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乔卫和网友对话-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让我们携起手来做朋友!
打印 (被阅读 次)

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2017人民网两会高端访谈“高谈客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欢迎您。 [08:58]


        嘉宾乔卫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08:59]
        主持人 今天我们将就侨联工作的新视角、华侨公益等话题来聊一聊。首先请问乔主席,今年两会当中您带来哪些提案呢? [08:59]


        嘉宾乔卫 我带来几份提案,其中有一个提案是我比较认真的或者是长时间一直坚持的,就是我认为侨务工作的视角要调整,或者对华侨的视角要调整。 当我们讲到侨务工作的时候,讲到华侨,通常我们愿意从这个国家有多少人,经济力量多大,或者说文化水平是什么样,哪里地域的人有多少这几个角度去考虑。但是实际上我有一个常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对侨情的分析应该基于中国在世界格局当中的位置去判断,比如说当前,当前中国发展到现在,经济总量第二,它的产品、劳动力、资本、技术,甚至包括文化,需要走出去。走出去的时候,很难免对方是不是能够完全接受,因为现在世界变化了,市场已经成为稀缺的资源了,走出去能不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使得侨务工作的敏感性,或者华侨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已经不局限在东南亚了,它是一个都很敏感的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走出去。这个角度上来说,去看华侨,就应该从中国在世界格局当中整体的位置去看它。具体地说,我觉得视角调整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 [09:02]
        嘉宾乔卫  首先,可能要看到中国海外侨胞在中国发展格局当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点。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当中,但是发展机遇期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很重要的,当中国这样一个发展状态,很多很多国家都希望中国多承担一些国际责任,一些不友好国家也希望制约我们,过去历史上我们希望埋头搞建设,这样一个内涵变化了,我需要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而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候,毫无疑问,华人华侨这支力量就是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的一支力量,它的视角就需要调整了。 [09:03]


        嘉宾乔卫 第二,我觉得需要调整的,要看到华侨在多个方面的作用。比如,我们历史上对华侨看得比较多的是他对中国的直接贡献,捐了多少钱、建了多少学校、办了多少医院、修了多少铁路。从这个角度看得比较多,我们把它视为中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也认可他们对中国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甚至我们还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有了几千万爱国侨胞,使得中国改革开放有了独特的机遇。这几点没有错误,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应该看到,实际上在海外生活的这批华人华侨,为住在国,是住在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住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贡献甚至比对中国的贡献还大。同时,大家希望搭上中国发展这班快车的时候,华人华侨就是住在国发展的独特机遇。这样视角就拉开了。否则我们当仅仅看到中国发展的贡献的时候,可能我觉得实际上对它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作用是极大的忽视。而且不断这样去做他,不断这样去宣传他,不断这样去拓展他对中国发展的直接贡献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会有引起其他方面的片面的认识,或者叫误解,觉得好像华侨捐了钱都是给家里的,就是挣的钱都是给家里的,实际上不是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了排华的导火索。当我们认识到他们在住在国的贡献的时候,角度就完全不同了。另外,还是在这个视角当中,要更多地从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的角度看,因为他确实是住在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大约是2014年6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一批海外华侨的时候讲的这番话,就是鼓励海外侨胞要更好地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融入”这个词我听得多了,但是回馈当地社会,第一次从最高领导人嘴里听到,因为他讲的就是一个新的状态,就是住在国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努力会形成一个和中国交朋友有好处的共识。 [09:08]
        嘉宾乔卫 换个角度说,我们过去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我都知道,大家可能都知道,某某国家华人华侨控制了当地经济的百分之多少。东南亚的某个国家,某个华商经济控制了当地经济的百分之多少。这个话过去我们听起来都很熟悉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去看,或者从我所调整视角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角度去讲,谁当总统谁都会防着这批华人华侨。但如果换成他们是住在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时候,一定得到的结论是华人华侨为你这个国家贡献了百分之多少。我曾经在一个地方讲过这番话,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如果这样的话,哪个国家的总统不得善待这批人呢?我们又万万没有想到的现场的结论是,一位当地的官员,因为戴着同声传译,第一个站起来为我的这番讲话鼓掌,甚至说希望您能到我们的国会去讲一讲这个事情。中国人在这儿是为你做贡献的,是中国梦连接住在国人民美好梦想的桥梁和使者。再比如说,需要调整的还有,我们还知道华人华侨回中国发展事业的很多,我觉得这个视角恐怕要调整成为去分享中国发展机会和共圆中国梦的角度。这样的话,如果仅仅是基于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会忽略掉在利益制度设计上的安排。 再比如说需要调整的视角,在“一带一路”当中。“一带一路”当中依然需要调整视角的原因在哪里?比如华人华侨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很多人还在讨论,实际上这一条不需要讨论了,已经成为共识了,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关键是我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我们可能觉得,海外的侨胞们,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既然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战略,中间有无限的机会,大家会主动参与进来。不是这样的。这个视角需要调整什么?就是应该不仅仅有价值的引导,更多的要有利益分配上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让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不仅仅追求中国的发展,也要追求住在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他自身这三方共同发展。 [09:10]
        主持人 我们怎么来实现中国、住在国和海外侨胞三方的共赢呢? [09:11]


