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4章 头脑冷静理经济!电闪雷鸣不动摇(2)

  根据这一注解,陈云的论点当然毫无疑问地属于应当否定的消极平衡了。实际上,由于把不平衡问题极端化,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人为地打破平衡以求跃进,长线平衡或谓之积极平衡最后就是严重失衡。

  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对积极反对“右倾保守”的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十分欣赏。1月15日,毛泽东夸奖柯庆施1957年12月25日在上海市党代会作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说这个报告把中央许多同志比下去了,中央工作的同志不用脑筋,不下去跑跑,光在那里罗列事实。16日他又在大会上拿出柯文当众问周总理:“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周恩来答:“我写不出来。”毛泽东说: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没有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激情,是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的。“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大家都在猜想,这么严厉的语调,到底是批评谁?刘少奇解释说,主席的批评是针对管经济工作的几个人的。当时负责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是由陈云、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黄克诚组成的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其中黄克诚是军队的。1月17日晚上,毛泽东约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谈话,亲自揭开了这个谜底,明确讲到批评主要是对陈云的。

  19日晚周恩来为了顾全大局做了检讨,说反冒进是带方针性的动摇和错误,是右倾保守主义的思想,是与主席促进方针相反的促退方针,他对此负主要责任。

  极力主张冒进的人受到表扬,主张反冒进的人受到严厉批评,一时党内“左”的急躁冒进思想迅速泛滥。在这种党内舆论之下,甚至有一位工业部门的领导同志公开直言:反冒进的保守主义思想代表就是陈云。

  南宁会议以后,毛泽东亲自执掌了经济工作大权。

  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陈云因正在养病,都没有参加。他按原定计划,赴大西南的成都、重庆,边休养边视察工厂。南宁会议后,他才听到会议情况的传达。2月上旬,他虽然尚未完全康复,还是决定结束休养,逐步恢复工作。

  2月15日至23日,陈云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还是批反冒进。

  毛泽东在会上说,反冒进反得那么厉害,把群众的气泄下去了,加上右派的猖狂进攻,群众的气就不高,我们也倒霉。我们这些中央委员,你就那么舒服呀?我是不舒服的。我不赞成反冒进叫马克思主义,赞成冒进才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批评反冒进的人跟右派相距不远,“大概50米远。”

  2月18日是旧历正月初一,中南海怀仁堂里,空气凝重,新年喜庆的气氛似乎是在另一个世界。批评反冒进的政治局会议仍在进行。

  在这一天的会上,陈云发言检讨了反冒进中的“错误”,表示对反冒进的“错误”负主要负责。还检讨说,在财政工作中,材料数字一大堆,是对毛泽东和政治局搞“倾盆大雨”“本本主义”,不让中央参与对经济工作的设计的分散主义“错误”。

  这时,毛泽东插话说:政治设计院究竟在哪里?章伯钧说国务院都是拿成品,他不满意,他要有权参与设计。我们政治局委员可不可以有权参与设计呢?过去这个五年计划实际上是无权参与设计。我是主席,也没有参与设计每年的年度计划,总是请你签字,叫做强迫签字。我有个办法,不看。你强迫我嘛!老是在国务院讨论,总是拿不出来。千呼万唤不出来,为什么不出来呢?说没有搞好,等到梳妆打扮一跑出来的时候,我们说不行,时间迟了!这事实上是一种封锁。

  毛泽东虽然严厉批评了反冒进,但仍然提出要被批评的人继续工作。他说:南宁会议还是要放一炮的,我不过是小炮而已,害得一些同志紧张。先念同志现在还睡不着觉,吃安眠药,何必那么紧张。今后还是靠你们这些人办事,此外没有人。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对反冒进的严厉批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由毛泽东自己在成都会议上说出来了。

  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出席。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说明了他发动对反冒进的批评的目的。3月9日,他发言说,反冒进是个方针性的错误,南宁会议提出了这个问题,有许多同志紧张,现在好了。谈清楚的目的是使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做好工作,而不是不好混,我绝无要哪一个同志不好混之意。

  显然,批评反冒进,就是要统一思想,实行“跃进”。

  陈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又检讨了反冒进的“错误”。

  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虽然说,反冒进问题可以不再谈了,但他仍然不太放心。1958年4月他在武昌会议听一些省市的工作汇报时,表达了这种心情。4月8日,他听叶飞汇报时插话说,有些人可能是“观潮派”“秋后算账派”,如果今年得不到丰收,还会有人出来说“我早就有先见之明,还是我的对”,到时又要刮台风的。党内中间偏右的人是观潮派,他们是“楼观沧海月,门对浙江潮”。这是宋之问写的《灵隐寺》一诗中的句子。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再次猛烈地批判了反冒进。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工作报告,对批评反冒进作了结论。报告说:反冒进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1957年的生产建设,特别是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马鞍形”。

