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留在文字里的记忆(一)
文章来源: 蓝山清风2021-12-29 20:25:33

几天前,表姐去了一趟我们家的旧宅,并在家中微信群上分享了她拍摄的一组照片,群里的表姐、表妹们看了之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言,回忆童年在那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让沉寂多时的"亲戚群"热闹了起来。旧宅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岂止是旧宅,整条街的情况都是如此。市政府美其名曰是为了修缮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但其真实意图不得而知。

对于城市市政规划,普通市民大都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对待,万一"不幸"成了被拆迁的对象,最多据理力争为自己多争取些利益,其它别无选择,而利益无非是分房和分钱。至于拆迁之后,这里的土地用途,很少有人去操那份闲心,因为人微言轻,市民只能做个旁观者。随着上海的老房子越拆越多,我们记忆中的上海就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旧时的上海只能散落在零星的文字和图片里。我们从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里都可以一窥不同年代的上海风情。文字是不朽的,为了让我们记忆中的上海不至于代远年湮而消失殆尽,上海人的一支笔应该多说说话。

上海人喜欢高楼大厦,亮丽的城市景观,但当城市满眼都是高楼林立的时候,上海人却又开始钟情于旧时的建筑,旧时的情怀,因为旧的东西有故事,不但引来怀旧伤感,还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上海人关注的视角就在这新与旧,外来与传统之间来回的切换,这种切换我们称之为"眼界"的改变,上海人所谓的"眼界",就是一个人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人不同,当然眼界也大不一样。眼界与品味不同,一个眼界高的人不一定品味高,但品味高雅的人一定眼界高。除了什么事都用"眼界"来衡量之外,上海人喜欢称呼自己"阿拉上海人",除此之外其余的都是乡下人,后来又把"乡下人"改称为"乡巴子",虽然这不是一句难听的脏话,但含有贬低他人的意思。过去,社会贫富差距不大,但地域之别却相当的大,上海人占尽了这份优势,所以看什么都低他一等。现在,"乡下人"有钱人并不少见,上海人的地域优势也日渐式微,"乡下人"一词就被"外地人"取而代之,与母亲通话时,经常听她说"南京路都是外地人"(母亲每天在南京路上晨练),要是在过去她一定会说"南京路都是乡下人"。

语言上的文明是一种进步,但城市景观,风土人情的改变却让人扼腕叹息。上海一直是远东第一大城市,虽然至今还依然保持这一殊荣,但远不是那么回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正在慢慢的消亡,无论是外在的风貌,还是内在的气质,旧时的上海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细碎浪花。

余秋雨说:"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想这种特殊性一来是指地位的特殊性,二来是说性格的特殊性,究其性格而言,上海人有其多面性,很难一概而论,"十里洋场"的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的上海人和现在的新上海人,他们虽历经百年,有着神奇的共同点,但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养一代一代上海人的"一方水土"又有何神奇呢? 殖民地的海派文化、弄堂里的市井生活、商业社会的梦想追求,这三者缺失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上海人。十里洋场的上海人兼具这三种特性,上海小姐、上海小开、上海老克勒、上海地头蛇、上海小瘪三,都是其中典型的人物,张爱玲:"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宁要浦西一张床"的上海人既有着上一代上海人的DNA,又有繁华的商业,热闹的弄堂,七十二家房客的住房,三六九等的职业,在这毫无个人隐私环境里日濡月染,造就了见多识广,头脑灵活,斤斤计较,追求时尚和小而精致的生活,好面子,又善于包装自己,胆小怕事,重视规则,善于经营小家庭。有些上海人把某些特质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变成上海人独一无二的特色——上海丈母娘""上海小男人""上海老阿姨",但大部分上海人没有练就这般的神功。其实,买菜拣精拣肥,待人拣佛烧香,处事精明圆滑,说话贫嘴薄舌,交友择小圈子,女人娇滴滴,男人"妻管严"……很多都不是上海人的专利,所以把上海人贴上脸谱化标签里面多少含地域(嫉妒)的成份?多少是人的天性使然?又有多少接近于事实呢?实在不好说。新上海人更多的是在繁华的都市中追逐人生的梦想,所以说所谓的新上海人只是顶着"上海人"的虚名,同中国其他地方人并无多少区别。

