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习近平发表APEC领袖会议演讲! 提“延链”非“断链”
2025-11-01 08:24:51 by 蓝色的风信子
世界发达国家必须找出提炼稀土的环保的方法,不能再用那种让提炼地断子绝孙的高污染稀土提炼法提炼出来的稀土。
下面来自油管"汀见“频道:
这段中国稀土的崛起史,如果有朋友听得热血沸腾的话,那我下面就要讲讲中国的代价。中国的稀土资源,它分布总体上来说是北轻南重就是轻稀土,主要在北方,尤其是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矿。在九十年代时曾经贡献了中国差不多2/3的稀土,被称为世界稀土之都。而中重稀土呢,就主要在南方,像江西的赣州,拥有全国30%以上的中重稀土储备,号称稀土王国。那南方的重稀土矿主要是风化黏土离子吸附性矿床。这个拗口的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不是独立的矿物晶体,而是以离子状态吸附在其他的黏土矿物的表面,那怎么把它分离出来呢?就要用酸性的溶液去反复的浇灌,或者去浸泡那些黏土矿物。直到把稀土离子置换出来,这个呢,就叫净出法。
赣州一开始呢,用的是池静或者堆净,举一个是吧,矿土放在池子里,一个呢是把矿土堆起来,然后用硫酸或者草酸溶液去反复的淋洗。那稀土倒是进出来了,但是酸性溶液却渗透到了土壤里去,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不仅农作物绝收,而且整块地就算是废了。几乎没有可能自然恢复,只能去重新开垦新田。而肺叶中的氨和重金属呢,渗透到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氨氮污染,超出国家排放标准十几倍甚至上百倍。河里的鱼虾藻类纷纷死绝。村民喝水要到几公里之外去挑水,搞得怨声载道。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奇怪啊,就排放这么嚣张,当地环保部门不管吗? 唉,当时各种违法的小矿主泛滥成灾,根本就不对废水废渣做任何的环保处理。而政府的执法呢,完全失效。每日经济新闻去做调查报道,有一名温州的商人杨某,在记者保证不署名不拍照的情况下呢,透露了一些行业的内情。他说自己在赣州市信丰县安溪镇开发稀土矿,当然他没有透露具体是哪个村啊,他说是那个村的村主任。主动拉自己来合伙开发,拍胸脯说一本万利,那自己投了一百万,确实收益非常可观。每个月都有三四百万的利润,说投的这一百万啊。其实开采成本要不了多少钱,主要还是用来打点各方。首先是村委会的干部,每人给一万块,特别重要的干部呢,还要送股份。然后是通过关系找当地的矿管局,环保局的人好处要给够,所以后来矿产稽查局的人来检查,他一点都不担心。他说上上下下的关系我们早就打通了,那当然村民也要给一点钱,村里每一家每户送了一千块的现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政府执法失效。
那除此之外呢,还有村民盗采盗挖。就当地村民啊,一到晚上就三三两两的用锄头挖,用扁担挑把矿土运到家里边,然后用最简易的土法来提炼。有一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家本来有果园,每年呢有八千块左右的收入。后来采矿的废水流到了果园,果树就只有叶子不结果了,那他没收入了,而矿上给的赔偿非常少,每亩地只给两百块,那村民一方面。非常痛恨那些矿主,但另外一方面又无计可施。为了挽回损失,他们只好自己也去盗采稀土。村民就跟记者说,不然怎么办,我们也要活着呀。所以当时的现状就是这样。有钱的和村干部和当地部门沆瀣一气,上千万的赚,没钱的呢?悄悄盗采,能捞一点儿是一点儿。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留给当地的是满目疮痍的山体。干涸有毒的矿坑和疾病缠身的村民。
2011年,国家环保部等多个部委在赣州进行了调研发现,整个赣州废弃的稀土矿山就有302座。残留的尾矿废渣有两亿吨,毁掉的山林面积有97平方公里,污染的情况触目惊心。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除了要坚决打击盗采盗挖和非法小矿主以外呢,还提出了一条。坚决取缔实境和堆镜工艺,全面推行原地镜框工艺。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咱不是说了嘛,就不管是持镜还是堆镜,都要先把矿土先挖出来,然后再堆到池子里也好,或者堆到堆场里也好。那挖矿土的时候呢?先砍树,然后除草,然后剥离掉表层土壤,这样才能找到矿层那所到之处植被土壤。生物群落都被毁掉。留下了大片大片的赤裸山频繁的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塌方。
那为了改变这种恶果呢,就提出了原地净矿法,就是说不用再把矿土挖出来了,而是直接在矿区的山体上钻洞,往里边注入化学溶液,让稀土离子在地下就被置换,然后再把溶液抽出来。这样呢,一是不需要再挖山了,减少了山体的裸露,二是肺叶要抽出来嘛,它就不会再四处乱排放了。听起来挺不错的是吧? 但是请注意啊,就是实际情况下,溶液不可能被完全回收,还有一部分会渗透到地下,而且渗透多少你也不知道。结果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山体好像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看得见的污染排放呢,也都减少了。但是污染其实是在地下缓慢的渗透扩散,土壤和地下水还是遭殃,而且还更隐蔽更持久了。那这种方法本质上呢,就是把一部分污染。从明处转移到了暗处,用当时一些科研人员的委婉的说法啊,就是很难说哪种污染更可怕。根据估算,赣州即使不再有新的污染,对现有污染的治理也至少需要七十年。要投入380亿的资金,
