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诺奖得主父亲在河南被饿死 旧居竟变爱国教育基地(图)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Bluelight涨停突击队 发表评论于 2013-06-15 08:15:44
文章来源: 苹果日报

Funny, the rotten apple is still allowed to enter mainland China.
滚子刀肉 发表评论于 2013-06-15 06:17:39
没人想过,崔若未得诺奖,他父母该饿死?
lily20022007 发表评论于 2013-06-15 05:12:36
从小到大,长辈经常对我说起大跃进饿死人的事情,说的时候,他们很伤心。1958年不是自然灾害,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稻子烂在田里不让农民收割,当年的口号是:宁丢千斤粮,不丢一斤铁。当时饿死很多人,早上还看到老人出这拐杖向人们讨吃的,老人说就给我小半碗米汤喝也行,可是米汤也是当时最珍贵的,没有人给的起, 晚上老人便饿死了;早上还看到妇女抱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希望有人能给一点东西给孩子吃,第二天就听说孩子饿死了,这是那时在一个小镇上经常发生的事。
1968年有怎样? 还不是人们吃不饱饭。 真正能吃饱饭的日子是1982年以后;1976年毛泽东去世,然后是华国锋的调整时期,可是他没有魄力,口号上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效果缓慢;邓小平上台后,很快农民就能吃饱饭了。有城市户口的人,每人每月有30-36斤的粮食供应,还有糖票,油票等,农村人是没有的。农村的基层干部,他们的生活又比一般农民好很多;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一年以上的人是可能不相信这些的。
感谢上帝的恩赐,在经常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不少人还能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
needwait.. 发表评论于 2013-06-15 01:04:30
其实,啥也别说了。
遭灾时事实,可是光遭灾时饿不死人的,是遭灾后,还要被交更多公粮(因为亩产上万了麻),又不让出去讨饭(怕影响形象嘛),才大量饿死人的。
windowsonly 发表评论于 2013-06-15 00:53:56
Knihc: Shut your mouth..Your Daddy here.
St-watcher 发表评论于 2013-06-15 00:04:30
崔是最不与大陆拉关系的诺奖人。前几年回大陆,只参与学术活动,对其它作秀一概拒绝,包括家乡头儿们去北京热邀。相反,他在香港参加了母校座谈等活动。可见其价值取向,与杨振宁正相反。
教意!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3:20:56
@专门打假
你破口大骂共产党的时候,我在你身上看到的就是你骂的那个独断专横的共产党。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3:14:41
@专门打假
你破口大骂的时候,让人看到的是你个人的偏执和阴暗。这个国家好与坏,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责任。你的父母兄弟亲友里面也会有共产党,官员。你的父辈里面,也会有人打过内战,杀过人,在这一边或那一边。
当你在网上指责另一些跟你不同意见的人”丧心病狂的五毛“的时候,你的道德在哪里!?
2bfair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2:55:23
可能是个“肉糜”问题:
崔当时为什么不给父母寄点钱呢?那时候几十美金到了中国可都是巨大的数额,高价食品都能吃得起了。
Xibeiqiao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2:43:32
"没有战乱"是毛共一大罪行。还不如弄些战乱就有借口了。
meinv18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2:29:53
”百家争鸣“无耻!看你也是老头子,怎么不死还浪费那么多粮食,当年你应该就是残害百姓的干部吧
安一安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1:51:05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执政当局的倒行逆施,在没有战乱和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在
短短的几年内饿死三千万人口的政权,仅毛共一家。就凭这一条,毛贼共产党就会被
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诅咒。
青葱玲珑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1:40:26
李井泉有名言:"饿死人算什么? 中国哪朝哪代不饿死人?"文革时四川老百姓斗的他家破人亡,他老婆头发被全部拔光后含恨自杀;其子在北京某大学被打得半死,还没咽气就被塞进焚尸炉。 翻墙来这里的五毛们,你们有榜样啊!
GG2006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1:20:59
那崔B该死
专门打假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20:41:13
你死不认错,为什么不能破口大骂?

为什么犹太人不骂现在的德国政府?
为什么中国人要骂日本鬼子?
这道理连瞎了眼的人都明白,偏偏你几个丧心病狂的五毛不明白?
z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9:24:35
说"饿死"是错误的! 妖言惑众!

因为它的时间(饥荒和去世)是不对的!
z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9:20:59
优秀的族亲, 应该在看到缺点后,就要尽力改正错误,而不是做一个怨天尤人的刁民!

