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波兰唱对台戏 纪念二战地点之争引出历史尴尬 (组图)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11 14:16:38
美军虽然只阵亡了10几万,但美军打得都是要害部位: 使德军彻底丧失制空权,重型武器生产迅速丧失,最重要的,凡与美军过招的陆军师,几乎都被成建制的消灭。尤其是阿登反击战,德军在做了充分准备,得到最好的配置,战前动员达到最高士气,采用3年前曾大获全胜的偷袭战术和地点, 而被偷袭的是美军最没战斗经验的刚从国内派来的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可最后的结局几乎就是B集团军群在发莱斯口袋的重演:德军狼狈逃窜,丢掉了几乎所有重武器, 才保全了一部分有生力量撤退回战役始发地,剩下逃得慢的,又被美军布莱德雷和巴顿的两把大钳子包了饺子。这对德军的士气打击是致命的,从此联军一路高歌猛进,再没碰到像样的抵抗,而苏军打的几场大的歼灭战,也都是在阿登反击战之后进行的。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11 14:16:00
楼下的,讨论贡献和转折点,应该从战略和军事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感情出发。否则,中国为二战牺牲的人更多。决定二战胜负的,不是看你消耗了敌人多少力量。而是看你对敌人战争资源(成建制的师、军工生产、运输、军民士气)再生的毁灭能力和对己方战争资源再生的创造能力。苏德战线,只不过是个逐次添加的绞肉机,44年5月之前,它除了使双方逐渐消耗兵力,并没有对德国战争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反而更加锻炼了德军的战争经验。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德国的军工生产达到了顶峰,军民士气也极为高昂,德军照样大兵团的围歼苏军。然而,美国一参战,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德国的战争资源彻底破坏,德国军力急剧下降,自从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后,德军在所有战线就变成了处处被动挨打。
may_day 发表评论于 2015-02-10 01:19:10
毫无疑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最重要的转折点,本来向东(B集团军)是掩护
向南攻击北高加索的A集团军,但是因苏军逐次增兵,寸土必争,使得斯大林格勒成
为主战场,双方阵亡约71万,其中苏军有478,741人陣亡、650,878人受伤或生病。
整斯大林格勒地区共約有75万名平民死亡、受伤或被俘。
与此相比,美军在整个西欧战场(1944年6月-1945年5月)有13.5万人阵亡、
45.1万人(次)受伤。美国人也是承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要地位的,他们宁可
多提供军火和物资,让苏联付出人的牺牲,而且租借法案规定是要还贷的,不吃亏。
本人在参观巴黎荣军院时,意外发现陈列有苏联英雄瓦西里。扎尔采夫的狙击步枪
和被击毙克宁格上校的手枪(德军可能无此人,是电影虚构的)。因为法文很烂,
推测是复制品,还请俄国朋友指正,真枪应在斯大林格勒,瓦西里的墓地也在那。
may_day 发表评论于 2015-02-10 00:41:08
这位仁兄引用的大量数据和史料令人钦佩,但是观点有些偏面,刻意夸大一方,
和偏低苏军的贡献: 1. 中途岛不是亚洲,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是中途岛海战,
和瓜岛之战。 2. 阿拉曼(第二次)战役发生在,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续到
11月3日; 而美军在北非登陆(火炬行动)在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
是的蒙哥马利得到了美方的援助,比如谢尔曼坦克,但是阿拉曼的胜利应归于
英军(二战中第一次)。3.德国人的进攻有一个弱点,怕拖。一但被拖到下雪,
机械化军团只好防守,然后苏军用预备队从两翼反击,莫斯科就是这样解围的,
和美国人没有半毛关系,相反罗斯福还派特使了解苏联能否撑下去。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5:56:22
4.二战欧亚非三大战场的转折点都与美军参战息息相关。其中亚洲(中途岛)是最早的。非洲(阿拉曼)是因美军参战才让丘吉尔压上全部预备队。而美军北非登陆没多久,就把整个精锐的德军非洲军团包了饺子。至于欧洲,所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完全是个谎言,就保卢斯那点30多万人的部队被歼就想让希特勒伤筋动骨?来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早期苏军不又象前一年一样被德军大兵团合围消灭了一百万吗?而库尔斯克会战后期苏军所以从战略防御变为战略反攻,就是因为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并很很快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所以说,美军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登陆才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9 18:15:03
