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的难题:为何父母总觉得我亏欠他们?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中国的俗话经常说 " 养儿防老 ",意思是父母养育子女以防自己老年无依无靠。

"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将来长大也必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自古以来,中国一代一代人都是秉持着这个观念生活。

人人都期待暮年有人依靠,但这个依靠怎么形成的呢?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靠 " 养育 " 换取 " 养老 " 真的靠谱吗?

一、中国人的 " 养儿防老 " 观念

近几年 " 就地过年 " 的号召,虽阻断了很多人的回乡路,但也使多少人暗自庆幸 " 躲过一劫 "。

这一劫,不仅是被催婚,被催育,还有一劫是:不知如何与父母相处。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父母是被称颂的对象,儿女是被教导 " 孝顺、感恩 " 的对象。

可是,感恩和孝顺都不是靠教育可以实现的,感恩来自内心深处爱的能力发展,孝顺来自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

这些都是建立在有能力爱与尊重子女的基础之上,而我们传统上的养儿防老观念,可能会越来越成为阻碍两代人建立爱的关系的因素。

说是阻碍,并不是说养儿不能防老,而是说如果父母养孩子的目标是为了防老,而不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他自己。

图 /《天道》

这样一个将孩子物化、工具化的期待,很可能使父母难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也会积累大量愤怒、悲伤、无助、羞愧等等情绪,在发展受限的同时,也会在情感中难以与父母之间建立平和温暖的关系。

在农耕文化之下,父母占有土地和农具,子女的确是依附于父母而生存,父母只要手中拥有土地," 养儿防老 " 是很容易实现的。

现代人越来越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两代人之间物质的牵绊越来越少,能维系联结的,越来越趋向于情感。

这对于生于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来说,非常不易。

这一代父母的父辈,大多生活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生存上的恐惧使他们对物质拥有强烈的依赖,而并不能信任情感的价值。

他们对儿女的 " 爱 " 大多是物质上尽量给予,情感上无法避免吝啬。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情感积累,实际上也非常稀薄,能给予孩子的情感非常有限。

这一代孩子成长为父母后,就会遇上非常冲突的情感体验:

对上,自己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就是情感匮乏,他们并没有多少能力给予情感;

对下,儿女早已摆脱了物质匮乏,他们更多的需要是情感中的满足、人格中的尊重、自我独立的支持等等。

所以这一代父母,再简单地秉持 " 养儿防老 " 观念,是很难再与自己的儿女保持情感上的亲密的。

二、" 养儿防老 " 观念下的父母和孩子

" 养儿防老 ",当孩子被工具化对待后,他们的人格健康成长会遇上阻力。当父母期待养儿防老时,难免会把子女朝向 " 最有用,利益最大化 " 的方向去培养。

买学区房,读名校,上各种培训班,父母对子女的投入可谓是呕心沥血,可子女未必领情。

在孩子的内心,他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自己成为满足父母自恋的工具,他并不为自己获得的成绩开心,相反,他可能为自己失去了游戏童年而悲伤。

失去童年游戏的孩子成长后也可能会遇上各种困难。

他的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痛苦修复能力等等,可能都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而这些能力,实际上在童年游戏中都有机会获得发展。

1. " 养儿防老 ",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感与尊严感,导致两代人情感中的敌意

拥有 " 养儿防老 " 观念的父母,往往很难建立起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另外一个个体这样的观念。

在他们内心,孩子就是自己的拥有物,他们可以决定孩子的一切,当然,他们也乐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图 /《女心理师》

因为 " 孩子是我的,我给他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我的 ",他们为孩子付出的一切都是真心实意的,但是在孩子的感受中,却可能是完全不被尊重,完全被剥夺的。

事实上,这里的确也隐含着剥夺。当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的时候,潜意识的动力可能是 " 我行你不行,你离开我就完蛋了 "。

