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低谷如何自处:读《贾谊论》有感
文章来源: 追忆212022-06-09 16:21:36

过去几个星期诸事不顺,说人生低谷有点夸张,但在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年代,为赋新词强说愁已经是潮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扯远了,说起来是工作上节外生枝,原本意想中的囊中取物,不料有黑马杀出和退局改变了竞赛规则和筹码,一波三折以后尘埃落定,角逐者皆大欢喜。不过又一次验证了人的本性是患得患失,有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期间各种情绪波动,焦虑,激动,不安。。。好像下了过山车还惊魂未定,要再读《贾谊论》求得安慰。

西汉贾谊,才高学富,得汉文帝赏识并重用。可惜,“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先是锋芒毕露得罪了宗室与朝臣,提出的改革主张不被采纳,贬迁湖南长沙。过湘江时长嘘短叹,“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 后来召回朝廷,汉文帝也不过封他做梁王太傅,倒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引得李商隐代抱不平。梁王不幸坠马早夭,贾谊自责不已至忧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苏轼写《贾谊论》,既肯定和惋惜其才能和抱负,又对他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 的 “不善处穷者”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固然是千古不变的立身之本,只不过世人常常忘了 “卖与” 和 “学成” 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贾谊论》归纳出如何 “卖与” 的几条原则

了解市场,买主,和自己:苏轼先举孔子为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孔子富有事在人为的乐观主义。出发之前,又几次三番先派遣门徒前往游说,所谓暖场热身,尽心尽力不敷衍了事。再说孟子,曾有一次离开齐国,才三天就又返转,不过是担心 “‘王其庶几召我’?” 随叫随到的敬业精神赶上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了。同样是乐观,孟子的乐观精神源自其使命感,“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信爆棚,哪有时间自哀自怜?!这个恰恰是贾谊最缺乏的。

不要低估对手的阻力和破坏性,学会化敌为友:贾谊刚上任时,是资历最浅也最年轻的一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哪里会拱手让位呢?何况当权的绛侯,灌英 “皆高帝之旧将”,妥妥的三朝元老,再加上助刘反吕有大功,“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可怜贾谊空有满腹经纶,却参不透摆在台面上的亲疏先后,“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盲目到令人无语。一千多年后苏轼还忍不住替古人担忧,“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苏轼给出的计划是十年,但贾谊希望的是 “立谈之间” 成就事业,如此急躁,难怪老臣子诋毁他,“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三人成虎,文帝因此疏远不采用。

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重要:苏轼总结,“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这个跟孟子说的很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苏轼还多了一层意思,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在职场上要有意识地呵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既然 “所取者远”,“所就者大”,那就把目标锁定在诗和远方,不减希望和乐观,正如普希金鼓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将来临!” 同理,既然 “有所待”,那就 “有所忍”,避免为琐事消磨心智。如果能够看透这两点,就会明白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也少了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的悲剧了。玻璃心的贾谊啊,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