共饮浦江水,同讲上海话,是上海人最大的相同之处。上海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城皇庙,徐家汇,哪一个地方不是上海人隔三差五地去光顾?最不济的一年也要去上好几回。那些鳞次栉比的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南来北往的人流,上海人的审美和趣味的受用,便在无意的浸淫里化作了自己独特的视角,所以八十年代以前,说上海领全国风气之先一点也不为过。在上海这一隅之地,每天遇到的人,磕磕碰碰的事,大家都习惯用上海话来交流,方言让人的视野更容易局促于自己的小圈圈,也容易给外人留下上海人排外的印象,如同移民在外,受制于别人的语言,总以为别人对你行种族歧视之恶,但真相往往与你的想象有距离,甚至完全南辕北辙。商业社会的发达,"利"字当头是再也自然不过的,只是上海人在这方面树大招风,被无端放大变得特别的显眼,引来别人的侧目。上海人崇洋媚外,精明小气,一顶顶大帽子飞来,让上海人应接不暇,当然飞来的"流弹"也殃及许多无辜的上海人,但这沒什么关系,上海人大都如风过耳,毫不在意。上海人给人总的印象是皮肤白皙,文质彬彬,外出总是穿着整洁,得体,守规矩,尊重别人隐私,易中天评价上海人:"说得白一点,上海人区别于外地人的,就是他们身上特有的那种‘上海味’",这种"上海味"可能就是精明过人(见识多),圆滑世故(会变通),善于比较(选择广),不易近人(讲方言),喜爱时尚(重外表),其余的跟其他地方的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致命伤"

上海人拥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差异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笼统来说"上海人怎样怎样"比说"北京人怎样怎样"来得没把握,说"上海男人怎样怎样"比说"北京男人怎样怎样"错的更离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上海人思想开明,男女比较平等,无论在求学,就业,加薪,升迁都是如此。在上海家庭夫妻角色互补,互换是件稀疏平常的事情,没有人会觉得大惊小怪。所以,在菜市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大男人拎着菜篮子,四处挑肥拣瘦,讨价还价,然后带着喜悦的心情满载而归地回家,碰见弄堂里的大妈阿姨,急忙展示自己所买的便宜货,一脸的自豪,好象是在说:"看我这能耐,你们行么?"。晚上下班回家,男人还得在自家的厨房里"大施拳脚",张罗一家人的晚餐,日复一日,不知疲倦。休息日也不得安生,还得陪老婆去逛大街,老婆兴致盎然地一家店一家店的闲逛,遣兴陶情地对着时尚一件一件地挑选,而男人则是木纳地站在一旁陪着,提累了双手,溜酸了双腿,还不能有半点怨言,像这样的好男人,为什么还会招致外人的诟病?此事似颇费解。相比之下,上海女人在外就显得颇为強势,或许是几千年来受支配的女人第一次与男人平起平坐,所以本能的总想压过男人一头,但有的上海男人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硬生生把妻子的強势作风变成一只泄了气的皮球,让双方回到地位平等的状态,只要夫妇之间保持均势,便可云淡风轻,平安无事的快活度日,我周围许多上海朋友家庭都有类似的经历,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他一个大男人乐得清闲自在。其实我还是主张家庭中男人应有男人的担当,女人要扮好女人的角色,双方相互体贴,互敬互爱。但是如果你实在心疼自己的老婆,也乐意担当起家务重任,那也无妨,这支大军又多了一个同路人。

