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独处
文章来源: 追忆212021-12-28 07:04:49

父子三人出门滑雪去了,来回要一个星期。收拾行装的时候,不论大人孩子,都一股子按捺不住的激动劲。难怪啊,距离上次滑雪已经快两年了,还是疫情前在犹他州。我帮着他们打点,不过兴奋点不同:我盼望的是他们走了以后的独处时间:)

    家里人走了四分之三,一下子觉得空了好多,静悄悄的。除了安静,其它还有什么变化吗?最大的不同就是下厨时间骤减。保证家里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子吃好吃饱,绝对是个体力活,现在他们外出,我这个饲养员可以暂时远庖厨了。

    要做的事情,最先想到的是清洁。

擦地。拆洗沙发套子。换洗各个卧室的床单被褥。擦洗灶台和油烟机的机罩。清洁并收纳浅色球鞋。还有起居室,圣诞节前才整理过的,现在已经又被礼物和包装盒占据了.........  清扫的单子越来越长。是,我是有轻微的洁癖,不过窗明几净的家居谁不喜欢呢?古人说,“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既然没有扫天下的志向和能力,那就心平气和地扫陋室吧。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写博文,可以不被打断地一直写。我手边大概有三四篇文章,都只开了个头,或者记了几笔零星思绪,希望能够在灵感褪色消散以前捕捉记录下来,尽快完篇。看书,可以一直看到自然停。读读停停,停停想想,我现在同时在看的有两本英文书,争取今年可以看完,至少一本吧。散步,可以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不是遛狗,也不是购物,而是自由自在看风景 .....

梁实秋在《女人》里调侃,“女人对于自己的享受方面,总是属于  ‘斯多亚派的居多。男人不在家时,她能立刻变成为素食主义者,火炉里能爬出老鼠,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 对照我自己,这话说得又准又不准。我吃素多年,所以免了临时转换口味,不过 “火炉里能爬出老鼠” 是一定不要看到的。空旷的家,我喜欢用灯光来装满,好像《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一间又一间 —— 清空的世界”,在灯光下格外温馨。

年少时候读三毛,似懂非懂地很认同她的看法,“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所不愿的。” 究其实,她这段话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落实到具体生活细节里又是怎么处理的,我觉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自己的理解是不要为了别人委曲求全,不要丢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孩子小的时候,我年年跟着去滑雪,现在长大了各人会整理滑雪装备了,我就可以选择决定跟去还是不去。今年我不去的原因有二:一个是我越来越怕冷(多么勉强的借口)。二是我终于承认 “我不是速度”。这里边有个典故,弟弟小时候最爱看的电影《汽车总动员》Cars 有一句口号:“I am speed.”  Lighting McQueen 追求速度,但我不是。换言之,肾上腺素飙升带来的快感从来就不是我的茶,我的茶是如假包换的清茶一杯和电脑一台。

也许有人要问了,宅在家里的我满脑子这个那个家务,岂不是与保留内心角落的说法自相矛盾?我的辩解是,没有人生活在真空里,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要扮演和社会义务要履行,只有疯子或狂人才会妄想如鲁迅所描绘,“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见《论 “第三种人”》)作为一个母亲,主妇和妻子,我不可能也无意剥离身份附带的种种责任和义务。我能做到的只是偶尔的抽离,在兼顾外在和内心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我看来,我选择在家人出游时独处就是一种平衡。偷得浮生半日闲,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是料理家务,也可以是静下来跟自己对话。梁实秋在《中年》里说得好,“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题,如果懂得取舍,能够协调好整体(家庭)与局部(个人),便会少一些焦虑,多一点从容。

有滑雪的视频和照片发过来了,哥俩一如既往地身手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