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小镇举办灯节是为了赎罪吗
文章来源: 海风随意吹2021-04-25 11:26:16

每年七月,我们这儿的小镇Pacific Grove (PG) 举办灯节。灯节前后,家家户户的门口挂上了彩灯,不少是中国式灯笼。

灯节前夕,小镇的高中会举行“选美”赛,更确切地说,是“选优”赛,选出学业优秀和讲演能力比较强的女生,封上“皇亲国戚”的头衔。头等奖获主加冕为“黄玉女皇”,其余的为“橄榄石公主、紫晶公主、碧玺公主、珍珠公主、绿松石公主、蓝宝石公主”。成为皇亲国戚后,就将积极参与下一届灯节的筹备工作。

前几年,又增加了“皇家卫队”,男生也有了参赛机会。每年12名男生入选,他们的卫士封号是中国的十二生肖,成为“鼠大将军、牛大将军、虎大将军”,依此类推。

待选举完毕,尘埃落定,皇亲国戚穿上鲜艳绸缎做成的的“皇袍”,皇家卫队一身黑,军服上印有属于该卫士的生肖图案,他们的照片出现在灯节的网页和小镇各家店铺的橱窗里,他们是家长的骄傲,也是全镇的骄傲。

灯节的开幕式上,由女皇率领众公主和皇家卫队,宣布灯节开始。随后是全镇一个星期的狂欢。七月,放暑假的孩子、休假的家长、还有来避暑的各地游客,是一年当中,小镇居民人口最多的季节。

疫情前,灯节的活动有社区聚餐、街头艺术展览、街头艺术表演、街头集体舞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宠物游行”,这一天,全镇居民穿上各种“戏服”,不少人特意穿上带有中国元素的戏服,把家里的宠物带出来,以狗为主,也有猫、乌龟、小兔、小老鼠等等,街上一片欢声笑语。

闭幕式让灯节达到最高潮。每年的闭幕式,都在“情人角”的海滩边搭出一个戏台,海滩上坐满了提着灯笼的观众。在暮色中,开始上演话剧,剧情很简单,富家小姐和穷小子相爱了,遭到小姐父母的坚决反对。最后,小姐和穷小子决定私奔。在暮色中,探照灯突然射向海面,在一束光亮中,穷小子驾着小船从海湾过来了,在小姐家(戏台)靠岸,小姐跳上了小船,两人共同奔向自由的大海,观众一阵欢呼鼓掌。这会儿,天色已暗,海边放起绚丽的烟火,海湾里的小船亮起五颜六色的灯,一年一度的灯节落下了帷幕。

关于灯节的来历,尤其是灯节中的中国元素,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灯节举办于1905年,第一次举办,就有灯船,灯船据说是受到中国渔民点灯捕捞鱿鱼的启示。当然也有人说,灯节跟中国人没有关系。

根据历史记录,早在1851年, 就有中国渔民驾着帆船,漂洋过海,在加州海岸登陆。他们在Pacific Grove的海边建立了一个华人小渔村。渔村的居民不多,当地人没什么反应。

渔民之所以在这里安家,是因为海湾里有丰富的渔产,最多的两种鱼是鱿鱼和沙丁鱼,曾经给人捞之不绝的印象。中国渔民组织起来,捕捞鱿鱼,捞捕物主要用来出售,为了储藏方便,鱿鱼常被晒成鱼干,由此创立了蒙特利海湾的商业捕捞业,渔村成为蒙特利半岛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这张图片显示了渔民晒鱿鱼干的情形。

有一本关于小镇中国渔民的历史书《中国黄金:蒙特利湾区的华人》(Chinese Gold: The Chinese in the Monterey Bay Region),作者莱顿(Sandy Lydon)写到:一开始,渔村的白人邻居对这个村庄没有表现出反华暴民的歇斯底里症。与加州其他地区席卷着的反华种族主义的暴力相比,PG的华人小渔村颇象“世外桃源”。渔民在渔村里投入了希望和梦想,想方设法把家人和中国新娘带到渔村,在这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有些渔民去世后,遗骨也埋在俯瞰大海的墓地里。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中国渔民用带灯的小船捕鱿鱼,海面上闪烁的灯光,就像海上的圣诞节装饰,吸引了小镇的居民和游客。难怪不少人认为,PG灯节的灵感来自中国渔民的灯船。

从1853年到1905年,渔村渐渐繁荣起来,成了加州沿海地区最大的华人社区。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PG当时有175名华人,包括不少出生在渔村的华裔美国人,他们后来成了渔村的社区领袖。

继中国渔民之后,又有许多西西里岛的渔民来到了蒙特利海湾,他们重点捕捞的是沙丁鱼,捕捞物不同,两国渔民井水不犯河水,和平相处。从居住地来看,他们分居在两个不同的小镇。中国渔民居住在PG的渔村,西西里岛的渔民集中在Monterey向阳的小山坡上,那一片山坡曾经被当地居民戏称为“意大利面条山”(Spaghetti Hill)。下图是加工沙丁鱼的罐头厂旧照。

沙丁鱼的捞捕业飞速发展,带动了食品加工业,Monterey的海边竖起了排排罐头厂房,成为蒙特利半岛的主要经济来源,鱿鱼不再举足轻重。当地居民开始抱怨,鱿鱼干的腥臭味远比沙丁鱼浓烈,他们在1904年向渔村的房东——太平洋改良公司 (Pacific Improvement Company-PIC) 施压,要求公司解约,驱逐中国渔民。

1905年,PIC通知渔民取消租约。这时候,两位出生在渔村的美国公民Tuck Lee和Yen Tai 代表渔村和PIC谈判,寻找一个其他的租赁地点。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的大地震中断了谈判,直到同年5月上旬才商定把渔村迁往PG 的Point Pinos灯塔(见下图)附近。

可是,1906年5月17日,一场神秘的大火席卷了华人渔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化为灰烬。大火之后,渔民被迫迁离了小镇,不少人去了旧金山的唐人街。191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发现:PG只剩下了五名中国人——两名仆人、两名园丁和一名洗衣工。十年时间,一个华人社区消失了。

渔村,除了几张旧照片,没留下痕迹。但是莱顿在书里说,大火扑灭了,火势仍然以某种原罪的形式笼罩着小镇,不少人都不好意思谈论火灾中和火灾后,小镇居民的所作所为。

大火燃烧渔村的时候,一大批白人观众聚集在渔村旁边的铁轨上,大喊大笑,观望着华人惶惶然地从大火中拼命抢救家里的财产。华人把财产抢出火场,又跑回渔村的时候,围观者竟然偷走了华人冒着生命危险抢出来的财产。第二天一大早,不少居民在灰烬中来回穿梭,寻找遗留下来的贵重物品。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PG是基督教徒聚集的避暑胜地。大火之后的几天内,当地报纸充斥着谴责这些“基督徒”对火灾受害者缺乏“基督徒同情”的愤慨声明。

这场火,究竟是谁放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成了永远的谜。有人曾经怀疑是太平洋改良公司,但是没有证据。这使得PIC十分尴尬,以致该公司放弃了分割、出售土地的计划,把这块地捐献给了斯坦福大学的海洋实验室——霍普金斯海洋站(Hopkins Marine Station)(见下图)。

一百多年之后,令人惊叹的华人渔村故事依然活在小镇居民的记忆里。不少人惋惜,长达半个世纪的华人渔村和白人社区之间的理解包容在遥远的火舌烟雾中消失了。今天,能做的,就是在灯节,复制被驱走的鱿鱼船的灯光,让人们记住历史。

(照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