泽的主神一样,长着人首龙身。这是人蛇合体或者是人龙合体形象,是我国古人对人类发展、演变的认识图腾。后来,人们又把伏羲看成是春天之神或者是木神,因为雷是“出乎震”的,震方即东方,东方属木,雷发于春,故名。

  据说伏羲画了八卦。《易·系辞下》中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的用处很多,可以记事,也可以占卜,还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八卦还有表达世界分类观念的用处。如天地阴阳就是世界的不同种属。八卦也标志着结绳记事,刻符号记事等文化行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因此,古人常将八卦看成是文化起源的象征。到了周朝,周文王被囚羑里时,他重演八卦而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又都画有六行(如乾卦、屯卦),每一行叫做一爻(爻含有交错变化的意思),所以,又可以衍化成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每一卦、爻可以象征多种事物。《周易》的内容包罗万象,它涉及世界的形成,社会生活、婚姻家庭、道德伦理、思维方法、人生哲学、养生长寿,乃至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等。《周易》推天行以序人事,提出了许多首创性的命题,为先秦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的高度概括。《周易》被诸子百家,宋明理学派所吸取,它的影响所及几乎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周易》还对中国史学、文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宗教(特别是道教)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伏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果说女娲教会了人类如何进行婚配,伏羲则教会了人类必须遵循的嫁娶礼节。《路史·后纪一》云:“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利,丽(通“俪”,即两张鹿皮)皮荐之以严其礼。他还发明了占卜。《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文艺类聚》卷七八引《古史考》云:“包牺氏作卦,始有筮。”伏羲发明了烹饪,使人民懂得了熟食。《绎民》卷三引《三坟》云:(伏羲)冶金成器,教民炮(烧烤)食。他还设置了“元旦”这个节日,从他开始,人类有了历法。《路史·后纪一》云:“伏羲推策作甲子。”伏羲使人类离开了穴居时代,《拾遗记》卷一云:“(伏羲)去巢穴之居。”他教会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技能。《广韵》卷三十四引《河图挺期辅》云:“伏羲……钻木取火。”《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用罟,以田(打猎)以渔。”《孔丛子·连丛子下》云:“伏羲始尝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后五谷乃形(显露筛选出来)。”《路史·后纪一》云:“(伏羲)絭育牺牲,服(使用)牛乘马,草提皮蒙,(用草绳牵引它们,给它们披皮垫)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而下服度。”《路史·后纪一》又云:“伏羲作布。”“伏羲化(驯化)蚕。”《新论》云:“伏羲制杵臼,万民以济(受益)。”伏羲发明了医药。《太平御览》卷七十一引《帝王世纪》云:“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他还规定了“日中为市”,教会人民进行贸易。《路史·后纪一》云:“(伏羲)聚天下之铜,仰观俯视,以为棘币(有棱角的货币)。”他还发明了图画、文字、礼仪规矩。《拾遗记》卷一云:(伏羲)以桑为瑟,均土为埙(用陶土制的乐器),还发明了三十五弦的琴瑟。《尚书·孔序》云:“(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兴焉。”《法言·问道》云:“法始乎伏羲而成于尧。”《路史·后纪一》云:(伏羲)爰兴神鼎,制郊禅。《管子·轻重戊》云:“伏羲……作九九之数(九九乘法),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他还考定星历,建立了五行学说。

  传说,伏羲与女娲共同造出了人类。“女娲,伏希(羲)之妹”“女娲本是伏羲妇”。后人却说他们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唐代李冗在《独异志》卷下中云:“昔宇宙初开之始,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娶)妇执扇,象其事也。”

  在汉代的石刻画像和砖画中,伏羲和女娲的画像是人首蛇身。从腰部以上是人形,并穿袍戴冠,腰以下则是蛇身,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伏羲手中拿着一把曲尺,或是捧着太阳,太阳里还有一只金乌;女娲手里拿着一个圆规,或是捧着月亮,月亮里还有一只蟾蜍。这些形象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人首蛇身是当时人类的一种信仰图腾。两尾相交表明他们是夫妻关系和性爱,他们是人类的生育者。他们手中的曲尺和圆规表明他们是人类文化的创世神,矩(典尺)、规是测量和计算的工具,“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将其引申为人们应当遵循的法度,显示了他们在文化礼仪方面的贡献,也标志着他们发明了百般工艺。