不知很多哈苏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43年之前,东线德军每次战役都是以一比三的兵力轻松地围歼苏军最精锐的西线各方面军,而43年底开始,情况反过来了,德军还是以一比三甚至一比二的兵力,更多的作战师,反倒被作为预备队的东线调来的苏军(西线的大都被消灭了),以及大批征召的新兵窝囊得追着打?国内无耻媒体每次描述苏德战场总是强调苏军消灭了德军多少兵力,多少师,而根本不去比较43年之前与44年后德军步兵和装甲师在火力配置上的天差地别,尤其是各战役协同作战的德国空军力量的天差地别。是什么早成这种天差地别的?这里给出一个提示: 请网上比较一下43年一座名为施魏因富特的小城-就是德国的轴承生产中心,在被美军陆航夷为平地前后,德国飞机、坦克、大炮产量的巨大差别。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9 17:08:19
2. 关于斯大林格勒,您说了这么多只能说明德国以前就没把你放在眼里,现在开始重视你了,仅此而已。请拿出证据证明西方公认其为转折点。啥叫战略转折点?战略转折点就是从此之后敌方参谋部把整个计划从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43年2月2日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的9万残兵刚一投降,2月19日至3月15日曼施坦因立马在其附近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围歼了苏军52个师,从而为入夏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库尔斯克战役初期不又把苏军打得屁滚尿流吗。注意这两场战役,每次都是苏军对德军三比一的优势,德国唯一占优的就是空军具有微弱优势,但就是这样德军都敢发动攻势战役。而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登陆西西里岛,希特勒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后,德军参谋部在东线再拟定过一次进攻计划吗?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9 17:06:35
楼下的肌肉熊同学,本人所做结论全都有理有据,全都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军事常识,哪里看出癫狂和不靠谱了?倒是您的发言可有点不靠谱啊:
1.您的所谓“德国陆军东线阵亡110多万,而西线北非意大利北欧巴尔干全加起来撑死阵亡30万”出自何处?您这句不靠谱的话甚至让人怀疑您是否有一丁点军事常识?实话跟您说,美英光是德国空军消灭的都不止这点人数。光是一个精锐的北非军团就不止30万,光是一个法萊茲口袋包围和消灭的整个精锐的B集团军群都不止30万,至于后期就更别提了。
da124 发表评论于 2015-02-09 12:05:26
对历史的评价应该基于事实,纳粹德国是一股祸水,东西双方都希望将其引向对方,这是不争的事实。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大量的德军,是二战欧洲战场最重要的方面。西方的第二战线开辟也是拖延很久
木杉 发表评论于 2015-02-09 07:57:12
没有苏军的话,估计盟军打下意大利就与德军谈判了,然后大家一起去打俄国了,早把斯大林灭了。
肌肉熊 发表评论于 2015-02-09 04:46:33
楼下,你对美国如你的名字一般滔滔不绝热爱崇拜以致到癫狂的境界那是你的自由,不过说话能不能靠点谱啊

"至于欧洲,所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完全是个谎言,就保卢斯那点30多万人的部队被歼就想让希特勒伤筋动骨?" -德国陆军东线阵亡110多万,而西线北非意大利北欧巴尔干全加起来撑死阵亡30万,也就是你说的斯大林格勒一场仗歼灭的德军。更何况斯大林格勒是在德军锐气正盛的时候的关键胜利。过去德国的广播从来都只有胜利的消息,斯大林格勒失败之后国家广播台首先播放了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然后才前所未有的第一次通告了前方的失败。这是极其深沉严肃希特勒本人极为欣赏的音乐,另一次在广播里响起是在通告希特勒死亡的消息之前。之后戈培尔代表纳粹领导人首次公开承认德国正面临重大危机,并发表著名的体育宫演讲号召转入全面战争。斯大林格勒作为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是连西方都公认的事实,你要否认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45:07
最后,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反法西斯?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强占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是反法西斯?想联合德国一起对付英国也是反法西斯?甚至在第三帝国进攻苏联之后,斯大林还在幻想和希特勒议和: 根据保加利亚驻苏联大使的回忆,斯大林甚至想通过他转告希特勒,苏联愿意割让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诸国的广阔土地,签定俄罗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耻辱条约。直到1944年斯大林还在自言自语“如果我们和德国人联合起来,世界就是我们的了”。苏联这个“反法西斯主力”先是和法西斯勾搭不清,然后被迫和法西斯德国交战,直到1945年7月还和法西斯日本保持“互不侵犯条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日本大势已去,8月9日,日本“天皇”下诏无条件投降,当天苏联才“紧急‘对日宣战并断交,8月10日出兵东北,受降关东军。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9:18
直到1944年12月希特勒仍把美英视为头号敌人,他把德国最后的装甲精锐部队都投入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在东线则消极防御。德国最后组成的一个集团军群也是用来对付美英的,东线兵力到最后已经寥寥无几。凡是东线和西线同时遇到危机,德国总是优先支持西线,这样苏联仍付出了艰巨代价才赢得胜利。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美英对苏联的援助,没有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和经济封锁,没有美英开辟的第二战场,德国的坦克将把苏联碾成粉碎。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8:24
