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

【主要内容】

《通论》共6卷24章,从分析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开始,逐步提出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对影响有效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张,倡导政府干预,否定了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

一、有效需求理论概述

凯恩斯的经济研究,面对的是大萧条的经济环境,要解决的是西方各国所面对的严重失业问题,凯恩斯在《通论》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着重研究哪种力量决定总产量与总就业量的变化。点明了本书的写作意图是分析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决定因素,以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案。

在第一卷“引论”中,凯恩斯论述了《通论》的写作目的、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对有效需求理论做了概述。凯恩斯在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强调一个“通”字。表明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作者的论证和结论与古典理论对于同类问题的论证与结论在特点上做一比较。凯恩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和一般均衡并不是错误的,只是条件苛刻,一般很难达到,是经济中的一种特例而不是通例,而他自己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性”的理论,既能解释充分就业又能解释非充分就业。

古典学派遵循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产量与就业量处于任何水平的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总是等于总供给价格,从而社会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从这一理论出发,古典学派认为,经济中只存在两种类型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并且这两种类型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不发生矛盾。针对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凯恩斯提出了第三种类型的失业:“非自愿失业”,即一些人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制度而参加工作,但常常找不到工作。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的理论只适用于充分就业的情形,需要创造出一个严格包含非自愿失业可能存在的经济体系的行为规则。而如果解决了非自愿失业的问题,就可以说是实现了充分就业。《通论》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为通常情况下就业量的决定提供论证。那么什么是决定就业量的因素?凯恩斯认为是有效需求。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只有在这一点上雇主的预期利润才能达到最高值。在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值即有效需求。这是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要旨。

在第六章中凯恩斯又对有效需求进行了解释,认为有效需求,只是雇主们从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上所能预期取得的总收入或收益,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也就是雇主的要素成本)在内。总需求函数正好表达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各种假想的就业量,另一方面是由此假想的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预期收益。有效需求是总需求函数上的一点,这一点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如果就业量在该水平上,供给与需求这两种情况恰恰会使雇主的预期利润达到最高值。

在第三章中,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他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因此凯恩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与总产量,而不是像萨伊所说的“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二是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只是一个特殊情况,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宏观经济只有在充分就业上才达到均衡的观点。凯恩斯认为,现实社会之所以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投资取决于资金的成本和投资的收益。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三条影响人们投资和消费的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由于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的收入不能全部转化为有效需求,结果造成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及其三大心理规律构成了《通论》的主体内容,在后文中凯恩斯对这三大心理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消费需求分析

《通论》要分析的是决定就业量的因素,即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又是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以在第三卷和第四卷,凯恩斯专门讨论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明任何给定的就业量与该就业量预期能实现的收益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收益”系两个数量之和,其一是就业量处于一定水平时的消费总量,其二是该就业量下的投资总量。在第三卷中凯恩斯讨论的是消费问题,在第四卷中讨论的是投资问题。

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消费量取决于三种因素:收入量、客观环境和该社会居民的主观需要、心理倾向、个人习惯以及收入分配原则。这些因素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第八章中凯恩斯讨论了决定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包括工资单位的变化、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在计算净收入时未加考虑的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改变其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期望。如果一般经济条件不变,消费支出(以工资单位计算)基本上取决于产量和就业量,所以可以用“消费倾向”函数来概括其他因素。消费倾向则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取决于总收入量。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样多。收入的绝对量越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也就越大,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将随之增加。所以随着社会收入水平和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就会导致消费不足并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为此就要设法刺激消费,提高消费倾向。但是由于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社会习惯相当稳定,由他们决定的消费倾向也相当稳定。

在第九章中凯恩斯对决定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们可能出于八种动机而不把收入用于消费。这八种动机是:谨慎、远见、算计、改善、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除个人储蓄外,政府和社会团体出于四种动机进行储蓄,即:经营动机、流动动机、改善动机和谨慎动机。

由于主观的与社会的动机的主要背景变化缓慢,短期内利率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变化影响也不大,所以凯恩斯得出结论:在短期内消费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变化,而不是取决于特定收入量下的消费倾向的变化。

在第十章中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了投资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社会对消费品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能够增加以弥补消费不足,也就是如果用于储蓄的收入全部用于投资则仍然可以增加就业。投资的增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这就是乘数概念。凯恩斯利用乘数这个概念来说明增加投资就可以增加需求,它的效果不是一次性而是累进性的,即是一串连锁反应。换言之,任何一次投资支出都会引起投资品工业生产的增加,从而可以增加收入,而收入的增加会促使消费随之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的扩大,这样就又可以增加就业。如此继续下去,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本身变动大得多。投资的增加可以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就业也随之增加。

三、投资需求分析

第四卷“投资引诱”共8章,凯恩斯对其投资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明确指出,对就业量有决定影响的当前投资量决定于投资引诱,而投资引诱又决定于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即资本边际效率和贷款利率。从第十一章开始凯恩斯对影响有效需求的第二个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进行了论述。凯恩斯将资本边际效率定义为一种贴现率(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预期的利润率,它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影响因素是资本家的预期。资本家会对资本供给价格与资本预期收益进行对比,资本边际效率与供给价格成反比而与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将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如果对某种资本品的购买量越大则其供给价格越高,资本家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所以预期利润率就越低。此外,投资越多、产量越大,销售产品的困难就越大,因而预期也就越低。因此,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抑制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由于这一心理规律的作用会使私人投资的诱惑力越来越小,从而致使资本家不愿意进行投资,结果就出现了社会投资不足的现象。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利息率。资本家在进行投资时还会以当时的利息率作为衡量标准。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利息率,资本家就会把钱存入银行或用于购买有价债券,以取得利息。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四、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分析

