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研究揭示中国地方政府设"墙中墙",河南成首个已证实省份

研究揭示中国地方政府设"墙中墙",河南成首个已证实省份

文章来源: RFA 于 2025-05-26 02:17: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研究揭示中国地方政府设“墙中墙” 。图为2020年在浙江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资料照。

长期以来,中国的网络审查机制被视为中央集权式运作。但一份最新国际研究报告披露,河南省已独立于国家“防火长城”(GFW)之外,部署了具备自主审查与拦截能力的省级封锁系统。这一“墙中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信息管控正呈现地方化、碎片化趋势,审查权或已“下沉”至基层浮出水面。

该报告由GFW.Report团队与斯坦福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等机构合作完成,于5月11日发布。研究自2023年11月起持续监测发现,河南省主要网络出口节点已部署非国家级、由地方运营的内容过滤设备,能主动拦截特定网站并重置连接。

封锁域名超420万 波及学术及政府网站

研究指出,河南“墙中墙”封锁域名超过420万个,数量远超国家级防火墙五倍,涵盖学术、技术、企业等众多非政治类网站,甚至包括部分河南本地高校和政府站点。报告警告,这种地方性过滤机制可能导致中国网民面临更隐蔽、复杂的审查环境。

河北一名网络工程师赵源本周一(26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透露,早在四年前,新疆、西藏、湖北等地已陆续部署类似系统。他说:“以前能打开国家防火墙未封的海外网站,现在河南、湖北连VPN都不好使,连不上国外部分大学网站,审查越来越严。”

赵源认为,地方政府的“加码”行为或出于落实上级指令,也反映国家审查机制日益碎片化:“中央放权,地方背锅,让你察觉不到,限制却真实存在。”

技术分析显示,河南部署的封锁设备由地方电信运营商或网信机构独立设置,过滤规则粗放,常基于关键词如“vpn”“proxy”“free”等,一旦触发即断开连接。

研究团队还指出,“墙中墙”系统存在误判现象,常错误屏蔽与关键词无关的网站,波及教育、科研、媒体等多个领域。

网络工程师张嘉南则表示,地方若拥有审查权却缺乏法律规范,容易导致“过度封锁”。他对本台说:“官员宁愿多封乱封,也不愿担责。于是你看到的结果就是‘把整个世界关掉’。”

北京时政观察人士魏思聪分析,近年来中共强调“属地管理”“数字维稳”,地方为应对突发事件及“跨境炒作”。他告诉本台:“地方政府主动建立本地封锁系统,表明高层对信息流通日益警惕。”

分析指“中央放权、地方背锅” 模式日益显现

前记者、数字治理研究者郝百奎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这种地方化审查是“技术上中央放权、政治上地方背锅”的手法:“这是典型的审查机制下沉现象,是一种技术上中央放权,政治上地方背锅’的治理模式,长远看,这将造成各省网络信息环境的进一步割裂。”

自由亚洲电台查阅网上资料发现,早在2023年12月,河南一大学就计划采购一套专门针对留学生、学生及异议人士的“舆情监控系统”,并进行公开招标。

据河南科技大学“资产与财物管部”网站信息显示,该大学曾经启动2024-2025年度舆情监测服务系统采购,预算12万元。系统将实现对全网舆情信息7×2小时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与危机应对,覆盖新闻网站、微博、抖音等平台,支持千万级日采集量。

对此,本台周一致电河南科技大学当年采购联系人魏老师,接听电话的另一位老师告诉本台,他们正在使用该套旧系统:“当时还没买,现在正在招标新系统,我现在正是这个系统的使用人,现在还在使用旧系统。”

该研究已被国际网络安全权威会议IEEE S&P 2025接受,并引发学术界与人权组织关注。斯坦福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仅在河南发现类似系统,但不排除其他人口密集或政治敏感地区如广东、湖北、四川等省份仿效。

郑州学生实证难连海外 电信工作人员称不清楚

郑州大学一名张姓学生告诉本台,他在郑州时,无法访问国外学术网站:“有的同学在北京、上海就能连上,我们在郑州不行,只能靠翻墙软件。”

中国移动郑州客服则回应称:“你连不上外国网站我们不清楚,也不归我们管。”

贵州大学退休教师王先生(个人安全理由不愿具名)认为,中国许多部门对上级下达的指令从来都不公开:“在缺乏通报机制的环境下,多数人只能感受到压力,但不知为何,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学界,人们都能感受得到。这是数十年的制度缺陷所形成的弊端,谁能改变?”

