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士和复旦青椒学术成果比较
文章来源: 深度思考2021-06-12 11:45:16

本周一惊闻复旦姜文华博士手刃领导,兔死狐悲之余在本城写下一篇博文,对姜博士的学术水平表示钦佩,对他的不幸经历表示惋惜。当时我的结论是他的Annals在2011年左右不应该只是临时工的位置;他在复旦6年的文章在美国前100的学校应该轻松拿终生教职。当时没有人对我的前一个结论有异议,但是有两个回帖的网友表示复旦大学的定位是美国前20,那里的人水平极高,姜博士的成果就是不行。今日得空,仔细查看复旦大学网页看看复旦都是何方神圣:有如下咨询共大家参考。

首先看姜博士所在的数学学院。概率与统计精算系总共只有8个教授(包括姜博士)。点进去,约一半根本没有网页,一半人有网页,却没有将文章放在网上。只有一个正教授明明白白列了几篇文章,但是最新的一篇是2007年的。所以没有样本无法比较!

不甘心就此空手而归,于是又胡乱查了一番:发现复旦还有一个大数据学院。“大数据”其实大致就是统计加计算机,所以应该可以比较吧。于是进去看看,那里青椒特别多,都是最近几年来的。仔细分析一下,好像“青年研究员”和正教授的网页都放在一起;“青年副研究员”和副教授放在一起。如果网页不是这两天临时改的,大概可以理解为“青年研究员”如果能留下来会聘用为正教授;相应的,“青年副研究员”留下来会聘用为副教授。这和另外一篇站在复旦的立场上的帖子是一致的。(他们的英文主页上,青年副研究员的英语翻译为Assistant Professor,青年研究员翻译为 Associate Professor)

先看了他们的“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的人员。有一位副教授的publication record跟姜博士是可比的。因为她的主页上有的地方写的Associate Professor,有的地方写的Assistant Professor,所以我估计她可能是刚刚升上来的,还没有更新完全。她2021年有一篇顶刊(JASA)刚刚接受, 如果这一篇文章在评终身职位的时候没有算,那么她的文章比姜博士稍差,如果算了,那么她稍好。不过按照现在的网页安排的逻辑,她应该是从“青年副研究员”上来的;姜博士是青年研究员。

其他的“青年副研究员”们,有的文章实在水平不高,就不评论了。还有一些还可以的,但是做的方向跟姜博士不可比,但是好像都不在顶级期刊上发文章。只有两个是跟姜博士大致在一个方向上的,他们的文章一个比姜博士略差,一个跟姜博士相当。

以上全部是大数据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和副教授系列的。那么“青年研究员”和教授系列呢?说实话,有些中老年教授们很多文章不行的,这是历史原因,我们就不比了。这里只看青椒们:也就是“6年合同工”的青年研究员们。我的个天哪,清一色的做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他们的文章确实都很猛:每一个人都有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NIPS,AAAI,KDD,CVPR,ICML等)或刊物(TPAMI);而且数量惊人。这样的publication record,从顶会/刊的数量来看,确实可以和美国前50的学校比肩。(但是他们的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影响力,还是就是灌水,我就没有资格评价了。)那么能不能据此跟姜博士做个比较呢?我个人觉得不好比。姜博士的研究偏理论,文章靠烧脑,出的慢。这些青年研究员们都是做人工智能或图像的,写文章比较快,发文章的审稿周期也快。

另外,姜博士可能没有资格带研究生,多数文章都是一个人写。以上所有青椒,文章作者数最少也是5个,多的有10个以上的。可能有好几个学生博后甚至教授一起做(说不定还有关系领导带着的?)。这样每个人对一篇文章的贡献又不好比较。我上面的计算,都是第一作者算一篇,非第一作者算0篇。这样算可能不公平,但是我也不知道复旦自己的系统是怎么加权的。

Technically,结论是:直接可比的复旦大学数学院(概率与统计精算系)没有样本。退而求其次:勉强可比的大数据学院的“青年副研究员”系列的研究方向和姜博士近一点,他们和姜博士可能差不多或稍差(不算姜博士一个人写文章的“自力更生”的优点)。大数据学院的“青年研究员”系列的青椒们确实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著名的灌水领域,和姜博士比较数量,没啥意思。另外整个国内的青椒水平是一年比一年高,那么评终生教职按谁的标准来也是个问题?是看今年刚来的呢?还是跟以前的人比呢?不可能每年一个标准吧?所以大概可能是按最新的比,这样姜博士又有点吃亏。

那么姜博士是不是“应该”拿到长期聘用的教职呢?在数学院没有样本,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他在大数据学院,如果我是院长书记,我的判断是:从高质量的文章数量出发,姜博士比他的Peers们略差,但是考虑到他做的是理论方向,都是一个人发文章,还是很productive的。人工智能方向,多数是团队合作,以数据和算法的地毯式轰炸为主。人工智能方向发了很多顶会文章当然好;但是姜博士扎扎实实做理论,发Bernoulli,也是有些特色的。所以我觉得可能也应该把姜博士留下来?总之,根据国内这些青椒现在的水平,在领导不喜欢他的情况下,姜博士没有十分过硬的理由,一定要留下来。

最后,今天看看复旦大数据学院青椒们的文章数量和发表的地方,确实涨了见识:国内水平真的是日新月异啊。在没有关系,没有大佬支持的情况下,想要完全靠自己的文章碾压同事,拿到资源,是不容易的。人才到处都是,少了谁天都塌不下来。我们这些在美国没见过激烈竞争的“温室的花朵”,还是躲在这里比较好。国内不光是制度不灵活的问题,青椒里面牛人也确实非常多。

(另外说句题外话,网上老是说学生提意见说姜博士教课水平差。其实我觉得这是领导不喜欢他的一个证据。我们都是在国内上过学的:不负责任的老师多得是!什么时候学校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当年我们在BBS上一致要求一个老师下课,副院长在大会上说了个“对不起”,就over了。那个老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对我们态度更差了,还要追查什么人起头的。学生的意见起作用的时候,可能主要是领导想整人,才引用学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