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25-11-02 02:09:4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中国正在引领国际科学发展。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正在关键科研领域取代美国,并在越来越多的议题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这一变化,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16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之口,当时英国在科学和政治领域均位世界强国之列。培根希望让人认识到知识的战略价值——这一指导原则至今仍适用。

如今全球科研格局正经历一场历史性转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将近一半与美国同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 这一数字凸显了中国科研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如今,在国际关键议题上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科研议程。

新标准衡量中国科研领导力

科研实力的衡量标准已不再仅限于传统指标——例如诺贝尔奖(虽有声望,却已陈旧)或发表论文的数量。

对约600万篇科研论文的分析显示:2023年,美国与中国的联合研究中有45% 由中方主导,而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30%。

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到2027至2028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研究、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占据领导地位。

在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中国同样领先。根据最新G20科研与创新报告,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接近90万篇,是2015年的三倍。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评估,中国也早已超过美国。在自然指数评估的期刊发表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有七家是中国机构。

尽管美国哈佛大学仍居首位,但第2至第9名全部被中国高校占据,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位列第10。

这一排名对拥有约2万家科研机构的西方来说,显得颇为尴尬。

中国为何能迅速追赶

中国对科研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中国鼓励学生和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网络。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教育输出——中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吸引人才来华发展,建立全球联系。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科学外交” 正成为中国推动科研国际化的战略工具。

中央集权与创造力:中国科研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速度、战略投资与集中化组织能力是中国科研体系的主要优势。中国在工程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引用率极高。

但高度集中的体制也有其弊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国仍缺乏突破性创新和科研所需的独立性。成功可以被计划和控制,但创造力不行。

相比之下,美国去中心化、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文化,仍让它在科研原创性上比中国和欧洲拥有显著优势。

此外,国际科研合作的氛围也在恶化。美国和欧洲日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期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紧张局势使合作更加困难。

西方困境:美国与欧洲为何衰弱

中国的崛起恰逢美国与欧洲的低潮期。美国科研界受到政治动荡、预算削减及人才流失的冲击。

特朗普政府的科研经费紧缩政策以及美中对抗,使双边科研项目明显减少,人才也出现向中国流动的趋势。

欧洲或许能吸引部分在美国受挫的科研人才,但在许多科学领域,欧洲仍需迎头赶上。要实现重大突破往往受制于各成员国的本位主义或体制限制——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更广义的欧洲范围内。

人工智能之战:中美加速竞赛,欧洲明显落后

目前美国仍在人工智能(AI)领域保持领先,但中国在迅速追赶。

中国推出的语言模型DeepSeek展示了中国技术低成本和快速商业化的能力。

如今中国在全球AI专利申请中占据关键地位。美国仍保持一定优势,欧洲科研机构则整体落后明显,最优秀的机构在全球竞争中常难进入前列。

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欧洲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正逐渐被甩在后面。中国势不可挡的科研崛起,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秩序。

对欧洲而言,一个可能的应对途径是加强与中国团队的合作,以保持一定的科研接触与影响力。

但目前仍不确定的是,中国的科研体制将如何应对全球科学界日益分化的局面以及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欧洲的机会:多样性并非劣势

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在超越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坚定地建设一个统一的欧洲科研力量,以应对不断加剧的分裂趋势。

欧洲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与传统—并非弱点。正是这种差异性,可以孕育出单一体制无法产生的创造力。

“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欧洲要做的,是把自身多样性转化为创新动力。正如《欧洲研究区(ERA)监测报告》所强调的:如果欧洲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个与中国和美国平起平坐竞争的科研强国中心。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9)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华男毒枭挖地洞越狱终落网!竟是北大高材生(视频)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其实美国非常害怕中国”
交通拦截意外揭开人口贩运案 纽约华裔男子落网