  会上,党的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开展过火党内斗争的气氛很浓,有不少人在发言中猛烈批评反冒进,觉得这个结论对反冒进的批评还不够,语气轻了,对立面讲得不够,应彻底清算反冒进的“错误”。各地方代表也在会上报告了同地方“右派集团”“右倾集团”“反党集团”作斗争的经过。

  在这种气氛下,陈云和周恩来、李先念、薄一波等人都在会上再一次就反冒进“错误”,违心地作了自我批评。

  应该说,周恩来和陈云等人就反冒进问题做检讨,心态是很复杂的。反冒进是在当时经济形势下必须采取的措施,实际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以后,左倾急躁冒进思想逐渐在党内上升,使他们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当时毛泽东的威望很高,而且从维护毛泽东的威信、维护党内团结的良好愿望出发,他们不能对毛泽东批评反冒进一事表示异议。

  在6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甚至委婉地提出自己不适合再当总理。虽然会议挽留了他,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压力之大。陈云也不可能不感受到这一点。

  批评了反冒进,“统一”了全党思想,会议正式通过毛泽东倡议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建设的高指标。

  至此,批评反冒进的问题,才告一段落。

  计划节节拔高,陈云心怀疑虑

  批评反冒进,为冒进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各地纷纷以反对所谓右倾保守为柴薪,为经济上的冒进加热、升温,从而形成了贻祸惨烈的“大跃进”狂潮。

  “跃进”是毛泽东比较欣赏的用语。1958年5月25日,彭真给毛泽东送去一份材料,即《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关于发动全民讨论农业四十条的社论,并说明这是最早使用“跃进”一词的地方。毛泽东当即写信赞扬说,发明“跃进”这个词的人“其功不在禹下”。并说:“如果要颁发博士头衔的话,我建议第一号博士赠与发明这个伟大口号(即:‘跃进’)那一位(或者几位)科学家。”实际上,早在1957年6月2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的会议上,为了批驳大鸣大放中有人说1956年经济建设是全面冒进的言论,就使用了“跃进”一词,说1956年是“跃进的步骤”“跃进的发展”。所以,1958年5月26日,彭真又把周恩来这个报告送给毛泽东,把“跃进”一词的发明权归于周恩来。

  毛泽东欣赏“跃进”一词,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堵住了反冒进之口。他在1958年5月26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及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其他同志的信中说:“自从‘跃进’这个口号提出以后,反冒进论者闭口无言了,‘冒进’可反(冒进即左倾机会主义的代名词),当然可以振振有词。跃进呢?那就不同,不好反了。要反那就立刻把自己抛到一个很不光彩的地位上去了。”

  果真如此。在“大跃进”中,周恩来和陈云等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一套套瞎指挥盲干的做法,却不便反对,只能让自己的思想尽力去适应,去“跟上形势”。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的四十条纲要修正草案》的社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提出:“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是中共中央通过报纸正式发出“大跃进”的号召,也是第一次以号召形式使用“跃进”一词。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社论,首次提出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口号,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制造高指标的工具,是所谓计划两本账的方法。

  南宁会议制订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一项用于拔高指标的工具,这就是所谓生产计划搞两本账和三本账的规定:“生产计划三本账。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

  两本账或三本账的观念为计划的层层加码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中央带头搞两本账,各级就都搞自己的两本账,下到基层,同一个指标就有六七本账了。不管工业也好,农业也好,其他行业也好,“大跃进”中的各种高指标,大都是通过编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

  在这种节节拔高生产指标的过程中,陈云的处境很微妙。

  陈云主张制定计划要搞综合平衡,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从建国以来他就领导经济工作,这两年又亲自到各地看了看新建厂矿。国家有多大家底,他心里已经有了一本账。

  陈云也希望我们能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1957年12月,他在休养期间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国家在“一五”计划后增加了工业实力,有了一些建设经验,“二五”计划中可以发展得更快。

  从1958年初结束休养、恢复工作后,陈云参加了中央和国务院、人大讨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会议。但是在指标层层拔高的气氛中,他却不得不频频为反冒进的“错误”做检讨,很少对指标说话。

  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大批一通反冒进以后,提出了一大堆宏伟蓝图。

  在反冒进和“大跃进”中表现积极的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5月13日在会上发言,描述了文教卫生大跃进的一幅浪漫前景:

  ——以多快好省的方针进行文化革命,在15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早已普及,不但每个专区,每个县都办了大学或专科学校,在广大乡村中也都办了大学或专科学校,人人知书识理,个个都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家都能够读《资本论》,都懂得高等数学,什么天文学、地质学、农业学、机械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等,都会变为普通人的常识。

  ——到那时,人们将过着极为文明、卫生的生活。苍蝇、蚊子、臭虫、老鼠、麻雀等早已断子绝孙。孩子们读到书中关于这些东西的记载,就像谈到希腊神话里的怪物一样神秘。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东西的标本,正如现在人们看恐龙化石一样感兴趣。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