真正摧毁德国战斗意志的,不是苏联在东线取得的几个“重大胜利”,而是美英对德国实行的昼夜不停的战略轰炸,它不仅炸塌了德国人的士气,也炸瘫了德国的军事工业。是美英派出的游击队炸毁了德国的重水工厂,使它无法生产原子弹;是美英摧毁了德国最重要的鲁尔、萨尔工业区,使德国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转;是美英迫使德国的盟友意大利退出战争,在轴心国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苏联空军从来没有足够实力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苏联海军根本不可能封锁任何一个德国港口,所有这些经济战、士气战的任务都是由美英完成的。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7:56
1943年下半年,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只有280万人,在西线留守的兵力倒有244万,如果这244万人全部参与东线战争,不知道苏军能坚持多久?1943 年底,希特勒签署了一道命令,决定今后的武器装备都优先供应西线,这充分证明了当时德国的战略是更重西线,更害怕美英登陆。1944年,德国65%的空军都部署在西线,苏联才勉强夺取了东线的制空权;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国就有42%的陆军师部署在西线,诺曼底登陆后就更多了。如果没有美英的牵制,如果没有第二战场,可以想象苏联的下场如何。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6:30
朱可夫在谈到租借法案时说:“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
1963年苏联安全部门监听并录下了朱可夫的如下谈话:“现在大家都说盟国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质,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
西方盟国提供了具有关键作用的战略物资。正如索科洛夫所说:“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卫国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4:35
二战期间,苏联遇到的一个很大困难是火药不足。火药是制造子弹、炮弹和炸弹的原料,缺乏火药就无法大量生产弹药。西方(主要是美国)及时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 火药和其它爆炸物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将近600000吨爆炸物资,而从美国获得的爆炸物资有295600吨,为国内生产总量的53%。西方援 助的火药等爆炸物资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二战后期,东线德军最害怕的就是苏军炮兵排山倒海的强大火力。在柏林战役的第一天,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 1方面军就向德军倾泻了123.8万发炮弹。没有西方的火药援助,苏联是不可能在战争期间生产如此大量炮弹的。朱可夫元帅对西蒙诺夫坦承说: “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在很艰难的境地,我们就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弹药。”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3:54
西方的航空汽油辛烷值比苏联的航空汽油高,在保障空军作战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没有西方提供的大量航空 汽油,苏联要在战争末期维持一支多达1.5万架飞机的强大空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战时,苏联还从西方获得了大量汽车用汽油。1941—1945年,苏联共生产了10923000吨汽油,而从美国获得了242300吨汽油。美国提供的汽油虽然只占苏联战时总产量的2.8%,但由于辛烷值较高,因此实际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3:02
苏联虽然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航空汽油的生产能力薄弱,汽车用汽油尤其是高品质坦克用汽油的生产能力也不足。苏联1940年生产的航空汽油 为889000美吨(1美吨合907.1849千克),1941年为1269000美吨,1942年为912000美吨,1943年为l007000美 吨,1944年为1334000美吨,1945年为1017000美吨。航空汽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苏联空军的作战。直到1943年夏季,苏军的歼 击机在战地上空执行巡逻任务时,都不能用最高速度,而是用最经济的速度。美国在战时向苏联提供了628400美吨的航空汽油和732300美吨的浅色分馏 汽油。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2:07
