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大学里的“疫情一代”:歧视背后的文化重塑

大学里的“疫情一代”:歧视背后的文化重塑

文章来源: 喻涛 于 2024-10-29 18:22:5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日,“yq班”一词引发争议。

“yq班”,是指22届、23届、24届的毕业生,他们或在yq中上学,或在yq后毕业,是被yq“耽误”的一批人。

一些企业说,“yq班”的学生能力差,整体素质堪忧,所以拒绝录用,把“疫情班”当成了一票否决的标准之一。

有网友对此反驳,认为在yq管控期间上学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素质反而更高,而在校园外为生存焦虑的人,才无法静下心来提升自己。

然而,企业等用人单位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yq班”学生素质低,是因为他们久居校园,几乎没有社会实习经历、阅历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以上争议的核心点在于:“yq班”是否应该成为能力的代表?

与之类似的争议一直存在,比如体制内公开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很多岗位要求很明确:本科录取为第一批次;不含专升本;年龄35岁以下等。

这些标准与其说代表了考生的能力,是按照岗位所需设置的标准,还不如说是人为设置的门槛**,是社会偏见和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的集合。**

这些门槛有时候也反向操作一下,比如最近很火的国考报名,很多人发现岗位大多是要求学历为本科,而不是“本科及以上”,意味着很多岗位研究生无法报名。

这就有人评价了:本来很多工作就不需要研究生去做。

的确是这样。

布迪厄曾说,学历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本,柯林斯则说,文凭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与个人能力、职业成功关系也不大,但却是一种职位通货,有些工作,必须拥有这个学历才能干。

但“yq班”这个词,体现出的却不是门槛和通货是否合理的问题。

社会的争议,大多数来自于这个用词所体现出的歧视与偏见。它将工作机会直接从一个群体排除,就像当年的乙肝歧视一样。

很可惜的是,“yq班”这个词,是口头的传播而非白纸黑字,是一种集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意味着,寻找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也很难取证证明说,企业行为是就业歧视。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观察、遇到到这些歧视的现象,学历歧视、身份歧视、职业歧视……

有的歧视实施主体甚至是年轻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歧视,也就不存在拥有歧视的羞愧。

这背后的根源,在于文化。

那些根源于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没人信,而糟粕却一直深入人心。原因是,我们还没能建立起一种文化的共识:到底什么是优秀的文化?什么是糟粕的文化?

当西方社会开始反思“优绩主义”的时候,我们还在追求优绩,并因优绩而高人一等,进而建构起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权力。

当西方社会开始讨论福利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如养懒人、降低社会活力等,我们还在宣扬、讨论个人通过努力追求社会福利、实现阶层跃升的励志故事。

这些文化的差距,一部分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部分却来源于制度设计,而制度设计的来源,就是文化。

这时有人会说,这不是文化的问题,也非制度的问题,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况且,何谓进步?何谓落后?何谓优秀?何谓糟粕?

这样的争论很有意义,因为这样的争论建立在事实之上,建立在每个人拥有表达权之上。

有一点我不会担心,即那些植根于文化传统,植根于历史与现实,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进行的文化重塑,总有人会去做,朝着推动问题在社会意义上达成共识而努力。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宗馥莉:上岸第一剑,先斩老父亲
黄仁勋急了!英伟达H20解禁,却已挡不住“中国芯”
63岁阿汤哥和女友乘游艇放松,37岁安娜穿吊带裙
宗庆后遗产案新进展,这次国资大股东不忍了!
祸从口出!ASML一句话致使市值蒸发300亿美元

24小时讨论排行

马斯克连发35条贴文:抨击特朗普“掩盖爱泼斯坦案”
当不确定摆在眼前,他们为何仍然选择赴美留学?
特朗普起诉默多克和新闻集团 索赔百亿美元
CSGO Zeus不雅影片延烧! 传当事女大生遭惩处后坠楼
特朗普:这语言最难学 我不会模仿 会引起很大混乱
接收31名离美研究者,马克龙真从美国抢到了人
因为天太热 美驻武汉总领馆罕见暂停签证面谈预约
马克龙泽连斯基通话,更多幻影战机将进入俄乌战场
爸爸是清华博士,但娃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特朗普自称“从不画画” 但他的许多简笔画都在拍卖
川普将宣布重大贸易协议 产业国别关税 8月同步生效
爱泼斯坦门,成了特朗普的大麻烦
宗庆后未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律师分析三种可能
丹麦议会高票通过法案,格陵兰岛主权易主?
被边缘化处置 他可能是被扎克伯格伤害最深的人
博索纳罗:被强制戴电子脚镣无比屈辱 我已经70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大学里的“疫情一代”:歧视背后的文化重塑

喻涛 2024-10-29 18:22:53



近日,“yq班”一词引发争议。

“yq班”,是指22届、23届、24届的毕业生,他们或在yq中上学,或在yq后毕业,是被yq“耽误”的一批人。

一些企业说,“yq班”的学生能力差,整体素质堪忧,所以拒绝录用,把“疫情班”当成了一票否决的标准之一。

有网友对此反驳,认为在yq管控期间上学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素质反而更高,而在校园外为生存焦虑的人,才无法静下心来提升自己。

然而,企业等用人单位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yq班”学生素质低,是因为他们久居校园,几乎没有社会实习经历、阅历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以上争议的核心点在于:“yq班”是否应该成为能力的代表?

与之类似的争议一直存在,比如体制内公开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很多岗位要求很明确:本科录取为第一批次;不含专升本;年龄35岁以下等。

这些标准与其说代表了考生的能力,是按照岗位所需设置的标准,还不如说是人为设置的门槛**,是社会偏见和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的集合。**

这些门槛有时候也反向操作一下,比如最近很火的国考报名,很多人发现岗位大多是要求学历为本科,而不是“本科及以上”,意味着很多岗位研究生无法报名。

这就有人评价了:本来很多工作就不需要研究生去做。

的确是这样。

布迪厄曾说,学历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本,柯林斯则说,文凭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与个人能力、职业成功关系也不大,但却是一种职位通货,有些工作,必须拥有这个学历才能干。

但“yq班”这个词,体现出的却不是门槛和通货是否合理的问题。

社会的争议,大多数来自于这个用词所体现出的歧视与偏见。它将工作机会直接从一个群体排除,就像当年的乙肝歧视一样。

很可惜的是,“yq班”这个词,是口头的传播而非白纸黑字,是一种集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意味着,寻找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也很难取证证明说,企业行为是就业歧视。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观察、遇到到这些歧视的现象,学历歧视、身份歧视、职业歧视……

有的歧视实施主体甚至是年轻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歧视,也就不存在拥有歧视的羞愧。

这背后的根源,在于文化。

那些根源于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没人信,而糟粕却一直深入人心。原因是,我们还没能建立起一种文化的共识:到底什么是优秀的文化?什么是糟粕的文化?

当西方社会开始反思“优绩主义”的时候,我们还在追求优绩,并因优绩而高人一等,进而建构起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权力。

当西方社会开始讨论福利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如养懒人、降低社会活力等,我们还在宣扬、讨论个人通过努力追求社会福利、实现阶层跃升的励志故事。

这些文化的差距,一部分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部分却来源于制度设计,而制度设计的来源,就是文化。

这时有人会说,这不是文化的问题,也非制度的问题,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况且,何谓进步?何谓落后?何谓优秀?何谓糟粕?

这样的争论很有意义,因为这样的争论建立在事实之上,建立在每个人拥有表达权之上。

有一点我不会担心,即那些植根于文化传统,植根于历史与现实,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进行的文化重塑,总有人会去做,朝着推动问题在社会意义上达成共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