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家人
文章来源: 海风随意吹2023-06-25 09:51:41

40多年前初抵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心慌意乱,不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人,其中不少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前几天,看到《世界日报》副刊“回首移民路”的征文启事,提笔写下了一篇小文,因字数限制在1000左右,只得把跟美国家庭共同生活的四年做成“压缩饼干”。

我的美國家人

海濤(5月&6月徵文:回首移民路) 2023-06-25 02:01 ET

我主修英文,後又在大學教英文,因此對英文世界產生了濃厚興趣。四十多年前,為了精通英文,我決定赴美留學。到達舊金山機場,彼時正在史丹福大學進修的大學恩師特來接機。他囑咐我,珍惜留學機會,多跟當地人交往,多瞭解這個國家,別只顧著讀書考試,倘若光為啃書,盡可在上海圖書館啃,何必捨近求遠來美國?

1980年代初,大陸留學生不多,美國師生對我異常熱情。得知我希望學好英文、瞭解美國文化,教授們建議我入住美國家庭,並自告奮勇幫我四處尋找。

來美後的第一個星期五,大學主管學生事務的院長露絲熱情邀請我去她家過周末。她家不久前成了空巢,獨生子去國外留學了。整個周末,露絲夫婦帶我四處遊玩,還邀請朋友來家做燒烤。當時中國剛開放不久,美國人對神祕的中國充滿好奇,問長問短,友好坦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露絲夫婦非常喜歡我,稱我為「中國女兒」,請我搬去他們家住,就此我有了慈愛的美國父母。

每天早上,我搭露絲的車去上學,臨走時,萬斯爸爸總是遞給我一個牛皮紙袋,裡邊有他一大早做好的三明治、蘋果,一塊餅乾或幾顆巧克力糖。傍晚回到家裡,一家三口一齊動手準備晚餐。此時二老必問我,一天有無收穫,有無難題需要幫忙解決。於我而言,像回到了童年溫暖的家。我的父母也曾無微不至地關愛我,遺憾的是,十年動亂,家破人亡,我十六歲就離開家,去遙遠的黑龍江插隊,從此獨自面對冷酷的世界,為了保護自己,常抱著防人之心。美國父母讓我重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誠懇坦率,並再次學習去信任他人。

露絲媽媽畢業於史丹福大學,萬斯爸爸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兩人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時事、歷史、文化、政治等話題每天出現在餐桌上,晚餐猶如小型研討會,我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我不僅提高了英文聽說能力,還擴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美國爸媽特別有親和力,每月舉辦一兩次家庭聚會,邀請不同行業、不同族裔、不同黨派的大學師生、街坊鄰居、社區菁英前來歡聚。他們的開明包容、對人真誠地關切,對世界由衷地好奇,無形中影響了我的人生觀。

與美國父母共同生活了一年多,沉浸式學習令我的英文突飛猛進。潛移默化中,熟悉了美國生活的種種細節,如日常飲食、傳統節日、禮尚往來、衣裝打扮、環境布置等。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瑣碎,卻淡化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助於我在美國與人溝通、工作和生活。

之後我去南加州念博士,又跟一個美國家庭生活了三年,也成了家庭成員之一。同住的是一對牧師夫婦和有殘疾的兒子。每天早晨,牧師去老人院看望教友,與他們一起禱告;專車接兒子去殘疾人中心活動;住在附近的護士長女兒或會計師女婿上班途中把兩名金髮碧眼、禮貌可愛的外孫送來讓外婆照看。這個三代人家庭的多元結構讓我接觸到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近距離觀察到人們的宗教信仰、家庭關係、育兒方式、人際交往、以及對殘疾人的照顧和尊重。

四十多年過去,美國父母和牧師夫婦均已離世,他們的後代和我保持著「親戚」關係。入住美國家庭的初衷是為了學英文,豐碩收穫是遇到了真誠善良、慷慨助人的兩對美國夫婦。他們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久違的人類本真情感,體會到基於自由與博愛的生命狀態。感謝美國家人用善良和慈愛擁抱了我。(寄自加州)

原文衔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0/7234927?from=wj_catebrea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