优秀的族亲, 应该在看到缺点后,就要尽力改正错误,而不是做一个怨天尤人的刁民!

优秀的族亲, 应该在看到缺点后,就要尽力改正错误,而不是做一个怨天尤人的刁民!

...
z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9:12:42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怎么会被几个念头的混乱打散掉了呢???
37213824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9:05:27
精神奴役的结果太可怕了。1977年后出来那么多人,有几个得诺奖的?

“崔琦姐姐欲借铁锹一把埋葬母亲,磕头下跪求遍全村无一人肯借”。不怪人民,怪残暴的政府。可怜的人民!
gmruo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8:50:09
崔琦父亲1959年在大陆饿死,母亲背负里通外国的罪名于68年贫病而亡。崔琦母亲去世时,崔琦姐姐欲借铁锹一把埋葬母亲,磕头下跪求遍全村无一人肯借。1998年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当地政府却搞起了崔琦故居,并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加成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8:30:05
"诺奖得主父亲在河南被饿死 旧居竟变爱国教育基地"

这有何难?早在两千三百年前,鹿就可以被说成是马了。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8:23:07
中国的仇恨太多了,很多的时候还背着正义的名字,包括民主,自由和爱国。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8:18:35
我厌恶针对一个特定团体,包括共产党,政府,官员,破口大骂的言论。
即便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不分青红皂白的仇恨也是狰狞和邪恶的。
lubbock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8:15:40

父母饿死, 空有美金。

悲悲悲,

为人子, 莫能报, 老天, 老天爷!
南洋秋水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7:35:23
安一安说得对。“共产党”三个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别人的财产你来共享,这不是流氓是什么?
宁宇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7:29:15
一些无耻之徒,拼命死抠字眼,我倒想请问,59年开始3年饥荒(根本没有自然灾害,就是中共的人祸),58年难道他们就吃得饱吗?送儿子去香港,美国读书,光这一条,就可以把你往死里整。她母亲真不简单,51年就能看清现实,把儿子送走。
安一安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7:11:42
廉耻? 共产党要是讲廉耻还叫共产党吗
浪子回头已白首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7:02:07
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是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人。当时,王家是附近有名的富户,拥有数百亩良田。王家的旧居,从大门楼到后院,有数亩地之广。王双贤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女孩子,她从小就温柔善良,凡事不喜与人争,独爱一个人静静地做事。本来,王双贤有的是读书习文的机会,然而,她的父亲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与3个哥哥一起进私塾接受教育。王双贤不识多少字,但这并不影响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广远见识和博大胸怀。在与哥哥们的相处中王双贤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她的大哥王治军是一个有着不凡经历的传奇人物。据《宝丰县志》载:王治军在1906年卖掉一顷地去日本留学,在那里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2月18日,时任奋勇军左军粮台总办兼执法官的王治军随马云卿率领的革命军先锋队五营进抵南阳,在民众大会上指斥原荆襄招讨使季雨霖擅自委任应城的李宜吉为邓县知事,同时致书李宜吉请他及早返回。李宜吉怀恨在心,遂派人将其刺杀。王治军时年31岁。二哥王治安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三哥王治寰曾任郏县中学校长。王双贤在有了4个孩子之后,不管生活多艰难,都坚决要求他们跟着三舅读书。崔琦的3个姐姐崔颖、崔珂、崔璐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先后大学毕业的。这在当时曾是轰动方圆数百里的特大新闻。后来,崔琦也正是在母亲的要求下,才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的,这对他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崔琦老家范庄的老人们一提起王双贤,都赞不绝口,说那可是一个世上难找的好人。不管谁家有难处,她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76岁的任松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的孩子们因为时常吃不饱饭,便有事没事地到崔家玩,目的是在崔家找点儿东西吃。王双贤知道孩子们的心思,只要孩子们一来,她就会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请大家吃,有时甚至连自家的饭也全部给他们。正是基于母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崔琦才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优秀品质。
浪子回头已白首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7:00:56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

