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劣根性:忌妒
文章来源: 山上长弓2024-01-06 17:42:44

民族劣根性:忌妒

最近朱令铊中毒事件又引起人们的热议,如果人们的判断属实,朱令是被同室的同学下毒,这事就太恐怖了。这种事损人不利己,仅仅因为忌妒就下此毒手,可见人性之恶。

忌妒是人类原罪(original sin)之一,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代代相传。按照圣经的说法,原罪来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二人在伊甸园偷尝禁果而犯了罪,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是有原罪的,只有通过不断的赎罪才能得到救赎,否则死后下地狱。

当然这只是圣经上的故事,但科学家做过研究,忌妒还真有遗传性,极度忌妒的人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于遗传基因。这种人性本恶,无法改变,遇见这种人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但这并不是说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沒有忌妒心。忌妒是竞争的产物,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所以忌妒之心人人皆有。但大多数人的忌妒性是可塑性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有些人长大以后能够控制自己的忌妒心态,成为有教养和宽容的人,而有些人却变得非常忌妒,甚至到邪恶的程度。

有人说忌妒是人类独有的本性,动物是没有忌妒心的。动物的厮杀是生存的需要,为了食物、配偶、地盘拼个你死我活,那是出于现实的考量,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动物是不会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做损人不利己的事的。

只有人类这种高级动物,在生存无忧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有些精神需求特别变态。像朱令案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下毒者得不了任何好处,还有引火烧身的危险,但仍然抑制不住想害人的冲动,不为别的,纯粹就是因为忌妒,看着别人痛苦自己内心满足。

汉朝的吕后在刘帮死后把戚夫人四肢剁掉,眼睛挖出,耳朵注铜,割去舌头和鼻子,然后扔到厕所里,美其名曰人彘(猪)。还沾沾自得的让自己的儿子观赏,结果把儿皇帝惊吓成疾,一年后死翘翘了。你说吕后这是为什么?要杀戚夫人很容易,一刀杀了不就完了,但却非要搞成人彘。吕后自己又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把自己的儿子吓死了,可见忌妒这东西有多可怕。

同样的,武则天在当了皇后以后就把高宗的前皇后和萧妃二人打杀。照说这种后宫争宠害命的事也常见,武则天杀两个女人没什么大不了。但忌妒心重的武则天不满足于杀人,也学着吕后把前皇后和萧妃二人砍去手脚,挖去眼睛,削掉耳朵做成人彘。更有甚者,还把二人泡到酒缸里,让酒刺激伤口而剧痛难忍。武则天要的就是这种慢慢折腾,不让人好死,还自称这种酷刑为“醉骨”。

人彘和醉骨都是忌妒的产物,不得不说有些女人忌妒起来真的很可怕。这里没有冒犯女性的意思,但女人比男人更爱嫉妒是公认的事实。忌妒是一种情绪,女人本来就更 emotional,而男人则更 physical,这是男女体内荷尔蒙的不同决定的。

中国历史上当权的女人不多,屈指可数几人,一旦大权在手,就把忌妒这种人性之恶发挥到极致。男人帝王众多,还真没有几人像吕后和武则天这样残忍。想象一下如果朱令案中的投毒者也有吕后一样的权力,会不会也把朱令做成人彘?我想有这种可能。

这并不是说男人没有吕后和武则天这种极端忌妒之人,但研究发现女人的忌妒和男人的忌妒有些不一样。女人是什么事都可能忌妒,而男人的忌妒往往表现在对权力和事业竞争上,且目的性很强,那就是消灭对手,而不是泄愤。

举两个男人忌妒的例子。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庞涓陷害孙膑。孙膑与庞涓为同窗,两人都拜于鬼谷子门下,都是谋略高手。庞涓知道自己不如孙膑,便将孙膑请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将其陷害。孙膑被砍去双足,成了一个残疾和罪犯,不能再当官了。可见庞涓陷害孙膑是妒其才能,想除掉这个事业上的绊脚石。后来孙膑逃到齐国成为齐国军师,辅佐齐国击败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杀了庞涓,得以报仇。

另一个例子就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周瑜也是个英才,与诸葛亮合作打败曹操,本应该庆祝,却因其心胸狭窄,忌妒诸葛亮,欲杀之以绝后患。但诸葛亮处处算得先机,每每躲过,硬是把周瑜活活气死了。诸葛亮了解人性,杀人不用刀,利用周瑜的忌妒心除去了这个吴国大都督。

忌妒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忌妒会让人努力和追赶,是一种竞争的动力,能激发人的潜力。但羡慕妒忌恨的界线很模糊,一个不经心就会从羡慕>妒忌>恨。

当一个优秀的人离你很远时,你会把他当成崇拜的偶像,一旦那个人变成你的朋友,就可能成为你忌妒的对象。如果一个人比你强很多,你没有资格忌妒他,只有羡慕,一旦你的实力跟这人接近了,羡慕就会变成忌妒。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忌妒就会变成恨,就有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念头。

当然也有一种人就喜欢吃干醋,不管是谁,只要比自己好就会忌妒。这种人还不少,也不可怕,你不理他就完了。真正让人可怕的是那些把恨变成行动的人,朱令案就是撞上了这种人。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旅游照片发给熟人,要求评论。

其反应有几种:

1). 绝大部分人都是点赞夸奖,羡慕。

2). 有一部分人就是不说话,私下问起来,说是自己没钱旅游,不想说话。

3). 也有人说“我更喜欢瑞士”之类的话,其实是心里不爽,想把你比下去。

4). 还有人说不喜欢旅游,觉得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家好,有点酸溜溜的。

这四种人都可以交朋友,但另有二种回复让人警惕:

5). 如果有人说“喜欢旅游的人都是没有其它爱好的人”或者“喜欢旅游的人都是闲得无聊的人”这种话,这就是非常忌妒了,开始人身攻击了。

6). 偶尔也有人会说“旅游很了不起吗?你这个人就爱显摆”,这就是从忌妒变成恨了。

这两种人不能交朋友。

有心理学家建议如何对待忌妒的人:

1). Don't feel hurt. 不要让善妒的言语伤害你,你如果觉得受了伤害,他/她的目的就达到了。 
– 不过我觉得我做不到这一点。

2). 不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不安,to be who you are。

3). 不要争辩,不要反击,do not retaliate。

4). 适当的恭维一下善妒之人,搞好关系。
– 这个我做不到,bullshit!

