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一步一脚印建设国家”北京施压台湾APEC形象广告停播


2004-11-17 16:59:38 by 华夏

中日潜艇事件是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重大考验 华夏

[adinfo] 70年代毛选择了和美国携手,是因为他认识到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动。也就是说,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使得美中两国选择了和解。1972年,日中之间实现恢复邦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大背景的变化。在中日,中美恢复邦交正常化这个问题上,毛的战略性决策是明知的和切实际的,由此给中国而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共睹的。
今日的中日关系不同于10年,20,30年前。拿70年代初和现在作比较的话,中日两国国内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在1972年还是文革期间,也就是常说的一穷二白,(共产党由此在民间播种一些仇日情绪,也是国情的需要),而日本那时期,则刚结束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70年代初,日本自民党的五派体制基本趋于完成。现今的自民党的五派体制实际上已经有名无实,而中国则完成了第四带领导人和 政权的和平交接。

中国国内的政治在70、80年代比较容易掌控。中国是由上而下的决 策体制,因此没有反对派。在日本也有亲中国的势力,只要 做些工作就可以了,中日关系的大局总有办法控制。可是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顺应这种变化,是对中日领导人的考验。

进入90年代到如今,中国经历了从邓-江-胡,虽然体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信息化浪潮,由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民间强烈反日情绪开始有些不容易控制。保钓,亚洲杯,赵薇,浙大等等事例,我想信中国领导人也开始意识到这种过渡的反日情绪将会影 响中国未来的利益。

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后,曾庆红是首位接见国外记者访问的官员,而且是日本记者。这是偶然吗?显然不是。这是在表明新一届领导人在……(此处有乱码)更合理,更务实的思考和作风。这也是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的长期国策─ 韬光养晦,对外营造和平的外交关,对内致力于维持国内的稳定。

对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那场战争,以及中日之间绵延一个多世纪的纠葛,想用一个简单的单词─道歉,来盖棺定论,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何解开这场世代恩怨的死结?……(此处有乱码)

潜艇事件只是中日未来长期和平共处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以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东西文化和宗教的冲突,中,美的冲突。中日世世代 代友好下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站得高一点来看,中日关系在未来历史上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 一是日本加深与美国结盟,提防和对付中国;二是不即不离,互相猜疑,暗施冷箭;三是中日合作,共同促进两国及东亚、 东南亚的繁荣。第二种状态其实是一种过渡,不是滑到第一条路,就是进到第三条路。究竟何者对中国更为有利,是不言而喻的。 江泽民提出中日友好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可谓切中历史机枢。(1)"。

中国正在向一个负责的大国迈进,新时期,新格局,需要新思维, 新思想,我坚信中国新的一代领导人能够拿出智慧和勇气圆满解决这一纠纷,为解开这个死结做出我们的一份。

我也同时列举一下我的有关的政治倾向,供大家批判:

1)潜艇事件,假如日本所claimd属实,中国政府应该作出适当的道歉。

2)日本侵华,日本应在根本上对那场侵略战争作出反省,道歉只是个结果,不是我们的目的。

3)台独:坚决反对。

4)武统:坚决反对。

5)抵制日货:不反对,也不赞成。个人觉得意义不大。

最后引甘地一段话:(2)“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 他一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

他又说:“非暴力行为的第一个原则是不参与任何羞辱人的事情。"

1,2,参考了人民日报评论部马立诚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