        嘉宾乔卫 “一带一路”最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海外侨胞们不仅仅从中国的角度去发展,比如中国哪个机器不行了,赶快送出去吧,这个错误的。是国际产能合作。比如华人华侨最熟悉当地需要什么,当地的民众欢迎什么,当地人民喜欢什么,他完全熟悉当地的文化。因此我的想法是,他们可能更多的不是从中国的角度考虑,而是从住在国民众的角度考虑,应该怎么让“一带一路”做起来。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调整。 第二,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当中,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也还可以做出一种制度安排,比如像我们在中国推动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招商引资的相关的政策措施,实际上通过这样一个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让外来者更多的获利。没有这一步,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不到现在,有了这一步,使得中国的发展走到了一个比较快速发展的路径上去了。一样,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可以设计出一些模式,设计出一些利益的制度安排,让华人华侨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获得自己的好处。当然,从经济学的制度学派也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投资方与受资方或者受资地区,如果存在着语言、宗教、信仰、习俗、文化等等方面共识的时候,会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使得这项交易走向成功,这叫文化共识。文化共识实际上降低的交易成本就是华人华侨能够获得的一笔红利。所以我觉得,用这样一个方式去调整,“一带一路”会有更多的华人华侨参与进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我们不仅仅要强调它的价值导向,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利益制度上的安排,这一系列是我觉得视角应该调整的一些观点。 [09:12]
        主持人 从国内来讲,一些不同省市的侨乡,还有不同省级的侨胞,他们其实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想请您说一下,如何针对这些侨胞的特点,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侨务的工作呢? [09:15]
        嘉宾乔卫 侨务工作是对人开展的工作,侨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在于什么?它是一个群体很庞大,但是,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很大,这个差异性大在什么地方呢?比如华侨这个群体,既有亿万富豪,也有赤贫;既有大专家、大学者,也有文盲。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华侨这个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不是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它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到了海外,定居在海外,形成的华侨这样一个群体。所以,它的服务,所谓的以侨为本、为侨服务,核心的问题是解决需求的差异化问题。您刚才的问题是涉及到地域,涉及到不同情况的华人华侨,毫无疑问,地域是有它的特点的,但是,我觉得可能地域的特点也还不能完全地概括侨胞的需求,或者是这个区域的侨胞需求是共同的,不一定。但是,有共同需求的侨胞是很大的群体。比如目前做很多海外年轻人的工作,年轻人熟悉外国的文化,掌握了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本领,他回来创业,他所获得的创业方面的支持,可能还不足以和常年在国内发展起来的这批人相匹配。可能针对他们的是能够引导更多的为他创业形成一个好的环境的服务。可能和国内其他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他们更多地提供外面的环境、外面的背景、外面的联系不同。比如我们通常把年轻人作为我们引进的对象,我也跟很多年轻人聊过,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聊过,他们认为他们确实可以说他们是对象,但是他们说我们更重要的作用你们没有发现,我们是引进海外人才的桥梁,因为我们在国外有相当大的团队,有相当大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圈如果做好了我的工作,大家是可以一起来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机会的。所以我觉得,从地域的特点来去描述华人华侨的需求上的差异性,可能还不完全,可能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不同的需求可能不一样。 [09:18]
        主持人 除了地域的划分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划分更有针对性一些呢? [09:19]
        嘉宾乔卫 我觉得是因人而异。比如福建、闽南、泉州,华侨有老华侨、新华侨,有实力很大的,有家里很穷的,还在创业的等等这种差异都非常大。地域特点反而体现得不明显。当然各地开展侨务工作是有特点的,比如广东省侨联,福建省侨联,浙江省侨联,这些大侨联开展的工作特点可能不一样,有它的地域性,但是我觉得单就华侨来说,地域性的特点不是那么突出,从我们需要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说,它的差异性确实很大。某一个问题,在广东出现,同时,可能在黑龙江也出现。 [09:19]