西方盟国还在战时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铁路运输车辆和交通 设备,包括1900台蒸汽机车和66台柴油机车、11075节火车车厢、622100吨的铁轨,分别为苏联同期蒸汽机车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产量的 1l倍、车厢产量的lo.2倍和铁轨产量的92.7%。这大大缓解了苏联铁路交通运输的困难情况。这同样使苏联能够将原定用于生产蒸汽机车、车厢和铁轨的大批工业设备和钢材转用于武器生产。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1:12
盟国的汽车不仅加强了苏联的后勤运输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苏军的机动能力。苏军在战争后期能够向德军发动“巴格拉吉昂”、维斯瓦河一奥德河等大纵深的进攻战 役,盟国提供的大批机动车辆起到了重要作用。苏联后来认为,在美国战时援助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汽车。朱可夫元帅在与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谈话中说: “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由于盟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部分汽 车,使苏联能够将工业力量集中在坦克生产方面,从而牢牢地确立对德国的装甲优势。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30:42
西方盟国提供的大批汽车,为苏军确立对德军的优势起了重大作用。英国著名 战史学家西顿在其所著的《苏德战争》一书中说: “1943年期间可以看到苏军的一个最重大的改进是它的迅速摩托化,使苏军最高统帅部能够在隆冬和冰雪融化的季节实施纵深突破。而迅速实现摩托化,在很大 程度上是有赖于进口的美国卡车。一度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德国军队,事隔两年竞落到了一支过时军队的境地,得到的尽是些快过时的武器。苏军的指挥官和传令兵乘坐四分之一吨吉普车,而德军仍然骑马。苏军使用‘斯蒂倍克’牌或‘道奇’牌的6轮传动卡车,而德军使用的却是农用轻便马车。”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9:54
在美制卡车大量到达之前,苏联一直未能妥善地解决火炮的机械化牵引问题,因为苏联的道路状况较差。为此,战前主管军械生产的库利克元帅在斯大林面前一直坚持要求以马匹牵引火 炮。随着美制卡车的到来,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美国“斯蒂倍克”10轮大卡车的牵引力强,非常适合作为火炮牵引车。据赫鲁晓夫说,直到战后苏军的很大一部 分火炮仍然用美制卡车牵引。苏联在战时生产的汽车也得力于美国的援助。苏联是寒温带国家,国土上无法生产橡胶。美国向苏联提供了近400万条轮胎,英国则 提供了103500吨天然橡胶,这些大大有助于苏联的汽车生产。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9:17
从1943 年开始,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汽车大批运到苏联,对红军无疑是雪中送炭。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265600辆汽车,27816辆摩托车,而从美国获 得了409500辆汽车和32200辆摩托车,分别为苏联战时汽车和摩托车产量的1.5倍和1.2倍。战争结束前苏军的装备序列中,盟国的军援汽车占全部 汽车总量的32.8%(其余58.1%是国产汽车,9.1%是缴获轴心国家的汽车)。美国是世界汽车王国,其生产的汽车性能优良,且吨位较大。当时只有美 国能够大量生产10吨卡车,而德国奔驰公司生产的主要是4吨卡车。美国援助苏联的34.5万辆重型卡车,运力超过德国总运力的三倍。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8:14
现代战争需要大量的机动车辆,无论机械化作战还是后勤保障都离不开汽车。开战前,苏联同德国相比,最大劣势就是汽车不足。当时苏军对汽车运输的需求量为 744000辆汽车和92000辆拖拉机,但实际只有272600辆汽车和42000辆拖拉机。相形之下,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拥有50万辆汽车,机动能力 大大超过苏军。战争爆发后,苏联计划从民用部门征收240000辆汽车,但开战后的几个月只征收到206000辆汽车。开战后两个月,苏军共损失汽车 271400辆。战争开始后,苏联为了扭转前线的形势,必须全力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汽车生产量大大减少。苏联在1941年上半年生产了73200辆汽 车,1941年下半年生产了46100辆,1942年全年只生产了34976辆。苏联汽车生产量的不足,限制了苏军的机动突击力和后勤运输力。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7:12
现代战 争中,官兵的伙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在二战中大量援助苏军的肉罐头以及香肠、咸肉、咸油脂、糖等食品,使前线的苏军能够获得一定的热量和营养(战争中后期,苏军在前线的600万作战部队每人每天都能得到一磅的野战食物供应),这无疑起到了增强苏军战斗力的作用。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5:36
西方在战时援助苏联的食品,相当一部分是浓缩食品,如 肉罐头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食物匮乏。由于苏联地处寒带,人们必须多吃肉食等高热量食物,而战时生产肉食极为困难。苏联的冬季缺乏牧草,牲畜必 须以粮食为主食,由于战时粮食产量严重不足,无法解决牲畜的饲料问题。即使肉类生产出来,还必须经过屠宰、冷冻、储藏、加工等许多工序,需要花费许多人力。而美国援助的肉罐头是肉类制成品,无须燃料和烤炉即可食用,为苏联节省了大量人力、燃料和运力,而且携带方便,便于行军作战。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4:59