再看北方跟南方的离子型稀土矿不同,北方的稀土矿呢,主要是碳酸盐岩型的晶体,它倒是不需要用浸出法了。但是在稀土冶炼的过程中,依然需要大量的强酸和有机萃取剂,每提炼一吨稀土的氧化物,就要产生八到12吨的废渣。废液不仅含酸含重金属,还含有放射性元素。一旦摄入到人体,就会导致胰腺癌,肺癌还有白血病等等。包头市的近郊有一片著名的黑湖,它不是天然湖泊,而是人工围出来的稀土尾矿湖,专门用来排放白云鄂博矿的稀土废水。整个湖面大概有十平方公里,湖边沉积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硬壳,湖水浑浊乌黑,里边没有任何生物存活,就像大地上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附近的村庄原本盛产西瓜茄子番茄,但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只开花儿不结果,或者偶尔长几个果实出来呢?也是又小又畸形,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到九十年代坐不绝收土地撂荒,方圆几里寸草不生。农民养的牛羊啊猪啊鸡啊,都莫名其妙死了。附近居民常年吸着含有化学溶剂蒸汽的空气。空中的粉尘清晰可见。当地有一个星光三村,家家户户都有患胸肺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病人。十年的时间,人口从两千骤减到不足三百人。一位姓何的村民跟记者说。它因为污染问题上访了二十年,最后政府承诺给当地的村民异地安置,但是建好的安置楼呢,有产权争议,迟迟不能入住,大家只能在污染区里边继续煎熬。
这就是稀土这个行业的污染,它并不是某个点某个具体环节,而是从开采到冶炼,再到尾矿存储的一整条生产链。近几年来,中国开始推行生态修复工程。在稀土产区投入了巨资治理,比如说给尾矿新建防渗透层,在生产环节更新回收系统等等,那效果当然是有的。但是现实是过去的污染破坏面积实在太大。而生态修复的周期本来就漫长,数十年上百年都是有可能的。更不要说还有一些污染,它本来就是不可逆的。
当然客观的讲,中国稀土的低成本也有其他因素的贡献,比如说共生矿优势。就像包头的白云鄂博矿,他最初开发呢,是因为其中有丰富的铁矿,稀土只是作为伴生产品来提取,就多少带着点顺便为之的意思。这样稀土的开采和运输成本都可以跟铁矿分摊。就降低了稀土本身的边际成本。再比如说规模化优势。从2015年以后,中国陆续把国内大大小小矿山整合成了六大集团,都是央企和国企,到2021年底又把其中三家进一步组建成了中国稀土集团。那理论上来说,规模化的生产和产业链的完整会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也就能摊薄固定成本。但是央企和国企的行事作风,相信大家也都心里有数,这最后到底是降低了成本还是增加了成本呢?这个恐怕也不好说。
总而言之,中国稀土能打到白菜价,最大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极低的环保约束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无法回避的。说白了,给世界家人们把价格打下来的本质就是把健康和环境的承重账单转移到了自己家人们头上。
有的人说,中国稀土呢?只是以前才靠低成本取胜,但现在不是了,现在主要是靠分离提炼方面领先的技术优势。这种说法呢,有一定的道理啊,要中国最初一些关键的技术专利都来自于美国日本。但在后来确实大幅度的追赶提升迭代出了一套技术优势,这在重稀土领域尤其突出。这确实是个事实。不过请大家注意一点啊,就技术优势有两种,一种叫做创新密集型技术优势,另一种叫做工程密集型技术优势,比如说芯片。这就是创新密集型技术优势。它并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飞跃,而是整个科技生态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如果要卡人脖子呢,就得用这种,因为它门槛高,别人要想追赶呢,得从基础科研行业专利复杂工艺和精密制造等各个方面。来下长期功夫,那得有个一代两代人的时间才行。而稀土呢,它是工程密集型的技术优势,它主要是靠多年生产实践中的配方微调流程调度。污染治理经验积累出来的,它的核心是规模产业链熟练工艺和人才队伍。不是说它没有门槛啊,但是有一说一,门槛确实没有那么高。别人要想追赶,虽然说也有难度,但是这难度呢,很大程度在于成本顾虑和社会的接受度上。说到底。同样是技术优势,用工程密集型来卡脖子,只能把人给逼急了,而用创新密集型来卡脖子,那倒真有可能把人给逼软了。
还有人说,中国稀土虽然确实在环保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也是用环保换发展的必经之路,不然哪来的现在的战略优势呢?啊,格局放大一点,目光放长远一点,巴拉巴拉巴拉。我想说的是在宏观层面,中国确实赢得了战略优势和话语权,但是在国家内部,既得利益者和承担最大代价的人,从来就不是同一批人。事实是。在稀土中国家获得了地缘政治筹码和产业控制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收益,大型国企和各种盘根错节的关联资本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和全球议价权。但是矿区的基层工人,他们并没有获得同比例的劳动报酬,也缺乏从业疾病的医疗保障,生活在周边污染地区的民众也并没有获得妥善的安置和健康损害的相应赔偿。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战略优势的荣耀和回馈,只是整条产业链中被忽略掉的过滤层。还有污染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他们会在空气土壤河流和地下水里边扩散。会随着农作物养殖产品传播。所以有更多人虽然不生活在污染地区,但是依然在承受着潜在的隐性伤害,而他们甚至从不知情。说到底,收益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而沉痛的代价却分散到了更广大的公众身上,这才是中国的稀土奇迹在社会层面上的真实疯涨。
所谓发展的代价必经的弯路,时代的阵痛,这是一套很好用的叙事逻辑。但是当我们被这套逻辑说服的太久的时候,也请不要忘了再追问一句,用污染和健康所换来的优势,最终有没有反哺到社会公平,还是越发加剧了再分配的不公?国家的强大到底有没有带来人民的尊严? 还是仅仅建立在沉默和牺牲之上?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