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姓氏名谁:一个未被展开讨论的问题

姓氏名谁:一个未被展开讨论的问题

文章来源: 旧闻评论 于 2025-07-18 19:23:2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写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学生,公号有100+的取关,我猜大多是不满于文章对学校的批评立场。一个月来,这是公号出现的第二多取关评论,第一多是写苏超话题的,大概有近200的取关量。尽管每一篇都有取关,但这两个算是突出。

苏超的取关量大、愤恨指数高,在我预料当中,因为在疫情时候写过南京老太成为扬州城“毒王”时就领教过了。江苏的内讧文化相当流行,人们之间靠偏见建立彼此的初步认知,但听不得说江苏的坏话,听到了就会一致对外,扣响扳机。

大连工业大学这个事,涉及到最容易对立的性别话题,某些男性读者容易建立临时的“友谊”,此情此境,与苏超的“拒斥外人妄议”是一样的情绪机制。由此可见,任何一个赛博集体都是不稳定的情绪体,今天要说到的主题也会遇到同样问题。

大连工业大学以有碍国格校誉为由,开除那位女学生,其舆论的爆点,即是众多党媒和机构媒体点了该学生的姓名,很多是放在标题中显示。一些媒体在被舆论炮轰后,匆忙删改了学生姓名。虽然改了,但这笔账算是记下了。

先不讨论学校有无权力在通报中使用拟处分学生的全名,现在值得讨论的问题是:1机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上公开该生姓名是否妥当?进一步地,2如果在这件事上媒体修正了报道,是不是意味着在今后的报道中都不能对新闻当事人指名道姓?

我的看法是,机构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展示该生的全名,但这么做要符合一个前提,那就是机构媒体要有真实的采访动作,并且要做出尽可能平衡的求证。也就是说,是否露出当事人的姓名,应当是在尽到全部采访报道责任后斟酌的结果。

斟酌的结果是可以公开新闻当事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化名或像政府公文那样的姓+某某的称谓,做一些隐藏。而采用后者的考虑就是,当公开报道这个人涉及的事务会给她造成麻烦,或者当事人是确凿无疑的受害者,公开姓名会恶化她的遭遇。

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新闻当事人的选择,如果TA愿意实名或拒绝实名,新闻机构尊重照办即可。但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事情被报导时,机构媒体很少或没有配套专业动作,而成了通报的复读机和放大器,新闻专业主义的意识与能力双双丧失。

拿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生一事举例,在最初的新闻报道中,我没看到一篇像样的长消息,5个W1个H这种最基本的消息体例都没有,全都是对学校通报的照抄照搬。新闻媒体因此遭到炮轰,并不冤枉,但背后的脉络与背景在谴责与慌张中很少人会深思。

在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中使用当事人的姓名,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应当不分性别地执行,哪怕是警方通报中隐去的姓名,新闻媒体也应当补全,或者按照专业主义操作去执行,而不是任由外界有意无意的影响,即使有时这看起来不近人情。

假如我们在报道某个事件时,通篇都是某某某,或者全都是化名,那除非题材特别重大到足以抵消这种不真实,否则都会让新闻本身显得可笑与荒谬。在时下,舆论讨论确实不在乎(有时又特别在乎)姓氏名谁,但有自尊的报导者不能将新闻的标准降至舆论的水平。

这里要提到,在汤兰兰事件、鲍毓明性侵李星星两件事上,我赞成当时的新京报、澎湃新闻和财新的报道努力,为此也专门写过辩论文,支持它们对疑似受害女当事人的追踪报道、以及用可以交叉合适的事实描绘面貌复杂的女性当事人。

这种赞成与坚持的出发点,是希望记者能够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哪怕最后的报道不符合政治正确,但仍应该身体力行;同时,也希望有限的读者能理解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即使它可能在一时一事上令你们不爽,但对了解真相有着整体利益上的促进。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简单来说,它就是在求真意识下,执行一整套事实核查的技术能力。当然,在现有的信息环境下,坚持能做到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脉络下采访报道、品评事件,已经相当困难,矛盾最后竟聚焦在姓氏名谁这一点上。

诚实地而不是装腔作势地讨论女生姓名的公开与否,就该确立这样的背景,沿着上述脉络。机构媒体集体无意识地处理女生的姓名,实际上象征着机构媒体长期以来在新闻专业主义上的沦丧,我一直愿意为基于专业主义的做法辩护,但现在我觉得困难。

