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微信是桥梁还是监狱? 特朗普行政令引发激辩
2020-08-10 19:19:17 by runutt
人民网这样循循善诱
.............
这件事对于普通微信用户来说,可能有些难以接受和理解,..... 这还真不是小题大做。我们不妨想一想,现在的通讯社交软件到底都从我们这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通常在软件使用前,我们会被要求注册账号,此时,我们会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可能用于“撞库”攻击),有的还会要求绑定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可能用于目标定位、发送木马病毒等)。
需要实名认证的软件,还会要求我们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信息,有的还要求我们上传证件的电子版(可能用于设置陷阱、网络诈骗、非法办理一些业务等);
如果软件支持更多的功能,我们的照片(头像)、银行卡号、家庭住址、指纹等信息还会提供给软件运营商,等等。
同时,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建立的通讯录、朋友圈、关系网,以及通信数据等信息,也会被运营商掌握,成为他们手中的信息资源……
..........................
试想,如果对手能掌握一个国家某一领域的大量数据,或大多数国民的基础数据,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对手可以详细“解剖”这个国家了,或者说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对付这个国家的方法手段了?信息社会,“一寸数据一寸金”,只要肯花工夫到积累的海量数据中去寻找与某国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有关的数据时,肯定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得,并且数据量越大,发现有用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同一类事物现象和行为的积累数据越多,就越容易得出该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所以说,信息时代,谁能尽可能多地收集某一领域的数据,并进行科学高效的分析处理,谁就可能在该领域占据优势,取得主动权,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因此,千万别小瞧了一块芯片、一部手机、一款软件,一旦用户规模上去了,其能量难以想象。
最后,提醒大家在使用这些智能软硬件产品时,多长一个心眼儿,尤其是从事敏感行业的朋友,别不拿自己的信息当回事儿。要知道,国家安全关乎你我,我们也影响着国家安全。
人民网《微信为何在俄遭禁用?小题大做?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