        主持人 咱们怎么划分的呢? [09:20]
        嘉宾乔卫 围绕着我们侨务工作,在群团工作改革以后,中央同意侨联的改革方案以后,我们所坚持的就是强调它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解决它的所谓的极端化,特别是贵族化、娱乐化,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和侨界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或者回到我们九代会的报告上来说,我们核心的要解决侨联从上到下的六级组织,要能够和海外侨胞建立起密切的血肉联系,我觉得解决的是这个问题。用挂在嘴边上的话说,我们要建好侨胞支架。 [09:20]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您比较关注青年的侨胞,就是35岁以下的人群,我们也注意到,在这块桥梁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包括连续多年举办了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讲坛,举办各种侨界青年创新创业的活动。我想问一下,您认为与老一代的侨胞相比,像这种青年的侨胞,他正在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呢? [09:20]
        嘉宾乔卫 我对人做了这样一个划分,这是我个人特点的划分。我大概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青年人,35岁以下,另一部分叫老人家,35岁以上。做这样的划分,实际上是什么呢?我是基于两点考虑,当然,这个和我们传统的老年人、青年人的概念不一样,我是打上引号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两点,第一点,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过程当中,变化非常多,35岁以上的人,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当他经历越多的时候,他会考虑这个事情结果的同时,他会关注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可能会看到,发展的这一步也不容易。他会看到这个过程。而30岁以下这批年轻人,由于他没有亲身体验,可能对结果关注得更多,对过程考虑得少,可能更多想的是未来。这是第一个。这是我们时代变化的第一个。 第二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概小学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是母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手机是他们带着体温的媒体,是可以离开身体的器官,是一天到晚唯一能坚持做到底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给手机充电,可能标志35岁以上和30岁以下最重要的标志,充电宝、移动电源是他每天携带的标配。因为他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对30岁以下的这个概念,这个是两年以前提出,到现在来说可能应该是32岁以下的,因为就是在互联网一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视角、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对于这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创业需求,和35岁以上的这批年轻人的创业需求,因为我们通常把45岁以下作为年轻人,和他们的创业需求不同。原因是在于他们有很多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年来,中国侨联的青年委员会在这个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尝试,我觉得有效果,他们逐渐逐渐以地区也好,以行业也好,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发展伙伴、发展的群体,我很高兴地看到很多地方的年轻一代的归国华侨们,他们依托着侨联这样一个组织,或者侨联青委会这样一个组织,在不断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09:22]
        主持人 针对于侨胞,肯定是会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侨胞,是不是会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凝聚方式呢? [09:23]