  日中之金乌是古人的鸟图腾信仰标志。郭沫若在论说“玄鸟生商”的神话时说:“玄鸟‘无论是凤或燕子,我相信这一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是睾丸的别名。’”(《郭沫若文集历史编》第一卷),所以日中之乌是男根的象征。有的日中画有一种三足鸟,自然界是没有这种鸟的。赵国华先生认为:“男性两腿夹一男根,其数有三”或“男根由一阴茎二睾丸组成,其数有三”。即以局部对应突出象征男根的意义,遂将鸟纹画成“三足”。(《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先生还认为,伏羲女娲图中,执规者为女娲,女性,画圆。执矩者为伏羲,男性,画方。这就很明白地提示了女性与圆的关系,男性与方的关系。女娲与伏羲的“交尾”也正是“女圆”(女阴)与“男方”(男根)的结合。

  蟾蛙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中,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很似孕妇的肚腹。从内涵来讲,蛙的繁殖力很强,产子也多。因此,古代先民们就把蛙看成了女性的象征。以蛙来隐喻女阴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如明清小说中常将女人的阴户称做“蛙口”;中医直到现在仍将女性阴户称做“蛙口”或“蛤蟆口”。

  伏羲登上历史舞台,与女娲共享了创造人类的光荣,显示了男性在社会地位中的提高,也表明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历史标志。女娲与伏羲的兄妹婚姻关系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早期的血亲婚配的婚姻制度,也表明了在这一社会时期,对偶婚出现了。

  当三皇五帝这一古神系统被确立起来以后,古神在人类历史上所做的文化贡献就成为人们对他们的评判依据,人们也正是由此给他们以或尊或卑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伏羲所以能够成为三皇之首,黄帝所以能够成为五帝之首,与他们在传说中的文化贡献是分不开的。

  伏羲和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受到民众的广泛崇拜和敬奉。旧时,有许多行业奉伏羲为祖师,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都涉及了。诸如雕塑业、度量衡业、成衣业、帽业、医药业、渔业、狩猎业、农业、占卜业、铸造业、补锅等。

  供奉伏羲最有名的庙宇是河南睢阳的人祖庙,又称“伏羲庙”、“伏羲陵”。历史上认为伏羲是“斯文鼻祖”、“人根之祖”。所以,睢阳人又直接称伏羲为“人祖爷”。庙内还供奉着女娲神,人们将女娲称做“人祖奶奶”。人祖庙会每年举行一次,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会期一个月。庙会期间,销量最大的商品是“泥泥狗”,是用黄土制成的各种彩色玩具,造型有人祖像、泥娃娃、牲畜、飞禽、陶埙等,其中人祖泥泥狗最受欢迎。人祖的造型是猴面人身,躯干粗犷,“阴部”中间画一红道,两侧各画一条绿道,又在其上画若干横道。这是艺术化了的女阴形象。泥泥狗源于女娲抟黄土造人的传说,后人以购泥泥狗作为求子信仰。妇女们在人祖庙会上购几个泥娃娃,以象征女娲伏羲所捏的黄土人。供在人祖奶奶像前,烧香祈祷,绕像转一圈,认为这样会得到人祖奶奶的保佑,能生儿育女。然后把泥娃娃抱回家,意同从人祖奶奶那里领回了小孩。今后生育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人们还从庙会上买回泥的牛、羊、猪、马,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当地有一种风俗,就是孩子们遇到庙会上的香客时,可以将香客拦住索要“泥泥狗”,并有一首歌谣唱道:“老斋公(即香客),慢慢走,给把‘泥泥狗’,你老活到九十九。”香客也必以泥泥狗相赠,以图吉利。

  炎帝(神农氏)

  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神农的地方,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典礼,表示帝王对农神的敬仰和对农业的重视。

  在我国农业史上被奉为农田之祖的大神就是神农。史学界称他为炎帝。传说,炎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一位圣贤,他姓姜,继承了伏羲的王位。据《国语》等典籍记载,有熊氏的首领少典,娶了有□氏的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炎帝长于姜水之滨,黄帝长于姬水之滨,所以,炎帝姓姜,黄帝姓姬。