以上这段话有明显的人为修改痕迹,三年自然灾害始于1959年终于1961年,而他的父亲常年因病卧床,于1959年夏天去世,他的母亲1968年81岁高龄去世。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尽管母亲并不知道“博士”的确切含义,但她还是为自己这个出息的儿子而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年后,81岁高龄的老人在乡下默然仙逝,也没让儿子守在她身边。[2-3]也就是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而三年自然灾害结束时离他的母亲去世还有7年.判断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浪子回头已白首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58:42
这些‘震撼’读者的故事都和那个骗子吴征的老婆杨澜有关:
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此句话明显存疑,其父1959年因病去世,其母1968年离世。参考资料:[1]根据文中内容可判断处矛盾明显。)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

以上这段话有明显的人为修改痕迹,三年自然灾害始于1959年终于1961年,而他的父亲常年因病卧床,于1959年夏天去世,他的母亲1968年81岁高龄去世。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尽管母亲并不知道“博士”的确切含义,但她还是为自己这个出息的儿子而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年后,81岁高龄的老人在乡下默然仙逝,也没让儿子守在她身边。[2-3]也就是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而三年自然灾害结束时离他的母亲去世还有7年.判断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其实无论是崔琦本人所说的情况还是杨澜添油加醋的渲染都是由不少自相矛盾之处的。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是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人。当时,王家是附近有名的富户,拥有数百亩良田。王家的旧居,从大门楼到后院,有数亩地之广。王双贤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女孩子,她从小就温柔善良,凡事不喜与人争,独爱一个人静静地做事。本来,王双贤有的是读书习文的机会,然而,她的父亲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与3个哥哥一起进私塾接受教育。王双贤不识多少字,但这并不影响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广远见识和博大胸怀。在与哥哥们的相处中王双贤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她的大哥王治军是一个有着不凡经历的传奇人物。据《宝丰县志》载:王治军在1906年卖掉一顷地去日本留学,在那里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2月18日,时任奋勇军左军粮台总办兼执法官的王治军随马云卿率领的革命军先锋队五营进抵南阳,在民众大会上指斥原荆襄招讨使季雨霖擅自委任应城的李宜吉为邓县知事,同时致书李宜吉请他及早返回。李宜吉怀恨在心,遂派人将其刺杀。王治军时年31岁。二哥王治安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三哥王治寰曾任郏县中学校长。王双贤在有了4个孩子之后,不管生活多艰难,都坚决要求他们跟着三舅读书。崔琦的3个姐姐崔颖、崔珂、崔璐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先后大学毕业的。这在当时曾是轰动方圆数百里的特大新闻。后来,崔琦也正是在母亲的要求下,才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的,这对他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崔琦老家范庄的老人们一提起王双贤,都赞不绝口,说那可是一个世上难找的好人。不管谁家有难处,她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76岁的任松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的孩子们因为时常吃不饱饭,便有事没事地到崔家玩,目的是在崔家找点儿东西吃。王双贤知道孩子们的心思,只要孩子们一来,她就会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请大家吃,有时甚至连自家的饭也全部给他们。正是基于母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崔琦才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优秀品质。(那些渲染崔琦母亲死时的悲惨情景的人最好把故事编得更圆润一些)
mlarrou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57:31
饿死你是匪共老爷对你的额外恩赐,赶紧跪谢吧!
abcwenxue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50:30
这种荒唐事中国有的是!这才证明伟大光荣死不认错。
请毛下坛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32:45
很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的。没有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就没有当年的大饥饿,没有当年的大饥饿,崔琦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也就不会努力用功,就不会安心潜伏敌国,最终拿得诺贝尔奖“为祖国争光”?
先穷起来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27:50
崔父母在51年他12岁时送出,不简单啊。
维真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27:15
和查良镛的父亲的遭遇有得比。

反正共党统治就是对中国人进行逆淘汰,好的优秀的首先都被饿死整死,侥幸死不了的能逃就逃,走不了的就是浪费才华忍辱偷生,不然就得出卖良知灵魂去附匪,看看今天中国大陆文化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堕落如斯就是共党几十年祸国的恶果。
lexm5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21:49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在1950年代初中共发动的镇反运动中以反革命罪被处决。李安家族本是江西地主 建国初爷爷被镇压父亲逃往台湾。被日本人杀了你可以恨,被自己人杀了,只能自己认晦气。
mme.potato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14:57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难道不是吗?
iamoverseachinese 发表评论于 2013-06-14 16:07:19
崔仍对父母的死耿耿于怀,近年接受媒体访问时流泪说:「如果我留在农村就好了,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了。」
====================
如果他当时留在国内会有什么结果??????????
他可能救不了他父母,他自己也许活不了!!!!!
页次:1/1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39, 共39  分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