困难之处在于,机构媒体很少能持续地遵循专业手法处理新闻,当它们处理不当受到谴责时,已经无法从道与术两个层面加以辩护。你可以为遵循整体专业框架的激进采访辩护,也可以为揭示不受欢迎真相的记者辩护,但你无法为稀巴烂的自甘堕落辩护。

机构媒体正在陷入与政府相似的境地,因为无法在核心价值上自主,无力做整体上的匡扶,而在越陷越深的日常道路上,因为不得不做出有缺陷的新闻而备受指责。又因为新闻比通报的出现频率更高,所以机构媒体受到风评摧残的程度也比政府更厉害。

经过大连女生这件事后,假如机构媒体想到的改进,不是检视并提振专业操作,复兴新闻专业主义,而是在所有报道中隐去当事人名字,那就是最糟糕、最坏的状况,意味着机构媒体的堕落无底线,将会继续被蔑视,那可真是无可救药了。

这篇文章一出街,估计会引发新的取关热情。如果每一篇公号文都能得罪不同的人,只能说明人的愤怒管理不善,以及读者所代表的人类价值清单并不是那么丰富。虽然对媒体拉清单很欢乐,可新闻媒体若不能按新闻规律做事,最终会将灾难均摊给每个人,包括那些整天谋划媒体融合的媒体话事人。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WhatsAppEmailCopy Link ​​​​​​​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宗庆后三弟全家美籍负责在美资产 杜建英小儿生父存疑
特朗普:他是我任命的最差劲的官员之一 这个“蠢货”
美企CEO偷情在演唱会被拍 发文道歉 呼吁尊重隐私
美媒猛批:中国人想通了,如今美国人却不懂了
CSGO Zeus不雅影片延烧! 传当事女大生遭惩处后坠楼




24小时讨论排行

18亿美元的隐秘信托,宗馥莉如何用110万就击穿了?
遗产争夺扑朔迷离 宗馥莉被要求说明百万美元下落
安吉丽娜朱莉的19岁亲生女亮相,被曝已和恋人同居
美国加州州长跳脚:特朗普想把未来拱手交给中国!
冰箱上安摄像头:宗馥莉有被害妄想吗?
爱泼斯坦门,成了特朗普的大麻烦
王室密谈录音疑流出!哈里求和条件曝光:要弃梅根了?
马克龙泽连斯基通话,更多幻影战机将进入俄乌战场
特朗普起诉默多克和新闻集团 索赔百亿美元
黄仁勋急了!英伟达H20解禁,却已挡不住“中国芯”
美国国务院大裁员伤筋动骨,亚太策略恐沦为空谈
美媒曝猛料:特朗普给爱泼斯坦写过粗俗的生日贺信
宗馥莉:上岸第一剑,先斩老父亲
继雷军之后 黄仁勋“密会”MiniMax 深度交流两小时
官媒:链博会境外展商美国最多 脱钩走不远!
宗庆后生前购买美国千万豪宅曝光 顶级定制 奢华至极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姓氏名谁:一个未被展开讨论的问题

旧闻评论 2025-07-18 19:23:29



写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学生,公号有100+的取关,我猜大多是不满于文章对学校的批评立场。一个月来,这是公号出现的第二多取关评论,第一多是写苏超话题的,大概有近200的取关量。尽管每一篇都有取关,但这两个算是突出。

苏超的取关量大、愤恨指数高,在我预料当中,因为在疫情时候写过南京老太成为扬州城“毒王”时就领教过了。江苏的内讧文化相当流行,人们之间靠偏见建立彼此的初步认知,但听不得说江苏的坏话,听到了就会一致对外,扣响扳机。

大连工业大学这个事,涉及到最容易对立的性别话题,某些男性读者容易建立临时的“友谊”,此情此境,与苏超的“拒斥外人妄议”是一样的情绪机制。由此可见,任何一个赛博集体都是不稳定的情绪体,今天要说到的主题也会遇到同样问题。

大连工业大学以有碍国格校誉为由,开除那位女学生,其舆论的爆点,即是众多党媒和机构媒体点了该学生的姓名,很多是放在标题中显示。一些媒体在被舆论炮轰后,匆忙删改了学生姓名。虽然改了,但这笔账算是记下了。

先不讨论学校有无权力在通报中使用拟处分学生的全名,现在值得讨论的问题是:1机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上公开该生姓名是否妥当?进一步地,2如果在这件事上媒体修正了报道,是不是意味着在今后的报道中都不能对新闻当事人指名道姓?