5). 对极度忌妒之人一定要远离,这种人非常危险,马上切断关系。
– 这个非常重要。

忌妒与生俱来,应该说与种族没有关系,但来美国后发现美国人的忌妒心还真没有中国人这么明显,我想不少人都有这种感受。

首先美国不仇富,而中国非常仇富。也许有人会说,国人仇富是因为中国的富豪都是奸商,赚的都是不义之财。是不是奸商我不知道,但如果别人不是奸商,赚的都是合法的钱,你就不眼红了吗?恐怕仍然会心中愤愤不平。没办法,有些人看见别人发财心里就不平衡,不是奸商也要说成是奸商。

有次在单位得到奖励,老美同事都来祝贺,感觉都是真心的,还有人拉着的去喝酒(happy hour) 。认识的华人同事也大多来道贺,但却有个别人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给你一句“发现你特别爱出风头”。切,小肚鸡肠!

我儿子小时候参加过一个棒球队,美国的这种小孩球队谁都可以参加,没有任何要求。我儿子是队里唯一华人,以前也没打过棒球,所以经常失误,但从来没人责怪。而儿子每次打出好球,所有的人包括小朋友的家长们都热烈鼓掌,高喊我儿子的名字,真的让人很温心。

反倒是在华人圈子里不时会遇到一些让人感叹的事。华人孩子们都不错,能玩到一起,但有些家长心眼就多了,问他们学习材料是从哪买的,总是支支吾吾不告诉你,有些活动也不让别人知道,还教自己的孩子不要说出去。这种家长从小就教孩子怎么防备人,而不是帮助人。

有个朋友说过一事,他的孩子问同学某个考试的时间,那个同学去问他妈,他妈说好像是早上9点。其实考试时间是早上8点,瞧这妈心眼多的,真是服了。当然这只是极端个别情况。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人只是表面上客气而已,你怎么知道他内心怎么想?说不定也在仇视你,别把老美看得太高了,其实是很虚伪的。

虚伪也好,真诚也好,但人家总是顾忌到你的感受,至少表面上不让你受伤,这也是一种礼貌文明的表现。那些说别人虚伪的人,希望你也“虚伪”一次,那怕是装一次好人,或许假装好人的次数多了就习惯当好人了。

我想大家都会觉得美国人比中国人热情,陌生人见面热情打招呼,不像国内那样人人拉个冷漠的死脸。在美国问路,人家给你耐心指路,甚至带你过去。不是美国人生来如此,这都是从小教育和生长环境造成的,或者说是长期“虚伪”养成的习惯。这些“虚伪”没什么不好,有些东西就是习惯,习惯了礼貌就会变得文明,习惯了容忍就会变得不那么善忌了。如果人人都习惯了“虚伪”的礼貌,礼貌就不是虚伪的了,而成为一个国家的做人标准。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干净,人们很守秩序。你可以仇恨日本,但不得不承认人家有些素质是根植在民族骨子里的。几天前有两架日本飞机相撞起火,客机上近400乘客和机组人员在5分钟内全部撤离,简直是奇迹。整个过程没有混乱、喊叫、拥挤,没有任何人携带随身的包包,完全空手,绝对遵守纪律,这才使撤离这么快。人们都说这是日本从小教育要遵守规矩的结果,而遵守规矩已经成了日本的国民素质。

说这些就是表明一个民族的素质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

前面提过忌妒之心受后天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的影响,所以对孩子的人品培养非常重要。中国的家长们花很多时间督促孩子学习,但有几人花时间去观注和培养孩子的善良和包容心?孩子犯了错以后教训两句就完了,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个性成长,家长心思都用在怎么才能让孩子挤进名校。

有两个观察:

一,美国长大的华人二代比国内的孩子要单纯宽容些,心眼没那么多。

二,华人二代比他们的移民父母要单纯宽容些,心眼没那么多。

这是生长环境造成的,一个民族有民族的个性,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文化,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和国内长大的人是有区别的,其实很多华二代本质上已经不是华人了。这里不是说美国什么都好,但美国更注重人文教育,中国更注重功利,这是事实。美国的学校严禁歧视,孩子被教育要宽容,要接纳,要照顾弱势群体,多做义工,多做慈善事,服务社区,参加团队活动,打工挣零花钱,学会独立而不是依赖家庭。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培孩子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

中国的学校主要就是考试和学习成绩了,一切都是为了升学。中华文化还不断向孩子们灌输所谓的为人处事之道,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这种这种民族“精华”从小就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私和现实。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眼能不多吗?忌妒心能不强吗?

忌妒在七宗罪中是最具破坏性的,不但毁人也毁己,其实忌妒伤害最大的人往往是忌妒者本人。忌妒之人常常生活在怒火之中,心被忌妒啮咬,忍受煎熬。作为成人,我们这一代人的本性是改不了了,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但对下一代,能让他们学会更加宽容和善良,少点忌妒心,多点赞美心,欣赏别人的成就,这不但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对孩子本人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