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Jasmine:纽约客 “臆想” 中的旧金山
文章来源: 追忆212022-08-07 17:15:38

Blue Jasmine《蓝色茉莉》是上个月看的,本不想写评,但有话如鲠在喉,那还是一吐为快吧。这部 2013 年出品的电影,由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担纲女主,她因此囊括众多大奖,包括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导演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也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但未得奖。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看了很失望。具体原因如下,诸多生活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刻画脸谱化,最大的槽点还是导演伍迪艾伦 “水土不服”,旧金山不像旧金山,是纽约客想象中的西海岸,主观臆断到令人诧异,就算是游客飞过去住两个星期也不会脱离实际到如此地步吧,何况是实景拍摄?!

    槽点一,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纽约名媛茉莉发现丈夫出轨,一怒之下举报商业诈骗送他进了监狱,丈夫狱中自杀,跌落云端的茉莉走投无路,飞到旧金山投奔妹妹。影片开头是飞机上的茉莉沉浸往事滔滔不绝,槽点之旅由此启程。茉莉长途飞机过来,妹妹连去机场接也不肯?既然同意落脚暂住,后来还介绍朋友并外出吃饭,那姐妹俩彼时的关系也不会太差吧?妹妹去不了机场,因为她 “刚巧” 要去前夫家接两个孩子,为什么不能在之前或之后去机场呢?就为了硬生生插进前夫对茉莉的怨尤,和那被茉莉丈夫诈骗的二十万美金吗?太着痕迹了。茉莉打电话问公寓钥匙,原来钥匙被寄放在隔壁的干洗店。省去邻居新面孔是为了简化关系,但我怀疑托付给店家做法的普遍性,又或者是纽约特产?!至于妹妹在晚会上遇到一夜情的对象,自称刚替主人安装了音响。这个也很蹊跷,如果不是邻居,谁会请工人来参加晚会呢?初次见面,外交官就对茉莉身上的名牌服饰如数家珍,编剧本意是借机盘点她昔日繁华的遗迹,但害得外交官落了个以衣取人的嫌疑,肤浅,饶舌。

    槽点二,几乎所有见过茉莉的旧金山男人都对她一见倾心,趋之若鹜。凭什么?就因为她是纽约来的?!这个很扯,凯特布兰切特气质独特不假,但她眉目不美艳,也不年轻了,到底是哪一点让人动心?而且追她的人不分阶层,上中下通吃。中下层体力劳动者如妹妹男友,他的公司制服上印了名字,明显是蓝领,那他介绍给茉莉的工友,想来也同样。中下层体力劳动者如妹妹男友和他的工友,穿的公司制服上印了名字,明显是蓝领。开诊所的牙医是中产,他强吻茉莉一幕颇搞笑,夸张到急吼吼,几乎像动物发情:)茉莉愤而辞职很自然,奇怪的是居然没有告他个职场骚扰,不是才刚把丈夫送进了监狱?!最后一位是外交官,他也是压倒茉莉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此所向披靡,敢情纽约客都自带春药效应,见面就像被灌了迷魂汤?甚至,近朱者赤,连妹妹也因为紧随茉莉而桃花运连连,才去了一次舞会就另结新欢,闹着要和多年的男友分手。省省吧,旧金山没有那么(性)饥渴,不劳纽约客屈尊纡贵来扑火。这一连串雷点,说到底,还是老纽约伍迪艾伦在自嗨吧?

    槽点三,妹妹的居住条件跟现实完全不沾边。茉莉睡客厅沙发就算住房紧张了?!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寸土寸金并不是纽约人的专利。剧中并未具体展示细节,但妹妹还有两个儿子,那公寓应该至少是一室一厅吧,不算小得过分,还有,茉莉睡的客厅不大,但也不窄迫。看看住房面积,再联系收入,妹妹超市收银员的工资绝对无力负担这个住所。另外有一幕,茉莉在家复习功课,妹妹和男友在边上看球赛,一动一静爆发冲突。我就纳闷呢,外面那么多的咖啡馆去哪家不好呢,非得挤在家里制造矛盾?!太牵强了。

槽点四,色彩和天气都出错。妹妹家墙壁和家具都颜色鲜艳,斑斓到无法忽视的强度。这又是为何?是为了暗喻妹妹随遇而安的嬉皮性格吗?还是因为纽约客对 “加州阳光” 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不得不提醒导演,所谓的 “加州阳光” 是指南加,像洛杉矶和圣地亚哥;旧金山在北加,很冷的,夏天也很冷的。记得马克吐温的名言,“The coldest winter I ever spent was a summer in San Francisco.” (最冷的冬天是我在旧金山过的夏天。)的确,旧金山的夏天和冬天一样冷。我们每年两次去旧金山,不论圣诞还是暑假,穿的都是长裤,外套,和薄毛衣。我看着茉莉穿裙子加毛衣开衫,美则美矣,可隔着屏幕都替她冻得慌!在旧金山住了二十多年的朋友就抱怨穿裙子的暖天气少之又少。在网上找了一张伍迪艾伦在海边说戏的照片,看看他们穿的夹克甚至薄棉袄就知道旧金山夏天的真实温度了。全剧看下来,也只有海边散步那一幕的天气和色彩才是旧金山的,阴冷的雾天,灰白,萧瑟,还有海风刮脸。(网图)

《纽约客》杂志评论,“It’s a movie about pain and loss - and specifically, it tests the limits of the bearable, particularly among those who have never had to bear much.  In a peculiarly negative and inverted way, the movie displays Allen’s own lifeboat in a sea of trouble and shows what happens when someone doesn’t have one of her own.”  说白了就是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这么浅显的道理,却非得横跨东西硬拉双城借一个老套故事开讲,除了市场和观众的考虑,归根结底,还是导演伍迪艾伦的纽约文化中心论在作祟。落魄的纽约名媛迫降西岸,居然像仙女下凡在当地引起轰动,暗戳戳踩了旧金山一脚。至于镜头下的旧金山是否逼真,导演并不关心,他只想找纽约以外的任何一个城市换个场景,如果旧金山有幸入选,已是中了大奖,又岂容置喙?!殊不知细节是魔鬼,演技再精彩,也会逼观众频频出戏的。

【后记】我一边看《蓝色茉莉》,一边嘀咕跟《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何其相似。上网一查,果然,伍迪艾伦承认有参考 (“loosely based”)。如果不是因为貌似而非的旧金山减了兴致,这两部片子对比作评,本可是乐事一桩比如两位女主都虚荣,神经质,酗酒,说谎,以幻灭收场。又或者,女主看似独立有主见,其实还是大男子主义 (male chauvinism) 的折射丧父如丧家,惶惶然寻找下一任接手,这跟张爱玲《连环套》里的霓喜并无质的差别。(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