所以孩子会一面享受来自父母的照顾,一面愤怒于父母剥夺了他自己的自主感、效能感,一面感受直接享用的轻松,一面羞愧于自己的无能。

长大后他也可能愤怒于父母不再有能力继续给予全面的满足,也愤怒于父母的全面照顾使自己失去了学习修正错误的机会,以致成年后的生活更加艰难。

图 /《天道》

2. " 养儿防老 " 的另一种常见剥夺是剥夺了孩子分离与独立的机会

父母倾向于为孩子选择和设计他的人生道路,因为父母认为 " 小孩子懂什么,不能让他走弯路 "。

这就使孩子不得不放弃他自己在人生路上闯荡和尝试的机会,也习惯于服从父母的安排。

当这个孩子逐渐长大后,随着他视野的逐渐开阔,他也可能会越来越将父母感受为无知无能的限制者。

他们会愤怒于父母不曾承认自己的能力,也愤怒于父母并不能真的给予自己想要的人生。

还会嘲笑父母的无能,以及父母的 " 无能 " 对自己的伤害,同时又会潜意识中推动父母不断重复对他的照顾与限制。

总之,两代人会在各种拧巴里纠缠不清。

3. " 养儿防老 ",父母的生存恐惧不断投射给孩子,使两代人的关系不断增加张力

养儿防老的一个 " 防 " 字,清晰地传递出老年人的生存恐惧,近些年不断有媒体报道农村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自杀事件。

从自杀老人的绝望中,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老人与子女之间情感纽带的脆弱,而这个纽带,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建立的。之后需要持续多年的不断修整加固,才能使两代人之间真正建立起爱的纽带。

一个生活于 " 父母不慈爱,子女不可靠 " 文化环境中的人,两代人之间很难产生彼此信任的依恋关系。

不慈爱的父母对儿女来说,是混乱的,他最需要依赖的人,却是可能伤害他的人,那这个孩子很难信任父母是可靠的。

如果子女未来是生活中不能可靠提供养老的人,父母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对子女的照顾,很难只是为了祝福孩子而照顾孩子,除非这对父母本身是人格成熟度非常高的人。

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全感,有的父母就有可能对子女进行一些潜意识中的控制和贬低。

图 /《小欢喜》

有些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 " 要不是为了你 "、" 全是为你好 ",父母将自己置于能力和道德高点上的时候,也将无能、无助的部分投射给了子女。

在子女内心产生的反应有可能是内疚、羞愧,这就可以使父母对子女获得全能控制感,从而抵御来自现实生活的无助和对生存压力的恐惧,子女会因此而感觉更加无助。

那些分离化过程完成得好一些的子女,可能内心产生的是对父母的愤怒,用愤怒的力量帮助自己与父母保持着距离,他会拒绝父母的情绪控制,于是产生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另外一部分父母的不安是,父母对未来不能得到儿女照顾的老年生活的恐惧,会让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委屈。

他们将对儿女的无法信任投射在养育关系里,会在建立亲子关系中加注大量不安全、不信任的内容。

图 /《都挺好》

如果父母对关系是怀疑的,就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亲密关系的信任,也许会使孩子相信亲密关系是彼此剥削,彼此利用的。

他们这样对关系的理解方式,真的有可能造成未来在照顾老年父母时,感觉父母是无使用价值的,是累赘,进而导致失去照顾父母的耐心。

三、拥有 " 养儿防老 " 观念的父母们

拥有 " 养儿防老 " 观念的父母,真正进入老年期后,有可能会变得卑微、讨好,反而更加破坏与子女的关系。

有些父母,曾经对孩子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随着渐渐老去,他们的力量感慢慢丧失,他们的信念依然存在。

他们会相信面对现在更有力量更有能力的孩子,他们面临着被嫌弃和伤害的风险。

于是他们在孩子面前变得卑微、恐惧,他们可能会讨好孩子,也可能会拒绝孩子们的照顾努力。

有些老人不断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以期在孩子面前保持着 " 我所求很少,你不要抛弃我 " 的恐惧。

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做法,情感中都在向子女传递着:你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我不得不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换取你减少对我的伤害。

所以,这就造成有些父母越卑微,就会使子女越愤怒。

图 /《天道》

还有些父母,年老时开始反思自己与子女的关系。他们可以反思到自己曾经的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但他们并没有能力承认自己是伤害者。

于是他们可能在内心做一个逆转:他们用糟糕的生活状态来惩罚自己,同时感受到是因为子女没有向自己提供照顾,所以才有了这么糟糕的生活。

从而在内心获得些许的平衡:子女已经惩罚了我,我不必再为过去内疚了。

也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内心攻击、伤害的力量投射到孩子身上。天天担心孩子对自己不满,担心孩子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来,担心孩子不管自己的老年生活等等。

