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台湾想成为AI产业链枢纽,但电力够用吗?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Opa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7:48:18
台湾, 你在想森莫?
Lincoln2020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7:21:53
AI产业链枢纽,想的美!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拧碎你个丫,不知天高地厚!
Opa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6:12:44
从中国返美,AI专家余震难消:美国电网如此脆弱,这场竞赛或许已经结束了[观察者]
-----------------------------------------------------------------------------
[网友评论]
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可以说整个90年代的青春是在上海的电力公司(那个年代还叫“电管局”)渡过的,那个时候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刚刚起步,华东电网的主力机组还是300兆瓦,600兆瓦的超临界机组刚开始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们热衷的是去GE、西屋Westhouse和ABB参观学习,国产设备还处于很边缘的应用状态。每年夏天单位里都要进行“迎峰渡夏”的动员,每年过年都要组织人轮番上阵,力求在停电最短的时间来做升压站里关键设备的擦拭和维护工作。领导讲话,很多时候都要提美国、欧洲每年的人均停电时间是多少,中国的是多少,我们有多少距离要追赶。作为一个被共青团重点培养的小年轻,外国的先进看得越多越愤愤不平,甚至写文章指出过电网国有化,发电企业私有化,走招标采购这条路,然后被单位党委书记点名批判... 最终离开电力行业(就算在现在,这事儿在外人看都是件很需要勇气的决定吧:)
而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在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工作过一段时间,实际参与了北上广节点型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那时候新浪、TOM等互联网公司的快速扩张和对资源、算力和各种新技术的渴望。也许是处于职业的敏感,我那个时候就有认识到电力在其中的关键角色,并且写文章在行业里畅想了一番。
假设现在的我穿越回去和那时候的我聊一聊,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现在的发展成果的。每每看到中国特高压、国产机组和绿能建设成果的新闻,心里都要大大感概一下:此生有幸生在盛世!让电力、算力变成像空气一样的无感和不存在,不就是前一代人最好的丰碑和欣慰,给后一代人最好的传承吗?
中国的电网叫“国家电网 STATE GRID”而不是“中国电网”,那是因为我们可以畅想一下,这个STATE可以不止步于中国,而是一带一路和全球。我相信未来阿拉木图和上海用上撒哈拉和中东沙漠的光伏发电,中国主导的全球特高压网络将改写人类的能源供应版图并不遥远。由此我们需要有新的体制和军事布局来保障也并不遥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愚公移山,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5000年,能够一次次从沉沦中走向复兴的原因。
Opa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6:07:13
不要说台湾了, 连美国都已经输了。
=======================================================
从中国返美,AI专家余震难消:美国电网如此脆弱,这场竞赛或许已经结束了[观察者]

参加完中国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带领团队返美的人工智能(AI)专家马睿(Rui Ma)陷入了一阵沉默。

她的脑子里,仍然闪现着在中国人工智能中心看到的画面,“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们都将电力供应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但这一幕,对美国的AI研究人员而言,却近乎天方夜谭。在美国,AI需求的激增,迎头撞上了脆弱不堪的电网状况。

据美国《财富》杂志14日报道,作为投资咨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创始人,今年7月,马睿带领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她告诉《财富》,尽管自己并非能源专家,但在参加了诸多会议并与众多业内人士交流后,得出了一个足以让硅谷不寒而栗的结论: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电力,已无需多言。

“在中国,这被视为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她在社媒平台X分享见闻时提到,“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与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和电网限制的争论联系在一起。”

《财富》指出,马睿的这番话,似乎意味着她认为“竞赛或许已经结束了”。

数据中心是AI产业的发展基石,其建设规模直接决定AI发展速度,其中的利害关系自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麦肯锡公司预测,在2025至2030年间,全球企业需向新建设的数据中心投入6.7万亿美元,才能跟上AI发展的需求。

而美国的电网现状显然难以支撑这一投入。德勤的一项行业调查显示,电网压力已成为美国数据中心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长期追踪中国能源发展状况的中国电力专家大卫·菲什曼(David Fishman)向《财富》表示,在中国,电力根本不成问题。平均而言,中国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比德国全年的用电量都要多。农村地区广泛铺设了屋顶太阳能设施,部分省份的光伏供电量可与整个印度相匹敌。

“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法与中国有效竞争,”他说,“所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现在更希望中国继续扮演竞争对手的角色,而不是更进一步。”

中国的电力优势并非偶然,而是数十年战略布局的结果。菲什曼解释道,中国在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新一代核能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与持续投资,让全国电力的备用裕量始终保持在80%至100%,这意味着其实际供电能力至少是需求的两倍。

如此充足的储备,也让中国将AI数据中心视作消化多余电力的帮手,而非电网负担。

“这样的电力储备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菲什曼表示,美国区域电网的备用裕量通常只有15%,极端天气时甚至更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州常因用电高峰发布电网预警,根本没有余量来承接AI基础设施带来的额外负荷。

菲什曼进一步指出,即便未来AI用电需求的增速,快到可再生能源项目都难以跟上,中国仍可以启用闲置的燃煤电厂来填补缺口,同时推进更多可持续能源项目的建设。他说,“这虽然不是最优选择,但完全可行”。

相比之下,美国若要新增发电能力,不仅需面对长达数年的审批流程,还会遭遇地方民众反对、市场规则混乱等多重阻碍,往往陷入被动。

在菲什曼看来,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两国治理模式的本质不同。

他向美媒分析道,中国的能源规划由长期技术官僚政策主导,在投资前就明确市场规则。而且,政府也会提前向战略领域分配资金,以确保在需要时具备相应能力。这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在为预期需求进行提前布局,而非被动应对需求。

而美国的大规模基建项目严重依赖私人投资,而且投资者往往追求3至5年的短期回报,这与需要数十年才能建成并盈利的电力项目完全不匹配。如果没有公共资金降低长期投资风险,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根本无从构建面向未来的电网。

菲什曼无奈表示,资本的短期倾向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能源基建的滞后。他坦言,“他们(中国)就是奔着大满贯去的,而美国队最多只能上垒。”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能源的态度更务实,在将可再生能源视为经济与战略层面“刚需”的同时,并不像美国部分群体那样将煤炭视为“邪恶象征”一概否定,而仅将其视为一种“过时”的能源。

菲什曼认为,这种务实导向让政策制定者能聚焦效率与结果,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政治纷争。而美国在能源议题上的分歧,常常让基建项目停滞不前。

对菲什曼来说,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融资方式上不做出彻底转变,中国的领先优势只会进一步扩大。

“未来几年,这种能力差距只会变得更加明显,并且不断扩大。”他说。
泥中隐士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2:10:50
丹麦的Orsted说在美国的离岸风力发电站不做了,下面大概是要到台湾去做。到时候括几场台风台湾的电力就管饱了。
泥川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1:59:59
不但台湾,美国电网也不够用。中国的电网容量有超过用量一倍的富余量,而美国电网只有15%余量,
要达到中国水平,要投资7万亿美元翻建,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家在北平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1:21:58
用爱发电的确成为台湾的一个梗。呵呵。
毕纳到拉猛琴 发表评论于 2025-08-15 11:06:03
电力不够用?有 美日的爱就可以啦
页次:1/1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8, 共8  分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