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第3章读后感(8):“换地”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和细节的质疑

打印 (被阅读 次)

本篇白鹿原第3章读后感(8)

感谢几位热心读者,喜欢我写的这个系列,建议我继续分析有关段落,为了保持内容的连贯性,我们继续讨论白鹿原第3章的内容。

     第3章第6段原文:

     鹿子霖看着老秀才不慌不忙研墨的动作,心里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只要能把白家那二亩水地买到手,用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也值当。河川地一年两季,收了麦子种包谷,包谷收了种麦子,种棉花更是上好的土地;原坡旱地一季夏粮也难得保收。再说河川地势平坦,送粪收割都省力省事,牛车一套粪送到地里了。他家在河川有近二十亩水地,全是一亩半亩零星买下来的,分布在河川的各个角落。最大的一块不过二亩七分,打了一口井,雨季保种保收。其余都是亩儿八分的窄小地块,打井划不来,不打井又旱得少收成。嘉轩这二亩水地正好与自家的那块一亩三分地相毗邻,含在一块就是三亩三分大的一个整块了,整个河川裹也算得头一块大地块了。春闲时节就可以动手打井,麦收后如遇天旱,就可以套上骡子车水浇地不失时机地播种了。他咪看眼装作啾着老秀才写字,心裹已经有一架骡于拽着的木耳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看歌。(这段话是网络拷贝的,有一个错别字大家看看能不能发现,我没有改过来。

     第3章第7段原文:

     白嘉轩双手抱成一个合拳压在桌子上,避眼不看老秀才手中的毛笔,紧紧锁着眉头啾看那个密密庥庥标着药名的中药柜子,似乎心情沉痛极了。其实他的心裹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只等片刻之后老秀才写完就可以签名了,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此项买卖土地当中的秘密。

     第3章第8段原文:

     老秀才写好契约,冷先生先接到手看了一遍,又交给买卖双方的主人都看了一遍。冷先生把笔交给嘉轩,嘉轩捏看毛笔稍停了一下,似乎下了狠心才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鹿子霖接过笔很轻松地划拉了一阵。先生最后在中人款格下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落居才由老秀才签名。冷先生取来印泥盒子,四个人先后用食指蘸了红色印泥,然后一齐往契约上按下去。一式两分,买方和卖方各据一份。冷先生给每人盅里斟上酒,一齐饮了。

     我们现在来看这三段的内容,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第三章写到现在,就是在写“换地”的过程。有三个方面:第一:白嘉轩发现小白鹿精灵之后找冷先生为他卖地。第二:冷先生义气相助找鹿泰恒串说成功。第三:冷先生主持白鹿两家协议成功买卖土地。

     今天我们看的第6章的第6段到第8段,就是写签订契约的过程。第6段写鹿子霖。第7段写白嘉轩,第8段主要写冷先生。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这三段文字的文学基本技巧的使用。

     大家先看写鹿子霖的第6段。他精打细算白家的两亩水地和自家的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的价值。整整用了368字,一般读者肯定没有兴趣去看这段话,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细致呢?因为他如果不这样写,我们就看不到这些地的画面。看不到画面,就演不了电视剧。

     这些画面的描绘从文学理论来讲,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真实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现象,而且要通过现象的描绘来反应现实事物的本质和本质方面。作者写地的模样,地是静止的。有原坡上的慢坡地,有山坡地,有河川地,有水地,最大的地只有两三亩,最小的地就是“亩儿八分”了。这“亩儿”非常接地气,给人的直感非常生动,从来没有人用过这个词,是作者的首创。汉语的有些很生动的词汇,看起来很简单,不动点脑子是想不出来的。

    写完地之后,鹿子霖“就可以套上骡子车水浇地不失时机地播种了。他咪看眼装作啾着老秀才写字,心裹已经有一架骡于拽着的木耳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看歌。”这段话写得到非常好,就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弥漫着古朴的乡风,情调沉重而且悠长。

     这里我们可以再谈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一个内涵: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再现时代的风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白鹿原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原坡地、河川地就是当地特有的地质面貌,是白鹿原典型环境接地气的基础。

      以“骡子车水浇地”为例,这是是白鹿原各种各样的农事活动中最具备的典型范例,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工具。“骡子水车”用在中国南方就不妥了,因为中国南方水力资源比北方丰富,几乎不用骡子,多用水牛和黄牛。

      经典现实主义的范式就是通过聚拢生活的手段、概括生活的基本方式挖掘典型环境。典型环境还包括着围绕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讨论。

     那么典型人物呢?在这3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鹿子霖是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中国封建社会富裕农民的典型人物代言人,“他咪看眼装作啾着老秀才写字”就是唯利是图的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大家还可以举出其中的一些例子。鹿子霖还有阴险、狡诈和淫荡的性格,这在以后的章节里可以看出来。