  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和农神,后人为他的经历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春秋纬元命苞》中称:“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在传说中,神农的出世也很神奇。据《三皇本纪》称:炎帝之母女登去华阳游玩时,“感神龙而生炎帝”。

  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其实这是炎帝氏族是以牛作为氏族的图腾来崇拜的。炎帝发明了农业,他教人们烧制陶器,制作农具,播种五谷,开凿井渠。《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落下)粟,神农遂耕而种之。”同时,“九井自穿”(见《水经注·漻水》)有许多井泉涌出了水。神农还发明了耒耜、斧头、锄头等生产工具、教民耕种。他还让人们栽桑种麻,用蚕丝麻线纺织成帛做衣裳。他还倡行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还制出了五弦琴来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见《史记·补三皇本纪》)、《世本·作篇》、《周易·系辞下传》。

  神农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见《史记·补三皇本纪》)。据《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也因此成为医药神,成为我国的医药始祖。他遍尝百草,开创了中药学,并用中药救活了很多人。后人为了纪念我国这位最古老的药王爷,就将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它成书于西汉初年,作者佚名。

  由于神农在医药方面的伟大贡献,后人为他编出了许多离奇的故事。传说神农氏采药来到神农架,见这里的药材很多,便决定在这里长久住下去。于是,就在山上修起了一座宫殿,还请来两个石匠,为他雕刻石狮子,准备放在大门口,两个石匠因为神农要石狮子,所以就很卖力气地雕刻起来。石匠太卖力气了,以致双手都破了,流出的血把石头都染红了。七七四十九天后,石狮子终于雕刻成了,两个石匠也累死了。神农悲伤地料理了石匠的后事后,叫人帮忙,准备将两头石狮子抬到宫殿门口安放。说来也怪,当众人刚要抬动时,石狮子突然全身发亮了,人们都说这是石匠的血流进了石狮子的血管里了,石狮子才会发亮。众人帮神农安放好石狮子后,神农一面在山下教人耕种,一面派人到山上去采药,他把采来的草药熬成汤,给石狮子灌着喝。因为石狮子的全身是透亮的,喝下去的药水流到了一百零八根筋管里,神农将这一流淌过程观察得清清楚楚,并把情况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这座山上有一只黑虎精,它看到神农经常给石狮子喝草药,担心石狮子真的活了以后成为山大王,会威胁到它的大王地位,真是又怕又气,于是,它在绝壁上采了一株“断肠草”,偷偷放进了神农的药篮里。神农没有发现,将草药熬成汤给石狮子喝。顿时,石狮子全身发黑,死去了。神农无奈,只好叫人把石狮抬下山坡。

  有一天,神农采药回来,发现山坡下的一只石狮子活过来了。神农百思不得其解,当他左顾右盼了一会儿后,终于明白了。原来,石狮子旁边有一棵小树,树叶上的露水一滴一滴正好滴在它的嘴里,石狮子就是因为喝了这种露水以后才活过来的。神农心想,这种树叶一定是能够解毒治病的草药,他就采摘了一些树叶,熬成汤水,把另一只石狮子也救活了。他自己也尝了尝,觉得药水不仅味道甘醇甜香,而且还能提神。于是,他四处宣传树叶的好处,让大家都以此为饮料,以解不慎中毒之疾。神农将这种树取名为“茶树”,将叶取名为“茶叶”,并自行播种,栽培茶树。

  炎帝氏族后来与黄帝氏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今属河北)之野击败了南方强敌九黎族,擒杀了蚩尤。炎帝与黄帝遂结成了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是总部落首领。

  炎帝晚年在巡视南方时,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也有说他在为民治病时因尝百草,不幸身亡。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也就是现在的酃县康乐乡。公元九七六年,宋太祖派人遍访全国古陵,寻到炎帝陵后,遂建庙祭祀,至今约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炎帝陵按皇宫式样建造,整个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廊为碑房,树立历代告祭碑文。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正殿。第四进为墓碑亭,亭内石碑刻“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神农氏陵寝。

  在传说中,炎帝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市渭河南岸的峪泉村,有炎帝神农祠。由于炎帝的功绩卓著,人们将其尊为“田祖”、“农神”。在农业地区里都有神农庙。神农庙也叫“先啬宫”,全国最著名的神农庙是宝鸡姜城堡的神农庙。这座神农庙中的神农形象是裸背赤足,头顶生角,肩披树叶,口含粟谷。

