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丰富多彩的春节食俗

  中国古代从岁首到岁末,几乎每月都有一个或几个节日。古老的节日的来源,多与人们的原始信仰有关。当时人们认为许多自然现象都是由某种神力支配的。因此在不同的岁时季节祭祀某一神灵以祈福、避灾。春秋,战国以来的某些新增的节日,往往寓有纪念人们所崇敬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及宗教信仰的色彩。所以说,节日产生的原因大多于饮食无关。但是所有的节日一经流传成俗,却无不与各节日特设的饮食品种和饮食方式结合。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的迷信观念日益淡薄,原先最为讲究的祭礼、纪念仪式日益简化甚至不再举行,惟独各节日的饮食风习历久不衰,甚至在品种上不断增加,质量上精益求精,致使许多节日活动成为以饮食为主甚至是惟一的饮食活动。因此,从饮食发展史上看,节日饮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中国风俗丛书》有《节日风俗》专册,已详细记述中国古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包括饮食习尚在内各方面资料,本章对节日饮食的记述尽量从简,有的点到为止,有的则侧重介绍一些饮食品种制法和演变情况,一备一节。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叫“正”,一月的开始叫“朔”,正月的第一天叫“正朔”,现在称“春节”。元旦前一天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夜”。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饮“屠苏酒”,又称“酴酥”或“屠酥”,据说饮这种酒能避瘟疫。陆游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说明直到南宋这种风俗还很盛行。还有的人专饮“柏叶酒”和“桃汤”,因为柏叶后凋而耐久,取寿命长久之意。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称:“正月一日……进‘椒柏酒’,饮‘桃汤’。”南朝·梁·庾肩吾《岁诗》中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的名句。唐杜甫也有“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的吟咏。

  唐、五代时,元旦还讲究吃“元阳脔”。脔是切成块状的肉。唐时洛阳人家元旦还要烹制鸡丝、葛燕、粉荔枝等食品,全家围在一起进餐。长安的风俗是在新年这几天,亲属、朋友互邀饮宴,名曰“传座”。

  宋人在正月初一凌晨四更起床,先用酒食“祭五瘟之神”,祭毕,将酒食“弃于墙外”。正月初一这一天,京城汴梁人们都要饮屠苏酒和苍术汤,以避疾疫,还要吃索饼(即面条),即所谓“年磂?者”。《东京梦华录》里说:元旦人人吞食“盐豉七粒”,据说吃了盐豉终年不会误吃苍蝇。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北两地有明显区别。北方多吃饺子,除夕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除夕包饺子讲究皮薄、馅足、捏得严紧。既不准捏烂,也不准煮烂,如不慎而破了,也只能说“挣”了,忌讳“烂”字和“破”字。为了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些糖,意味着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放些长生男(即花生),意味着健康长寿;有的在个别饺子里包一枚“制钱”,谁吃出钱来,谁就财运亨通。正月初一拂晓,新年活动进入高潮。元旦早晨,多数人家也吃饺子,认为饺子形似元宝,象征“招财进宝”的意思。也有吃“臊子面”的,面条要求长而不断,象征长寿,又称“长寿面”。有的地区有把饺子与面条同煮而食,叫做“银线吊葫芦”或“金丝穿元宝”。南方除夕和元旦多吃元宵和年糕。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制作,取生产和生活“年年(粘粘)高(糕)”之意。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