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周本纪》没有明说只有八个诸侯方国,含糊其辞地说“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给人印象好像有很多诸侯,但是姬发在牧野做的军事动员报告《牧誓》暗示了《竹书》说得没错,“咸会”的诸侯真的只有八个。假设上次在盟津“不期而至”的八百诸侯全来了,那又太滑稽了,第一个受不了的将是姬发。八百诸侯一共兵车四千乘,就是说每个诸侯国平均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据《尸子》说:“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在北方不北征”,颇为耐人寻味。如果从周原直接进攻殷商,那是南征而不是北伐,鱼辛当时为什么不进言姬发不宜出兵?无论南征或是北伐,征伐的对象都是帝辛,没有区别。这暗示了姬发率军南下时,一定用的是别的借口,就像上次打着祭奠文王的旗号一样,随军而来的鱼辛并不知道要开战。 等周军从盟津向朝歌进军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不是诸侯听不懂天命,而是姬发说不出口:那是一个秘密,天大的秘密。姬发撤军的理由不是天命,而是“天密”。 姜子牙压根就不是个敬畏天命的人,进军牧野之前,卜辞显示大凶,可姜子牙依然逆天而行,周武王和他的太公望真的像圣人赞扬的那样敬畏天命吗?他们对天命可没有武丁的那份孩童般的赤子之心。 不是老天告诉了姬发撤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孟津在河南,姬发大冬天里从陕西东进渡黄河抵孟津,为什么又原路返回?难道他在冬季大练兵,搞渡河演习吗? 我们猜对了,姬发真的是在练兵。《周本纪》对此说得颇为详细,姬发在位第九年,他先去毕国祭奠他爹。关于毕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姬昌当年强行霸占的毕国,另一是指姬昌苦心经营的程邑,二者都是被姬昌打下来的臣属国,没啥区别,它们在国破之日,国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七章武王“好文” 刚刚成为周室最高领导人的姬发将如何应对帝辛声势浩大的“大阅”?
  帝辛大阅兵的动静或许太大了,地动山摇,当年峣山就发生地震,所谓“峣山崩”。峣山在陕西,帝辛在河南,按说这是陕西发生地震,分明是姬发的凶兆才是,可后世愣是把这个天灾换算到帝辛头上,好像在玩积分游戏。帝辛没有学习大禹对周境实行&ldq[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姬昌在灵台自嗨的那一年,《竹书》上有句话耐人寻味:“王使胶鬲求玉于周”。王是指帝辛,玉是什么玉?得到没有?均不得而知。这事看来动静不小,韩非子也知道了,他在《韩非子·喻老》里说:“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与。” 我们只要知道玉版是个好东西就行了,它比奇珍异宝还要珍还要异。那么帝辛有没有得到玉版?韩非子说话有点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姬发遵父命承包营建的新都城叫镐,所谓“西伯使世子发营镐”。镐京在沣河东岸,和丰京隔河相望,合称“丰镐”。镐京建成之后,丰京便成为姬家宗庙所在地,相当于周室先烈博物馆。镐京作为西周的政治中心长达二百七十五年,又称宗周,皇甫谧说:“武王自丰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皇甫先生擅长夸张,不过这回他说的没错。从此宗周成为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小弟们的友情赞助之下,姬昌把胆敢侵周的昆夷收拾了,里子和面子全都找补回来了,于是姬昌又开始了一个大动作:建立新都城。 姬昌似乎有多动症,精力旺盛得无处发泄,两年前才刚刚迁都丰邑,这又要大折腾了。普通人搬个家都觉得伤筋动骨,何况是迁都这等大事?姬昌如果没有多动症,那就说明他眼光不行:住了两年后,他意识到丰邑作为都城的种种不足。早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姬昌发兵之前,广发传单:“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崇侯虎被塑造成一个标准的人渣形象:蔑视父亲和兄长,对长辈不敬,打官司不主持公道,财务分配不均。百姓虽做牛做马地劳碌,却缺衣少食,我姬昌来了,乃是为了救崇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据说这个传单一撒,崇侯虎众叛亲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第六章文王好武 犬戎是活跃在西北的游牧部落,有人直接把犬戎当成戎狄或匈奴,也许并无大错,学术界到现在还对匈奴没有定论,日本学者杉山正明甚至认为匈奴不是某个民族或人种的称呼,而是多民族的混合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南北朝以后,“匈奴”一词消失在中国史籍里,但戎狄犹在,唐朝的边关奏报里经常出现“戎狄”、“犬戎”的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