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警告了几十年,美国量化宽松还是犯了巨大错误”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1月12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年通胀率已回落至6.5%,美国各方都“松了口气”。不过,这仍高于该国1980年代后、2020年代前任何时期的通胀率。与此同时,欧盟的通胀率仍在双位数百分比,而日本的通胀率已达“泡沫经济”后的最高位。全球的这一波通胀,尚未结束。

当前全球性的通胀,源自何处?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被认为帮助终结2008年金融危机的量化宽松,为何当时未引起通胀,现在却引起了新的危机?《货币从哪里来?》的作者之一、“量化宽松”一词的提出者温切斯特大学银行与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沃纳(Richard Werner)近日接受观察者网专访,解读了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和银行业的奥秘。该采访分为上下两部分,本文为上半部分。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货币从哪里来》一书反思了2008年金融危机,认为商业银行是主要的货币创造者,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失控是主要原因。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观点吗?

理查德·沃纳:我认为当前的通胀与2008年金融危机反应出了同样的结构性问题,背后都是银行监管。提到“银行监管”,有些人想到的是存款准备率、资本充足协议(亦称“巴塞尔协议”)等技术问题。我所指的银行监管涵盖更宽泛的概念。监管机构确实据此监管银行,但我一直认为这不是正确的方式。

许多人认为,如果我们要求银行保留一定资金比率——这一比率在2008年危机后略微提高了一点——那类似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就不会重现了。事实并非如此。

1988年推出的第一次巴塞尔协定目标是防止银行业危机。很快,日本发生了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当时,日本央行行长就采纳了巴塞尔框架,证明它没有起作用。推出了第二次巴塞尔协定后,我们就经历了2008年的危机。现在推行的是第三次巴塞尔协定。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监管方式。


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

巴塞尔机制管理资本充足率的方式,基于对银行工作原理的特定理解;如果要监管好一个行业的话,政府显然需要对其有所了解。监管银行的有效性,显然取决于哪个理论是正确的,以及监管机构是否采纳了正确的监管方式。

目前有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金融中介论”认为银行只不过是金融行业的中介,收集存款再将其借贷出去;这种解读方式是目前最流行的,出现于大多数金融教科书,银行书籍和经济学书籍中,也被监管机构使用。(译注:即信用媒介论)这在外行看来似乎是合理的,银行确实接受存款,并且贷款。该理论也因此认为银行并不特殊,因为还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接受资金在将其借出。自1980年代以来,我刚才提到的巴塞尔协定假设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稍微往前倒一下,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当时人们认为另一理论是正确的,所谓的“部分准备金理论”。这一理论也认为每个银行都是金融中介,收集存款、放贷,但银行业整体是特殊的,因为他们在银行间市场互动过程中创造货币,从而对经济整体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认为银行确实有货币创造的功能,但我们不再重视该理论,从而也忽视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更古老的是第三个理论,在“部分准备金理论”出现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从18世纪流行至1920年代,即“信用创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实际上,经济学家是错误的,银行既不需要接受现金存款,也不需要借出现金,不是金融中介,而具有特权的货币创造者。“部分准备金理论”认为银行集体可以通过多次经手同一笔贷款创造货币;“信用创造理论”则认为单个银行可以独自创造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巨大。(译注:信用创造理论认为,信用就是货币。银行不需要先实际借入现金,也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凭借自己的信用就可以创造信贷,而信贷只要在流通和支付中被承认,就等同于货币。也就是说,银行具有无限创造货币的能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一直在争辩这三个关于银行业的理论,但没有人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我就决定填补这个空白。我是第一个实证测试这三个理论的人。我在2014年写的《银行能从零开始单独创造货币吗?》和2016年写的《经济学失去的世纪》均刊登于《国际金融分析评论》,通过实践研究证明最古老的银行“信贷创造理论”才是正确的,另外两个理论是错误的。

监管者长期以来忽视了这一点,这是为什么他们的措施没有奏效,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可能面临新的一场银行危机。