在第十五章中凯恩斯对流动性偏好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是影响有效需求的第三个心理因素。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是在特定情况下决定实际利息率的两大因素。流动性偏好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或一种函数关系,当利息率为已知时,它决定着公众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凯恩斯认为,利息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供给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而对货币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灵活偏好”。人们出于三种动机持有货币: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在正常情况下,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但是由于有投机动机的作用,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经济体制。利息就是人们放弃这种“灵活偏好”的报酬,而利率则是衡量人们对放弃货币的流动性的不愿意程度。因此,利率是平衡现有货币数量和以现金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这两者的价格。如果人们想保留货币的“愿望”越强烈,即人们对货币的“窖藏倾向”越强烈,则资本家为获得货币资本而必须支付的利息率就越高。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方法来降低利率,以利于刺激投资。但是,如果利率水平已经降得很低,人们就会预期未来利率将会上升,而现在的债券价格太高,以后会下降,从而宁愿持有大量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下降,即出现所谓“流动性陷阱”,从而也无法达到刺激投资、增加就业的目的。所以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主要应依靠财政政策。

凯恩斯指出,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总是小于“充分就业”水平。并且认为在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中,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他甚至把经济循环主要归因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性变动,把危机的爆发说成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的前景失去信心,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而造成的。

五、货币工资理论

第五卷“货币工资与价格”共3章,论述货币工资和价格理论。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工资是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决定的。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存在失业现象,则工资会自动下降,直到劳动力的供求重新达到平衡,从而经济体制具有自动调节的特性。但凯恩斯认为如果货币工资下降不能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或利息率产生影响,那它就不会产生促进就业的作用。而货币工资下降能否产生这种影响很难进行判断,并且货币工资下降还会造成政治上的不良后果,而且会强化流动性偏好,使利率不能下降,而增加货币供给量能起到与降低货币工资同样的作用,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刚性货币工资的政策,在保持货币工资不变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量,用通货膨胀来降低实际工资,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刺激资本家投资。

六、政策主张

凯恩斯《通论》的最终目的是提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然而,凯恩斯在书中却没有对此加以系统的论述,有关提高有效需求水平的政策方面的内容零星分布于全书之中。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产生的,那么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需要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对付失业和危机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政策是财政政策,即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进行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凯恩斯对亚当?斯密以来的平衡预算政策持否定态度,主张实行赤字财政。他极力推行扩大政府开支的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主张政府承担公共事业的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并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福利救济;政府还应以需求者的身份购买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以弥补私人消费的不足。

但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仍然是有作用的。刺激投资的一个办法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现为流通中没有足够的货币量去购买商品。一是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量不足;二是投资需求造成的公众手中持有过多的货币量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因此,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采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或直接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等措施,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政策,以扩大社会支出,刺激私人投资。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家关于保持物价稳定的观点,主张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可以影响利息率,可以刺激投资,还可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利润率,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高总就业量。

此外,凯恩斯还主张政府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一般都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而凯恩斯却主张国家干预贸易活动,以此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他认为一个国家越是能够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通过乘数的作用,对增加本国国民收入的作用就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的效力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提出的一切政策主张都是以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为核心的,符合当时西方各国的实际情况,满足了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

【简要评述】

1929―1933年的大危机第一次完整地暴露了市场机制内在的局限性:萨伊定律关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及“货币中性论”等基本假设和原理与现实中的需求不足及大量失业等现象不仅相差甚远,而且是背道而驰的。凯恩斯的《通论》将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均衡看做经济中的特例,使新的理论假设前提更加接近现实,把研究视角由供给方转向需求方,结束了古典经济理论面对30年代大危机而无法作出解释的局面,为西方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等新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1936年《通论》的出版结束了经济学中的混乱、争论不休和停滞的局面,建立了新的统一的范式,实现了经济学从近代向现代、从微观向宏观的发展,开创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通论》的出版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做“凯恩斯革命”。从此以后,凯恩斯经济理论逐渐取代新古典经济理论而成为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凯恩斯本人则被誉为“经济学中的爱因斯坦”。

从理论上看,凯恩斯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取代了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古典就业理论;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认为经济中的常态是非充分就业而不是充分就业,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下,需要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促进充分就业。

从方法上看,凯恩斯经济学用宏观总量分析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微观个量分析。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是个别企业、个别行业以及个人的最优化决策问题,认为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经济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认为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必须依靠国家干预。

凯恩斯经济学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产生的,又被称做“萧条经济学”。美国政府在30―40年代推行“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以摆脱大萧条,新政的实施从实践上证明了凯恩斯理论的正确性。二战结束后,英美等西方国家百废待兴,为了避免再次陷入30年代可怕的经济危机,各国普遍信奉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干预思想,依《通论》为蓝本制定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经济迅猛发展,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凯恩斯经济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荣登正统经济学的宝座,成为经济学各流派中的主流,凯恩斯也被公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但经过20多年黄金时期的高速发展,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各国的经济衰退日益严重,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之后,普遍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面对“滞胀”,凯恩斯经济学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学派纷纷对凯恩斯理论进行抨击。80年代初,英美等国政府开始放弃凯恩斯理论,转而以自由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这标志着凯恩斯经济学开始从西方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不过在经历了90年代严重的金融风暴之后,人们发现单纯依靠自由主义无法使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必须将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同时,凯恩斯主义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新凯恩斯主义开始形成并发展。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进行管理就越困难,越需要由国家进行干预。国家发展、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所以如何促进有效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就成为各国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又重新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对于当代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大多数都将自由放任与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实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而当代西方经济学也是将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理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赵莹)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宋韵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英〕布赖恩?斯诺登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M],黄险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美〕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化[M],杨培雷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美〕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M],马春文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5]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杨玉生,西方经济理论及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7]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王东,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9]方福前,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两个新趋势[J],经济学动态,1997,(9)。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