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公开征集精子的北京女孩,现在怎样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前段时间

#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 #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有学者表明,女性从 22 岁到 28 岁都是生育的良好时机,也即 " 黄金生育期 "。

很多 girls 在 28 岁这个时间点上有了超前的 "30 岁危机 ",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是否想要孩子、在什么时间要,以及如何与职业兼容等问题。



更重要的问题是,

生育孩子一定要结婚吗?当 28 岁碰上 " 非婚生育 " 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来看看 " 寻精者 " 阿烂的故事,距离 2019 年 1 月她在网络上公开征集精子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28 岁的她现在怎么样了呢?



阿烂

" 寻精者 "

28 岁 编剧、导演 现居北京

2019 年 1 月,阿烂在网络上发布了她的 " 寻精 " 视频。

" 寻精 ",就是寻找精子。阿烂在视频里有这样一段独白," 某种程度上,我并不期待婚姻,但我想要一个孩子。现在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结婚,什么时候结婚,跟谁结婚。" 她在视频里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等待那枚精子的主人找上来。

阿烂一直很喜欢小孩,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没有结婚生子,甚至有人叮嘱她说," 千万不要早结婚早生孩子,那就是束缚。" 但阿烂强烈渴望在三十岁之前要一个孩子。



除去十月怀胎,前后的备孕、生产都要花时间精力,还要缘分。这一算下来,就要一两年。28 岁的年龄让她感到紧迫,也促使她直截了当发帖 " 寻精 ",

不是征友、相亲,而是寻精

由于国内的精子库不对非婚女性开放,阿烂此举看起来是将男性完全工具化。但依然有人找上门来。除去凑热闹的看客,阿烂说正儿八经找到她的一共五人。她分享了其中三个男人的 " 面试 " 经历。

面试者 A 是一个北京男生。20 岁出头,国外留学,北京人," 个人条件挺优异的 ",阿烂介绍时这样说。A 的态度非常坚定,不想结婚,但就要个孩子。他像谈判似的和阿烂一条一条列出自己可以提供和不能接受的条件——可以出保险、可以出抚养费、可以花时间陪孩子,但是不能上在他的户口上、不能让家里人知道。

" 他的思维里,正好有个女的挺想生孩子,还不用结婚。而他又想在如此年轻的时候拥有一个孩子。" 聊下来,阿烂觉得对方幼稚荒唐,对养育孩子一窍不通,便不再见面。

面试者 B 是一位有家室的中年男人,中国某顶尖高校毕业,经济条件、长相都挺好。他有两个孩子,给一对女同性恋伴侣捐过精。阿烂形容他是一个 " 非常嗜好生孩子 " 的人。阿烂将他纳入考虑名单," 虽然他的家庭构造对我来说会有压力,但单纯从合作角度来看,他的条件都很好。"



# 阿烂的寻精视频截图

面试者 C 在 30 岁上下,有一定经济实力,长相白净,身材高挑,符合阿烂的审美。C 目前单身,对于婚姻关系没有过多期待,更多地是希望能有一个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阿烂对 C 也有好感,可见了四五次后,她发现两人并没有任何的肢体接触。阿烂意识到 " 合作生孩子 " 这个想法里潜在的是合作双方可能有的淡漠关系,而这种淡漠并不是她想要的。就在阿烂犹豫的时候,C 向阿烂提出一起买房。

手都没牵过的两人,要一起给孩子买房了,这个想法吓到阿烂。一切好像和她想象得并不一样。" 我以为我想要的只是精子,但是后来慢慢发现我也是想要来自对方的关心。这种关系不一定要是爱情,但还是希望有感情基础。"

2019 年的上半年,阿烂像面试、又像相亲一样, 寻找她心仪的精子提供者。

成为母亲



九月初在北京见到阿烂,她打开门,简单地打过招呼,我直截了当抛出问题—— " 你找到精子了吗?"

阿烂笑。阿烂手上有一个文身,方方正正,四个字重叠在一起,凑近在她的解释下仔细看,才能看清楚是" 摇摆探明 "



" 摇摆与探明,在摇摆当中探索明晰。" 她说," 文在身上的一般都是座右铭。" 在她不长不短的寻精经历里,也算是是一个 " 摇摆探明 " 的过程。她没有从 A 先生 B 先生 C 先生之中找到那个人,但故事没有就此断掉。

对于见面的问题,她是这样回答的:" 对,刚怀上了。"

" 那你是找到一个人结婚了吗?"" 暂时没有结婚,但是一个和我共同认同生孩子并不是以结婚为前提的这样一个人,相当于是伴侣吧。"

" 他是谁?"" 他是我的熟人,是一直帮我拍摄视频的摄影师,寻精视频也是他拍的。"

对话进行到此,一时间安静了。阿烂坐在空旷的客厅的地板上,拿起面前盘子里的葡萄吃。



# 阿烂的验孕棒

" 他一直在追求我,我一开始不喜欢他。后来我看到了他。" 阿烂吞下葡萄,轻描淡写地说。就这样,兜兜转转九个月,阿烂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伴侣,可是故事以一种独辟蹊径般的方式开场,进行到一半刹车急转,拐入一条 " 浪漫爱情故事 " 的剧本。

好像故事开始走向 " 顺理成章 " 的节奏,但是阿烂依然在与伴侣情感关系稳定且怀孕的情况下,没有迈出 " 顺理成章 " 的那一步——结婚。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 " 顺理成章 " 的故事有着激烈的开头和走向结局过程里的拧巴气质。阿烂和她的心理咨询师也聊过,她想,或许究其根本,还是她父母的婚姻。