2020年初,美联储将利息基准率降至接近为零

观察者网:当前欧美国家正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它们202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理查德·沃纳:当前的通胀的确与此有关。在2020年,各国的央行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消费信贷发放,以及购买非银行业的资产。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创造了新的货币,这就是现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本来,应该是中央银行去购买非银行业资产。那样的话,那些资产的卖方可以把获得的钱存入银行,银行得以改善资产负债表,增加准备金。

然而,各国的做法导致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货币,注入经济。各国政府的政策还导致新的货币主要流向消费,而同时消费品供应却因疫情而受限。当更大的需求、更多的钱追逐更少的消费品时,价格必然上涨。这是中央银行政策造成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讨论货币创造的过程,以及资本流向的问题,是利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的消费及商业投资,还是陷入金融资产、房地产交易之中,产生泡沫经济、通货膨胀?

观察者网:2008年危机之后,伯南克主导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受到称赞,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2020年之后的量化宽松,却引发了严重问题。这两次量化宽松存在哪些区别?

理查德·沃纳:这正是每个人都应该问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实际政策和结果中看到有区别。

2008年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一场银行危机,银行的信贷创造正在崩溃,因此货币供应量正在萎缩,经济开始停滞。就在那时,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想起了我1995年在日本提出的建议。那时我是香港怡富证券(Jardine Fleming)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我的建议。

当时我认为,日本需要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类似的情况——银行信贷正在崩溃,经济衰退——解决方案是量化宽松,即扩大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创造。

量化宽松的关键是让银行信贷继续下去。政府可以采用两种方案:

第一,如果银行本身濒临破产,中央银行可以介入,以账面价值从银行购买不良资产,将它们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转移到中央银行,问题就解决了。这一过程没有挪用税收,因为中央银行没有资金成本,对社会也不产生成本。

2008年,很多人都在警告这个过程会产生通胀,但实际上通胀是不可能因此发生的。这是因为,只有当银行业将创造的货币注入非银行业,增加实体经济或金融行业流通的资金,才会发生通胀。而按照我的建议做,就没有创造货币,因为这只是银行系统内部的资产重组,从银行转移到中央银行,资金没有直接注入经济。这是银行恢复健康的关键步骤。

第二,如何增加银行信贷,增加货币量?这也应该由央行来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从非银行业购买资产,然后银行向卖家提供新资金。这就是重启银行信贷的方式。

伯南克也参与了1990年代日本就量化宽松的辩论,他还在日本发表过文章,非常关注日本经济。到2008年,他成为了美联储委员会主席,似乎记得我的提议,因为他将此落实了下去。

此前,日本央行也从2001年开始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但只是套用了“量化宽松”之名,实行传统货币主义之实,即高强度的货币扩张,给银行发更多的钱,让银行积累了更多准备金,但银行仍然不愿意放贷,所以没有起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当时就这么说了。


日本央行已维持接近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数十年,但并未刺激日本经济恢复增长

而伯南克在2008年落实的“量化宽松”才是真正的量化宽松。2009年1月,伯南克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其实应该称之为信贷宽松,量化信贷宽松,因为目的是扩大银行信贷。我同意。

2008年,美联储以非常实惠的价格,以账面价值或略低的价格从银行购买了不良资产,将它转移到美联储,强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果,美国成了首个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美国经济很快复苏,期间没有通货膨胀。

我们前面讲到,量化宽松有两种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不会不创造货币的。第二个方案会产生货币,但如果是实体经济获得信贷的话,产生的是增长而非通胀。

其他国家的央行没有这么做,而是实行了“假的”量化宽松,只是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而没有确保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资产会得到清理。结果是金融市场确实获得了资金,但这并没有真正帮助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造成了非常缓慢的经济复苏。这是欧洲所经历的,金融危机由美国转移到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希腊,以及英国和日本。

我从90年代就告诫他们,需要增加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事实是,在1990年代和2010年代,信贷规模在不断萎缩。我认为这种情况下经济不可能恢复。到2013年,他们开始采取更多帮助银行信贷的措施,但效果不是很好,他们本应该采取我说的真正量化宽松政策。

