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以其“幻觉的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管莫业的笔名,其生平简介如下:出生于1955年,在中国东北部山东省高密长大。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文革期间他12岁离开学校外出谋生。起初务农,后来当工人,1976年参军。在此期间,开始学习文学和写作。1981年,他在文学期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几年后,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1993年以《Le radis de cristal》在法国出版)成为其写作生涯的突破。莫言在他的著作中以他的出生省份为背景,吸取了他年轻的人生经验。这在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1987年,1993年英文版名《Red Sorghum》)中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由五个故事在20世纪动荡的几十年中在高密交织展开,描写了土匪文化、日本占领和恶劣条件下农民所经受的贫困。 《红高粱》由张艺谋执导于1987年拍摄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他的小说《天堂蒜苔之歌》(1988年,1995年英文版《The Garlic Ballads》)和讽刺小说《酒国》(1992年,2000年英文版《The Republic of Wine》),因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尖锐批评被认为是颠覆性的。 《丰乳肥臀》(1996年,2004年英文版《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通过一个家庭的缩影展现出一幅20世纪的中国历史长画卷。小说《生死疲劳》(2006年,2008年英文版《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采用黑色幽默来描述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日常的生活和不乏暴力的社会变革。而《檀香刑》(2004年,2013年将要出版英文版《Sandalwood Death》)是讲述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里人性残忍的故事。莫言的最新小说《蛙》(2009,2011法文版《Grenouilles》)展现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后果。莫言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和社会视角的交织,创造了一个让人联想到在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中描绘的复杂世界,同时,在旧中国文学和口语传统中找到一个出发点。除了他的小说外,莫言还发表了许多各种主题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尽管他的社会批评,他在中国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
高行健得益于旅居国外,等到诺委会想给华人颁奖就近水楼台,表明诺委会的幼稚。
至于“五毛”认为诺委会有偏见,我觉得很正常。没有人没有偏见。在美国建国领袖们的眼里,印第安人都不是人,没见三毛们放个屁?
诺委会的决定其实很简单,没有中国人的记录,这个奖不具备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