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Neuralink首位受试者近况曝!"大脑晶片"彻底改变生活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银河的天空 发表评论于 2025-08-25 02:42:22
就跟打疫苗一样,看起来都是帮助人,其实都是控制为最目的。
银河的天空 发表评论于 2025-08-25 02:41:27
表面上好像帮助了残疾人,慢慢的把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以及正常人都潜入芯片,人类走向殖民,就如电影《第九区》 和《饥饿游戏》里面的电子人口,
驻日评论员 发表评论于 2025-08-25 00:05:49
牛啊,真给弄出来了
------------------------
从芯片植入到实际应用,是否需要训练,比如将脑电波翻译成实际的指令
ChatGPT:

你问得非常关键 ???? ——这其实是脑机接口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答案是:需要训练,而且是双向的训练(人适应机器、机器也适应人)。

1. 从脑信号到指令的挑战

大脑发出的电信号(神经元放电)并不是“现成的按键指令”。

芯片采集到的是 一堆高频电位变化,类似于“电波噪音”,需要算法去 解码成有意义的动作意图(例如:想把鼠标移到右边)。

每个人的大脑活动模式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也会变化,所以必须做个性化校准。

2. 训练的过程

初始阶段(校准)

用户会看着屏幕上移动的光标或目标物体,尝试“在心里跟随移动”。

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把神经信号与“目标方向/动作”对应起来。

这类似于“键盘输入法”第一次使用时的学习过程。

反馈阶段

用户尝试用“想法”去控制光标或选择按钮。

系统不断优化解码模型,过滤杂音,提取更稳定的信号。

熟练阶段

一旦模型稳定,用户几乎可以像自然动作一样,仅凭意念移动光标、点击或输入。

Neuralink 的 Noland Arbaugh 说过:“刚开始像学一门新技能,现在已经变得自然而然了。”

3. 类似案例

斯坦福大学的 BCI 实验中,患者需要 数周训练 才能流畅地用脑信号打字。

Neuralink 的测试者则表示,前期花了一些时间,但最终可以 日常连续使用 8–10 小时,比如玩《文明》或控制智能家居。

4. 小结

是的,需要训练。

训练分为 系统解码训练(AI算法学习)和 用户大脑训练(学会如何发出稳定的“指令性思维”)。

一旦训练成功,使用体验会变得相对自然,甚至接近“下意识动作”。
胖得理直气壮 发表评论于 2025-08-24 22:12:09
真的真的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internuts 发表评论于 2025-08-24 21:30:59
revolutionary
页次:1/1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5, 共5  分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