上海曾拥有许多迷人的高楼大厦,几十幢各式高楼耸立在浦江西侧,堪称"万国建筑"博览馆,充满了异国情调,还有散落在租界里的各式各样的洋房、商铺、酒楼、舞厅,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有钱人在这个"冒险家乐园"过着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的生活。上海还有张爱玲小说中的众多中产阶层,佟振宝、白流苏、吕宗桢。上海更多的是“节省天光"过活的贫穷百姓,他们被大上海所吸引,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讨生活,整天幸苦奔忙,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一个小市民的生活,他们才是上海的主体,上海市民生活的写照。梁实秋曾写道:"我在上海住几年,黎明即起,弄堂里到处是哗啦哗啦地刷马桶的声音,满街的秽水四溢,到处看得见横七竖八的露宿的人。"我小的时候,也在同学家住的弄堂里看到过这种情形,当然那是炎热的盛夏。那时节,家里热的呆不住,弄堂和人行道便是纳凉睡觉的好去处。早上起来,空地上都是横七竖八的放着竹制的躺椅、草席、门板,有的上面还躺着呼呼大睡的男女。弄堂口、马路边随处可见穿着睡衣刷马桶的妇女,生煤炉的孩子,戴着草帽扫马路的清道夫,拉着粪车步履维艰的老人,行人见了他们都赶忙走的远远的,像见到瘟神似的避之若浼。普通的上海人便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秉性,只求把自己的生活过的精彩纷呈。

上海人讲究规则,"亲兄弟明算账",明算账经常用在人们的人情往来上-结婚,旅行,聚餐,送礼,上海人觉得这样做十分的自在,因为明算账之后便无需看人脸色,谁都不欠谁。年轻时,我经常和朋友们外出聚餐,釆用的都是"劈硬柴"(AA制),这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不少乐趣。1985年与太太成婚,我负责购买家俱,太太置办家电和床上用品,婚宴也是男方三桌,女方三桌,我从未送过聘礼,丈母娘也从未索要过彩礼,婚后俩人过的齐乐融融。这些看在外人眼里,或许就显得不够大方,又得在上海人小气的名声上添加上一笔。明算帐与小气划上等号的同时,还会牵扯出负面的后果,譬如,几十万知青回沪的安置,把无数家庭闹得鸡犬不宁,本来家里空间有限,还得重新安置,父母处境难堪,手心手背都是肉,而兄弟姐妹却不理这一套,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如果婆媳姑嫂,妯娌连襟涉入其中,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庭"混战"。明算帐落实在家里房屋动迁上,本来相安无事的家庭便会掀起狂风大浪,人一旦牵涉到房子钱财的分配,亲情便不值一提,甚至吹得无影无踪,翻脸,吵架等闹剧层出不穷。就这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久而久之,在外人眼里上海是个人情薄如纸的社会,自私自利,简直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如果有感于同上海人交往时留下不好的体验,那还有凭有据,情有可原,最可恼的是有的人只是道听途说便心怀偏见,那还真的让人无言以对。其实,大家只要环顾一下自已的四周,你都能找到这些熟悉的人和事,甚至连自己的身上都有这些影子,为什么还要用双重标准来审视上海人?因为人人都知道抬高自己最省钱省力的方法,就是多花费点唾沫星子,便能达到目的。

上海的明算帐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明人不做暗事,什么事都放在阳光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心中有数,风险可控。第二,明算账之后,这桩事情算是到此为止,大家清清爽爽,谁也不欠谁,有兴趣大家可以按此法继续玩下去,觉得吃亏就不必强求,可以另起炉灶。最怕事情弄到最后变成一笔糊涂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牵扯扯,纠缠不清,死缠烂打,不肯放手,那种既赔钱又折磨人的买卖,上海人可不会上当受骗。

上海的历史尚短,却造就了不同凡响的上海魅力,上海人带着深植于内心的上海精神走遍天下。我来到海外30多年,跟五湖四海的人友好相处,天天同当地人打交道。对人对事从未有地域或种族之分,择友更是基于平等友好,真诚相待,趣味相投为原则,当然,更不会把别人对上海人的偏见放在心上,因为"偏见"正好说明他人格上的缺陷,与我丝毫没有半点关系。我只关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回馈社会,心灵有个栖憩之地,坚守上海人那种不亢不卑,平等包容,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这是上海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