      下面开始来质疑细节的问题。现实主义要求描写达到立体的画面的境界。作者比较细致地描绘了鹿家河川地和原坡旱地的画面,但是对于土地类型的表达显然还是令人费解。

      疑点之一:大家回头看第5段有这么一句话,白嘉轩说:“......鹿家原坡上那二亩慢坡地转到自家......”第6段有“用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也值当。”第6段还有“原坡旱地一季夏粮也难得保收。”其中的“原坡上的慢坡地”、“山坡地”和“原坡旱地”是不是指同一种地?如果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说法?原坡、山坡和慢坡不就是一回事吗?其实用其中的一种说法就行了,表达是不是有点问题?还是我们南方人简单,不就是梯田吗?当然,慢坡一定是缓坡,有缓坡就有陡坡,让人想起中原挺拔陡峭巍然耸立志的大山。江南多丘陵,梯田看不出坡度,就没有那个高大古朴的意境了。

      疑点之二:看第6段写鹿子霖,“他家在河川有近二十亩水地,全是一亩半亩零星买下来的,分布在河川的各个角落。最大的一块不过二亩七分,打了一口井,雨季保种保收。其余都是亩儿八分的窄小地块,打井划不来,不打井又旱得少收成。”

      注意到没有,鹿子霖河川这二十亩水地,只有那块二亩七分地有打井。那么,其他的十七亩三分地都是小块地,没有水,天旱就少收成。可是在这一章的第4段开头,冷先生说“河川地是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

      对河川地的看法,到底是听鹿子霖的“天旱就少收成”?还是听冷先生的“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

      疑点之三:再回头看这句:“嘉轩这二亩水地正好与自家的那块一亩三分地相毗邻,含在一块就是三亩三分大的一个整块了,整个河川裹也算得头一块大地块了。春闲时节就可以动手打井......”

     我们知道,白嘉轩在第3章第一段说,这二亩水地是白家“祖宗的心头肉”,既然是个宝?一定会有井,可是鹿家买过去之后为什么还要打井呢?

    现实主义要求真实,准确,老陈是不是疏忽了?

    第7段和第8段内容很清楚,大家自己看,自己分析就可以了。粗体字的地方就是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

白鹿原:被遗漏的民族的秘史?

(17/8008 reads)2017-07-02 08:56:46

白鹿原:对比见高低 推敲出珠玑

(21/12690 reads)2017-06-30 08:49:34

白鹿原:人性在利益面前扭曲的生动写照

(13/19583 reads)2017-06-29 08:25:03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weetgrape' 的评论 : 分析的好!谢谢你的热心。
sweetgrape 发表评论于
曹雪芹的《红楼梦》说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海明威在发表《老人与海》的手稿时反复读过200遍。

现代人一写好作品,就忙着发表,如果放它一年半载,再读可能就会发现,有些地方前后经不起仔细推敲,要修改。陈老在3-6处,要强调,地的好坏,收成多少取决于值不值打井,有没有水灌溉。的确,疏忽了,白嘉轩的好地,应该有井这个潜在的事实。

谢谢您提到:写作时《现实主义要求》真实、准确。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d3y' 的评论 : 谢谢你这么细致的解释,不是关中人真的还不知道区别。
zd3y 发表评论于
原坡、山坡和慢坡地概念接近,又有所区别:
原坡地, 原上的坡地( 有坡, 坡有大有小——
山坡地, 在原边上或山坡上, 坡度大。
慢坡地:意思是坡度不大。
实际并无无严格区分, 用于一块地也无大的不妥, 只是有点不严格了。

文中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d3y' 的评论 :

冷先生说“河川地是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可能意思是打井后能灌溉的地。既然鹿子霖看上了, 就有那个打算。

问题是作者对河川地的表达有矛盾,我的文章写得很清楚。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d3y' 的评论 :“亩儿八分”是关中农民的口头语, 并不是老陈的创造。

我是南方人,不知道这是关中农民的口头语,奇怪的是搜索了网络,却没有这句话,所以以为是老陈首创的。

谢谢你仔细的看这篇文章。
zd3y 发表评论于
“亩儿八分”是关中农民的口头语, 并不是老陈的创造。

河滩地平整, 即使没水浇地, 也比原上坡地 好的多。地块小打井不合算。

冷先生说“河川地是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可能意思是打井后能灌溉的地。既然鹿子霖看上了, 就有那个打算。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偶平' 的评论 : 认真分析一下,对自己也是提高。经过这个系列的分析,我发现了不少自己以前的问题。以前看不出来,现在看出来了。
偶平 发表评论于
书引人入胜一些。相反,电视剧比较冗长,而且并不吊人胃口。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偶平' 的评论 : 看电视剧太浪费时间了,原著的时代画面感很强,仔细看原著就可以看出电视剧的问题。这本书大家都说好,真正认真看的没有几个。以前我介绍一个朋友看,他也是很喜欢写文章,结果这本书只看了2小时,看不下去。
偶平 发表评论于
电视里没有骡子车水浇地的场景,只有一些轻轻薅地的情节,劳动场面不真。书里这些农事的描述真一些。老吴考证得很仔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