24小时讨论排行

郑丽文就职国民党新任主席激情演说 马英九落泪
华尔街日报:川习会后,美企继续将生产线移出中国
奥巴马又怼特朗普政府,“无法无天!”
美国政府关门时长逼近历史纪录,特朗普误判民主党决心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ICE机场内抓人!女子哭喊 专家心碎 网友却叫好
特朗普恭维习近平,华盛顿对北京很强硬
留学生自曝:在中国留学不花一分钱 月领5500
白宫公布美中协议详情,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将恢复出货
川普政绩再添一笔!高市早苗:5500亿美元投资协议不重谈
“未雨绸缪,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中国的首富是卖水的?
中国官媒“写错习近平”名字!编辑下场惨了
美国有望迎首位穆斯林纽约市长 奥巴马愿当他智囊
出战打耳光大赛 中国功夫大师惨遭KO倒地昏迷
卡戴珊质疑美国登月真实性 NASA反驳:去过6次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德国之声 2025-11-02 02:09:41

中国正在引领国际科学发展。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正在关键科研领域取代美国,并在越来越多的议题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这一变化,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16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之口,当时英国在科学和政治领域均位世界强国之列。培根希望让人认识到知识的战略价值——这一指导原则至今仍适用。

如今全球科研格局正经历一场历史性转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将近一半与美国同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 这一数字凸显了中国科研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如今,在国际关键议题上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科研议程。

新标准衡量中国科研领导力

科研实力的衡量标准已不再仅限于传统指标——例如诺贝尔奖(虽有声望,却已陈旧)或发表论文的数量。

对约600万篇科研论文的分析显示:2023年,美国与中国的联合研究中有45% 由中方主导,而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30%。

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到2027至2028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研究、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占据领导地位。

在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中国同样领先。根据最新G20科研与创新报告,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接近90万篇,是2015年的三倍。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评估,中国也早已超过美国。在自然指数评估的期刊发表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有七家是中国机构。

尽管美国哈佛大学仍居首位,但第2至第9名全部被中国高校占据,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位列第10。

这一排名对拥有约2万家科研机构的西方来说,显得颇为尴尬。

中国为何能迅速追赶

中国对科研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中国鼓励学生和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网络。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教育输出——中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吸引人才来华发展,建立全球联系。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科学外交” 正成为中国推动科研国际化的战略工具。

中央集权与创造力:中国科研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速度、战略投资与集中化组织能力是中国科研体系的主要优势。中国在工程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引用率极高。

但高度集中的体制也有其弊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国仍缺乏突破性创新和科研所需的独立性。成功可以被计划和控制,但创造力不行。

相比之下,美国去中心化、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文化,仍让它在科研原创性上比中国和欧洲拥有显著优势。

此外,国际科研合作的氛围也在恶化。美国和欧洲日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期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紧张局势使合作更加困难。

西方困境:美国与欧洲为何衰弱

中国的崛起恰逢美国与欧洲的低潮期。美国科研界受到政治动荡、预算削减及人才流失的冲击。

特朗普政府的科研经费紧缩政策以及美中对抗,使双边科研项目明显减少,人才也出现向中国流动的趋势。

欧洲或许能吸引部分在美国受挫的科研人才,但在许多科学领域,欧洲仍需迎头赶上。要实现重大突破往往受制于各成员国的本位主义或体制限制——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更广义的欧洲范围内。

人工智能之战:中美加速竞赛,欧洲明显落后

目前美国仍在人工智能(AI)领域保持领先,但中国在迅速追赶。

中国推出的语言模型DeepSeek展示了中国技术低成本和快速商业化的能力。

如今中国在全球AI专利申请中占据关键地位。美国仍保持一定优势,欧洲科研机构则整体落后明显,最优秀的机构在全球竞争中常难进入前列。

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欧洲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正逐渐被甩在后面。中国势不可挡的科研崛起,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秩序。

对欧洲而言,一个可能的应对途径是加强与中国团队的合作,以保持一定的科研接触与影响力。

但目前仍不确定的是,中国的科研体制将如何应对全球科学界日益分化的局面以及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欧洲的机会:多样性并非劣势

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在超越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坚定地建设一个统一的欧洲科研力量,以应对不断加剧的分裂趋势。

欧洲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与传统—并非弱点。正是这种差异性,可以孕育出单一体制无法产生的创造力。

“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欧洲要做的,是把自身多样性转化为创新动力。正如《欧洲研究区(ERA)监测报告》所强调的:如果欧洲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个与中国和美国平起平坐竞争的科研强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