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Loose lips sink ships 是真事
文章来源: 追忆212022-06-13 18:56:07

Loose lips sink ships 在中文的对应表达大致是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走漏风声” 之类,来自二战时美国的一幅宣传画,原意是提醒战争时期军人和国民都要三缄其口,一来避免泄漏机密,二来杜绝传播谣言。 口号很巧妙,lips 和 ships 押韵,且大小悬殊,对比强烈,有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的震撼感,难怪会作为俗语一直保留下来。至于创作构思时有没有参考史实,已不可查,但历史上还真有过 “Loose lips sink ships” 事件,那是1453年,奥斯曼帝国(即土耳其)进攻并灭亡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战争中的一次海战。

    十五世纪中期,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飘摇,已是日西山,气息奄奄。同一时期,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正在兴起,经过几代苏丹的持续努力日渐强大,不断扩张领土,对君士坦丁堡形成蚕食包围之势。新上位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雄心勃勃,对君士坦丁堡虎视眈眈,要把伊斯兰教预言里的几代人梦寐以求的 “红苹果” 收入囊中。奥斯曼帝国十万大军驻扎城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苏丹高薪雇用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 (Orban) 赶造大炮,造成的大炮 (Basilic) 长逾八米,为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攻城利器。苏丹要求炮兵连日昼夜不停炮轰,轰不倒城墙,也要震得城民惶惶不可终日。结果,城墙没塌,倒是违反发射频率的大炮过热炸膛,乌尔班炸死,士气低落。

苏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苏丹船队因罗马人设置的横江铁索阻碍,被挡在了金角湾外。但是,区区一条跨江铁索,难不住顽童式的脑洞大开!苏丹下令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砍倒树木,放平再涂上油脂,修建了一条陆上船槽。一共有超过七十只船被拖入船槽,绕到金角湾内湾,成功避开了铁索下水。罗马人第二天早上醒来,昨晚还空荡荡的海湾已被进攻者的船队占据,不敢想象他们当时的震惊和绝望!这支进入金角湾的苏丹船队,好比插在君士坦丁堡肚皮上的一把尖刀,逼得本来就兵力严重不足的守城防线拉长再拉长,在两条前线同时作战。

东罗马帝国不甘束手就擒,组织了两百多人的敢死队,要乘对方立足未稳前往偷袭,一把火烧光苏丹船队。夜幕下,满载燃料的敢死船队静悄悄出发了,海湾里一片死寂,恍惚听到对岸有什么声响,但也许是幻觉?不,不是幻觉。黑黢黢的山坡上突然多了无数条吐着红信子的毒蛇,那是瞄准了燃料船的苏丹大炮!一时间,火光连天,惨叫不绝,燃料船灰飞烟灭,敢死队无一生还。原来是偷袭计划走漏了风声,苏丹的大炮早就严阵以待了,loose lips sink ships!

在这次战争中,还 “诞生” 了一个新词,undermine,意为 “削弱,破坏”。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最初是东罗马帝国创立者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时修建,后经数代加建和增补长达十四里,到苏丹攻城时已经矗立了一千多年,仍然牢不可摧。攻城伊始,苏丹上面炮轰,下面雇了塞尔维亚人偷偷挖隧道,企图穿过城墙。 Undermine 说法由此而来,因为这些塞尔维亚人原来都是矿工 (miners)!隧道行动被东罗马工程师识破阻止,没有得逞。

君士坦丁堡之战不只侵城掠地那么单纯,它记录了昔日强大帝国的灭亡悲歌,亦见证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之争。君士坦丁堡早向基督世界发出呼救,然而,中世纪末的罗马教廷已经衰落,欧洲各国要么陷于连年战争自顾不暇,或者国内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没能及时施以援手。孤立无援的处境固然加速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但从历史进程来看,帝国衰亡是历史趋势,不可逆转。(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