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葱岁月

打印 (被阅读 次)

    二十里松林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这是时任鄞县县令王安石留给五大禅宗名刹天童寺的美誉,而却却在那里度过了我二年中学的求学生涯。七十年代后期为了解决县里农林系统职工子弟的中学上学难的问题,响应老毛的五七指示"教育必须跟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整合教师资源,在天童寺(图1)建立了县农林系统职工子弟五七学校。真正意义上实践了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上午学习,下午劳动。以寺院里的十八罗汉堂辟为教室(图2),以祭台作为讲台(图3);以机电代替了物理,以农作裁培代替了化学;经常挑灯夜读毛选五卷,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写一些似懂非懂的心得体会。下午的劳动以种植蔬菜为主(图4),辅以一些林业劳动,比如,春天时捡笋壳,经过加工卖掉;秋天,把砍伐下来的树木,从山顶背到山脚。这些劳动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艰苦的,甚至有些过分。因为离家五十里地,十三四岁就过上了寄宿生活,二三十个人的通铺(图五),没什么吃的,最怕的就是冬天洗衣服,那个冷啊,小手冻得红红的。即使在那个艰辛的环境中,学校也不忘德智体全面发展,每天在“二十里松林”里晨跑(实际只有三里),每年有兰球比赛,有在万工池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图六);出墙报,迎新晚会等等,但最高兴的应该是每周一次的电影了,那个时候海军部队新兵训练也在天童寺进行,部队每周六会在二大殿放电影(图七),看了很多电影。以至于那时上海广播电台举办的春节电影问答比赛,还拿过一个小小的鼓励奖,当收到广播台给我寄来的一个精致的贺卡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一晃四十年过去,今天在朋友的帮助下,带着高高大大的儿子,重温了当年的艰辛的求学之路,寺院早已恢复了寺院应有的模样,在寺院外还开拓了漂亮国家森林公园,物是人非,往事如烟!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