2020年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当时咨询我的意见,我会说不应该采取量化宽松,因为当时没有危机:银行信贷能力非常强劲,在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都在增长,货币也在不断地被创造。

但是,各国的央行,采取了我说的第二种量化宽松,即当银行信贷萎缩、需要扩大银行信贷时,央行从非银行业购买资产,这些资产的卖家会把钱注入银行账户,因此银行创造了新的存款,获得更多准备金。银行从而可以把这些准备金注入经济,创造信贷。这就是各国央行所作的事,它们在强迫银行创造货币。

这是本应在2008年才需要的措施,但央行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将其落实。他们选择了最激进的方式,立即扩大银行信贷,部分国家信贷由本来的6%至7%增速上升至1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达到20%。这是爆炸性的货币创造。


美国M2广义货币量,2020年暴增

观察者网:西方有些人声称,地缘政治紧张才是通胀失控的最大原因,而非货币增长。

理查德·沃纳:当我们讨论货币创造时,货币的流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新注入的钱用于生产性商业投资,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如果用于消费,就会有消费者价格的通胀;如果用于购买资产、房地产,就会有资产价格的通胀。

现实是,这些钱大多注入消费行业,部分注入资产,产生了持续的资产价格通胀,以及与过去不同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政府对经济社会实施了严格的限制;封控措施所造成的供应限制,加上“印钞”所增加的消费需求,价格显然会被推高。

我曾于2020年5月公开警告,各国央行的措施18个月后估计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他们2020年采取我说的第二种量化宽松措施令我感到震惊;在2008年需要这么做时,他们没有这样做,整个90年代,日本央行都在跟我争论,说我的提议行不通,不能强迫银行创造信贷。结果你猜怎么着,2020年3月,他们突然想通了,并采取了统一协调的举措,共同制造了通胀。