截至发稿,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河南网信办尚未对此作出回应。本台已向相关部门发送采访请求。

查看评论(15)

24小时热点排行

特朗普:这语言最难学 我不会模仿 会引起很大混乱
特朗普自称“从不画画” 但他的许多简笔画都在拍卖
博索纳罗:被强制戴电子脚镣无比屈辱 我已经70了
当不确定摆在眼前,他们为何仍然选择赴美留学?
放言库尔斯克固若金汤的俄国州长,开枪自杀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将宣布重大贸易协议 产业国别关税 8月同步生效
加萨援助站再开火!以色列军队"无差别扫射"酿32死
因为天太热 美驻武汉总领馆罕见暂停签证面谈预约
接收31名离美研究者,马克龙真从美国抢到了人
官方数据的泄露,杭州"粪水"水一个月前已经爆发了
马斯克连发35条贴文:抨击特朗普“掩盖爱泼斯坦案”
被边缘化处置 他可能是被扎克伯格伤害最深的人
宗庆后遗产案新进展,这次国资大股东不忍了!
宗庆后未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律师分析三种可能
中国国防部:中越将在广西举行首次陆军联训
中国记协何时最勇敢?在安全的时候
《华尔街日报》回怼特朗普:没在怕,法庭见!
5年人口暴涨近500万,它凭什么
参加演唱会致不伦恋曝光 美国科技公司总裁辞职
爸爸是清华博士,但娃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老破小"卖房故事:降价百万抛售,毁约赔10万,再卖又跌34万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研究揭示中国地方政府设"墙中墙",河南成首个已证实省份

RFA 2025-05-26 02:17:11



研究揭示中国地方政府设“墙中墙” 。图为2020年在浙江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资料照。

长期以来,中国的网络审查机制被视为中央集权式运作。但一份最新国际研究报告披露,河南省已独立于国家“防火长城”(GFW)之外,部署了具备自主审查与拦截能力的省级封锁系统。这一“墙中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信息管控正呈现地方化、碎片化趋势,审查权或已“下沉”至基层浮出水面。

该报告由GFW.Report团队与斯坦福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等机构合作完成,于5月11日发布。研究自2023年11月起持续监测发现,河南省主要网络出口节点已部署非国家级、由地方运营的内容过滤设备,能主动拦截特定网站并重置连接。

封锁域名超420万 波及学术及政府网站

研究指出,河南“墙中墙”封锁域名超过420万个,数量远超国家级防火墙五倍,涵盖学术、技术、企业等众多非政治类网站,甚至包括部分河南本地高校和政府站点。报告警告,这种地方性过滤机制可能导致中国网民面临更隐蔽、复杂的审查环境。

河北一名网络工程师赵源本周一(26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透露,早在四年前,新疆、西藏、湖北等地已陆续部署类似系统。他说:“以前能打开国家防火墙未封的海外网站,现在河南、湖北连VPN都不好使,连不上国外部分大学网站,审查越来越严。”

赵源认为,地方政府的“加码”行为或出于落实上级指令,也反映国家审查机制日益碎片化:“中央放权,地方背锅,让你察觉不到,限制却真实存在。”

技术分析显示,河南部署的封锁设备由地方电信运营商或网信机构独立设置,过滤规则粗放,常基于关键词如“vpn”“proxy”“free”等,一旦触发即断开连接。

研究团队还指出,“墙中墙”系统存在误判现象,常错误屏蔽与关键词无关的网站,波及教育、科研、媒体等多个领域。

网络工程师张嘉南则表示,地方若拥有审查权却缺乏法律规范,容易导致“过度封锁”。他对本台说:“官员宁愿多封乱封,也不愿担责。于是你看到的结果就是‘把整个世界关掉’。”

北京时政观察人士魏思聪分析,近年来中共强调“属地管理”“数字维稳”,地方为应对突发事件及“跨境炒作”。他告诉本台:“地方政府主动建立本地封锁系统,表明高层对信息流通日益警惕。”

分析指“中央放权、地方背锅” 模式日益显现

前记者、数字治理研究者郝百奎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这种地方化审查是“技术上中央放权、政治上地方背锅”的手法:“这是典型的审查机制下沉现象,是一种技术上中央放权,政治上地方背锅’的治理模式,长远看,这将造成各省网络信息环境的进一步割裂。”

自由亚洲电台查阅网上资料发现,早在2023年12月,河南一大学就计划采购一套专门针对留学生、学生及异议人士的“舆情监控系统”,并进行公开招标。

据河南科技大学“资产与财物管部”网站信息显示,该大学曾经启动2024-2025年度舆情监测服务系统采购,预算12万元。系统将实现对全网舆情信息7×2小时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与危机应对,覆盖新闻网站、微博、抖音等平台,支持千万级日采集量。

对此,本台周一致电河南科技大学当年采购联系人魏老师,接听电话的另一位老师告诉本台,他们正在使用该套旧系统:“当时还没买,现在正在招标新系统,我现在正是这个系统的使用人,现在还在使用旧系统。”

该研究已被国际网络安全权威会议IEEE S&P 2025接受,并引发学术界与人权组织关注。斯坦福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仅在河南发现类似系统,但不排除其他人口密集或政治敏感地区如广东、湖北、四川等省份仿效。

郑州学生实证难连海外 电信工作人员称不清楚

郑州大学一名张姓学生告诉本台,他在郑州时,无法访问国外学术网站:“有的同学在北京、上海就能连上,我们在郑州不行,只能靠翻墙软件。”

中国移动郑州客服则回应称:“你连不上外国网站我们不清楚,也不归我们管。”

贵州大学退休教师王先生(个人安全理由不愿具名)认为,中国许多部门对上级下达的指令从来都不公开:“在缺乏通报机制的环境下,多数人只能感受到压力,但不知为何,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学界,人们都能感受得到。这是数十年的制度缺陷所形成的弊端,谁能改变?”

截至发稿,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河南网信办尚未对此作出回应。本台已向相关部门发送采访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