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怀念母校
文章来源: 科大瞬间2023-03-18 02:15:05

 怀念母校

薛啸宙(5802)

玉泉路 19 号的那个大地球仪

翻几张学校 40 多年前的照片(当然是北京玉泉路 19 号),有正门照片一张(图 1),同学们走出校门。令人瞩目的是 水池前,柳树下,立着一个大大的地球模型,外有火箭绕球而行。据此可以判断,照片摄于 1959 年秋冬,49 年了。

1 北京玉泉路上的中科大校园

从同学们的衣着可判断时值秋冬,1959 年的结论从何而来?因为这个大地球模型曾陪伴我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天安门的游行,看得出她新装尚在。那年国庆游行,科大同学是科学院方阵的组成部分,我当时也参加了,与 39 位同学(连我 40 人)抬一座大标语牌,上面是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之类的口号。大地球模型也是方阵一部分,相当于彩车。游行结束,这个地球模型就放置在校门口,成为大家拍照的一处背景。

2 同学在地球模型前拍照留影

我的中学校友钱士鹤是 1959 年进入科大的,他保存了一张他们 5902 一班同学入校后不久拍的照片(图 2),时间是 1959 年 10 月 11 日上午。

一枚纪念章

我在整理旧物时,总不忘将中科大留下的东西小心存放。几十年来,搬家时丢失了不少东西,然而有几样科大的东西 一直保存至今。除了已经在博客中提及的科大民乐队乐谱,同学的照片以及一枚纪念封外,还有两样“古董”值得一提。1963 年从科大毕业,我们是科大第一届学生,理应有个纪念。于是每个同学就有了一枚“中国科大毕业纪念”章(图 3)。

3 中国科大毕业纪念章

纪念章是谁设计的?我不知道,但整个图案简洁明了。

  1. 书本:这是所学校,要读书的(科大始终坚持学校就是要读书,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并非所有的北京高校都能做到);
  2. 三面红旗:科大诞生的时代(三面红旗是什么,我问了好几个 40 岁以下的朋友,都不知道);
  3. 火箭:科大要培养的是尖端科技人才。                                                       这枚纪念章至少应该有一千多枚,但是 1988 年科大建校 30 周年,当我佩戴这枚纪念章在合肥的学校里参加庆祝活动时,许多人还是很好奇,这个人怎么戴了这么个粗里粗气的徽章,还颇显得意状,直到有第一届校友感叹:“我也有的,但不知在哪里了。”大家才知道这是“科大的古董”。我把纪念章翻过来给大家看背面,“58-63”的字样还清晰可见,这可是科大第一个五年哪。

 

一枚纪念封

1988 年 9 月,中科大建校 30 周年,我去合肥参加庆祝活动,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师同学,非常兴奋。有关方面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有新老校领导、老师和各地的同学代表参加,常州地区派我去参加。严老(济慈)也到会看望大家。老人家快九十岁了,执意要来见我们这些后辈,这些他栽培过的学生。大家都非常激动,使劲地鼓掌。不知谁第一个掏出一个这次校庆发行的纪念信封,请严老签字,其余人(包括我)纷纷效法,会议主持人担心影响严老身体,婉言挡住了众多信封。我和一些同学便转而请与会的“名人”签字,当时在我的纪念封上签名的有学校老领导郁文、田夫、武汝扬,时任校长谷超豪,同学中的佼佼者

赵启正(当时他还在上海)、赵忠贤、王震西、郭庶英、陈昊苏、姚广义等(图 4)。虽然没有请求到严老签字,可是信封上端印着严老为此次校庆的题词已让我满足。20 年来我一直小心保存着这枚纪念封,这是我心中一处温暖的地方。

4 中科大建校 30 周年念封

 

来自母校的礼物

上午收到耀钟兄从合肥寄来母校建校 50 周年首日封,棒极了。我曾是首日封的狂热爱好者,搜集过成百上千枚首日封,如今虽已“退烧”,然而对首日封的情愫仍深藏心底,尤其是与自身有密切关系的首日封在我的搜集活动中极少。今日得阮兄的来信(图 5),不啻是珍贵的礼物。耀钟兄的郑重不仅体现在准时寄出,而且还用毛笔开封。现在还有多少人写信,还有多少人用毛笔写信?阮兄一信,这两样都关上了,你说珍贵不珍贵?