阿烂的父母并不是因相爱而进入婚姻。在她外婆的压力下,阿烂母亲被迫走入这段婚姻,想过悔婚,到头来以失败告终。进入婚姻后,阿烂的母亲不再挣扎,但依然是一位爱孩子、注重孩子教育的母亲。

最亲密的人的经历让阿烂意识到,婚姻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必需品。但到了二十五六岁,阿烂发现,这种来自考虑 " 人生大事 " 的感受和压力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根植多年的婚恋文化下所造成的群体性反应。

在阿烂心里,生孩子是人生的必需品。" 我对自己的规划是,30 岁前一定要生孩子。对我来说,做一次女人,就要经历一次生育过程,我很想去经验它。"

这句话在很多想要生育的女性口里都曾说出。她们主动想要去经历只有女性才有的生育经验,她们渴望那种从身体里脱胎而出的生命延续。

而 " 寻精 " 行为,就是阿烂面对外界催婚压力和自我设定的 30 岁压力时的一种自我释放。为此,她学了车,为的是以备以后有了小孩要用车;她熟悉和调整自由职业的节奏,保证既能在家工作,又能在小孩 1-3 岁时给予陪伴;她还尽量平复自己的心态,以面对未来可能的人和环境。

她在 28 岁这一年,终于如愿以偿。

考虑结婚



" 我们应该会结婚。" 阿烂说。

距离上次对话一个月后,被问到最近有什么变化时,阿烂的回答令人出乎意料,但就像上次见面时说出 " 对,刚怀上 " 一样,她的声音依然没有太多情感和起伏,不像一个重大决定,而是轻飘飘的日常小事。

这一个月里,她见了男友的家人,也因为 " 办婚礼 " 这类现实问题经历一些冲突、争执与和解。很多现实问题暴露出来,听起来不再像 " 寻找精子 " 那样叛逆,也不像 " 寻觅一圈那个人就在身边 " 的剧本那样甜蜜。阿烂也陷入了 " 在国内一对新人结婚,事实上是两个家庭的事 " 这种传统问题里。但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她是在一种长久的叛逆和开启不久的甜蜜时倒头栽进了 " 婚礼 " 之中。

" 我已经和这个人生了孩子,我也信任他,想和他过日子,和他在一起应该会挺幸福的。一起生活,一起养孩子,一起出去拍拍片,我向往这种生活。"

阿烂这样解释 " 决定结婚 " 的转变,尽管她的描述里,这些画面在没有 " 婚姻 " 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与此同时,她也用了" 稳定 "这个词," 有一个稳定的关系,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需要的。" 在被追问为何需要追求 " 稳定 " 时,她说," 安稳的状态对于未来养孩子是必须的。"

也许对于阿烂来说,这场 " 摇摆探明 " 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一个月里,阿烂和男友夹在双方父母的压力之下,经过调整最终两人还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做什么决定,要从两个人本身出发,而不是父母。虽然已经怀孕,虽然开始讨论婚礼,但阿烂对于男友的了解还在慢慢深入,她浅浅地抱怨了一下新发现的男友的缺点," 他有点小男孩,对于情绪的处理方式不够成熟,需要人引领。但这都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

虽然已经做了结婚的决定,但婚礼的形式、时间都还没有定下。阿烂希望婚礼是简单的,叫上亲近的朋友亲人一起吃个饭就好。

从在陌生人中寻找精子到和身边的追求者在一起,从不以结婚为目的而在一起到决定结婚,阿烂这一年的经历好像因为 " 怀孕 ",从一条反叛色彩浓厚、甚至像行为艺术的路上偏离,走向另一条标记着 " 结婚 "" 家庭 "" 育儿 " 的路。但事实上,世界和人生都非泾渭分明,无论阿烂以何种形式开启她的生育、恋爱和婚姻,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至少她关照的是自身,而非一种社会形式,一种传统模式。

" 等孩子长大一些,我们会带着他一边四处旅行,一边拍片。" 阿烂说。

CITYZINE × 阿烂

城市画报:你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那么一点不负责任 ?

阿烂:" 不负责任 " 也是大众非常容易攻击的一个点。他们听到后,首先是惊奇,为什么可以不结婚生孩子?然后是质疑,可以不结婚生孩子吗?最后是否定,觉得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是攻击,你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家庭是不完整的。

当一个人站在一个异性恋、必须要结婚的家庭才是健康、完整的家庭时,他会指责我——你是不负责任。他默认我是反婚、想要一个人生孩子。也有人提出我把男人当成工具,是对婚姻的不尊重。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效力。对方的世界里没有更多元的视角,没有别的家庭范本,他不知道这种可能性。

城市画报:你对结婚有什么计划 ?(2019 年 9 月的回答)

阿烂:我们不排斥婚姻,不是刻意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也不是刻意要绕开某一种。

城市画报:你是如何理解家庭?

阿烂:家庭本身和抚养人的数量、抚养人的组合方式没有任何关系。重点在于抚养人对孩子的那份爱。中国的离婚率很高,这部分群体某种程度都是单身养育。那么父母离婚后这些孩子都不健康吗?但有时候忍着不离婚所带来的冷暴力会给孩子带来更糟糕的影响。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出现。可能目前多元家庭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有些遥远,但不结婚、不生孩子对于 30 年前的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而现在北上广,没有人会注意你生不生孩子、结不结婚,都是各人的选择。

当然,没有人能保证对孩子绝对好的家庭是什么样,我们能保证的是做选择时候是知道自己要负责任。在未来孩子遭遇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 家庭 " 会是一个实时更新的观念。原生家庭指孩子和抚养人直接接触的家庭,对方可能并不是亲生爸妈。未来亲生的爸妈都不一定是谁呢,可能是远方某个库里的。这种养育关系让所构建成的家庭的样貌正在发生变化。我认为抚养人所持的价值观、对孩子的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