我的看法是,机构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展示该生的全名,但这么做要符合一个前提,那就是机构媒体要有真实的采访动作,并且要做出尽可能平衡的求证。也就是说,是否露出当事人的姓名,应当是在尽到全部采访报道责任后斟酌的结果。

斟酌的结果是可以公开新闻当事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化名或像政府公文那样的姓+某某的称谓,做一些隐藏。而采用后者的考虑就是,当公开报道这个人涉及的事务会给她造成麻烦,或者当事人是确凿无疑的受害者,公开姓名会恶化她的遭遇。

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新闻当事人的选择,如果TA愿意实名或拒绝实名,新闻机构尊重照办即可。但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事情被报导时,机构媒体很少或没有配套专业动作,而成了通报的复读机和放大器,新闻专业主义的意识与能力双双丧失。

拿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生一事举例,在最初的新闻报道中,我没看到一篇像样的长消息,5个W1个H这种最基本的消息体例都没有,全都是对学校通报的照抄照搬。新闻媒体因此遭到炮轰,并不冤枉,但背后的脉络与背景在谴责与慌张中很少人会深思。

在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中使用当事人的姓名,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应当不分性别地执行,哪怕是警方通报中隐去的姓名,新闻媒体也应当补全,或者按照专业主义操作去执行,而不是任由外界有意无意的影响,即使有时这看起来不近人情。

假如我们在报道某个事件时,通篇都是某某某,或者全都是化名,那除非题材特别重大到足以抵消这种不真实,否则都会让新闻本身显得可笑与荒谬。在时下,舆论讨论确实不在乎(有时又特别在乎)姓氏名谁,但有自尊的报导者不能将新闻的标准降至舆论的水平。

这里要提到,在汤兰兰事件、鲍毓明性侵李星星两件事上,我赞成当时的新京报、澎湃新闻和财新的报道努力,为此也专门写过辩论文,支持它们对疑似受害女当事人的追踪报道、以及用可以交叉合适的事实描绘面貌复杂的女性当事人。

这种赞成与坚持的出发点,是希望记者能够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哪怕最后的报道不符合政治正确,但仍应该身体力行;同时,也希望有限的读者能理解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即使它可能在一时一事上令你们不爽,但对了解真相有着整体利益上的促进。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简单来说,它就是在求真意识下,执行一整套事实核查的技术能力。当然,在现有的信息环境下,坚持能做到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脉络下采访报道、品评事件,已经相当困难,矛盾最后竟聚焦在姓氏名谁这一点上。

诚实地而不是装腔作势地讨论女生姓名的公开与否,就该确立这样的背景,沿着上述脉络。机构媒体集体无意识地处理女生的姓名,实际上象征着机构媒体长期以来在新闻专业主义上的沦丧,我一直愿意为基于专业主义的做法辩护,但现在我觉得困难。

困难之处在于,机构媒体很少能持续地遵循专业手法处理新闻,当它们处理不当受到谴责时,已经无法从道与术两个层面加以辩护。你可以为遵循整体专业框架的激进采访辩护,也可以为揭示不受欢迎真相的记者辩护,但你无法为稀巴烂的自甘堕落辩护。

机构媒体正在陷入与政府相似的境地,因为无法在核心价值上自主,无力做整体上的匡扶,而在越陷越深的日常道路上,因为不得不做出有缺陷的新闻而备受指责。又因为新闻比通报的出现频率更高,所以机构媒体受到风评摧残的程度也比政府更厉害。

经过大连女生这件事后,假如机构媒体想到的改进,不是检视并提振专业操作,复兴新闻专业主义,而是在所有报道中隐去当事人名字,那就是最糟糕、最坏的状况,意味着机构媒体的堕落无底线,将会继续被蔑视,那可真是无可救药了。

这篇文章一出街,估计会引发新的取关热情。如果每一篇公号文都能得罪不同的人,只能说明人的愤怒管理不善,以及读者所代表的人类价值清单并不是那么丰富。虽然对媒体拉清单很欢乐,可新闻媒体若不能按新闻规律做事,最终会将灾难均摊给每个人,包括那些整天谋划媒体融合的媒体话事人。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WhatsAppEmailCopy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