战争初期,苏联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先后沦于敌手,其中乌克兰是全欧洲著名的粮仓,它 的失守使苏联在粮食方面处于困难境地。此外,卫国战争开始后大量青壮年男性奔赴前线,众多的拖拉机和马匹也支援了前线,使集体农庄里只剩下了老弱妇孺,依 靠原始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也导致了苏联的粮食生产急剧下降。1942年和194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只达到战前的一半,降到历史最低点。 这些粮食必须供应l亿3千万人,还要部分做为牲畜饲料。然而苏联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并有发生国内战争时的那种全国性大饥馑,重要原因是西方盟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食品供应。西方在战时共向苏联提供了超过600万吨的食品,其中美国援助苏联的食品有420万吨,包括小麦、面粉和种子115万吨,糖67.2万吨,肉类罐头78.3万吨,香肠、油脂、黄油和猪油73.9万吨,植物油 51.7万吨,奶粉、蛋粉、奶酪和其他脱水食品36.2万吨,其他食品6.1万吨。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22:06
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价值6.07亿美元。尽管苏联自己生产的工业设备超过美国提供的2.5倍,但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
美国提供给苏联的粮食450万吨;糖672400美吨(相当于苏联的610000吨),占苏联总产量的41.8%;肉罐头732595美吨(相当于苏联的664600吨),占苏联生产的肉罐头总量的17%;西方盟国提供的各类罐头占苏联总产量的108%。没有美英的粮食,苏联在战争的第一年就会饿死;没有美英的被服,苏联的冬装情况也不会比德国好到哪里去。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18:59
美国提供坦克7057辆和高射炮7944门,英国和加拿大5480辆,坦克和装甲车共计1.3万辆,占苏联总产量的24%。德国士兵在回忆中证明苏军拥有大量的美制谢尔曼坦克,某些苏军坦克师甚至以谢尔曼坦克为主力! 
美英提供了电话线95万多英里,海底电缆2100英里,无线电台5899台,雷达348部。
美国提供15481架飞机,英国3384架,总计18,865架,其中战斗机17000架,占苏联总产量的30%。1941-1942年使用的大部分先进战斗机来自美英的援助。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15:25
在铁路方面,租借法案也大大帮助了苏联战时的铁路运输能力。盟国提供了相当于62万多的铁轨,占苏联铁轨总产量的56.5%,即苏联战时铁路上的一半铁轨是由美提供的。美英两国提供的蒸气机车是苏联总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是11倍,车厢是10.2倍。  
美国为苏联提供的有色金属为:优质铜387,600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2%;优质铝美国提供256,400吨,英国提供35,400吨,加拿大提供 36,300吨,三国相加共328,1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被苏联用于航空业和生产坦克发动机。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14:14
在公路运输方面汽车,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汽车40950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总产量的1.2倍;如果再考虑到美国汽车的吨位大、性能优,所起作用就更大。美国还提供给苏联的汽车外胎共5,606,000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车的轮胎。英国也提供了103500吨橡胶。美英向苏联累计提供了运输车辆42.7万辆,摩托车3.5万辆。苏联的军用车辆有2/3来自美国的援助。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14:05
1941年苏联自己生产的高品质航空油只能满足其需求的4%,从1941年8月-1945年9月,苏联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几乎全来自美英的援助。西方盟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航空油是苏联自己生产的四倍,提供石油260万吨。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6:12:25
5.没有美国强大的军备支撑着反法西斯联盟,苏联,英国,中国,印度,都会在轴心国震耳欲聋的炮声中俯首称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例如,二战中苏联绝大部分战略物资由美国提供,没有英美苏联不可能取胜德国。德军“闪电战”第一天,就摧毁苏联飞机1200架。德国猛攻苏联三周后,苏联将近30个师实际上已不存在,约有70个师损失了50%以上的人员,大约3500架飞机,一半以上的燃料仓库和弹药库被击毁。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5:56:22