他们的担心带来的,就是对孩子和敌意性感受,而这些敌意,最终可能导致子女对他们避之不及。

图 /《都挺好》

还有一些父母,内心缺少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满足的信任,他们更愿意让自己成为给予者,从而在关系中拥有一个更有力量的位置。

而当他们进入老年,当他们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他们很难让自己处于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弱者位置,他们也很难让自己对子女提供的照顾表达感激。

所以他们无意中就会破坏子女提供照顾的意愿:可能是贬低子女的给予,可能是拒绝接受子女的照顾、或者是在幻想中扩大自己给予的能力,不断向子女许诺各种好处,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有可能使子女感受到自己对父母的照顾是没有价值的,从而破坏子女持续照顾父母的耐心。

要想老有所养,功课是需要靠一生去努力完成的。

年轻时要帮助自己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才更有可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安全又亲密的关系,才有可能履行良好的养育功能。

只有尽到了父母的情感养育责任,而不仅仅是在物理中养育了孩子,才能够建立起两代人之间安全又亲密的关系,情感中的联结在。

即便是物质艰难一些,老年的生活,是不会太差的。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父母在孩子身上灌注了一生所有的精力,没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自己的追求,才会觉得孩子亏欠了父母。
技术员 发表评论于
搞了半天,都是拿电视剧说事。那就去评电视剧好了。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美国养老是国家的事,中国养老是孩子的事。完全不一样!
林外芭蕉 发表评论于
“父母陪伴了小孩至少18年,小孩陪伴父母18年,也是应该的”
___
不对,父母养孩子是应尽的义务,没本事养孩子就别要孩子。孩子又没有要求你生他们,这个决定缘于父母的自私,就要承担后果。我生养孩子是为了让她成为更好的人、飞向更广阔的天空、makes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an it is now;不是为了成为她的负担、累赘, drag her down.不过说“生孩子是最差的投资,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和金钱投资自己”,我非常赞同。我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同等重要,因为孩子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smart321 发表评论于
既是观念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国养老体系不行,不靠儿女养靠谁?
荒野猎人 发表评论于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荒野猎人 发表评论于
孔子曰: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荒野猎人 发表评论于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vincentsjtu 发表评论于
不过不生孩子,更好!地球不需要那么地球人,而且生孩子是最差的投资,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和金钱投资自己!有些女生本来很优秀,可以为地球做贡献,生完孩子就变成“失去自我”的孩子的奴才了,太可惜了
vincentsjtu 发表评论于
父母陪伴了小孩至少18年
小孩陪伴父母18年,也是应该的

mikecwu 发表评论于
如果养儿不能防老,那么大家还有什么动力去养儿呢?如果大家都不养儿,民族还能持续多久?
size0 发表评论于
观念不改,只能世世代代这样下去。
size0 发表评论于
文化上对生命认知造成的。人家认为生命平等,每个生命个体都独立自主,谁也不依附谁。所以欧美构建了一个父母对未成年人有养育义务,同时通过税收养老系统保障人在失去劳动力后的权益。完全基于理性思维的认知和社会构建。中国社会依靠道德和情感绑定,这两种东西很强大,但是质量不可靠,不稳定。
奔特累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中国社会早已不是养儿防老了。而是养儿啃老。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有多少人可以在经济上,生活上,育儿上,甚至在心理上实现独立?中国的老年人是伺候完子女,再继续此后孙子孙女,一口气养育两代人。 我现在担心的已经不是子女们如果赡养老人,而是老人们如何不陷入被啃老的盲盒。
crazysm 发表评论于
这是文化历史自信的一个民族特征而已,儒家就是教导了几千年这种社会关系而已,再者说,作者你反过来想一下,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养儿方知父母恩,你懂么?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子女是什么状态,你为你的子女做了哪些事情?

东西方文化的中比较大的差异就是,一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东方是完全由父母承担这个(孩子)的生养病死 安全教育,而西方则由法律社会国家提供了一半的保障,这当然保障了双方父母付出的精力不同,同理,东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对老人也不同,所以西方不会出现养儿防老这种原始动物时代才会有的文化基因
重鸟先飞 发表评论于
亚洲父母这样的比较多,父母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而不是平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