        嘉宾乔卫 我觉得这个角度看,反正30岁以下,肯定是一个独特的方式,35岁以上的这个群体,老人家里面再去分,又分了很多。可能这个和经历、文化是相关的。可能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他的经历、阅历的问题,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工作。我们目前下的力量比较大的是因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在侨联的青委会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氛围。35岁以上的这些人,可能在有些方面,年龄上的比较大的差异,并不体现在需求和提供帮助上的差异,而跟30岁以下这种差异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09:23]
        主持人 针对30岁以上的这部分人,咱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措施? [09:26]
        嘉宾乔卫 那是我们传统的工作。经济、科技工作,维护权益的工作,联络工作,包括相关的一些公益慈善,这种活动那就很多了,我觉得针对华侨的特点,所开展的一些他们在海外联络的工作,和他们有外面的海外的亲属的背景,这些针对性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了。会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每个群体或者每个方向的特点,比如说企业家、知识分子,按照这个群体去划分的。而年轻人的那一部分,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能思维特点跟他们不同,而上面这一部分,也不能叫老人家,上面这一部分什么特点?实际上他们也在努力地发展着,也在努力地创造着,但是,可能很多方式跟我们理解起来的更方便一些,或者跟我们的想法更接近一些,而跟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我们很多方面不认真去跟大家一起交朋友的话,可能很难交上朋友。 [09:26]
        主持人 2008年,凝聚着侨胞爱心的水立方给中国和世界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您当时是全球华人为水立方捐款方案的策划者、第一责任人和工作总协调。我们非常好奇,近年来有哪些新的侨胞公益项目是让您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和背后的故事。 [09:26]
        嘉宾乔卫 这些年来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或者中国侨联的公益事业,开展的也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我们近年来在2008年以后一直到2010年,完成了北川中学的援建,地震的重灾区的援建工作。比如说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开展的对高中阶段,就是义务制教育之后高中阶段那一部分优秀的孩子,但是家庭环境又不好。这部分孩子进行了珍珠班、树人班这两个公益基金的模式去推动它,大概受助面六万多人。很多孩子通过这样一个资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他们同时完成学业以后,又把他们组织起来,作为爱的传递者,组成了新的志愿者队伍,翻过头来再继续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发展。比如我们侨联开展的一些侨爱心工程,大概都是我们公益事业当中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部分。最近我们有些新的尝试,因为传统上的工作,我们做了很多,我们一些新的尝试,就是有一些海外侨胞,可能希望通过我们来去支持一些国外的公益事业的发展。因为从华侨来说,他参与公益事业来说,我曾经做过一次概括。第一个,大概华人华侨这个群体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种最早的参与者和模式的创新者。中国历史上善人也很多,比较多的施个粥,办个粥厂,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公益事业。但是,华侨的公益事业就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慈善,可能包括一些社会公益事业进来。大概在中国的清代中末期,这种事情就很多。所以,实际上是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引领者,或者是公益慈善事业新模式的一个引领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或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近代社会来看,海外的侨胞由于他的生活条件比国内的状况要好,基本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他还起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跟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当中,华侨这个公益慈善力量是世界公益慈善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在这样一个方向上做了一个延续,我们有一些海外侨胞回国捐款,资助了一些国内的公益事业。我们都按照他们的要求,尽可能把每一分钱用好。但同时,我们也帮助他们关注着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各国的华侨力量也不是很集中,他们有时候会在一个方向上关心,比如,在关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公益事业的发展。比如说欧洲的、美国的,也包括东南亚本身的这些。他们希望能够凝聚起力量,共同为我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多做一些好事。这样可能也算帮助自己的故乡,帮助自己的祖国或者祖籍国多做一份贡献,使得当地民众对中国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加充满好感。他们就把力量集中起来。比如去年我们在缅甸开展的健康光明行,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对缅甸的一部分白内障患者、普通的民众、去医院看不起病的民众免费做白内障手术。那次活动影响也很大。缅甸总统还亲自出席了那次活动的开迎仪式。我相信把大家的力量,海外侨胞的力量,除了为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做贡献的这部分爱心充分落实好之外,我们也可能会集中一部分海外侨胞,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多做一些中国人的善事的力量,我们也会做进一步的尝试。 [09:32]


        主持人 今天乔主席跟我们分享了侨联工作的新视角,也包括华侨公益这方面的一些工作进程,包括很多好玩的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侨联其实已经站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的起点上。非常感谢今天您作客人民网演播室。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下期节目再见! [09:33]
        嘉宾乔卫 谢谢。 [09:33]

京工人 发表评论于
真没劲,以为会聊点儿华人卡,双重国籍什么的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