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罗列六种高人特征
文章来源: 蓬荜生辉的友人2022-01-16 02:42:29

战国时期的明辩家公孙龙,是一个极其能说会道的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辩手,没有人能辩论过他,可是他见了庄子,听了庄子的一番言论之后,直惊的是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时候才感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这下见到高人了。

庄子的言论直指人心,在庄子面前他毫无反驳的余地,自己以往的见识,以往的学识,突然间就荡然无存了。庄子走后,他也感觉到很奇怪,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以前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为什么今天在庄子面前,卑微的像一粒尘埃一样呢?

他去问道于魏国公子牟,他说为什么我听了庄子的言论,茫然异之?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离坚白,若悬宇,然不然,可不可,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什么在庄子面前感觉到“茫然异之”呢?

魏国公子牟给他讲了两则小寓言故事。一则就是井底之蛙,井底之蛙见到了东海之蹩,只能是:適適Ti然惊,规规然若失,和公孙龙的表现如出一辙,然后又给他讲了一个寿陵余子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说你和庄子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你们的思想和境界,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你赶快走吧,再不走,你就像这个邯郸学步的寿陵余子一样,为学其能,又失故业,你不但学不到人家走路的样子,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都会忘掉。

公孙龙听了公子牟一番话,是口呿qu而不合,舌举而不下,已经惊掉了下巴一样,合不拢嘴巴了。然后是一副张嘴结舌的样子,乃逸而走,最后灰溜溜的回家了。

公孙龙在战国时期,那是名副其实的雄辩家,他和慧子都是坚白论的忠实拥护者,坚白论是只承认感观认知的一种理论。比如说一块白色的石头,你只用眼睛去看到那块白色的石头,不一定就是白色的石头,有可能是一块白色的木头,或者其它东西,那只有用手去感受一下,去摸一下,你感觉到它是坚硬的,这时候才能确认它是一块石头,也就是说他只承认感观认知,而且是综合性的感观认知,是眼耳口鼻身意一起上,才能够确定物质的存在。

他的另一个理论就是白马非马论,认为你看到的一匹白马未必是真的白马,还有可能是你的幻觉,还有可能是你梦里梦到的,所以你必须去咬一咬自己的手指头,感觉到痛,不是在梦里,才能确定这是一匹白马,而不是你梦到的,而不是你的错觉。这是他的两大理论。他凭借这两大理论,困百家之智,穷百家之言,没有人能够说服了他,但是庄子在“天下”篇评价这种理论呢,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直到见到了庄子,他才知道什么叫做高人,什么叫做直指人心,什么叫做心灵的震撼。

像庄子这样的高人,其实在庄子“大宗师”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庄子大宗师篇讲到了真人的特征,讲了很多,比如说真人无梦,其觉无忧,还有真人不悦生,不恶死等等。

但是他集中列举了高人的这种特征,这种高人好像自带光芒自带光环一样,他好像是发光体,这种发光,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光,给人一种感觉,哎就是为之眼前一亮,为之心灵一振,那种感觉,似乎他仅仅的存在,就可以惊醒身边人的灵魂。

在大宗师篇他是这样说的,古之真人,其壮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这是第一种高人。他根本不需要前呼后拥,他一个人站在那里就胜似千军万马,他看上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可是你又觉得他并不缺少些什么,并不需要承接什么或者补充什么,就像德充符篇六个形体残缺的人一样。

第二种高人:与乎其坚而不觚gu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他可以用最温柔的方式来表达最强悍的立场,他不需要外在华丽的打扮,他自带一身贵气,而且又接地气。

那么第三种高人。自带光芒的这种高人叫:邴邴bing乎其似喜也,崔崔乎不得已也,他总是那种由内而外的那种喜悦,这种喜悦不是装出来的,极具感染力,而又并不是那种喜形于色的。

第四种高人是什么呢?滀chu乎近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这种人,只要你靠近他,你就能感觉到那种温暖,那种关怀,似乎找到了安全感和归宿感,甚至就觉得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能让人产生共鸣,能让我们的内心一下子安静下来,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理解了什么叫做“见贤思齐”的真正含义。

第五种高人就是:广乎其似世也,敖乎其未可制也,哎这就是大象无形。就像皇帝见到了广成子,说:广成子之谓天也,广成子就是天,广成子就是宇宙,他是一种大象无形的存在。

第六种高人就是:连乎其似好闲也,悗men乎忘其言也,这样的人,哪怕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仍然能够打动人心,他和万物的连接,好像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根本不是有一丝丝刻意的,他不是刻意的保持那种沉默,只是忘记了怎么说,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无我的状态,这也是老子说的“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其发动如天地者乎!”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高人自带光芒,他的存在就是震撼,一个人就相当于千军万马”)

https://www.ixigua.com/7040266853947540000?id=7043294889521447431&logTag=577fec1e288e96da64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