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的银幕人生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1905电影网讯 6月27日,我们收到了一则悲伤的消息——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于蓝的小儿子,著名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动情地写道,“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



演艺圈的后辈们则纷纷发文悼念,缅怀与于蓝的合作渊源,述说对前辈的敬仰之情。



于蓝的演艺人生,值得被永远缅怀。

从《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龙须沟》中的程娘子,《革命家庭》中的周莲,到《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于蓝的一生,为中国电影艺术史留下了太多璀璨动人的光影记忆。



她凭借一个个生动美丽的银幕角色,成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之一,更收获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等辉煌成就。而其中,倾注了她最多心血,支撑了她一生信仰,也为她赢得了无数鲜花、掌声与爱戴的角色,就是“江姐”。生前她常说,“直到今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被人认为是江姐”。

作为中国第一代江姐,于蓝的银幕形象便象征着那铭刻在人们内心的革命故事与英雄情怀。



年华易逝,但光影永存。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于蓝就是江姐,江姐就是于蓝”。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与影迷们共同回顾于蓝的经典银幕形象,缅怀将一生献给电影的于蓝。

银幕上的于蓝



“那个时候的红色经典电影伴随着强烈的激情与能量,非常打动人心”,回忆起那些泛黄的光影时代,沙丹颇有些感慨地说。

而于蓝的表演,可谓是其中“惊鸿一瞥”。



银幕上的于蓝,大致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

第一类是被压迫的女性形象,比如《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她通过自己的满腔怒火去怒斥社会不公。而《龙须沟》里的角色也是如此。



另一类则是革命女性。于蓝在《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中所塑造的,都是这样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关键的两个角色,则是后两部影片中的周莲与江姐。

“现在我们说到中国电影史中伟大的银幕形象,这两个角色一定是绕不开的,对很多电影人都有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量”,沙丹补充道。



谈到《烈火中永生》的表演,于蓝曾表示,自己在表演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当江姐到城里发现自己的爱人被害,他的照片被挂在城楼上时,本应非常难过,当时她却忍住了。

沙丹分析道,“这是于蓝的一种自谦,她当时的表演与大时代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革命者是坚强的,不能轻易流泪。因此,她的表演也相对沉稳一些。



在下一个段落中,江姐到了双枪老太婆家里,在老太婆的安慰之下痛哭失声。于蓝晚年写文章的时候也曾提到这一段,认为自己的这种爆发还不够。她认为这与前面的压抑对比还不是那么强烈,让人觉得有点刻板。对此,沙丹深表感慨,“她的这种非常真诚的讨论和表达,让人觉得很佩服,她对表演一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正是在这样严格的自我要求之下,这个既是革命者同时又有知识分子背景的非常难塑造的角色,被于蓝塑造得栩栩如生,长久留存在人们心里。

影史中的于蓝



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整体发展壮大而言,于蓝的贡献绝不仅仅停步于银幕之上。

许多观众并不知道的是,于蓝是第一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任职期间,她曾给了当时许多年轻的电影人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而这些年轻人们,就是现在声名显赫的第五代导演。没有于蓝,中国电影史上可能就少了许多艺术成就。



“这里面有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就是《红象》”,沙丹介绍道。《红象》是“儿影厂”成立不久拍摄的作品,基本可以算作是“第五代导演”毕业作品,也是他们共同打造出来的银幕呈现。

《红象》的电影班底,在今天看来非常豪华。“导演就有三个,除了她的儿子田壮壮之外,还有谢小晶和张建亚。本片摄影团队中,还有如今的曾念平、张艺谋导演,以及现在的摄影大师侯咏、吕乐”,沙丹介绍道。



沙丹指出,《红象》的阵容中唯独少了一个人,那就是陈凯歌,但“听说这部电影,对陈凯歌的推动和影响其实很大”。他发现自己的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主创作品,于是他随后便拍摄了《黄土地》。

可以说,没有前面这“一股春潮”,后面的中国导演第五代就难以横空出世。因此,“《红象》这部电影起到了非常大的产业意义”。



2009年,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于蓝。对她这一生的辉煌电影事业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褒奖。

于蓝就像她所塑造的那些角色一样,蕴含着非常强烈的革命激情。“她把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电影事业,这是我们应该永远向于蓝老师学习的”,沙丹有些动情地说。



疫情之后,当下的中国电影的确遇到了一些困境,但我们心里仍要有信念,因为,这正是于蓝这样的引路人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