4.二战欧亚非三大战场的转折点都与美军参战息息相关。其中亚洲(中途岛)是最早的。非洲(阿拉曼)是因美军参战才让丘吉尔压上全部预备队。而美军北非登陆没多久,就把整个精锐的德军非洲军团包了饺子。至于欧洲,所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完全是个谎言,就保卢斯那点30多万人的部队被歼就想让希特勒伤筋动骨?来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早期苏军不又象前一年一样被德军大兵团合围消灭了一百万吗?而库尔斯克会战后期苏军所以从战略防御变为战略反攻,就是因为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并很很快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所以说,美军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登陆才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5:55:33
3.二战初期德军之所以对苏军有摧枯拉朽之势,最重要的是德国空军对苏联空军大约保持有两年的技术优势,而美军的参战,尤其是1943年春季美国陆航第8航空军在西欧的攻势-西线昼间轰炸,将其彻底终结。仅1943年7、8两个月德军在与美军陆航的较量中就损失了其全部空军实力的45%,单发战斗机部队飞行员的损失总数几乎相当于其月均在编人数的1.5倍,而1944年1月到4月德国空军的损失使其指挥机构根本无法了解其下辖的战斗机部队处于何种作战状态,至1944年5月德国空军的抵抗已完全崩溃,美国陆航已赢得欧洲上空的制空权。没有美军赢得欧洲上空的制空权,苏军就凭那些西比利亚和东线调过来的预备队就想翻盘经验丰富的德军?简直是天方夜谭。苏联陆军虽然消灭了德国陆军的70%,但其中超过80%,都是在1944年后,也就是美军赢得欧洲上空的制空权后消灭的。德军的几大王牌师(帝国、大德意志、维京、骷髅、希特勒近卫等 )都是在失去了制空权后才被消灭的。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5:53:38
2. 德意日的战争资源(兵工厂、交通线、兵站)几乎都是美国一家彻底摧毁的。例如,美英对德战略轰炸,英美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对德国控制的欧洲大陆投弹270万吨,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7万架(据联邦德国统计局1956年发表的数字),造成德国战争机器严重失血,公路运输瘫痪90%。其中,英国是夜间炸城市,美国是白天炸兵工厂和交通线。
theriver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5:53:07
要论对二战的贡献,,美国当之无愧最大。
1. 美国开辟了欧亚非三个战场,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同时作战,并消灭了德国海军空军主力,意大利陆军空军主力,以及日本的海陆空主力。
美式国际独裁民主制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13:39:20
为何不在波兰纪念二战胜利?因为波兰是希特勒胜利的起点,苏联是反希特勒胜利的起点。
血刀老祖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08:42:30
美国之音
铜镜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07:59:07
在二战是同盟国的全体国家都出了力的,只是大小而已。不要因为现在立场不同,而且否认这点。
BillyBear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06:39:19
打嘴皮仗,楼下各位是混战砖家,真上战场场,估计计屎尿一裤子
墙根儿 发表评论于 2015-02-08 03:06:17
这里在表演盲人摸象呢!?
weyburn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22:47:34
美国最后赢了,所以我们说GOD BLESS AMERICA
weyburn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22:47:01
这里有两派人:
1. 认为苏联,德国,中共打仗比美英NB
2. 认为美英打仗比苏联,德国NB
tssn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22:27:48
二战哪个国家的贡献大? 苏武还是屈原? 这要看看你屁股坐在哪边, 没有标准答案。
knight006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20:26:39
二战陆军如果单挑的话,没有国家是德国的对手,饿乐死也绝对不行,一个闪电战,居然被德军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一样。如果不是奇寒的天气,德军战斗力严重下降,饿乐死的下场也比中国好不多少。

希特勒的错误是太过自信,四面树敌,同时和多个国家交战,战线太长,很是不智。如果采用借道东欧,先灭蛾乐死,再荡平欧洲的战略,世界历史都会改写。
hehe0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19:03:24
弄的好像俄罗斯没有被灭过过国似的,呵呵
hehe0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19:02:10
两个月被灭国的波兰偏偏在历史上一次次把俄罗斯打出屎来,呵呵
罗马军团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18:16:16
你唱得再动听也不行,两个月就被人完全灭国的国家,什么历史意义都没有,包括法国,void。
hehe01 发表评论于 2015-02-07 18:12:53
英国在一战后就不再是超级大国了...
页次:1/2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50, 共91  分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