  古代祭祀神农的祭品用羊而不用牛,大概因一则牛能耕田,有功于农,人们不忍杀牛作祭品,一则,牛是神农氏的图腾,所以不用。

  炎帝陵、神农祠与黄帝陵一样,都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地,有无数炎黄子孙到这里来谒祖,瞻仰朝拜。

  延安的清凉山有伏羲、神农、黄帝的合祀庙,每年到这里来瞻仰的人很多。这是农耕文化和黄土文化在人们理念上的反映。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部落的共同祖先,在《史记》中称他为我国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在炎帝扰乱各部落时,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了炎帝。后来,有南方蚩尤作乱,黄帝与炎帝形成联盟,在涿鹿将蚩尤杀死,从此黄帝担任了部落联盟首领,形成了以炎黄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政权,黄帝成为这一时期的帝王,炎黄民族、炎黄文化由此开始。所谓“炎黄”,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开创黄河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始祖,炎黄二帝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后人也将神州大地称为“炎黄故土”,中华民族的子孙们也被叫做“炎黄子孙”。自春秋始,炎黄的后代们又自称“诸夏”或“华夏”。“夏”者,大也;《尚书·武成》疏云:“大国曰夏。”“夏”又指“中国(中原地区)之人”(见《说文·文部》)。“华”者,荣也,美也。“华夏”的意思就是繁荣美好的中原地区,在那里繁衍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华夏”又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为,中原居于四方之中,故而又将华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华”。这一称谓原本指黄河流域而言的,后来,凡是华夏族所统辖的地区,一律称为“中华”,也称做“中国”。中华民族就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了。

  黄帝是有熊氏首领少典之子,因长于姬水而姓姬。也因曾经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也有说轩辕与他发明车有关。因他祖籍为“有熊氏”,所以又号“有熊”。又因他崇尚土德,土呈黄色,故称为“黄帝”,黄帝的部落原定居在西北高原。

  黄帝以其惩罚邪恶和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业绩而被载入史册,因此,备受后世人们的敬仰。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居住着许多民族,当时,诸夏为一族,这一族又分为两支,一为姜姓的炎帝,一为姬姓的黄帝。黄帝族与炎帝族是兄弟,都是有熊氏首领少典的后裔。

  传说,当时在南方的九黎族首领蚩尤非常强悍,经常侵扰其他部落。炎帝族被蚩尤打败后,便向黄帝族求援,两部族联合起来打败蚩尤后实行了部落联盟,统称为华夏族,黄帝被推到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上,从此出现了伟大灿烂的华夏文化。黄帝与炎帝之战有说法是因“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见《新书·制不定》)。最后,黄帝战胜了炎帝,遂合并为一。

  黄帝成为帝王以后,与大臣们共同研究制定了天文历法。还派他的史臣仓颉创造了文字,派他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养蚕制丝。他自己发明了车,他的名字“轩辕”就与造车有关(见《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轩与辕都是车上的构件,辕是用于承重的,由马匹负之,轩是扶手之用。黄帝还发明了宫室、算数、音律等。传说中的这些发明,绝非出自一人一时之功,更非黄帝一人所为,但我国向来有“功归圣人”的传统,更何况,黄帝被奉为华夏之祖的神,人们将这些古代发明都归功于他,是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传说黄帝享年一百一十岁,到了晚年,他自己选择了一个仙逝的日子,到了这天,他与大臣们辞别后便仙逝了。葬于黄陵的桥山。黄帝的陵墓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各有一座,但以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黄陵最为著名。《史记·五帝本纪》中云:“黄帝崩,葬桥山。”指的就是这座陵寝。此庙又称“轩辕庙”,初建于汉代,历代均有重修。门额高悬“人文初祖”大匾,殿内设黄帝牌位,书“轩辕黄帝之位”。

  传说中,黄帝有许多重大发明,所以,后世有不少行业奉黄帝为祖师。如度量衡行业、弓箭业、蚕丝业、成衣业、帽业、靴鞋业、缏绳业、弹花业、毛织品业、理发业、医药业、农业、梨园业、说书业、造车业、巫医业等(见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这也显示了民众对黄帝的广泛信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