 

 

 

5 耀兄寄来母校建校 50 周年首日封信箴

我以前搜集过,只要封,不取芯的。这次耀钟兄竟在信中给我写了一封信,不知他从哪里取来竖式毛边纸信纸,用毛笔工工整整给我写了封信。阮兄的字在我们同学中是有名的,在我们认识了半个世纪后,我第一次收到他这么郑重其事给我写的信,深深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他在信中声称这是他第一次,想必也是最后一次给我写信,听起来有点伤感,似乎在撩拨我们步入人生最后一站的心弦。不过也可理解为他会用更多其它形式同我交流联络。阮兄,是不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等着 10 月的北京,等着我们 45年来的首次(想必也是最后一次)这样规模的同学聚会了。

 

礼堂

那张地球仪照片上博(指新浪博客)以后,小 G 问我这个地球仪还在不在,我想肯定不在了,时间太长了。幸而有照片留下她的倩影,让我们过了四十多年后还能见到她。

6 中科大礼堂一瞥

不过从地球仪往后看,目光穿过飘荡的柳条,可以看到科大礼堂(图 6),她还在!今年 5 月底,北京校友会举办了《庆祝中国科大创办五十周年大会》,会场就设在北京市玉泉路 19 号的大礼堂,图7 即是大礼堂前的校友们欢聚场景。

炽昌兄参加了这次大会,会后他深情地回忆:“在这个礼堂,郭沫若校长请了科大校歌的作曲、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同志亲自来教我们唱校歌《永恒的东风》。在这里我们听了陈毅副总理、罗瑞卿大将、张劲夫书记等领导同志的讲话。在这里参加过首届党代会、首届团代会、首届工代会,举行过文艺会演……;在‘文革’中,这里举行过批斗会、辩论会。在科大下迁前,礼堂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有欢乐,也有痛苦!”

 

7 中科大创办五十周年聚会大礼堂前的校友

8 当年的班同学留影(在欢庆中科大五十周年大礼堂前

太多的记忆。于是我又翻开了记忆的相册,找一找我们在礼堂身边留下的痕迹。翻到的一张是我们连(班级)的全体同学(图  8),后排左三是耀钟兄,中排左八是炽昌兄,

我和耀钟兄中间隔了四个同学。我从黄绮那里得知,杜林(前排左起第一人,杜老润生之子)已先我们而走了,这次十月聚会能见到几位?接着翻到科大文工团民乐队的照片(图 9)。我们经常在礼堂的舞台上为舞蹈队伴奏,文工团给我留下许许多多美妙的记忆,我努力寻找乐队的好友,终于跟远在美国的何明元接上了头,最近又联系上了队长何光皓,我们仨在礼堂前的草地上和队友们留下的合影我一直小心地留存着,如同留存我们飞扬的青春。一场冬雪后,校园银装素裹,我个人也以礼堂为背景照了相(图 10)。

9 科大文工乐队队员

10 以科大礼堂背景的作者照

后来科大一分为三,幸而留下的三分之一是在南边,大礼堂还能拥抱我们。我曾去玉泉路 19 号转过一回,感觉多了不少房子,不像以前那样宽敞了,然而大礼堂历经 50 年(实际上我们入学前玉泉路 19 号是党校原址,所以礼堂的年龄应不止半百了),仍肃立在那,等候当年的青春学子来抚摸她,来跟她同忆往事、共诉沧桑。

看凤凰卫视 怀念我的母校中科大

科大的老同学黄绮来信告诉我:“2009 年 5 月 31 日晚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晚 9:40‘皇牌大放送’节目,播放题为‘科学的春天’介绍中国科大的节目。内容从科大的成立,发展,搬到安徽,第二次创业;科大怎样成为一所具有自己特色的著名研究性大学……。节目中有不少宝贵的资料,值得一看。”

我打开凤凰卫视节目,将这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全部录了下来。作为中科大的老学生,对母校的怀念是不断的,总为母校感到自豪。诚如凤凰主持人许戈辉所言:“我去过中国的很多所大学,但是能够感觉到中国科大是一所非常非常特别的学校,你看她的外表纯朴无华,但是一草一木在恬静之下,却仿佛涌动着一股力量。就像科大人,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其实是永不服输的雄心。在天真纯洁的气质当中,其实是过人的智慧。”

作为科大人,我从头至尾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怀念我的母校中国科大!

 

(来源: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e3ddb0100gzwb.html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