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7、筷子

  筷子——两根最简单的小棍儿作为一种重要的餐具,人们拿它在手,运用自如,可以任意夹取大至饺子、包子、油糕及各种大块菜肴,小至米粒乃至发丝细的菜丝。这种餐具,虽然今天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已广泛流行,但它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可以说是中国饮食风习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发明筷子的确切时间尚难断定,但最迟不会晚于西周。先秦文献中曾称筷为“著”或“挟”、隋、唐时期又称“筯”;后来人们厌恶“著”、“筯”皆含停滞之意,遂反其意改称“快”;宋以后又在“快”字上加“竹”头写作“筷”。

  中国人历来讲究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追求精美。筷子这种餐具在造型上没有多少文章可做,无非是上粗下细,上方下圆,这种造型的优点是手持的一端,有棱不转,放在餐桌上不滚;夹菜入口的一端光滑,不伤唇舌。也有通身皆圆的,因无上述优点,不大受人欢迎。此外再无别的花样。但是人们却在筷子的质料和雕饰方面刻意追求。《韩非子·喻老》中有“(箕子)以为象箸必不加于皐,必将犀玉之杯”的记载;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祥云县战国时的墓葬中出土了铜铸的“箸”。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贵族阶级已经用铜和象牙制造筷子了。隋唐以来,宫廷、官府和地主、富商之家,讲究以金、银铸造或以玉石、珊瑚等雕制筷子。杜甫《丽人行》中“犀筯厌饫久未下”说的是唐代宫廷中使用的犀牛角雕刻的高级筷子。即使中等人家使用木、竹筷子,自汉唐以来,也先后精选出乌木、楠木、越王竹、箸竹等数百种优质原料制筷,大大丰富了筷子的品种。在筷子雕饰方面,皇室贵族们喜欢刻龙、凤图案,文人骚客们喜欢刻诗、词文句或山水、花鸟等,为筷子增加了无限的风彩。

  由于筷子的构造极简,用它挟取食物全在于驾御的技术。西方有些国家近来掀起“用筷热”,有些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专门建立了教人学用筷子的所谓“培训中心”。然而在我国,因几千年来,人人皆会用筷,皆可为师,无须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小孩子从吃饭开始,就学习用筷。但大人们从来不给孩子讲什么杠杆作用、力学原理之类的理论,而是让孩子在实践中揣摸体会其奥妙,久而久之,自然得心应手。近来有许多中外学者大谈用筷子可以使人体许多关节活动,有益于健康长寿,却较少有人谈及用筷子对于人们持物技能训练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人大部分以右手持筷,因而右手掌握运用工具的技能比左手要高得多。有少数以左手持筷的人,则觉得左手持物技能大大高于右手,不仅掌握各种工具皆用左手,甚至握笔写字也觉得左手方便。有人说中国人手巧,特别是手工艺品精美,与筷子作为餐具有很大关系,恐怕不无道理。可见筷子不仅是中国饮食文明的标志,也促进了中国其他文化、技术的发展。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