因此,通胀不是欧洲军事冲突或能源问题产生的。当我在2020年做出预测时,我并没有预测到欧洲会发生战争,我只是根据各国央行推行的银行信贷创造政策推断。

dane_2022 发表评论于
美国的问题就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大的问题。经济上不负责任,气候上不负责。所有问题都觉得是别人造成的,尤其是中国造成的。诚然中国取代美国当老大没那么容易,罗马帝国也不是被某个日耳曼蛮族一次打垮的,但美国就是政治经济上打垮了中国又怎么样,不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不是苟延残喘而已。就说气候,美国人,包括坛子上的美华,有几个觉得美国人均排放太多,有几个愿意自愿减排的。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美国政府债务高企,但美元走强,说明美元信用没问题。究竟债务到什么程度会导致美元信用大跌,谁也不知道。有些人希望人民币取代美元,这是主观意愿,人民币连自由兑换都是问题。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西岸影对央行发行货币似懂非懂。央行向市场Q E灌水还是T E收水是不需要付钱的,它就是发钞者。它发行通货多少只会影响商业银行,政府的借贷成本,所谓的利息。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利息高低会影响到与各国本币的兑换率,资本流动。有些国家如斯里兰卡由于外汇储备不足,就可能买不起石油粮食。
eatseafood 发表评论于
No American president like to take risk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They all just care about the time for their own terms.
只影向谁去 发表评论于
美国现在面对致命的问题很多,其中一项就是联邦债务。小布什卸任时,美国联邦债务差不多10万亿。奥巴马八年,面对经济危机,卸任时债务差不多19亿。而川普仅仅是四年,就推高到接近27万亿。而白痴拜登,才两年,就到了31.4万亿。现在美国国债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长速度,而美国的贸易逆差仍然继续扩大。仅仅这一项问题,已然无解的了。不出10年,美国的财政收入将会有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用来还利息。到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大幅度减少军事,教育,科研,特别是对穷人的福利开支。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这事情其实不难理解,经济要想转起来就需要钱转起来,量化宽松就是往市场注入钱来刺激经济。而与之相对的是升息缩表,升息会让人愿意储蓄而不是花钱,市场热度降低,泡沫降低,缩表的目的是降低债务,量化宽松时多发的钱本质上是借钱花的概念,而不能是单纯印钱,那么债务是需要还的,也就是缩表的概念。
如果前者借钱数量高于后者“消化”的债务,就等于直接印票子了,必然导致通胀,这就是美国面临的问题。
这两个操作是金融角度的调控市场行为,并没有不可以的概念,但人性中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贪婪心态是无限的,而不是能够理智达到这两者的平衡。
再有就是有一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就是尽管联储局可以进行这两种金额操作,但影响的不仅仅是美国,而是包括美国以外的国家,那么就无法阻止QE的钱流出美国投资其他国家市场,并没有直接作用在美国市场需求,那么QE的钱就会多发才能满足美国需求。当然,多发导致的通胀随着美元的统治地位因素而同时让其他有美元的国家也会收到通胀的影响,让他们的钱不值钱,客观上分担美国的损失,这是两种割羊毛的一种。
尽管升息缩表可以利用美元的统治地位把钱从国外吸回来,但这是挣利息的概念,与投资的收益不能比,利用的是人们的保险心态,客观上与投在市场盈利不是一个规模,不能平衡就是会发生的。
川普和拜登两任总统六年时间多发了11万亿美元债务(从20万亿到31万亿),债务增值超过原来债务的50%,这些钱很多并不是投入美国市场,因为美国已经不再是最大市场。
而现在要求缩表,降低债务,也就是花钱买回债务,这需要钱。
因为没钱而借钱,这是QE的代价。如今还债也需要钱,这些钱只能从两个途径来,第一就是QE让经济发展而盈利,第二是升息吸引国际市场没地方去的资金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俗话说的割羊毛的第二种方式。
美国能做到第二点,但没做到第一点,因此还是差钱。
美国政府如今只剩下四千亿美元可用,用完了就没钱支撑医疗军费社会保险退休金公共计划开支救险和社会福利,等等,试想美国几千万退休人员拿不到退休金是什么社会影响?所有公职人员,包括总统和议员都拿不到工资是什么影响?因此需要多借钱,也就是继续QE。
这几乎已经是一条不归路。人类的贪婪一旦发现捷径,就不会放弃,尤其是在民主体制下,后果是以后政府的,关我屁事,因此缺乏长期计划性。而计划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
因此这些事情是关于世界观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通过战争让世界上其他地方市场混乱,迫使资本流到没有战争的地方,比如美国,是历史上一直使用的方法,美国远在美洲,远离欧亚大陆,这是历史上的地理优势。但如今世界是平的(这与地球是平的不是一回事),这个地理优势打折扣了。因此必须是代理人战争,不能是美国直接参战,否则失去地理优势。
那么就是能不能找到凯子愿意当代理人打仗的的概念了。好在既然人类的贪婪心态是无限的,总有人愿意当这种凯子,比如乌克兰。
在河边 发表评论于
“理查德·沃纳:当我们讨论货币创造时,货币的流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新注入的钱用于生产性商业投资,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如果用于消费,就会有消费者价格的通胀;如果用于购买资产、房地产,就会有资产价格的通胀。”

这个原理对中国对美国都是成立的,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人们对这些年低CPI习惯了,不以为在消费领域多发钞票会有大问题,是惯性麻木感觉作怪。
这个原理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多发放的钞票没引起通胀,是进入了固定资产固化下来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
只影向谁去 发表评论于
今天Costco的油价又从感恩节的2.8涨到3.1了。和同事聊天。从2021年初到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东西,包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住房等等,都是30%~100%的价格增幅。真是不知道美国这个6.5%的通胀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goldeyeball1 发表评论于
能喝别人的血,过寄生虫的生活,要不要脸无所谓了。
InNorthTexas 发表评论于
太好的日子不长久。
老酒喝多了 发表评论于
事后诸葛亮谁都能做!
北卡山人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的量化宽松是唯一的出路。我一直担心人为的低利率极不健康,再也上不来了,社会养老金会有问题,现在突然来点通胀,利率突然恢复正常,真是天佑美国嘛
iBear 发表评论于
美国量化宽松还是犯了巨大错误?错的.是巨大成功. 美国搞量化宽松本来就是要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